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梅戲唱腔的三個發展階段:從地方小戲到全國五大劇種!

2020-12-19 劉絕糧

黃梅戲唱腔隨著黃梅戲整體的發展而逐漸發展演變,黃梅戲的歷史有多長,其唱腔的歷史就有多長。百年黃梅戲發展史上,黃梅戲唱腔的演變大致經過了三個階段,也許黃梅戲唱腔確定以後的時期也可再細分幾類,但總的來說黃梅戲唱腔的變化已是在定型基礎上進行個性化豐富的道路上前進。

黃梅戲主題郵票

黃梅戲的「無定腔」時期

黃梅戲最初被稱為「採茶戲」,現湖北省黃岡市下轄之黃梅縣為黃梅戲發源之地,在鄂、贛、皖三省存在著數種關於黃梅戲起源的不同說法,佔據相當大比重的一種說法認為:黃梅戲本是因黃梅地區大水泛濫成災,人們祈禱上天的儀式上所唱的曲詞,而後沿江而東散布於鄂、贛、皖的十多個縣。

最初的黃梅戲演員並非脫產的專業演唱者,而是從事農事活動的空閒時間或者災荒年份進行演出,以演唱「黃梅調」獲得生活收入來源。在交通不便利、觀念落後的條件下,黃梅戲演唱者沒有統一的組織管理機構,更沒有經過統一的訓練。

各自為陣的表演組織方式雖然為豐富黃梅戲的唱腔、增加優秀劇目提供了條件,但也由於演唱者天賦能力、文化水平、發音吐字習慣、情緒把握能力等方面有差異甚至迥乎不同,以致黃梅戲唱腔產生了「十腔九不同」的尷尬局面。更誇張的是黃梅戲在解放前只有「三打七唱」,即只有鑼鼓伴奏沒有胡琴伴奏,後來增加了一把胡琴,但卻是以演員為主,胡琴跟著演員伴奏,和現今演員和伴奏的關係剛好相反。這樣演員的就對全劇演出有指向性,伴奏臺詞全依照演員的表現進行,這也是黃梅戲唱腔混雜不一的因素之一。

《閒情偶寄·演習部》中言「調平仄,別陰陽,學歌之首務也。」發音吐字在戲曲表演中極為重要。所有唱詞都要演員一字一句念出味,唱出韻,若發音吐字成了「四不像」就會嚴重降低戲曲表演的藝術價值,甚至貽笑大方。李漁後文為發音吐字找出了三個關鍵點,即「陰陽平仄」、「出口」和「收音」。從語音學角度看,「陰陽平仄」指的是聲調;「出口」指的是聲母發音;「收音」指的是韻尾的控制,即戲曲演唱所強調的「字正腔圓」。

黃梅戲《小辭店》

如黃梅戲的《小辭店》,內容說的是有婦之夫蔡鳴鳳和有夫之婦柳鳳英的婚外情,裡面扮演女主角柳鳳英的演員需要花費一個多小時連續唱三百二十多句戲詞,而且還要聲情並茂的演唱出柳鳳英個人物前後的喜怒哀樂。同是扮演柳鳳英,今天和昨天唱的可能大有不同;觀眾聽同不同演員唱這齣戲,可能相差也很大。簡單地說,唱腔缺少具體細緻的規則規定,演員的演出受個人因素影響極大而難於演出,觀眾的欣賞也很容易被限制在表面上的唱腔區別,而無法深入,致使美感頓減。柳鳳英演唱的一個多小時中,觀眾有足夠的時間去發現演員的失誤,找出與其他演員的不同。

這種現象在建國後的「戲改」之前,一直存在。「無定腔」對一個劇種的長足發展是不利的,甚至是危險的。沒有確定的唱腔,便無法進行程式化表演,而沒有程式化的表演便無法將表演在更大範圍內推廣,更別說在異質文化中獲得一席之地。

「戲改」之前的黃梅戲能擁有地區性的名氣,而無法像京劇那樣成為風靡全國、飲譽海外的劇種,主要的原因之一就是音唱腔「無定」而無法進行程式化表演。可見,自然狀態發展中的黃梅戲唱腔雖然豐富,可這種豐富為黃梅戲發展帶來的益處遠遠少於弊處。這也成了黃梅戲發展中必須要解決的問題。

黃梅戲走向「定腔」

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黃梅戲並未獲得全國性的關注,直到四五十年代,著名黃梅戲藝術家嚴鳳英和王少舫登場後,黃梅戲才迎來了發展史上的第一個高潮,兩人也因一曲《天仙配》而家喻戶曉。1951年,嚴鳳英在安慶市行政部門的邀請下參加上海戲曲匯報演出,這一場令上海人為之瘋狂的演出成為黃梅戲邁向新時代的起點,此時黃梅戲發展的中心在安徽,更具體地說在安慶。但嚴鳳英、王少舫、張雲風、潘璟琍等藝術家所創造的承前啟後的輝煌時代隨著1966年的到來和黃梅戲的旗幟嚴鳳英的自殺而終結。

王少舫、嚴鳳英版《天仙配》

就在「戲改」和1976年之間的短暫時間內,在文藝高歌猛進的時代和百花凋零的時代之間,黃梅戲唱腔完成了一次大總結、一次脫胎換骨——「定腔」。

促成黃梅戲「定腔」的因素主要有兩個:一是隨著時代發展黃梅戲本身唱腔已無法貼切地表現越來越複雜的情感;二是新中國「戲改」政策的推進。參與黃梅戲「定腔」工作的人員也主要有兩類:一是傳統黃梅戲藝人,包括丁永泉、潘澤海、嚴鳳英和王少昉等演員和一批樂師;二是,王少乾、王文治、石白林等「戲改」幹部,這些都是新時期的文藝工作者。前者有豐富的演出經驗,後者有良好的文化政策指引和突出的文藝創作才華,如此,「定腔」工作才有條不紊地進行。

嚴鳳英

「定腔」工作約從1952年開始,這項工作完成後,黃梅戲唱腔基本形成了延續至今的花腔、主調和陰司腔三大類型,三種類型的唱腔有不同的來源,表達著不同的情感。其中花腔來自於民歌和民間歌舞,以活潑明快見長,通常用於生活小戲中,並且每部小戲裡都有自己的專屬腔調,如《夫妻觀燈》裡的「開門調」、《補被褡》裡的「菸袋調」、《遊春》裡的「菩薩調」、《藍橋會》裡的「汲水調」等;主調裡又有平詞、二行、三行、等腔體,其佔據了黃梅戲唱腔的主要地位。

平詞曲調優美莊重,敘述性強,可獨立演唱也可與其它強調聯用,二行節奏較快但須依附於其它腔調演唱,三行的速度比二行更快;陰司腔又被稱為「還魂腔」,旋律比較低沉,多用於人物重病將死時的唱,此唱腔也因此而得名。

在「定腔」的過程中,既有因襲也有創新。「定腔」時對於長期上演的傳統劇目的多種唱腔一般是經過專業考量之後選擇其中一種而確定為此劇的標準唱腔,這個工作在黃梅戲傳統藝人和專業的「戲改」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下遊刃有餘。

在此基礎上將唱腔分為花腔、主調和陰司腔三大類型,當然也有唱腔創新,這在《女駙馬》《夫妻觀燈》等劇目中有體現。與「定腔」相適應的工作還有對於唱詞和伴奏的改革,這是「定腔」的客觀要求。

黃梅戲「定腔」後的發展

黃梅戲的第一個發展高潮隨著1966年的到來而成為過去,但「定腔」的功績並未被其抹殺,反而在1976年之後被發揚光大,1976年黃梅戲馬上就因擁有一批成熟優秀的演員而能「梅開二度」。如安徽藝術學院在1975年所招收的三十九名學生中日後便有五位被冠以「五朵金花」之名而開創了黃梅戲發展的第二個高峰,並享譽海內外,被外國友人譽為「中國的鄉村音樂」。

黃梅戲「五朵金花」

「定腔」後的黃梅戲擁有了平穩發展的自身條件,也隨著大眾媒體的傳播而出現在全國人民面前,有了更廣的發展空間,亦有了面對更大受眾的挑戰,顯示出新特色。但在黃梅戲逐步豐富的過程中,少有為黃梅戲唱腔進行流派劃分的藝術家和學者。柯萬英將黃梅戲流派分為正統派、傳統派和港臺派——這完全是按照地域劃分,絲毫沒有考慮到不同行當和不同唱腔的差異。

現今還沒有一種成熟的體系從黃梅戲唱腔上為其劃分流派,也沒有黃梅戲藝術家稱自己自成一家。在嚴鳳英和王少昉交相輝映的時代,有人稱其分別為「嚴派」、「王派」,也成為黃梅戲旦角和生角的兩派,但行當內部都只此一脈。如以王少昉為先的「王派」,公認的後繼者是潘啟才和黃新德,此外便少有上榜之人,行當內只有一派還叫派嗎?這個流派也只是按照行當為標準而成的流派。總體上來說,黃梅戲演唱有風格上的差異,而無類似京劇那樣嚴格的流派之分。

風格的差異具有形成流派的趨勢,多位黃梅戲藝術家在不斷摸索中逐漸形成了自己的演唱風格,如馬蘭唱腔的大氣,主要以情見長,吳亞玲唱腔細膩甜美,韓再芬老師唱腔婉約圓潤,吳瓊唱腔高亢激昂等等,這些藝術家的特點必定為後來者所研究、效仿。

黃梅戲「五朵金花」之一馬蘭與餘秋雨

結語:

黃梅戲本是在安徽安慶市周邊發展起來的地方小戲,其唱腔、伴奏、行當都經過百年時間的發展演化。其中唱腔開始並無確定程式,演唱時因人而異,人人不同,這阻礙了黃梅戲的發展壯大;經歷建國之後的「戲改」之後,在一大批演員與戲曲工作者的努力下,黃梅戲形成了定式。唱腔定式是黃梅戲從地方小戲發展成為全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重要條件之一。

(完)

相關焦點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落戶安慶
    中新社安慶4月14日電 (記者 吳蘭)14日,「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授牌儀式在安慶市黃梅戲會館舉行。據悉,這也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授牌的全國首個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基地。安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文化之邦、戲曲之鄉」,這裡孕育了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也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除黃梅戲外,嶽西高腔、潛山彈腔、懷寧懷腔、望江龍腔、宿松文南詞等藝術載體都是安慶的代表性稀有劇種。資料圖:黃梅戲 中新社記者 王歡 攝近年來,安慶市在大力傳承發展黃梅戲同時,不斷加強地方稀有劇種傳承保護,繁榮發展地方戲曲藝術。
  • 戲曲·吉安採茶戲|勞動人民的「三小戲」
    吉安採茶戲是江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清中葉,在吉安府的中部和北部幾縣農村流行一種由燈歌演變而成的花鼓戲。一個戲僅有一旦、一醜、一生三個角色,故又稱「三腳班」或「三小戲」。伴奏樂器有竹木邦、小鑼和正反手胡琴各一件,演出劇目多為表現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愛情的單頭戲和「三小戲」。
  • 中國著名的五大戲曲,你聽過幾種呢?
    經過長期的發展演變,中國戲曲逐步形成了以「京劇、越劇、黃梅戲、評劇、豫劇」五大戲曲劇種為核心的中華戲曲百花苑。京劇京劇之名始見於清光緒二年的《申報》,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
  • 《中國有戲》:中國地方戲曲劇種的文化傳承
    該紀錄片一共分為10集,分別講述了藏戲、川劇、豫劇、越劇、粵劇、花鼓戲、晉劇、評劇、皮影戲、黃梅戲10個地方戲曲劇種的故事,為觀眾呈現出原汁原味的地方劇種魅力。    傳統戲曲與現代傳媒有機結合    中國傳統戲曲一般以口傳心授的形式傳承,在很長的一段時間內,既無樣本文字可考,也無聲音、影像可查,這也在很大程度上制約了其傳承與發展。
  • 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首次集中展示32個戲曲劇種
    但是,「戲曲大省」到底有多少個戲曲種類?哪個戲曲種類歷史最悠久?這些戲曲種類如今是否得到傳承和發展?   昨晚,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在漢啟幕,在未來12天的展演時間裡,將推出湖北戲曲「全家福」!這是我省首次將32個戲曲劇種集中展示。
  • 中國五大戲曲指的是哪五種
    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一般均表述依次為:京劇(有「國劇」之稱)、越劇(有「中國第二大劇種」、「第二國劇」之稱)、黃梅戲、評劇、豫劇。亦有表述為「京劇、評劇、豫劇、越劇、黃梅戲」者。1、京劇,曾稱平劇,是中國五大戲曲劇種之一,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被視為中國國粹,位列中國戲曲三鼎甲"榜首"。
  • 匯集四方名家,五大劇種齊聚下城共演《雷鋒塔》
    匯集四方名家,五大劇種齊聚下城共演《雷鋒塔》 2020-06-29 21:40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滬蘇浙皖聯動 五大劇種共演《雷峰塔》
    說它前所未是,是因為這臺戲由滬蘇浙皖三省一市聯動,崑曲、京劇、黃梅戲、婺劇、錫劇等五大劇種同臺共演! 《雷峰塔》是中國傳統戲曲的代表作之一,在端午節看這部戲尤其應景。要知道,端午節是《雷峰塔》中的一個重要節點,劇中有一折戲就叫「端陽」,演繹的是白娘子喝下雄黃酒,法力盡失,現出了原形,嚇倒許仙的場景,讓人印象十分深刻。
  • 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現存348個劇種 17種瀕臨消亡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記者今天(12月26日)從文化部了解到,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先期工作近日完成。普查結果表明,我國現有348個戲曲劇種,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相比,有47種劇種已經消亡,17種瀕臨消亡。
  • 老戲新唱闖市場,五大劇種將在錫共演《雷峰塔》
    23日晚,轟動一時的三省一市五大劇種共演《雷峰塔》將來到無錫大劇院,以黃梅戲、錫劇、京劇、崑劇和婺劇演繹五出精彩好戲;24日晚,大型經典婺劇青春版《穆桂英》將在無錫大劇院開唱,顏值集體在線。傳統戲曲勇於創新形式傳播與弘揚,也將贏得更廣闊的市場。當黃梅戲的淳樸流暢、錫劇的優雅抒情、京劇的大氣磅礴、崑劇的華麗婉轉和婺劇的自由豪放集中在一部戲中呈現,會帶來怎樣的視聽體驗?
  • 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原標題: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2015年7月至2017年6月,文化部負責在全國範圍內開展地方戲曲劇種普查。經過2年努力,目前普查數據已全部入庫,普查先期工作已完成。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 19個劇種已消亡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 宋宇晟)26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中國目前還存在多少地方戲曲劇種?與此前相比劇種數量有何變化?記者梳理發現,本次普查中有1個劇種重新恢復,還有19個劇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就已消亡。資料圖:第四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展演劇目《蝴蝶效應》劇照。  全國還有多少戲曲劇種?
  • 臺灣小戲劇種介紹(下)
    巫術儀式的牽亡魂,乃是藉由靈媒(尪姨)施法,引出亡魂與在世者對話;民俗陣頭的牽亡歌陣,是一種超度亡靈的歌舞小戲。牽亡歌陣的理論根據,是由儒家慎終追遠理念、佛教的輪迴觀念,以及道教的神鬼思想融合而成的民間信仰;其表演型態是民間戲曲、音樂、舞蹈與信仰的綜合表現。  牽亡歌陣可能源自說唱藝術,其源流可追溯到唐代的變文。
  • 百花齊放各美其美 三省一市五大劇種共演《雷峰塔》
    6月25日晚,由三省一市五大劇種共同上演的《雷峰塔》,在杭州劇院熱鬧開場。正逢端午佳節,滬蘇浙皖四地名家雲集,文武「白素貞」「小青」齊聚杭州。本次演出匯集呈現南北五大劇種,崑曲的華麗婉轉,京劇的磅礴大氣,黃梅戲的淳樸流暢,婺劇的自由豪放,錫劇的優雅抒情,百花齊放、絢爛奪目,讓觀眾耳目一新,充分享受到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多元魅力。
  • 中國傳統戲曲劇種很多,最古老劇種非它們莫屬,被稱為戲曲的鼻祖
    明清時期,秦腔由陝西商人傳入中原及華東、華中,在清初成為全國有影響的戲曲劇種。秦腔音樂最早形成了比較適宜於表現各種情緒變化的板腔體音樂體制,加上秦腔藝人逐漸創造出一套比較完整的表演技巧,因而秦腔給各劇種以不同的影響,並直接影響了各個梆子腔劇種的形成和發展,成了梆子腔的鼻祖。清代秦腔流入北京,又直接影響到京劇的形成。
  • 五大劇種共演的《雷鋒塔》端午節與杭州朋友相見!
    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推動長三角更高質量一體化發展的重要指示精神,積極響應長三角一體化發展戰略,推動長三角地區文藝資源的挖掘和運用,擔負好新的文化使命,加強江南文化研究,推動江南文化傳承創新。由浙江省文化和旅遊廳主辦,浙江京昆藝術中心(崑劇團)、杭州市下城區文化和廣電旅遊體育局承辦,浙江崑劇團文化創新團隊創意策劃,聯合滬蘇浙皖舉辦三省一市五大劇種共演《雷峰塔》。
  • 五大劇種同臺 四地名家端午在杭州共演《雷鋒塔》
    五大劇種同臺 四地名家端午在杭州共演《雷鋒塔》 2020-06-12 21:27:27 浙江崑劇團供圖   中新網杭州6月12日電(童笑雨)「一個晚上能看到多位梅花獎得主表演,欣賞五個劇種共演一場戲,可以說是一場文化盛宴。」浙江崑劇團團長王明強如此形容將於6月25日在浙江杭州上演的演出。  6月12日,三省一市五大劇種共演《雷峰塔》新聞發布會在杭州舉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