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22 17:26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在召稼樓,有不少精美的建築。其中,最令人嘆為觀止的是資訓堂,而最令人遺憾的,也是資訓堂。
在不少關於召稼樓的史料中,都曾說資訓堂堪稱「浦東第一樓」,這不禁使我對這棟素未謀面的建築多了幾分好奇之感。沿著老姚家浜河一路往西,便到了資訓路,更有著資訓橋連接復興港分隔開的仁善街。沿著資訓路往南不遠處,只見一道孤零零的券門立在那荒蕪的空曠之中,卻始終不見資訓堂,內心愈發焦灼起來。
直到我走近券門下方,看到碑文的記載,才恍然大悟。原來,當年浦東地面上最摩登的一道風景,早已在一場大火中煙消雲散了。
資訓堂原為浦東望族奚氏後人奚松所建,清光緒初年(1875),從西方學成歸來的他,把當時的西方文化也帶回了家鄉,出於對西洋建築的欣賞和對中國傳統民居文化的深厚情感,建起了一座中西合璧的大宅院。在當時來說,這可以算作是開地方中外合璧建築之先河。
建築坐北朝南,佔地約3190平方米,為三進三院式,7開間帶兩邊廂房,且廣泛應用中西木雕、磚雕、陶雕、石雕工藝,雕工精良,題材豐富,或雕刻著中式的梅、蘭、竹、菊,象徵著主人的雅趣與風霜高潔;或雕刻著法式的玫瑰與百合,象徵著主人的浪漫與典雅。這不能不使人讚嘆,淡雅的民族韻味與濃烈的異國情調竟能如此完美地結合在一起。
令人遺憾的是,民國九年(1920),建築南院失火,使得資訓堂盡遭焚毀。當時,奚松早已辭世,而他的後人缺乏足夠的財力修復,便只得在僅存的第三進天井處圍以磚牆,在圍牆正中建造了一座以中式為主、中西融合的門樓。和原來的西洋大門樓相比,雖然小了許多,但仍不失精緻和優雅。
到了20世紀80年代,連門樓也沒能逃掉被拆賣的命運。經此兩遭毀滅,僅殘存一西券門。2009年12月,召稼樓修復改造之時,西洋門樓殘垣被保留了下來,但在原三進院舊址上建了新樓,牆南造起了戲臺,勉強多了幾分生氣。
100多年過去了,當年的資訓堂早已不復存在,立於這清水紅磚的西洋門樓前,僅這一道牆,便足夠後人遙想當年的風光與熱鬧,驚嘆於昔日能工巧匠們的精雕細琢。觸摸著牆體上的一道道紋路,青磚灰瓦間的縫隙,道不盡歷史的滄桑與百轉千回。
剎那間,瞥見牆底不知名的花草在奮力生長,死亡與新生在這裡一同上演。
內容來源:《誰不憶江南》
作者:李步青
原標題:《【閔行之美-誰不憶江南】許資訓牆前,遙想當年風光》
閱讀原文
特別聲明
本文為澎湃號作者或機構在澎湃新聞上傳並發布,僅代表該作者或機構觀點,不代表澎湃新聞的觀點或立場,澎湃新聞僅提供信息發布平臺。申請澎湃號請用電腦訪問http://renzheng.thepaper.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