媽媽大吼大叫不是孩子惹得禍,是自己腦海裡的遺留問題沒有被解決

2020-09-03 蘭舟晚晴

01 不懂孩子成長的內在規律,大吼大叫是情緒發洩,不是教育方法

爸爸正在專注地拖地,三歲的小果突然興奮地繞著水桶轉圈,怪笑。

憑經驗,小果應該是偷偷地幹壞事兒了。

媽媽發現桌子上的手機不見了。

「看我不揍扁你!」媽媽大吼一聲,一把拽過小果,噼裡啪啦的掌聲落在小果的屁屁上,小果的喜悅瞬間變成了眼淚。

「你還哭!手機沒的用了!」


小果有個怪癖,喜歡拿著瓶子遛達,尤其是廚房的調料瓶,媽媽都不知道該放哪兒。放在低處,小果隨時都可順手牽羊;放於高處,小果要玩,若不給,他就躺在地上打滾兒,折騰到得手為止。

黑乎乎的醬油終於灑了一地,媽媽歇斯底裡把他推倒地上。他嚇得哭喊:「媽媽,以後不玩了。」

「電插板不能動!」媽媽警告。小果覺得這不是警告,似乎提醒自己看看它到底是什麼。

小果要拿下來看看,媽媽就是不給。

僵持半天,勢均力敵。媽媽大吼一聲離開,小果委屈地哭個不停,急得把所有玩具摔了個遍。

……

處在叛逆期的小果,行為乖張抗拒。出牌的方式總是令媽媽抓狂、發瘋,氣得媽媽大吼大叫。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叛逆期,真的只是一種對獨立的自我追求,而非故意對抗。他的無禮也是他某種敏感期的發生、發展。」

媽媽吼叫讓小果難過、鬱悶。被阻礙、被吼叫、被訓斥都會促使他發脾氣。媽媽吼叫越厲害,他脾氣越大。

父母們可能會說:「我並不想對孩子大吼大叫,但他就是惹到我了,我很生氣,完全沒辦法控制自己。」

父母吼叫震懾、制止孩子,其實這是在發洩負面情緒,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有時父母們對待孩子足夠耐心和智慧,可為什麼還是那麼容易被激怒呢?

02 童年經歷的創傷,如果沒有覺知到,影響成人後的思維進程

可可的媽媽被通知去公司開個會,她想提早去準備點資料,剛一出門兒,可可纏著她說要玩兒滑滑梯,看著孩子的可憐相,媽媽決定帶著他去小區裡的滑滑梯上玩一會兒。

可可玩的很開心,媽媽時不時看看表,催促著可可趕緊回家。

正好來了一個阿姨,她和媽媽聊了一會兒,可可又多玩了幾分鐘。


阿姨剛走,媽媽生氣地命令可可馬上回家。可可正玩在興頭上,那肯罷休,他鑽進小隧道躲起來。

媽媽的聲音和表情變得憤怒起來,她一邊責罵可可「不聽話」,一邊往外拖他,拉得他手生疼。

可可試圖推開媽媽,媽媽更火大了,大吼大叫,還怪可可對她動手。

可可大哭大喊:「你是個壞媽媽!」

其實媽媽的反應不是針對可可的,是她自身的問題。

可可媽媽小時候沒有被母親充分關愛,母親還常常抱怨可可媽媽不體諒自己,可可媽媽為了照顧母親的情緒而放棄自己的要求。

現在可可媽媽被激怒了,因為可可沒有放棄玩滑滑梯讓媽媽去準備工作。

看過一部電影,父親性格暴躁反覆,女兒和他稍有牴觸,他就會有一種「瘋狂的感覺」,手臂不停地顫抖,腦袋脹痛無比,像要馬上爆炸,全身肌肉變得僵硬,憤怒地衝兒子大吼大叫,無法自持。父親情緒失控,女兒嚇得渾身哆嗦。


這位父親為何如此?

在他小時候,父親經常發酒瘋,一發瘋就追打他和母親,即使他們沒做過什麼錯事。父親的性格捉摸不定,他成了一個無辜的犧牲品,還自認為是自己激怒了父親。

成年後,他發現女兒總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和其他孩子一樣,女兒調皮搗蛋,這事很正常,但這位父親覺得,女兒處處針對自己,反抗自己,內心發生變化,最終變成憤怒。

父母的極限受到孩子的挑戰時,童年的創傷被激活後處於失控狀態。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原本是孩子尋找愛的對象,卻變成孩子警惕的對象和恐懼的來源,孩子會困惑不解,行為舉止也會更加不盡人意。」

父母們都會有一些或大或小的童年創傷。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會讓孩子感到不適,甚至手足無措,親子關係也會為此破裂。

03修復親子關係,沒有對錯,把孩子放在第一位。

和孩子天天相處,親子關係的破裂在所難免。

有的父母說他們只想「熬過」這些不愉快的互動過程,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繼續和孩子相處。但這只會使孩子感到與自己的分離意識和疏離感更加嚴重。

丹尼爾·西格爾說:「長期的破裂關係會引發孩子的羞恥感,嚴重影響他們自我認知的發展。」

親子關係破裂,父母應該這樣修復。

第一,反思自己。

童年創傷如果不被覺知是會代代相傳的。

在對孩子大吼大叫後,父母都會後悔。在罪惡感和對孩子的憤怒情緒之間左右搖擺糾結。


還好,當父母在後悔自己的行為時已經在「遠距離」地觀察自己了。

失控時身體會做出本能的反應,比如憤怒時肌肉變得僵硬,在恐懼時有逃離的衝動或者覺得肢體麻木不能動彈等。

熟悉我們的身體感受是理解失控行為的第一步。

如果經常問自己「我為什麼會那樣對孩子?」「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的行為對孩子不好呢?」這類問題有助於培養自省能力。

平時還可以寫日記記錄情緒失控時的原因、經過和結果,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每個父母都應該努力用幽默和耐心去接受自己,才能對孩子寬容慈愛。

第二,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叛逆期的孩子異常敏感,父母一不留神,就會忽略了孩子的情緒,還自以為孩子不懂事,如果再加上自己糟糕心情,便又是一頓大發雷霆。

前幾天老公開車帶兒子去買床墊,當老公抱著買好的墊子往車邊走時,以為兒子跟在身後。等他安置好墊子時,發現兒子並沒有跟過來而是在不遠處背對著他抽泣,老公火了:「好好的,哭什麼,這地方是買床墊的,沒有奶棒!」


回家後兒子不開心地告訴我:「媽媽,爸爸不要我了。」

兒子哭泣是因為老公抱著墊子走時沒有照顧到他。

爸爸怠慢了兒子,即使爸爸在他身邊,他也會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我給兒子反覆解釋,兒子才看起來安定了些。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理清由失去經歷所帶來困惑和恐懼。

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可減少與孩子發生的衝突和對峙。

第三,幫助孩子掌控情緒。

小孩子還不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通過設限保持自己的心裡平靜也可減輕孩子的負面情緒。

孩子喜歡亂扔玩具或者喜歡爬桌子,父母會情不自禁大吼大叫,「不要……」

當孩子聽到這個否定詞時,馬上會感到胸悶,失落,甚至會有羞恥感。

父母要幫助他們改變自己的不合理行為,還得滿足他們發洩精力的欲望,所以得接著說:「你可以去外面騎騎扭扭車,你騎得很好咯。」

或者可以這樣說:「桌子不是用來爬的,你可以去外面爬旋轉木馬旁邊的小塔,在塔頂你應該可以看得到湖邊有好多小鴨子。」

設限簡單,父母一定要知道設置怎樣的界限、傳遞怎樣的信息對孩子才有效。


設限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孩子的方式,而在發脾氣之前設限效果會更好。

(完)

相關焦點

  • 經常衝孩子大吼大叫,其實是沒有解決兩件事
    有研究表明,90%的家庭都曾經都對孩子大吼大叫過,這說明無論我們有多麼高的知識水平,多麼好的工作,和收入,在孩子面前我們都不止一次犯過錯,失去理智。育兒過程中我們難免會留下一些傷痕,有時不是我們刻意要去傷害孩子,是因為壞情緒戰勝了理智,在衝動的情況下對孩子大吼大叫,事後又特別後悔自責,然後又加倍的對孩子好,來補償對孩子的傷害。更要命的是,這種暴力行為,周而復始的不斷循環。憤怒---吼叫---自責---討好。
  • 《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從繪本角度讓家長理解「低聲教育」
    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因為孩子不聽話發脾氣,甚至有時候脾氣一上來沒控制住,就對孩子大吼大叫。事後回想起來的時候覺得自己太衝動了,但是又拉不下臉來和孩子道歉。《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這本繪本就講述了媽媽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傷害有多大,讓我們對大吼大叫有更深的認識,也更加理解"低聲教育"是多麼必要的。
  • 從小被媽媽大吼大叫,長大後,孩子會變成什麼樣子?
    文 | 齊麗娟在沒有孩子的時候,媽媽就是溫柔安靜的弱女子,但是當有了孩子之後,就會經常控制不住想要吼孩子。有些孩子確實調皮,能把一個沒有脾氣的人惹得炸毛,但是你知道嗎,吼孩子一定不能成為常態,否則對孩子的影響非常大,會讓孩子性格和心理都變得扭曲起來。比如說孩子如果從小就被媽媽吼大,孩子就會變得膽小自卑,對孩子社交也會造成很大程度的影響。
  • 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傷害的不僅是孩子的自尊,還有這個
    一遇到問題,很多爸爸媽媽選擇的就是大吼大叫的去責罵孩子,總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可是,爸爸媽媽們是否知道你的舉動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一隻可愛的企鵝孩子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
  • 李玫瑾:孩子總犯同樣的錯,問題可能出在家長的大吼大叫上
    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很多家長的第一反應都是生氣、憤怒,往往會通過大吼大叫等方式來呵斥孩子。可吼過孩子之後家長會發現,孩子之後還會重複犯同樣的錯,怎麼罰都沒用。其實對於這個問題,李玫瑾教授早已經給出了解答。
  • 大吼大叫的父母,毀的卻是孩子!3招教你如何控制情緒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看過德國的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主要講的是一隻可愛的小企鵝孩子和企鵝媽媽之間的一些非凡經歷。「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衝著我生氣地大叫。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裡,我的翅膀掉到了熱帶叢林中,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我的尾巴呢?它在街上就像是個謎。我就剩下了一雙腳,跑啊跑......我想叫,但沒有嘴。我想找,但沒有眼睛。我想飛,但沒有翅膀。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這時一個大影子罩住了我。是我發脾氣大叫的媽媽開著大船來了。
  • 「大吼大叫」,聰明的媽媽都會這麼做
    偶爾還會聽到大寶「別人家的媽媽就不會天天罵自己的孩子」的抱怨聲,就這樣,作業終於做完了,一天也結束了,我鬆了一口氣,孩子也如釋重負。晚上向老公抱怨,這樣的生活,真是一地雞毛,什麼時候大寶才能獨立完成作業?什麼時候小寶長大?這樣的生活真是煩死了……老公沒有立即回應,只是靜靜的聽著我的抱怨,最後問了我一句「你之前學的育兒知識都到哪去了?」
  • 找到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原因,還孩子以溫柔
    可是膩歪兩天之後,就開始相見生厭,一有不和,我媽就對我輕則訓斥,重則大吼大叫。我都這麼大了,她還是如此,她有一句經典的話深深地刻在了我的腦子裡:我生了你,還不能夠罵你嗎?每次聽到這句話我都會火冒三丈,現在回家的欲望也越來越低了。作為一個從小被吼到大的孩子,我受到了深深地傷害,內心也充滿了疑惑,難道我媽媽真的不愛我嗎?我也不想這樣的事情再發生在我養育下一代的身上。
  • 教育好孩子,從媽媽停止大吼大叫開始……
    很多媽媽在面對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寶貝時甚是沒轍,習慣了大吼大叫~儘管事後小有後悔,但當時卻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效的教育應該是以身作則,不吼不叫。媽媽即是孩子的朋友又是孩子的老師更是他的指路人,想要教育好孩子需要先從自己停止大吼大叫開始。
  • 你衝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受到的傷害有多嚴重,超出你想像
    花一些時間進行反思,進行深度覺察,你會發現,你之所以衝孩子大吼大叫,許多時候,是因為你的情緒出了問題,你的工作不順心,你的生活壓力大,你很累,你的身體不適……是你把你的情緒發洩到了無辜的孩子身上。換一種認知方式我們經常認為,如果不是某人做出(或者沒有做出)某種事來,我們就可能有這種情緒。即便如此,我們每個人還是要對自己的情緒和行為負責。我們的孩子似乎經常惹我們生氣,尤其是在我們最忙的時候,因此,這都是孩子惹的禍。
  • 一生氣就大吼大叫 你身邊「咆哮媽媽」也挺多的?
    平日裡媽媽們歇斯底裡的批評和大叫,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顯然非常嚴重,那是什麼造就了 「咆哮媽媽」?  上周,中國青年報社社會調查中心聯合問卷網對2003人展開的一項調查顯示,64.2%的受訪者反映自己身邊普遍存在「咆哮媽媽」。如何讓媽媽不再咆哮,60.6%的受訪者建議爸爸主動分擔育兒工作和家務活兒。
  • 一生氣就大吼大叫你身邊「咆哮媽媽」也挺多的?
    漫畫:郝延鵬曾風靡一時的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描述了一隻小企鵝面對媽媽發火時被嚇得魂飛魄散,最後,即使媽媽找到了小企鵝,小企鵝受傷的心靈也早已無法彌補。平日裡媽媽們歇斯底裡的批評和大叫,對孩子造成的傷害顯然非常嚴重,那是什麼造就了 「咆哮媽媽」?
  • 經常被媽媽大吼的孩子,和從沒被媽媽吼過的孩子,10年後差距明顯
    把孩子養育成人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不僅要關注孩子的吃喝拉撒,更要關注孩子的教育問題,每一位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越來越優秀,但是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會經常做錯事,進入叛逆期之後,會特別不聽話,很多寶媽會吼孩子。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這些傷害到成年後依然存在,看完你還吼嗎
    五歲的孩子最是好動,愛探索的時候,跳跳這個孩子經常在家裡折騰,一會翻翻書架一會開開玩具箱,媽媽收拾的速度永遠追趕不上他弄亂的節奏。無奈的媽媽,只要一看到兒子要翻箱倒櫃,便急忙大吼大叫:「你這個壞小孩!」時間一長,竟然有了效果,兒子再也不敢到處翻東西了,變成了一個「安靜」的寶寶。
  • 你衝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受到的傷害有多嚴重,超出你想像,現在停
    向孩子誠懇地表達歉意「對不起,是媽媽錯了!」放下大人的權威與架子,蹲下身來,溫柔地告訴孩子,你對他大吼大叫是錯誤的,你決心以後不再這樣對待他,請求孩子的原諒。告訴孩子,如果以後再出現類似的情形,希望孩子能夠提醒,你一定會及時改正。進行深度反思與覺察「孩子沒有問題,孩子所有的問題都是大人的問題。」
  • 孩子遇到事情就愛大吼大叫,家長的情緒很重要,先調整好自己
    ,孩子長此以往自然學會了,每次媽媽和他說話的時候,他就總是對媽媽吼叫吵鬧,只要媽媽做的事情不滿足他的心意,不滿足他的心願,就會跟媽媽說自己不高興,當媽媽不搭理他的時候,這個孩子就直接對媽媽怒罵吵鬧,甚至有時候還會拿東西砸媽媽,之所以這個孩子出現這樣的狀況,就是因為看到了父親對媽媽的態度非常暴躁,所以孩子學會了,孩子遇到事情大吼大叫,除了以上這種情況之外,還有一種情況,那就是家長的溺愛。
  • 大吼大叫」使親子關係更僵化
    有的家長經常對犯了錯的孩子大吼大叫,脾氣倔的孩子當時就會和家長頂嘴,以示自己對這種教育方式的不滿,而性格內向的孩子當時不敢說什麼,但心裡卻想,「媽媽(爸爸)真討厭!&34;的一聲響。聞聲而來的爸爸媽媽衝進廚房,看到女兒雲朵呆呆地愣在原地,緊張地看著地上的碎碗片。
  • 父母止住大吼大叫三步曲
    所以,吼肯定是解決不了問題的,先讓自己靜下來,多關注孩子,底線教育一定要給到(包括性教育,以防失控和萬一),給孩子劃定邊界感,蜻蜓點水比重磅一擊效果要好,因為孩子的內心是空靈的,點到剛剛好。那我們如何讓自己停止大吼大叫呢?
  • 不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
    對我而言,進入親子關係後原生家庭的問題暴露得比進入親密關係時還更猛、更深,隨著信信和盼望的出生,給我的生命帶來了一股強而有力的衝擊,很多時候讓我不禁要劇烈搖晃起來。但我卻很感恩這樣的衝擊,因為這讓我有機會去看見、面對和處理生命裡隱藏極深的創傷。
  • 繪心理| 之一:《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父母的情緒管理
    有的媽媽理智、寬容,有的則愛大發雷霆,就如同繪本中的《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中的企鵝媽媽一樣,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喊大叫。面對這樣的媽媽,孩子會怎樣想,又會怎樣做呢?這是一個要從封面讀起的故事,因為,封面傳遞了媽媽大吼大叫的起因,這是故事的開端。而這個起因是每個媽媽都非常熟悉的:不服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