爸爸正在專注地拖地,三歲的小果突然興奮地繞著水桶轉圈,怪笑。
憑經驗,小果應該是偷偷地幹壞事兒了。
媽媽發現桌子上的手機不見了。
「看我不揍扁你!」媽媽大吼一聲,一把拽過小果,噼裡啪啦的掌聲落在小果的屁屁上,小果的喜悅瞬間變成了眼淚。
「你還哭!手機沒的用了!」
小果有個怪癖,喜歡拿著瓶子遛達,尤其是廚房的調料瓶,媽媽都不知道該放哪兒。放在低處,小果隨時都可順手牽羊;放於高處,小果要玩,若不給,他就躺在地上打滾兒,折騰到得手為止。
黑乎乎的醬油終於灑了一地,媽媽歇斯底裡把他推倒地上。他嚇得哭喊:「媽媽,以後不玩了。」
「電插板不能動!」媽媽警告。小果覺得這不是警告,似乎提醒自己看看它到底是什麼。
小果要拿下來看看,媽媽就是不給。
僵持半天,勢均力敵。媽媽大吼一聲離開,小果委屈地哭個不停,急得把所有玩具摔了個遍。
……
處在叛逆期的小果,行為乖張抗拒。出牌的方式總是令媽媽抓狂、發瘋,氣得媽媽大吼大叫。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孩子在叛逆期,真的只是一種對獨立的自我追求,而非故意對抗。他的無禮也是他某種敏感期的發生、發展。」
媽媽吼叫讓小果難過、鬱悶。被阻礙、被吼叫、被訓斥都會促使他發脾氣。媽媽吼叫越厲害,他脾氣越大。
父母們可能會說:「我並不想對孩子大吼大叫,但他就是惹到我了,我很生氣,完全沒辦法控制自己。」
父母吼叫震懾、制止孩子,其實這是在發洩負面情緒,教育效果微乎其微。
有時父母們對待孩子足夠耐心和智慧,可為什麼還是那麼容易被激怒呢?
可可的媽媽被通知去公司開個會,她想提早去準備點資料,剛一出門兒,可可纏著她說要玩兒滑滑梯,看著孩子的可憐相,媽媽決定帶著他去小區裡的滑滑梯上玩一會兒。
可可玩的很開心,媽媽時不時看看表,催促著可可趕緊回家。
正好來了一個阿姨,她和媽媽聊了一會兒,可可又多玩了幾分鐘。
阿姨剛走,媽媽生氣地命令可可馬上回家。可可正玩在興頭上,那肯罷休,他鑽進小隧道躲起來。
媽媽的聲音和表情變得憤怒起來,她一邊責罵可可「不聽話」,一邊往外拖他,拉得他手生疼。
可可試圖推開媽媽,媽媽更火大了,大吼大叫,還怪可可對她動手。
可可大哭大喊:「你是個壞媽媽!」
其實媽媽的反應不是針對可可的,是她自身的問題。
可可媽媽小時候沒有被母親充分關愛,母親還常常抱怨可可媽媽不體諒自己,可可媽媽為了照顧母親的情緒而放棄自己的要求。
現在可可媽媽被激怒了,因為可可沒有放棄玩滑滑梯讓媽媽去準備工作。
看過一部電影,父親性格暴躁反覆,女兒和他稍有牴觸,他就會有一種「瘋狂的感覺」,手臂不停地顫抖,腦袋脹痛無比,像要馬上爆炸,全身肌肉變得僵硬,憤怒地衝兒子大吼大叫,無法自持。父親情緒失控,女兒嚇得渾身哆嗦。
這位父親為何如此?
在他小時候,父親經常發酒瘋,一發瘋就追打他和母親,即使他們沒做過什麼錯事。父親的性格捉摸不定,他成了一個無辜的犧牲品,還自認為是自己激怒了父親。
成年後,他發現女兒總是達不到自己的要求。和其他孩子一樣,女兒調皮搗蛋,這事很正常,但這位父親覺得,女兒處處針對自己,反抗自己,內心發生變化,最終變成憤怒。
父母的極限受到孩子的挑戰時,童年的創傷被激活後處於失控狀態。
兒童心理學家認為:「父母原本是孩子尋找愛的對象,卻變成孩子警惕的對象和恐懼的來源,孩子會困惑不解,行為舉止也會更加不盡人意。」
父母們都會有一些或大或小的童年創傷。如果沒有得到妥善處理,會讓孩子感到不適,甚至手足無措,親子關係也會為此破裂。
和孩子天天相處,親子關係的破裂在所難免。
有的父母說他們只想「熬過」這些不愉快的互動過程,就像什麼事都沒發生過一樣繼續和孩子相處。但這只會使孩子感到與自己的分離意識和疏離感更加嚴重。
丹尼爾·西格爾說:「長期的破裂關係會引發孩子的羞恥感,嚴重影響他們自我認知的發展。」
親子關係破裂,父母應該這樣修復。
第一,反思自己。
童年創傷如果不被覺知是會代代相傳的。
在對孩子大吼大叫後,父母都會後悔。在罪惡感和對孩子的憤怒情緒之間左右搖擺糾結。
還好,當父母在後悔自己的行為時已經在「遠距離」地觀察自己了。
失控時身體會做出本能的反應,比如憤怒時肌肉變得僵硬,在恐懼時有逃離的衝動或者覺得肢體麻木不能動彈等。
熟悉我們的身體感受是理解失控行為的第一步。
如果經常問自己「我為什麼會那樣對孩子?」「為什麼我會覺得自己的行為對孩子不好呢?」這類問題有助於培養自省能力。
平時還可以寫日記記錄情緒失控時的原因、經過和結果,提升自己的反思能力。
每個父母都應該努力用幽默和耐心去接受自己,才能對孩子寬容慈愛。
第二,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
叛逆期的孩子異常敏感,父母一不留神,就會忽略了孩子的情緒,還自以為孩子不懂事,如果再加上自己糟糕心情,便又是一頓大發雷霆。
前幾天老公開車帶兒子去買床墊,當老公抱著買好的墊子往車邊走時,以為兒子跟在身後。等他安置好墊子時,發現兒子並沒有跟過來而是在不遠處背對著他抽泣,老公火了:「好好的,哭什麼,這地方是買床墊的,沒有奶棒!」
回家後兒子不開心地告訴我:「媽媽,爸爸不要我了。」
兒子哭泣是因為老公抱著墊子走時沒有照顧到他。
爸爸怠慢了兒子,即使爸爸在他身邊,他也會覺得自己被拋棄了。
我給兒子反覆解釋,兒子才看起來安定了些。
父母應該幫助孩子理清由失去經歷所帶來困惑和恐懼。
從孩子的角度思考問題,可減少與孩子發生的衝突和對峙。
第三,幫助孩子掌控情緒。
小孩子還不能很好的掌控自己的情緒,父母可以通過設限保持自己的心裡平靜也可減輕孩子的負面情緒。
孩子喜歡亂扔玩具或者喜歡爬桌子,父母會情不自禁大吼大叫,「不要……」
當孩子聽到這個否定詞時,馬上會感到胸悶,失落,甚至會有羞恥感。
父母要幫助他們改變自己的不合理行為,還得滿足他們發洩精力的欲望,所以得接著說:「你可以去外面騎騎扭扭車,你騎得很好咯。」
或者可以這樣說:「桌子不是用來爬的,你可以去外面爬旋轉木馬旁邊的小塔,在塔頂你應該可以看得到湖邊有好多小鴨子。」
設限簡單,父母一定要知道設置怎樣的界限、傳遞怎樣的信息對孩子才有效。
設限是尊重自己也是尊重孩子的方式,而在發脾氣之前設限效果會更好。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