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好!
所有大一新生們、轉校生、Eli Whitney項目的學生們:歡迎來到耶魯!也歡迎各位耶魯家屬和朋友的加入,與我一起見證你們人生中的重要時刻。
新學年始於一個非常動蕩的時期。過去的一段時間裡,社會衝突和疫情讓一切發生了改變。如今,許多人期望我們的社會實現進一步的變革,我們對此也不感到驚訝。
擺在我們面前的是雙重危機:新冠肺炎疫情,和種族不平等、不公正的問題。種族問題起源於美國奴隸制的歷史,卻依舊延續至今。我們所有人都受到了這些挑戰的影響,特別是黑色和棕色人種群體承受最多。
在這些嚴峻的社會問題面前,大學應該扮演一個什麼樣的角色呢?這是我近來一直在思考的問題。雖然許多問題仍難找尋答案,但有一點可以肯定,那就是耶魯大學的核心使命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為重要。
我相信你們每一位都研讀過耶魯的使命宣言:
通過卓越的研究、學術、教育、保護與實踐,耶魯致力於改善世界,為今天也為後人。耶魯以為社會各界和全球各地區培養領袖為己任。在一個崇尚道德、相互依存、豐富多元的集體中,教職員工、學生和校友自由交流,以踐行我們的使命。
學術研究、教育、保護與實踐的重要意義在於幫助我們理解過去,讓我們基於前人得來不易的成果,找到自己仍需要做的事,從而帶來改變。對此你其實早有了解,因為這是你之所以選擇耶魯的原因。
你們將跟隨教授學習。他們用自己的知識和專業技能改善著這個世界。耶魯教職工與政府官員和其他人緊密合作,努力遏制疫情的擴散,縮小健康衛生方面存在的差距,改變治安執法狀況,改革刑事司法體系。
面對諸如此類的挑戰,你會跟隨老師學習如何分析問題,如何批判性思考,如何清晰地表達自己的觀點。在此過程中,我們還希望你可以關注自身。無論應戰的是全球疫情,還是種族矛盾,是全球氣候變化,或是經濟衰退,我們都必須坦誠對待自己的動機,開放思想,迎接改變。想要有效地解決這些緊迫的難題,就要跟隨正確的領導者,不能跟隨那些毫無慈憫之心、不懂得合作的人,也不能跟隨那些試圖通過操縱、脅迫和暴力手段實現變革的人。
耶魯教職工深知這一點。最近,我和社會學斯特林講席教授Elijah Anderson就「慈憫心」展開了探討。他對於種族不平等問題,尤其在城市環境領域頗有研究,同時作為白宮和國會的顧問,他也把自己的專業知識應用到實踐之中。我問他,他是如何教導那些想要改善世界的學生的。
耶魯大學社會學斯特林講席教授Elijah Anderson
他告訴我,他會教學生如何站在別人的角度看待這個世界,如何懷揣一顆同理心。這一能力能夠幫助我們成為更優秀的學者或學生,更敏銳地觀察人類的處境,也能讓我們更有自知之明。當我們出於同理之情、慈憫之心和合作之道去做事,我們就可以連接不同、理解他人,從而帶來有意義的、可持續發展的改變。
同理心和慈憫心,指的是我們與那些素未謀面之人溝通的願望,對那些遭遇不幸之人的擔憂,這是合作的前提條件。而合作指的是大家一起解決共同面對的問題,尤其是在一己之力難以辦到的情況下。這需要我們友好地傾聽彼此,尊重對方的見解,拋開我們一開始會認為難以共事的偏見。
慈憫與合作最大的敵人就是恐懼和憤怒。我不是說,面對這樣一種新型致命性的病毒引發的大流行病,不應該心生恐懼。我也不是說,面對George Floyd遭到明尼阿波利斯市警察的殺害,憤慨和暴怒是不對的。實際上,新冠肺炎疫情也讓我深陷焦慮,那些曾誓言要保護公眾的警察也讓我感到憤怒。這種恐懼和憤怒雖然激勵著我們採取行動,但我不能讓這些情緒阻止我與其他善良之人找尋共通之處,儘管在種種社會挑戰面前,我們採取的方式可能不盡相同。所以,我必須讓他們參與進來,想要實現一些有現實意義和長久影響的事情,就不能緘默別人的聲音。
我想舉個政治方面的例子。曾經,如果女性懷孕,或者男性想要請假回家照料嬰兒,他們都面臨著被開除的風險。但是在1993年,美國參議院通過了《家庭與醫療休假法案》,從此保證了那些因為家中有新生兒要照料,有孩子要撫養或是有生病的家人要照看而請假的人,他們享有無薪加長假期,不用再冒著失業的風險。
這種在當時看來具有革命性的法案是如何通過的呢?其實就是因為兩位參議員的合作,一方是極具自由精神的泰德·甘迺迪(Ted Kennedy),另一方是保守派的代表奧林·哈奇(Orrin Hatch)。他們曾在許多政策的制定上意見相左,但在這項法案上,他們找到了共同的出發點——支持這些家庭成員。兩人都對可能因家中添丁而失去工作的人抱有慈憫心,而且更重要的是,他們彼此尊重,相互傾聽,將國家利益置於黨派分歧之前。他們的合作最終也為社會帶來重大變革。
左:奧林·哈奇;右:泰德·甘迺迪
關於慈憫與合作的重要性,還有最後一個問題值得思考。你們中的大多數人,2024屆的同學們,是生於千禧年之後的Z世代。至於我,屬於嬰兒潮一代。也許正像你們聽到的這樣,你我全然不同。的確,你們是第一批「數字原住民」,你們的世界充斥著智慧型手機、簡訊和社交媒體,在其他很多方面也展現出與眾不同的一面。你們也是美國歷史上民族和種族最為多樣化的一代,並享受著最好的教育。
但有時,我們之間的不同不只是這些,還有別人口中所謂的不同。有人說我們對政治、音樂和工作有不同的看法,相信你一定對這樣的說法並不陌生。可是這些刻板印象實則誇大了我們之間的差異,成為了慈憫與合作的另一個絆腳石。
比如,你們會將當今時代的問題之源歸罪於我們,而我們這一代人也缺乏對你們的了解。當我們在路上看見你們,常常搞不懂你們的新潮耳機和奇裝異服。我們告訴你們要成熟一些,遠離社交媒體,培養一些現實生活中的應對技能,別窩在家裡依賴父母,趕緊去找一份工作。這時候你們會回答道,「好吧,老人家。」我從《華爾街日報》(印刷版)上讀過一篇文章,稱其為「世代間的唇槍舌戰」。
儘管這些不同年代人之間的刻板成見成為網絡上一大熱點,湧現出很多表情包,讓我們之間的「不同之處」被視為「代際戰爭」,但是這根本不是一場戰爭。這些固化的想法讓你我變得疏遠,難以攜手克服前方的困難,也阻礙我們走向共同的明天。
「好吧,老人家。」這句話背後的核心意思是一種成見,認為是我們這一代人給你們將要邁入和引領的世界造成了嚴峻、關乎人類存亡的問題。你們的確見證了許多挑戰:氣候變化、疾病、暴力執法、貧窮。你們認識到了這些問題的緊迫性,可是我們這一代也看到了。與其不顧別人的看法,只關注我們之間種種的差異,倒不如直奔主題,尋求更好的解決方法,改變今天也造福明天。而想要做到這點,我們就要懷揣慈憫之心,懂得互助合作。
在耶魯大學,我們能夠互相學習。這就是為什麼像我這樣的學者願意在大學校園裡度過一生的原因,這也是為什麼你選擇來到耶魯大學的原因。將知識一代代傳承下去,用它們助力美好的事情發生,這是耶魯使命的重要組成部分。當然,實現它需要付出艱辛。
所以請你們務必把握好在耶魯的時間。讓我們互相學習,在求知中完成自我蛻變。利用大學時光改變自己,成為更具慈憫心的人。讓我們攜起手來,一同應對現存的以及未來可能出現的新挑戰,共創所願世界。
歡迎來到耶魯!
蘇必德(Peter Salovey)
耶魯大學校長
心理學Chris Argyris講席教授
文章來源:耶魯北京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