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採茶戲,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也是與徽劇、廬劇、泗州戲並列的安徽四大優秀劇種之一。
01黃梅戲的特點
黃梅戲唱腔淳樸流暢,以明快抒情見長,具有豐富的表現力。表演質樸細緻,以真實活潑著稱。成為演繹、傳播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手段,梅戲黃曲不僅腔調好聽,耐人尋味,而且文化底蘊濃厚。
02 黃梅戲的歷史和發展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早於唐代時期,黃梅採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
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雲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採茶歌」。
解放以後,先後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
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03 精彩唱段
天宮歲月太悽清,朝朝暮暮數行雲。大姐常說人間好,男耕女織度光陰,我有心偷把人間看,又怕父王知道不容情,我何不去把大姐找,她能作主能擔承。
飄飄蕩蕩天河來,天河如帶白浪飛。姐妹七人鵲橋上,要把人間看一回 。
撥開雲霧看人間,萬道霞光射上天,萬紫千紅景色顏,男女勤忙笑聲喧 。
漁家住在水中央,兩岸蘆花似圍牆。撐開船兒撒下網,一網魚蝦一網糧 。
莊稼之人不得閒,面朝黃土背朝天,但願五穀收成好,家家戶戶慶豐年。
讀書之人做寒窗,勤學苦思晝夜忙,天文地理都通曉,男兒志氣在四方 。
神仙歲月我不愛,乘風駕雲下凡來,飄飄蕩蕩多自在,人間景色勝瑤臺,萬紫千紅花似錦,幾株垂柳一棵槐,我若與董永成婚配,好比那蓮花並蒂開,一片深情我怎開口,喚出土地巧安排 。
上無片瓦我不怪你,下無寸土我自己情願的,我二人患難夫妻成婚配,任憑是海枯石爛,我一片真心永不移 。
槐蔭樹下遇仙姬,恩愛情深好夫妻,只望白頭同到老,誰知鴛鴦兩分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