繪心理| 之一:《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父母的情緒管理

2021-02-19 蕪湖故事媽媽團

孩子的世界是純淨無暇的,沒有不犯錯的孩子,他們就是在一次次犯錯、改錯的過程中逐步積累成長起來的。怎樣對待犯錯的孩子呢?有的媽媽理智、寬容,有的則愛大發雷霆,就如同繪本中的《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中的企鵝媽媽一樣,動不動就對孩子大喊大叫。面對這樣的媽媽,孩子會怎樣想,又會怎樣做呢?

這是一個要從封面讀起的故事,因為,封面傳遞了媽媽大吼大叫的起因,這是故事的開端。

而這個起因是每個媽媽都非常熟悉的:不服從。你看,企鵝媽媽僵硬挺直的背影,拉著小企鵝往前走,而小企鵝扑打著翅膀,騰跳起雙腳,不甘心的回頭張望。這樣的場景太容易發生了:還要再玩一次碰碰車、還想去買一個有了很多的託馬斯、還想從高高的階梯上跳下來……孩子們大喊大叫、胡攪蠻纏、流淚打滾,無所不用其極,而你,在講道理和數一二三都無用的時候,是不是也和企鵝媽媽一樣只想發脾氣?

發脾氣,太簡單了,就像這樣:眼神冷漠,嘴巴大張,言語像衝擊波一樣從舌尖噴出。那時,我們想過孩子的感受嗎?失控的情緒下,我們其實已經深深的傷害了孩子,就如同畫家的描繪:

我的腦袋飛到了宇宙裡。(內心裡充滿恐懼的孩子確實容易神遊!以天馬行空的神遊來逃避令人恐懼的現實世界。)

我的肚子落入了大海裡。(內心充滿恐懼的人也容易貪食、過量進食,肚子像大海一樣填不飽。)

我的翅膀掉到了熱帶叢林中。(內心裡的恐懼、害怕還會讓我們緊緊抓住某人或某物,形成病態互依關係。)

我的嘴巴插在了高山上。(嘴巴在高山上,是否意味著孩子想喊又喊不出來,想表達又無法盡意表達?)

我只剩下了一雙腳,跑啊跑.

我想叫,但沒有嘴。我想找,但沒有眼睛。我想飛,但沒有翅膀。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

故事讀到這裡,發了脾氣的媽媽是不是都已經很難過很自責了?

這也是我自己發完火的狀態,女兒常常因為我的大吼大叫而嚇哭了,看到孩子無助的樣子,其實我的心裡比孩子還難受。我自責自己的無能,教育的無助,冷靜下來,我也會抱住孩子,慢慢地告訴她我生氣的原因,讓恐懼從她的眼裡消退,讓她平靜下來,依偎在我的懷裡,就像企鵝媽媽一樣:

原來是我發脾氣大叫的媽媽開著大船來找我了。她已經把那些丟掉的部分幫我給找了回來,並把他們重新縫好連上。

最後找到了我的腳,這下全縫好了。

開著大船,走遍每一個角落,縫好丟失的每一個部分——這個過程是治癒孩子的過程,也是媽媽自我成長的過程。

當然,治癒有神藥哦,那就是三個字:

——「對不起!」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對我說。然後我們就開船回家了。

 

這個繪本字數也不多,甚至很無釐頭:腦袋、肚子、翅膀、嘴巴等等身體的部件怎麼可能分開了又縫好了呢,怎麼可能不死還活過來呢?可是,孩子的世界本身就是無釐頭的啊,他們才不會問這樣的問題呢。孩子與這個繪本甚至形成了共鳴,那就是孩子被吼叫後的撕裂感。

孩子就像小企鵝,看到發脾氣、大喊大叫的媽媽就想逃。可是,小小的他能逃到哪兒去呢?想表達心聲和需要,沒人聽;想找到努力的方向,經驗和智慧還不夠;想展翅高飛,卻被發脾氣的媽媽擋住了去路……

而媽媽一句簡單的「對不起」,就能得到孩子的原諒——只要改了就是好媽媽。孩子無條件地愛著我們,我們是否也能無條件地愛他?可能會有家長說,我這麼吼叫就是愛著孩子呀,如果不愛,我就會對他不聞不問了。

是的,如果不愛,就會疏離,客客氣氣的交際空間裡是你好我好大家好。可是,愛,一旦變形,就會產生傷害。比如,大吼大叫。哪一個媽媽的吼叫背後不是因為愛呢?規則的約束、習慣的養成、成長的期望,希望孩子好、很好、更好,偏偏孩子是有自己的節奏和規則的,碰撞不可避免,吼叫一觸即發。「我是為了你好。」「我不要你這樣為我好。」這樣的博弈中,創傷形成。孩子內心很柔軟,雖然他們習慣原諒,但經過縫合後的身心已然受到了傷害。

這創傷是雙向的。孩子受到驚嚇,媽媽也不會好過。有人說:教育是自我的救贖。我們在一次次吼叫和吼叫後的自責中看到的是自我的壓力和缺陷。然後,我們就像那個企鵝媽媽一樣,不論多遠,不論多難,都會努力,勇敢的承認自己的錯,當我們對孩子說出「對不起」三個字時,我們就在反省中修復了孩子,也完善了自我。

書名:《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中文繁體臺版)

作者:尤塔.鮑爾/圖文

出版社:天下雜誌

出版時間:2015年

發脾氣的壞處:

對孩子發脾氣,會讓孩子害怕。在恐懼中,孩子那些讓人心煩的行為暫時會看不見,但一般都會有這樣的反應:

他被嚇呆了,愣在那兒不動。

大哭並且說爸爸媽媽好可怕。

繼續跟爸爸媽媽談條件:如果乖乖吃飯(聽話),就滿足自己的一個心願。

條件被拒絕後,逃離事發地:「我要到別的地方,不想跟你待在一起。」

對孩子發脾氣,還可能有後遺症。

將來的某一天,爸爸媽媽會發現孩子發脾氣的樣子簡直就是自己的翻版。

1,發火對孩子到底有沒有用?

有用。它組織了孩子正在進行的不良行為。緊急時刻,你的一聲吼叫也許能夠讓孩子避開危險。

2,孩子除了害怕,還學到了什麼?

別人也是有脾氣的,要學著尊重彼此呢。

情急中,每個人都會發火。

這種情緒表達有可能給彼此關係帶來緊張,事後父母往往會通過一定的行為來消除緊張,修復關係。

3,發火對自己到底有沒有用?

有用。讓你的情緒迅速得到宣洩,你的頭腦很快會理智起來。有不少父母,剛吼到一半,就意識到自己的行為不當。

1,不必刻意壓抑自己,讓孩子了解一個真實的你。否則你積攢的負面情緒太多,爆發時更會讓孩子不知所措。

2,無論如何,你都要給自己設一個限:不能打孩子。但可以用神情、語言和動作造成一定的聲勢。

3,發脾氣後,最好向孩子解釋清楚。問題到底是什麼,孩子該怎麼做;有沒有其他因素讓你心情不好,等等。要通過行動讓孩子感受到你的關心和愛護,否則孩子會以為爸爸媽媽不愛自己了。

4,可能的話,發火之前最好提出預警,如:我快忍不住要發火了,你能趕快……今天我心情不好,你最好別……

5,不能因為發脾氣後的內疚,就放鬆對孩子的要求,該堅持的必須堅持,同時可以尋找其他溫和的策略。即使爸爸媽媽看到孩子哭的樣子心痛了,但是仍然要態度堅決。

6,及時安撫孩子的情緒。比如孩子糾正了剛才的錯誤,就給她鼓勵,牽著他的手,說:「我們再找個安靜的地方談一談好嗎?」此時已心情平靜的孩子比較能接受大人的意見,也能聽得進去。 

「要修復孩子內心傷痛的最好方式,不是外在物質的給予,而是真誠的表達愛與歉意。」當我們意識到言語的殺傷力時,請像企鵝媽媽那樣:真誠的抱住自己的寶貝,勇敢地說出「對不起」。

相關焦點

  • 大吼大叫的父母,毀的卻是孩子!3招教你如何控制情緒
    不知道家長們有沒有看過德國的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主要講的是一隻可愛的小企鵝孩子和企鵝媽媽之間的一些非凡經歷。「今天早上,我媽媽發脾氣,衝著我生氣地大叫。結果,嚇得我全身都散開飛跑了。跑啊跑,到了傍晚跑到了撒哈拉大沙漠,我累了。這時一個大影子罩住了我。是我發脾氣大叫的媽媽開著大船來了。她已經把那些丟掉的部分給找了回來,並把他們重新縫好連上。最後找到了我的腳,這下全縫好了。「對不起!」發脾氣大叫的媽媽對我說。然後我們就開船回家了。」
  • 不做大吼大叫的媽媽,我被一隻企鵝深深地教育了
    最近無意間看到一本書《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企鵝媽媽》,書裡面的這隻企鵝深深震撼了我,原來我一直都不懂孩子的心,對他發脾氣會讓他幼小的心靈遭受這麼大的傷害。從那天起我開始改變了,每每想對孩子發火時就會想起這隻企鵝,慢慢地我學會了去體諒孩子,即使他犯錯了,也先審視自己,看看是不是自己的原因才會讓他做錯事情。
  • 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總是控制不住,怎麼辦?情緒管理了解一下
    小孩子是非常淘氣的,但由於孩子的身心發育還比較有限,很多事情並不是他故意去搗亂的,而是在不經意間做出的這些舉動,然而父母雖然知道這些舉措並不是孩子有意形成的,但是還是忍不住會大吼大叫,甚至還會對孩子採取一些更加不正當的措施,這些措施對孩子的危害是非常大的,一不小心就會給孩子留下心理陰影,在之後會給孩子帶來很大的危害。
  • 「當媽媽對我大吼大叫時,我嚇得全身都散開了」
    這個超長假期,更是讓無數父母已經忍不住身體裡的「洪荒之力」,然而,當我們大吼大叫的時候,孩子發生了什麼,你知道麼?為了讓這位媽媽能站在孩子的角度體會他的內心感受,節目組讓她到聲音體驗場所,聽一聽自己對孩子大吼大叫的聲音。
  • 我也不想大吼大叫,為人父母,如何做到情緒穩定
    在他們周邊的父母見勢都趕緊把自家孩子帶離。我女兒也聽到了吼聲,小聲的和我說了一句:「小哥哥的爸爸好兇啊。」是的,真的是好兇,連我們周邊的大人都被嚇到心砰砰跳,更何況小孩子。在生活中,類似這樣的場景很常見。父母因為一些事情衝孩子大吼大叫,孩子則在一旁哭哭啼啼。
  • 「大吼大叫」,聰明的媽媽都會這麼做
    有些媽媽會在發脾氣後自責,不應對孩子發脾氣,而有些就覺得只有大吼大叫,才能讓孩子「聽話」。到底咋樣才是正確的,如何正確的看待父母對於孩子的態度?是每個家庭思考的問題。大吼大叫和和顏悅色只是一線之隔。1-父母所受教育的影響!
  • 總對孩子大吼大叫後自責?父母學會「情緒追蹤」,告別吼叫式育兒
    說起吼叫他人,相信很多父母都對孩子做過這個行為,當孩子犯了錯誤、或者是孩子行為屢教不改的時候,那麼,有些父母情緒激動就無可避免的對孩子大吼大叫。其實,有很多父母都會出現這樣的情況,當孩子不聽話的時候,就控制不住的對孩子大吼大叫,等到自己情緒平復下來,就會十分後悔自己的所作所為,父母本意不是想要傷害孩子,可是控制不住的情緒噴湧而出,就會讓孩子害怕。每次對孩子發脾氣後,就會特別愧疚、自責,可是下次還是無法自控,繼續吼,吼完更加自責,陷入一個死循環。
  • 《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從繪本角度讓家長理解「低聲教育」
    相信很多家長都曾經因為孩子不聽話發脾氣,甚至有時候脾氣一上來沒控制住,就對孩子大吼大叫。事後回想起來的時候覺得自己太衝動了,但是又拉不下臉來和孩子道歉。《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這本繪本就講述了媽媽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傷害有多大,讓我們對大吼大叫有更深的認識,也更加理解"低聲教育"是多麼必要的。
  • 找到對孩子大吼大叫的原因,還孩子以溫柔
    我在這本書裡找到了答案,這就是美國作家羅娜雷納的《不吼不叫》,作為一個親手帶大了三個孩子的媽媽,以及專業的育兒師資歷,她用自己的親身經歷告訴我們,對孩子大吼大叫是有很多原因的,造成的影響也是讓人心驚的,我們一起來分享一下吧。
  • 摒棄大吼大叫,一種全新的教育方式正在興起,娃身心更健康
    低聲教育是如今非常流行的一種教育方式,是指在孩子犯錯誤的時候,對孩子進行非常溫和的教導,是和大吼大叫相反的一種教育方式。大部分家長和老師在面對孩子犯錯誤的時候,通常都會不自覺地對孩子進行大吼大叫,這樣的教育方式對孩子影響是非常大的,對於孩子性格的養成和心理的發展都是非常不利的。
  • 父母總是對寶寶大吼大叫,會使性格出現問題,影響其心理健康
    由於他們的天性如此很愛玩,並且很調皮,所以總是會惹得爸爸媽媽生氣。很多寶寶在成長過程中不可避免地遭到了爸爸媽媽的大吼大叫,其實這種問題出現之後很容易影響寶寶的性格。因為寶爸寶媽對他們太過於兇的話,不僅僅分貝非常的高,而且還會起到反效果,寶寶過度的乖巧對他們以後的性格養成有著不良的影響。
  • 教育好孩子,從媽媽停止大吼大叫開始……
    很多媽媽在面對自己懷胎十月生下的寶貝時甚是沒轍,習慣了大吼大叫~儘管事後小有後悔,但當時卻難以控制自己的情緒。有效的教育應該是以身作則,不吼不叫。媽媽即是孩子的朋友又是孩子的老師更是他的指路人,想要教育好孩子需要先從自己停止大吼大叫開始。
  • 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傷害的不僅是孩子的自尊,還有這個
    一遇到問題,很多爸爸媽媽選擇的就是大吼大叫的去責罵孩子,總是忽略了孩子的感受。可是,爸爸媽媽們是否知道你的舉動會給孩子帶來多大的影響?德國經典繪本《一生氣就大吼大叫的媽媽》,一隻可愛的企鵝孩子向我們講述了它和媽媽之間的非凡經歷。
  • 父母對孩子大吼大叫,這些傷害到成年後依然存在,看完你還吼嗎
    五歲的孩子最是好動,愛探索的時候,跳跳這個孩子經常在家裡折騰,一會翻翻書架一會開開玩具箱,媽媽收拾的速度永遠追趕不上他弄亂的節奏。無奈的媽媽,只要一看到兒子要翻箱倒櫃,便急忙大吼大叫:「你這個壞小孩!」時間一長,竟然有了效果,兒子再也不敢到處翻東西了,變成了一個「安靜」的寶寶。
  • 對孩子大吼大叫?會對孩子性格造成缺陷,值得每一位父母重視
    隨著二胎政策的開放,許多家庭迎來了第二個寶寶,教育問題也隨之而來,原本生活壓力就很大的父母,面對大寶的作業和小寶的淘氣不懂事,時常會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緒,對孩子大吼大叫。2、在父母大吼大叫中長大的孩子,容易沒有自己的想法。像我姐姐那樣,一點點沒有順她的意,就批評孩子,罵孩子笨了,潛意識裡,孩子的心理也覺得自己真的很笨,不敢表達自己的意見,慢慢就會扼殺孩子的天性。
  • | 深析大吼大叫,做《不吼不叫》的父母
    怎麼就變成了一個大吼大叫的媽媽?為人父母是最好的"職業",亦是最壞的"職業",當娃"不熊"的時候,甜到心都化了,可當他們"熊"起來的時候,似乎變成了小怪獸,這個時候的父母很容易就開始大吼大叫,但過後,看著孩子一臉驚恐的大哭,自己又開始滿心愧疚。
  • 孩子遇到事情就愛大吼大叫,家長的情緒很重要,先調整好自己
    前言:每個父母,最大願望就是讓自家寶寶能夠更加優秀,我們在培養孩子時,每個大家都付出了很多的心血,但難免會遇到有些寶寶不懂得體恤大人的辛苦,往往會和家長反著幹,遇到這樣的孩子,你會發現這類型的孩子大部分都會喜歡大吼大叫,如果你的孩子也喜歡吼叫吵鬧,那可能你要考慮一下你自己了,有些孩子吼叫吵鬧是來自於家長的溺愛,而有些孩子吼叫吵鬧是來自於家長的憤怒。
  • 德國最火情緒管理一課:《發脾氣大叫的媽媽》
    今天我們朗讀的這本書的作者Jutta Bauer,是德國當代幾個風格鮮明的繪本名家之一,其代表作《發脾氣大叫的媽媽》獲得過德國每年一評的最高榮譽:兒童繪本類金獎。這本書非常簡短,畫風很幽默,雖然話題有點沉重,但小窩頭還是被逗得哈哈笑。所以今天的錄音裡,我們連著講了兩倍。
  • 母親的大吼大叫,情緒不穩定會給家庭帶來怎樣的傷害
    一些母親都會出現這種情況,經常大吼大叫,遇到什麼事情缺乏冷靜的態度,經常亂發脾氣。殊不知經常這樣會給孩子和家庭帶來許多負面的影響。首先是孩子,經常對孩子大吼大叫,情緒上不穩定,經常呵斥孩子的父母對孩子的傷害非常大,孩子會變得特別容易暴躁,生氣,情緒上會出現很大的波動。吼叫會影響到孩子對自我和世界的積極感受,會讓他們覺得所用的東西都很負面,也會影響他們和父母以及其他人的關係。
  • 孩子喜歡大吼大叫,父母得懂「情緒法則」,別讓孩子成為情緒奴隸
    這樣的孩子他們通常喜歡用大吼大叫的方式,來表達自己內心的情緒,一旦遭受到的其他的事情,比如說內心受委屈,或者內心不滿,他們就有可能利用比較暴躁的情緒表達方式,去讓別人知道他心裡的狀態,知道他此時不太開心了。可是一味的利用伺候嘶吼式的方式,去表達自己內心的想法真的正確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