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世界是純淨無暇的,沒有不犯錯的孩子,他們就是在一次次犯錯、改錯的過程中逐步積累成長起來的。怎樣對待犯錯的孩子呢?有的媽媽理智、寬容,有的則愛大發雷霆,就如同繪本中的《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中的企鵝媽媽一樣,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喊大叫。面對這樣的媽媽,孩子會怎樣想,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個要從封面讀起的故事,因為,封面傳遞了媽媽大吼大叫的起因,這是故事的開端。
而這個起因是每個媽媽都非常熟悉的:不服從。你看,企鵝媽媽僵硬挺直的背影,拉著小企鵝往前走,而小企鵝扑打著翅膀,騰跳起雙腳,不甘心的回頭張望。這樣的場景太容易發生了:還要再玩一次碰碰車、還想去買一個有了很多的託馬斯、還想從高高的階梯上跳下來……孩子們大喊大叫、胡攪蠻纏、流淚打滾,無所不用其極,而你,在講道理和數一二三都無用的時候,是不是也和企鵝媽媽一樣只想發脾氣?
發脾氣,太簡單了,就像這樣:眼神冷漠,嘴巴大張,言語像衝擊波一樣從舌尖噴出。那時,我們想過孩子的感受嗎?失控的情緒下,我們其實已經深深的傷害了孩子,就如同畫家的描繪: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內心裡充滿恐懼的孩子確實容易神遊!以天馬行空的神遊來逃避令人恐懼的現實世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裡。(內心充滿恐懼的人也容易貪食、過量進食,肚子像大海一樣填不飽。)
我的翅膀掉到了熱帶叢林中。(內心裡的恐懼、害怕還會讓我們緊緊抓住某人或某物,形成病態互依關係。)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嘴巴在高山上,是否意味著孩子想喊又喊不出來,想表達又無法盡意表達?)
我只剩下了一雙腳,跑啊跑.
我想叫,但沒有嘴。我想找,但沒有眼睛。我想飛,但沒有翅膀。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故事讀到這裡,發了脾氣的媽媽是不是都已經很難過很自責了?
這也是我自己發完火的狀態,女兒常常因為我的大吼大叫而嚇哭了,看到孩子無助的樣子,其實我的心裡比孩子還難受。我自責自己的無能,教育的無助,冷靜下來,我也會抱住孩子,慢慢地告訴她我生氣的原因,讓恐懼從她的眼裡消退,讓她平靜下來,依偎在我的懷裡,就像企鵝媽媽一樣:
原來是我發脾氣大叫的媽媽開著大船來找我了。她已經把那些丟掉的部分幫我給找了回來,並把他們重新縫好連上。
最後找到了我的腳,這下全縫好了。
開著大船,走遍每一個角落,縫好丟失的每一個部分——這個過程是治癒孩子的過程,也是媽媽自我成長的過程。
當然,治癒有神藥哦,那就是三個字:
——「對不起!」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對我說。然後我們就開船回家了。
這個繪本字數也不多,甚至很無釐頭:腦袋、肚子、翅膀、嘴巴等等身體的部件怎麼可能分開了又縫好了呢,怎麼可能不死還活過來呢?可是,孩子的世界本身就是無釐頭的啊,他們才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呢。孩子與這個繪本甚至形成了共鳴,那就是孩子被吼叫後的撕裂感。
孩子就像小企鵝,看到發脾氣、大喊大叫的媽媽就想逃。可是,小小的他能逃到哪兒去呢?想表達心聲和需要,沒人聽;想找到努力的方向,經驗和智慧還不夠;想展翅高飛,卻被發脾氣的媽媽擋住了去路……
而媽媽一句簡單的「對不起」,就能得到孩子的原諒——只要改了就是好媽媽。孩子無條件地愛著我們,我們是否也能無條件地愛他?可能會有家長說,我這麼吼叫就是愛著孩子呀,如果不愛,我就會對他不聞不問了。
是的,如果不愛,就會疏離,客客氣氣的交際空間裡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可是,愛,一旦變形,就會產生傷害。比如,大吼大叫。哪一個媽媽的吼叫背後不是因為愛呢?規則的約束、習慣的養成、成長的期望,希望孩子好、很好、更好,偏偏孩子是有自己的節奏和規則的,碰撞不可避免,吼叫一觸即發。「我是為了你好。」「我不要你這樣為我好。」這樣的博弈中,創傷形成。孩子內心很柔軟,雖然他們習慣原諒,但經過縫合後的身心已然受到了傷害。
這創傷是雙向的。孩子受到驚嚇,媽媽也不會好過。有人說:教育是自我的救贖。我們在一次次吼叫和吼叫後的自責中看到的是自我的壓力和缺陷。然後,我們就像那個企鵝媽媽一樣,不論多遠,不論多難,都會努力,勇敢的承認自己的錯,當我們對孩子說出「對不起」三個字時,我們就在反省中修復了孩子,也完善了自我。
書名:《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中文繁體臺版)
作者:尤塔.鮑爾/圖文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時間:2015年
發脾氣的壞處:
對孩子發脾氣,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人心煩的行為暫時會看不見,但一般都會有這樣的反應: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並且說爸爸媽媽好可怕。
繼續跟爸爸媽媽談條件:如果乖乖吃飯(聽話),就滿足自己的一個心願。
條件被拒絕後,逃離事發地:「我要到別的地方,不想跟你待在一起。」
對孩子發脾氣,還可能有後遺症。
將來的某一天,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發脾氣的樣子簡直就是自己的翻版。
1,發火對孩子到底有沒有用?
有用。它組織了孩子正在進行的不良行為。緊急時刻,你的一聲吼叫也許能夠讓孩子避開危險。
2,孩子除了害怕,還學到了什麼?
別人也是有脾氣的,要學著尊重彼此呢。
情急中,每個人都會發火。
這種情緒表達有可能給彼此關係帶來緊張,事後父母往往會通過一定的行為來消除緊張,修復關係。
3,發火對自己到底有沒有用?
有用。讓你的情緒迅速得到宣洩,你的頭腦很快會理智起來。有不少父母,剛吼到一半,就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當。
1,不必刻意壓抑自己,讓孩子了解一個真實的你。否則你積攢的負面情緒太多,爆發時更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2,無論如何,你都要給自己設一個限:不能打孩子。但可以用神情、語言和動作造成一定的聲勢。
3,發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孩子該怎麼做;有沒有其他因素讓你心情不好,等等。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否則孩子會以為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
4,可能的話,發火之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
5,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同時可以尋找其他溫和的策略。即使爸爸媽媽看到孩子哭的樣子心痛了,但是仍然要態度堅決。
6,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比如孩子糾正了剛才的錯誤,就給她鼓勵,牽著他的手,說:「我們再找個安靜的地方談一談好嗎?」此時已心情平靜的孩子比較能接受大人的意見,也能聽得進去。
「要修復孩子內心傷痛的最好方式,不是外在物質的給予,而是真誠的表達愛與歉意。」當我們意識到言語的殺傷力時,請像企鵝媽媽那樣:真誠的抱住自己的寶貝,勇敢地說出「對不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