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高考,諸多寒門學子紛紛逆襲,在學習資源極度匱乏的前提下,依靠自己的努力,考上了頂級名校,其中不乏被清華北大錄取的高材生。
雖然說,在總體水平上,寒門學子的錄取率依然遠低於城市中產階層。但這些寒門學霸們的榜樣作用依然是對貧困學生最好的激勵。
安徽臨泉縣的貧困學生高琦玉也是其中的一位,他今年高考以690分的成績被清華大學錄取。這個成績在安徽一分一段表上的位次是165,而今年安徽考生總數超過52萬。
這是個極為出色的成績,但高琦玉本人對這個成績卻相當不滿意,他認為是考差了。特別是數學只考了139分,這個分數只比他高二時候多一分,他本人也不知道為什麼數學會考得這麼差。
高琦玉是被清華大學環境、化工與新材料類專業錄取,對於這個專業,他也明確表示,這不是他喜歡的專業。
他父親告訴記者,他一直想去北京大學數學系,這次考得不是很好,就報了個清華。(這句話怎麼這麼耳熟,考不上北大,只能去清華?)
對於未來,高琦玉的打算是先練好普通話,(他目前的普通話確實不標準,帶著很重的安徽口音)練好英語,以後出國可能會用得上。另外在專業課上爭取在全系排到前列,考研準備去北大。
高琦玉是一個極為坦率的人,他認為大家的學習方法都差不了多少,就看誰更能堅持了。而他學習的動力,來自於一句話,「不想一輩子呆在這個破地方,就肯定會去奮鬥」。
絕大多數貧困家庭出身的寒門學子,他們的目標都非常樸實直接,就是想通過學習,走出那個貧困的地方,這也是他們改變命運唯一的一條路。
高琦玉認為只要遠離手機和電腦這些容易分散注意力的東西,只要再多堅持一下,成功並不是那麼困難,也沒有那麼誇張。
他明顯地忽略了一個問題。他本人或許天資聰穎,不需要太多的助力,但對於絕大部分的寒門學子來說,即使拼盡全力,也未必能夠達到他的水平。
學習這件事,除了內在動力以外,還取決於很多外在的因素,這其中包括學校的師資,學習氛圍,家庭的經濟基礎和家庭基礎教育等等。
而農村的孩子,在這些方面全面落後,某種意義上來說,他們和城市裡的孩子之間的競爭是在條件完全不對等的情況下展開的,這種競爭先天就是不公平的。
家庭無法選擇,但師資上的巨大差異使得貧困家庭的孩子在這種不對等的競爭中被壓製得幾乎沒有生存空間。
更為嚴重的是,這種差異目前看不到任何的改變,甚至還有進一步拉大的趨勢。寒門學子的路將會越來越艱難。
因此,儘管在今年的高考中,出現了不少寒門高分考生,比如湖南的鐘芳蓉,黑龍江的趙桂寧,本文中的高琦玉都是其中的典型。
但這類的寒門學子依然太少太少,無論是絕對數量還是相對數量,和城市高分學生相比都完全不成比例。
應該看到,貧困家庭的孩子,通過學習改變命運的這條路雖然依然存在,但這條路正在變得越來越窄。
不能因為極少部分天賦出色的貧困學生考出高分而忽視了對貧困地區的教育投入,不然,以後,寒門學子的路將會變得愈發艱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