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遣》:日本2-7歲孩子獨立的教育對我們的啟示

2020-09-06 城市生活錄

《初遣》是日本一部紀錄片,關於孩子如何走向獨立的真實場景探索,講2-7歲孩子如何通過完成人生第一次派遣任務邁出獨立的第一步。

這是真人秀,也是真實的生活紀錄片,除了任務派遣是固定的,嘉賓的表現和結果都是不可控制的。在其中可以看到孩子如何顫顫巍巍邁出離開父母的第一步,其實並沒有想像中那麼難,也許會遭遇一些小困難,但出乎意料的是孩子們都完成得很出色。

反而是家長捨不得放手會加大孩子離不開父母的焦慮,而家長如果鼓勵孩子勇敢走出去,那麼接下來孩子們將會勇敢去承擔第一次特別任務。當完成任務時還會有一種小小的成就感。

如果這種獨立的嘗試一次次地被孩子體驗到,那麼他們將會積累豐富的生活經驗,開始為成年後的獨立生活做積極地準備。

在我接觸的範圍裡,有很多孩子明明是自己的事,卻要家長一再督促得去完成,結果如果哪次沒有家長督促,孩子沒完成,孩子反而要將責任推卸到家長身上,認為是家長沒有督促他,這是一種怎樣的意識種下的惡果啊?

獨立,從自己為自己負責開始。這是我也對我的孩子一再強調的。

那句話說的很深刻,所有的愛都是以聚合為目的,只有一種愛指向分離,那就是父母對子女的愛。

《目送》裡,作家龍應臺這樣寫道: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謂父女母子一場,只不過意味著,你和他的緣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斷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漸行漸遠。你站立在小路的這一端,看著他逐漸消失在小路轉彎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訴你:不必追。

相關焦點

  • 孩子太小不敢放手,日本的孩子咋就這麼獨立?
    即便是對讀幼兒園的小孩子們,日本父母也敢於放手,甚至能讓3歲的寶寶去家附近的商店跑腿!一檔播出近30年的日本長壽綜藝《初遣》,記錄的就是2-7歲的孩子第一次獨自出門給家裡幫忙的畫面。三歲就能獨立外出買東西,那麼七歲自己去上學當然就更順利了。
  • 日本教育多「無情」?3歲孩子就獨自出門,挫折教育值得借鑑
    日本街頭有一種在我們看來很奇怪的現象:看起來也就4、5歲的孩子就獨自一人出門坐車,買東西,上學。身邊根本沒有大人。這種情況在國內是根本不可能的,別說在這個年齡讓孩子一個人出門了,就是一個人在家,家長都擔心的不行。
  • 2000多父母「逼走」孩子,是日本教育的一場「陰謀」
    弟弟南都君才2歲8個月大,那次是弟弟來參加初遣,雖然才2歲多,但他認為自己和8歲的哥哥是一樣的。因為哥哥在2歲3個月的時候就進行了初遣,2歲8個月的弟弟聽了之後,怎麼可能會認輸?這本繪本當年在日本大火,而改編成的綜藝節目《初遣》也長久不衰地火了30年,有2000父母在節目中邁出了「逼走」孩子的第一步。節目的總導演說,這不是給孩子的紀錄片,這是大人的教育節目。
  • 日本狠心父母逼孩子自己上學:父母有遠見,孩子有未來
    你還記得孩子第一次獨立完成一項任務是什麼時候嗎?在日本,有一檔綜藝節目叫《初遣》。自1991年以來,它一直火了整整30年,直到今天還讓很多人感動。跟拍記錄了一群 2-7 歲的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出門「跑腿買東西」的故事。迄今為止,節目組已經追蹤了超過3000個日本孩子,年齡最小的只有1歲11個月,最大的也不過只是5歲3個月。
  • 日本教育為什麼好?看看日本的小學教育,很值得中國家長學習
    而再看看我們鄰近的國家:日本,可以說從1901年開始日本就幾乎年年都有人得獎。對於國人來說,很多人不喜歡日本這個國家,但是不吹不捧的說,日本能獲得現在的成就,跟他們的教育有很大的關係,尤其是在日本的小學教育,值得很多人學習。
  • 日本教育孩子特「無情」!抗挫折教育,從幼兒園就開始了
    日本的孩子,從上幼兒園開始,就要面對十分「冷酷」的挫折教育,從而鍛鍊出孩子們獨立勇敢,吃苦耐勞的品質。提倡吃苦教育在日本文化中,日本就十分推崇武士道精神,而武士道精神就有通過懲罰自己來獲得警醒的一種習慣。
  • 2歲自己出門,7歲獨自坐地鐵,日本孩子為何如此獨立! 日本教育
    一大早,東京7歲女孩Noe Ando就起來了,吃完早餐,背上書包,和爸爸媽媽道別後便出了門。
  • 3歲就獨自出門的日本小孩,長大後是什麼樣?日本教育看哭很多人
    在日本街頭,會發現一件非常神奇的現象:很多看起來還非常幼小的孩子,就一個人出門坐車、買東西,身邊沒有父母跟隨,連暗中陪伴的家長都沒有。這讓不少中國家長大呼「嚇人」,中國孩子別說三四歲了,就是七八歲也不敢獨自出門辦事啊!
  • 皇室公主也要自己拿包:日本的「獨立教育」,打臉無數中國家庭
    而這種"獨立教育"在日本是很常見的,孩子上學除了書包以外,還需要準備裝衣服、鞋子的包,但這些包包一律都是由孩子自己背著和提著的。而這種教育,也打臉了無數中國家庭。"獨立教育"給孩子帶來了什麼?獨立性是孩子在生活中能夠獨立面對問題和處理問題的關鍵,也是孩子社會生存的必備的能力。而實際上,父母的"獨立教育"能夠帶來很多意想不到的效果。
  • 日本29年跟拍神作《初遣》:講出父母不敢面對的育兒真相
    在日本,有一檔綜藝節目叫《初遣》。自1991年以來,它一直火了整整30年,直到今天還讓很多人感動。它跟拍記錄了一群 2-7 歲的孩子,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出門「跑腿買東西」的故事。節目還請來很多觀察嘉賓,其中就有日本的國民女神石原裡美,雖然她沒有結婚也沒有娃,但是看到這些孩子們邁出自己的人生第一步,還是感動到眼泛淚花。
  • 《初遣》:有的孩子,在父母看不見的地方默默成長
    在日本的德島縣池田町的一個小車站裡,有一對兄弟正在等公交車。不同的是,這對兄弟,弟弟奏哉只有2歲4個月,哥哥柊哉也才4歲3個月。而2歲的弟弟一路走來也沒有哭。一上車便看見睡得東倒西歪的2個孩子。睡眼惺忪的柊哉問「媽媽來接我們了嗎?」是的呢,這不是做夢。媽媽來接我們回家了哦。
  • 日本跟拍30年的神作:最狠心的父母,養出全世界最獨立的孩子
    這檔節目叫《初遣》,30年間裡,節目組不厭其煩地跟拍了一代又一代日本小孩,記錄他們第一次離開父母、獨自出門「跑腿買東西」的故事。迄今為止,節目組已經追蹤了超過3000個日本孩子,年齡最小的只有1歲11個月,最大的也不過只是5歲3個月。
  • 日本跟拍29年神作揭示真相:孩子,有些路你得一個人走完
    在日本,有一檔火了29年的綜藝《初遣》。它記錄了一群2-7歲孩子,第一次獨自出門的經歷。剛上幼兒園的寶貝們被獨自派去商店、坐車、買菜……簡單、治癒、真實,卻有讓觀眾「笑著流淚」的魔力。連嘉賓石原裡美、福士蒼汰,也被這些小天使們感動。
  • 兩歲獨自出門、冬天洗冷水澡,日本教育真這麼冷酷?
    作為一個高度集體化的國家,日本教育真的缺少個性嗎?我們不妨來看看。 01 集體意識比學識更重要 周軼君導演的紀錄片《他鄉的童年》,豆瓣評分9.0,第一集講的就是日本幼兒教育,其中特別提到了兩所教育理念不太一樣的幼兒園。
  • 日本孩子的「獨立教育」,和「中式教育」對比,真不是崇洋媚外
    孩子的教育問題,一直是所有家長最為關心的一個話題,在家長們的心中,孩子的教育至關重要,一點都不能馬虎。不過,世界上並沒有任何一本書可以教我們怎樣成為一個好父母,怎樣成為一個負責任的父母,我們只能向各方尋求經驗。
  • 日本4歲和2歲姐妹花給媽媽買禮物:路很長,我們也很勇敢
    孩子第一次獨立出行是多大?做了什麼事情?表現如何?在日本,就有一個超長壽綜藝《初遣》,專門記錄2-7歲的素人小朋友首次獨自出門買東西的場景。這個節目已經火了30年,感動我們的不是孩子敢於出門,而是透過節目看到了孩子獨立,勇敢,和愛的能力。
  • 30年,3000個孩子,人生第一次出門遠行|百家故事
    30年間,節目組跟拍了一代又一代的日本小孩,見證他們第一次一個人出門,悄悄拍下他們的樣子。迄今為止節目組追蹤了超過3000個日本孩子,其中年齡最小的只有1歲11個月,最年長的也不過只是5歲3個月。由於拍攝年份跨度之大,最早參加跑腿任務的孩子如今已成人父母,他們送自己的孩子再一次參加節目,看自己的下一代如何完成第一次出門。
  • 這個媽媽心太狠,竟讓3歲小孩獨自出門買菜
    實際上,獨自出門是孩子在成長路上必修的一課。日本一個名叫《初遣》的真人秀綜藝節目,就專門記錄了一群2-7歲的孩子們,在沒有爸爸媽媽在身邊的情況下,第一次出門完成一些任務的過程。看過了《初遣》裡的孩子獨自出門的經歷,寶爸寶媽們是否也有些觸動呢?在鍛鍊孩子獨自出門的時候,有兩個方面是需要寶爸寶媽們注意的哦!
  • 日本教育如何培養孩子獨立?靠的是近乎苛刻的「無情」
    在日本,孩子的獨立能力更像是一種習慣,如果從小不培養他們自己的事情自己做,這種意識,到長大了再培養,會很難...,即使下雨天也是孩子自己拿包包,這可能就是日本式教育想要表達的觀點,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東西自己拿,自己的責任自己承擔。
  • 日版《寶寶去哪兒》,戳中無數中國爸媽的教育失誤
    在日本,有一檔「長壽」真人秀《初遣》,將鏡頭對準了一群2到7歲的小朋友們,開播30年,「偷拍」了幾百個孩子的人生第一次出行。告訴了我們答案......3歲小女孩「離家出走」節目裡有一個因為哭而「紅」起來的小姑娘——浬愛。3歲2個月的浬愛,是個粉粉嫩嫩的小姑娘,也是爸爸媽媽捧在手掌心的小公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