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小戲劇種介紹(下)

2020-12-19 中國臺灣網


四、打七響

  閩南拍胸舞隨流行地區之不同,有「打七響」、「錢鼓舞」、「錢鼓弄」或「打花草」等名稱,其中有四響、七響、八響及九響不等的拍打法;在臺灣則稱「七響陣」、「七響曲」、「七響仔」或「打七響」,系拍打七響。

  打七響來源相傳有三:其一是民間傳說宋真宗時,太子遭奸人所陷,幸賴山東梁姓響馬獻「陣」搭救,皇帝大悅乃賜封此陣為「七響陣」,或說為宋徽宗所賜,封號為「天子門生七響曲」;其二為宋朝呂蒙正(或謂唐朝鄭元和),落魄行乞時所創,高中狀元,位晉三公,死後敕封為「天子門生」,爾後丐幫弟兄便以此自稱;其三是從早期乞丐行乞時,表演「拍七響」繁衍而來。

  然而,黃文博則認為,此種大致脫胎於乞丐討食技巧的「七響陣」,常與「天子門生」被合稱為「天子門生七響曲」;雖「文武郎君陣」、「七響陣」及「天子門生陣」,均源自乞丐集團所發展而成的南管陣頭,但不論由組織結構或表演形態觀之,三者並不相同。

  七響陣演員共七人——雙生、雙旦及老丑三人。生與旦配對演出,其造型、服飾、舞姿、化妝及所持道具,均與車鼓戲類似。三位老醜,一執「擔耞※」,為靈魂人物;一執「擔竹筒」;「空手」者以「拍七響」起舞,所起之舞即為「打七響」,依序雙手合拍(一下一響),再拍打大腿上側(兩下兩響),然後雙手交錯互拍肩膀(或手臂,兩下兩響),最後左右拍打前胸(兩下兩響),七個動作必須很快完成,並重複數次。(※字上為此,下為手)

  七響陣為求生動花俏,尚演出迭羅漢、翻觔鬥等特殊動作。然而,雖臺灣南部地區頗多七響陣,但近年來不僅在配樂方面已多由錄音帶取代,連「擔竹筒」及「空手」者,也多被省略或改成其它腳色,純正的「七響陣」已逐漸消失。

五、牽亡歌陣

  臺灣的「牽亡」有巫術儀式和民俗陣頭兩種型式。巫術儀式的牽亡魂,乃是藉由靈媒(尪姨)施法,引出亡魂與在世者對話;民俗陣頭的牽亡歌陣,是一種超度亡靈的歌舞小戲。牽亡歌陣的理論根據,是由儒家慎終追遠理念、佛教的輪迴觀念,以及道教的神鬼思想融合而成的民間信仰;其表演型態是民間戲曲、音樂、舞蹈與信仰的綜合表現。

  牽亡歌陣可能源自說唱藝術,其源流可追溯到唐代的變文。唐代僧侶為宣揚教義,將佛經轉變成俗講,宋代之後演變為寶卷,題材多為反映宗教故事,藉以宣揚因果報應思想;牽亡歌陣則以說唱、小戲方式反映出儒、釋、道之綜合思想。

  臺灣牽亡歌陣起源有二:其一是從閩南地區所流傳的落陰歌謠和尪姨歌謠發展而成;其二系由歌仔戲蛻變而來,由歌仔戲部分藝人與「紅頭仔」組合,發展成牽亡歌陣。

  晚近之牽亡歌陣演變成中南部民間喪葬陣頭,於喪葬儀式中做各種牽亡儀式及表演,表現死者家屬的孝思;牽亡歌陣一般均由孝子孝媳或孝女孝婿聘請而來,其意義包括超度、勸亡、開路關、送亡靈平安前往西方等,其儀式則包含歌舞、法事及特技等項。

  牽亡歌陣的表演,以說唱來表現,即以口述方式描述情節之發展,並以歌唱作為補充;其表演方式乃由法師主咒、主唱,其它三位腳色對答、輪唱或齊唱;通常以一關為一段,每段大多先對答後對唱。唱與白內容多系勸人為善,且均以押韻之口語化「七字歌仔」(即白字歌仔或四句聯仔)為主;再配以伴奏,或歌或舞,或獨白或對答,相當緊湊繁複。

  此外,為說明牽亡故事行進間地點的轉移,通常以更換曲調來表示,共包括1.請魂;2.請神;3.調營;4.出路行;5.送神等五階段,其中以「出路行」最為重要,必須行經三十六關與東嶽十殿,始能到達西天見佛祖。

  根據黃文博之調查,牽亡歌陣依其目的與意義,可分成五個時機:1.出殯前日傍晚,目的在超亡慰靈;2.出殯當日遷棺前後,目的是「引魂出山」;3.出殯途中,目的是替亡魂開路關;4.下葬前,帶有「送魂上仙山」的意義;5.返回途中,目的在引魂回家(三魂七魄之一魂在「神主牌」,所以要引魂回家;另二魂,一上天報到,一在遺體。七魄則自然消失)。

  牽亡歌陣表演目的,在於帶領亡魂到達西方極樂世界,而其內容便是鋪述整個路途的過程。「首先是口白,說明死者的姓氏、職業、生辰等,依死者的身分而變化說詞。其次是請神,以歌唱的方式搬請所需的神明護持,然後調營出發到陰府路關,包括了草埔路、黑土路、石仔路、石板路、冷水坑、嶺板嶺、鐵釘路……等。唱完路關開始遊十殿,從第一殿遊到第十殿,或唱或問。」抵達西方見佛祖後,尚須辭神,整個牽亡儀式始告結束。另據黃文博於一九八七年八月,對臺南縣下營鄉紅毛厝的牽亡歌陣之調查,路關則包括萬裡三坡路、鬼門關、草坡路、霜雪山、冷水星路、地府觀音寺、奈河橋、六角亭、火焰山、揚州江、枉死城、七條大路、東嶽十殿及西方見佛祖等。

  另外,根據臺南郭合德所述,牽亡歌陣之程序為:1.遷棺——出殯前移動棺木,須請東南西北中等五營,亦即五營兵馬;2.路關——出殯途中所唱的歌,此時「老婆」須焚燒紙錢;3.亡葬——下葬時所唱的歌,如「……亡魂下葬手提紙錢……」;4.迴路關——回途中所唱之歌,如「……燒錢獻紙是買路回……」;5.從釋迦佛祖開始唱起——如「……釋迦佛祖……,六年受苦雪山中,雪山裡六年受苦,腳踏蓮花往西方。」唱至彭祖等,共約十幾首。

  由於牽亡歌陣為民間小戲,語詞多採押有韻腳的「七字仔」,因此簡潔流暢,易於藝人朗誦、傳授。根據蔡懋棠訪問三重的「臺南一團牽亡歌團」所得,〈請神一聲〉部分歌詞如下:「靈(當為「龍」字之誤)角吹來第一聲。一聲的確(當為「龍角」之誤)請東營。東營兵,東營將,東營兵馬九千九萬兵。頭戴金魁,身穿甲羅,請要天官又地官,水官又火官,請要三界通三官,請要天上李老君,通天的天主,元始的天尊,康趙二元帥,羅車太子踏火輪,再也再更請囉,請要託塔的天王,大聖孫悟空,北極上帝公,廣德(當為「澤」字之誤)的尊王,弟子三拜,請東營兵馬到此來……。」

  此外,根據黃文博採訪所得,臺南縣下營鄉紅毛厝的牽亡歌,「請神」儀式之歌詞為:「孤角吹來心茫茫,卜請地府的地藏,二請十殿閻羅王,三請本庄王爺公,再請山神土地公,足卜眾神招出動,請神壇前※亡魂,祝你亡魂上西方。」(※字為烈,但去「列」改為「毛」)

  由上可知,民間小戲自由活潑,可依各陣頭所搜歌詞之不同,或隨藝人即興自由發揮,同屬「請神」儀式,僅須注意維持歌詞「請神」之基本精神即可,不但唱詞大不相同,亦可加入虛字或虛詞,充分反映民間歌舞小戲自由之特色。

  牽亡歌陣之成員,有法師、老婆、倒退、小旦與樂師,除樂師與法師由男性擔任外,其它三人皆由女性扮演。法師為「三壇法師」,俗稱「紅頭仔」,左手執龍角,右手持帝鍾,需唱、念兼吹,為歌陣之靈魂人物,表演時立於「歌仔棚」正前方;老婆又稱「娘媽」,即「陰陽壇娘媽」,著黑色或藍色帶白點之服裝,上裙下長褲,與法師對答或輪唱,念白時敲打烏鑼,歌唱時左手持絲巾,右手翻動羽扇,並跳舞,表演時位於法師右方,負責帶領亡魂前往西方;倒退又稱「尪姨」,著青色服裝,頸系紅披,上裙下長褲,表演時位於法師對面,雙手持「黃金古仔紙」舞唱,並將之焚燒,沿途向小鬼買路;小旦穿著白色上裙下長褲服裝,表演時位於法師左方,與法師對唱,念白時敲擊木魚,歌唱時左手擺腰巾,右手揮彩扇,亦唱亦跳;樂師主要負責三弦和胡琴的演奏,但為節省開支,通常僅由一位樂師負責三弦。

  至於牽亡歌陣所使用的法器,一般有「龍角」、「帝鍾」、「奉旨」、「烏鑼」及「木魚」。「龍角」系牛角製成,具有降神與驅邪雙重功能,為法師所持用;「帝鍾」亦稱法鍾、法鈴、三清鈴或師公鈃仔,柄上有三叉,象徵三清之意,具降神祛鬼之效;「奉旨」又名淨板、方子、封旨或封止,為一長方形小木塊,有嚇退妖魔鬼怪的功能;「烏鑼」即單音,是帶柄圓形小銅鑼,為「老婆」(尪姨)所持用;「木魚」為「小生」所持用。

  臺灣牽亡歌陣多流行於濁水溪以南,雲林縣褒忠、東勢、土庫、四湖、口湖、嘉義縣樸子、臺南縣柳營、下營、麻豆、西港、善化、將軍、臺南市鯤鯓、高雄縣阿蓮、彌陀、高雄市草衙及屏東亦有零星分布,其中以臺南縣下營及善化為牽亡歌陣大本營;至於臺北的牽亡歌陣,則多來自南部。

六、三腳採茶戲

  客家人的戲曲,一般稱為「採茶戲」;它包含小戲形式的「三腳採茶戲」和「相褒戲」以及大戲形式的「改良大戲」與「客家歌仔戲」。

  陳雨璋指出,從各種採茶戲的形式言之,最初傳自大陸的是一醜二旦的「三腳採茶戲」;繼而有一醜一旦對演,配上固定歌詞的客家小調,或配以即興歌詞的客家民謠之相褒小戲,進而模仿其它劇種的劇本、腳色、服飾、身段等而形成的「改良戲」;不論何種形式的採茶戲,其曲調均以【平板】客家民謠為主;而「三腳採茶戲」為「採茶戲」發展之基點,於客家戲曲史上極具價值。

  三腳採茶戲之源流可推至贛南採茶戲,其初期發展階段是以贛南民間的採茶燈為舞蹈基礎,歌唱曲調則以當地茶農所唱之山歌為主。贛南採茶戲的前身為採茶燈,裝扮為茶衣腰裙與襖子褲子,道具是一扇與一茶燈,主要唱調是由【春穀雨】、【摘茶】、【茶童調】、【看茶調】、【極茶名】、【雙牽手】及【眾姐妹】等組成。初期扮演的故事即是摘茶、看茶中的逗趣、十二月採茶及考問茶名等對歌。

  鄭榮興認為,三腳採茶戲之形成,系由採茶歌結合民間歌謠而形成「採茶燈」,也稱作「茶籃燈」。即興演出具有採茶情節的內容,逐漸加入角色與唱腔,並增添情節,形成「二醜一旦」的三腳採茶戲,而稱作「採茶班」。再者,經由贛南採茶戲於乾隆年間,傳入嘉應州一帶;後來,三腳採茶戲又隨廣東移民渡海來臺,廣東嘉應住民大多遷入桃、竹、苗一帶,因此嘉應所使用的「四縣腔」,便成為三腳採茶戲歌唱語言。

  早期三腳採茶戲之組織均為男性,後來才有女性之加入。三腳採茶戲之演出,僅須醜、旦三名腳色,亦即二旦一醜,如《賣茶郎故事》中,醜扮賣茶郎張三郎,二旦分扮三郎之妻與妹,人物雖因故事之不同而異,醜、旦均為滑稽、潑辣之詼諧人物。後場需兩名操弦樂師及一名負責打擊樂器之伴奏樂師。後場伴奏樂器包括拍板、鐵弦、大鑼、小鑼、小鈸、通鼓、揚琴、簫、嗩吶、胖胡、大廣弦及二弦等。

  三腳採茶戲之演出原為落地掃型態,多在廟前廣場或空地上,臨時以繩或布圍出表演範圍,就地演出;後來因神誕廟會,登上野臺戲舞臺。此外,尚有私人聘請演出者,通常於庭院廣場搭布篷,舞臺中央後方置一方桌,並擺一、二張圓凳,桌上並置茶杯與茶盤,舞臺右方及左方,分別為文場與武場樂師之座位。

  三腳採茶戲傳入臺灣後,逐漸流行,於清末民初達到鼎盛。早期的三腳採茶戲具有濃厚的娛樂性質,為客家民眾普遍的休閒娛樂,雖不具濃厚宗教功能,但在客家族群神誕或做醮時,三腳採茶戲已以陣頭型態出現。不過,三腳採茶戲是否受到陣頭影響,則有爭議。

  三腳採茶戲之服裝,醜腳:著素色布衣,頭戴瓜皮帽,頸上以細帶子扎蝴蝶結,腰間圍一白布裙,褲腳一邊捲起,形成一高一低,腳著布鞋,手拿扇子,臉上貼八字鬍,有時也掛眼鏡框。旦腳:著農婦衣服,頭戴笠帽或頭巾,或僅戴頭花,腳穿繡花鞋,手執一巾。至於身段,除《梆扇尾》等少數劇目有部分固定之小動作外,並無程序化的特別身段,早期醜腳出場時,常有的擺臀動作亦因不雅而刪除。

  就其曲調言,以【採茶腔】(【平板】)為主要唱腔,山歌及其它小調為輔,每出戲均有類似主題曲的固定曲調,傳統三腳採茶戲使用不同聲腔,與各種不同的小調,因此有「九腔十八調」之說。鄭榮興認為,九腔十八調源於三腳採茶,其名稱僅表繁多之意。此外,數據記載藝人曾先枝表示:「【採茶調】除了【平板】是較中庸速度的板式外,還有【短句採茶】(快板)、【長板採茶】(慢板)、【老腔採茶】(自由板)等板式。」

  從三腳採茶戲的歌詞形式觀之,以四句七言之形式為主,亦可於第四句之後再加一句而形成五言,或採七字以上,而實際演唱時則常運用許多虛字。就其念白而言,有「板書」(「數板」)與普通念白之分。醜腳一登場,須念一段「棚頭」,而「棚頭」通常為十三句至五十四句,演員須熟記,不得即興編撰;其內容多屬與戲曲故事無關之滑稽情節,且多押韻,如同「上場詩」。

  三腳採茶戲的主要劇目,是由張三郎及其妻(大嫂)、妹(張三妹)為主軸的十齣戲。根據莊木桂先生所述,此十齣戲為《上山採茶》、《送郎出門》、《送郎十裡亭》(《梆扇尾》)、《糶酒》、《送茶郎回家》(《勸郎怪哥》)、《賣茶郎回家》、《賭盤》、《十送金釵》、《問卜》及《桃花過渡》等。

  客家採茶戲班,目前有「金興社」、「榮興客家採茶劇團」(前身為「慶美園」)、「龍鳳園歌劇團」、「新永光第二歌劇團」、「雙美人」等二、三十個團體,但根據研究資料,仍在活動的團體只有十幾個,且大都集中於桃、竹、苗客家人聚集地區。

(來源:《臺灣戲曲》)

編輯:秋日

相關焦點

  • 臺灣小戲劇種介紹(上)
    (※字為鼓字,但右邊是去「支」改為「皮」)  車鼓戲又稱車鼓弄,「車鼓系花鼓流傳至閩南,結合當地的音樂和表演型式,演變成的歌舞小戲,車鼓的『車』字在閩南語中有『翻』或『弄』之意,其表演稱為車鼓陣或是車鼓弄,『弄』字同樣含有『舞蹈』的意思。」  臺灣車鼓陣的表演,分前後場,前場表演歌舞,後場則擔任伴奏。
  • 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歌仔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價值?
    歌仔戲或者歌崽戲,是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是臺灣人民和福建人民共同喜愛的劇種,歌仔戲經常在兩岸進行演出,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廣為流傳。歌仔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料記載,歌仔戲是福建漳州地區的民歌一—錦歌,在流傳的過程中與車鼓小戲身段以及地區的民歌、小調、曲藝和舞蹈相結合形成稍具戲曲維形的歌舞小戲。
  • 黃梅戲唱腔的三個發展階段:從地方小戲到全國五大劇種!
    在交通不便利、觀念落後的條件下,黃梅戲演唱者沒有統一的組織管理機構,更沒有經過統一的訓練。各自為陣的表演組織方式雖然為豐富黃梅戲的唱腔、增加優秀劇目提供了條件,但也由於演唱者天賦能力、文化水平、發音吐字習慣、情緒把握能力等方面有差異甚至迥乎不同,以致黃梅戲唱腔產生了「十腔九不同」的尷尬局面。
  • 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現存348個劇種 17種瀕臨消亡
    新京報快訊(記者倪偉)記者今天(12月26日)從文化部了解到,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先期工作近日完成。普查結果表明,我國現有348個戲曲劇種,與上世紀八九十年代編纂《中國戲曲志》相比,有47種劇種已經消亡,17種瀕臨消亡。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 19個劇種已消亡
    中新網北京12月26日電(記者 宋宇晟)26日,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發布。中國目前還存在多少地方戲曲劇種?與此前相比劇種數量有何變化?記者梳理發現,本次普查中有1個劇種重新恢復,還有19個劇種在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前就已消亡。資料圖:第四屆當代小劇場戲曲藝術節展演劇目《蝴蝶效應》劇照。  全國還有多少戲曲劇種?
  • 戲曲·吉安採茶戲|勞動人民的「三小戲」
    吉安採茶戲是江西省的傳統戲曲劇種之一。清中葉,在吉安府的中部和北部幾縣農村流行一種由燈歌演變而成的花鼓戲。一個戲僅有一旦、一醜、一生三個角色,故又稱「三腳班」或「三小戲」。伴奏樂器有竹木邦、小鑼和正反手胡琴各一件,演出劇目多為表現古代勞動人民的勞動和愛情的單頭戲和「三小戲」。
  • 「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落戶安慶
    中新社安慶4月14日電 (記者 吳蘭)14日,「中國地方戲曲劇種傳承發展基地」授牌儀式在安慶市黃梅戲會館舉行。據悉,這也是中國戲劇家協會授牌的全國首個地方戲曲傳承發展基地。安慶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被譽為「文化之邦、戲曲之鄉」,這裡孕育了中國五大劇種之一的黃梅戲,也是京劇的重要發源地。除黃梅戲外,嶽西高腔、潛山彈腔、懷寧懷腔、望江龍腔、宿松文南詞等藝術載體都是安慶的代表性稀有劇種。資料圖:黃梅戲 中新社記者 王歡 攝近年來,安慶市在大力傳承發展黃梅戲同時,不斷加強地方稀有劇種傳承保護,繁榮發展地方戲曲藝術。
  • 江蘇省第二屆「戲劇小戲小品」展演精彩落幕
    據省劇協有關負責人介紹,為深入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黨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實全國宣傳思想工作會議和全國宣傳部長會議決策部署,帶領廣大文藝工作者把握時代脈搏、堅守人民立場,創作推出更多優秀作品,不斷滿足新時代人民精神文化生活新期待
  • 臺灣劇團在瓊參加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活動
    臺灣劇團在瓊參加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活動 2011年11月30日 17: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臺灣戲曲傳承發展
    臺北木偶劇團走進校園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蔡欣欣,是大陸戲劇界熟識的朋友。這位長相和打扮都頗為古典的美女教授以研究古典戲曲、臺灣地方戲、民間遊藝與陣頭小戲著稱。但是,這種改變所呈現的是一個劇種因為生存的環境和時代美學變化而產生的蛻變。」蔡欣欣認為,臺灣非常尊重藝術的多元化發展。  在臺灣,也有一些藝術性很高的劇種,失去了在市場中生存的能力,瀕臨失傳。「這樣的劇種,我們會通過『劇藝標本保存』和『文化生態重建』的雙重渠道進行搶救。」蔡欣欣解釋,這兩種渠道就類似把劇种放進博物館,通過政府的扶持,把劇種保護起來,等待它們再次被大眾接受的機會。
  • 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首次集中展示32個戲曲劇種
    據了解,2016年我省進行了戲曲劇種普查,結果顯示:湖北現有戲曲種類32個。   第三屆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將通過全省32個戲曲種類同臺展示,17個市州同步展演,全面展示全省32個戲曲劇種傳承發展的成果,為地方戲曲活起來、傳下去、出精品、出名家創造良好環境,推動戲曲藝術振興發展。
  • 臺灣傳統戲曲概況
    臺灣傳統戲劇的分類,大致可分為大戲、小戲與偶戲等三種。大戲包括南管戲、九甲戲、亂彈戲、四平戲、歌仔戲、客家戲,以及京戲、豫劇等國民政府遷臺後傳入臺灣的大陸地方戲劇;小戲包括車鼓弄、牛陣、桃花過渡、三腳採茶戲等;偶戲包括布袋戲、皮影戲及傀儡戲。   目前臺灣許多傳統戲劇都已近乎失傳,以地域性來說,大戲方面,南管音樂社團雖還有少數社團從事南管戲傳播工作,但已鮮有南管戲劇表演。
  • 文化部:全國有348個地方戲曲劇種 上海有9個
    今天上午文化部召開專題新聞發布會發布普查成果,文化部藝術司副司長明文軍介紹,截止2015年8月31日,全國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
  • 臺灣偶戲劇種:傀儡戲
    一、傀儡戲的起源與發展  根據出土文物與歷史數據顯示,傀儡戲是中國歷史上最早出現,具有表演功能的劇種。臺灣傀儡戲,系隨福建移民渡海來臺,主要來自泉州、漳州及永定地區。臺灣南部及金門傀儡戲屬泉州系統,而北部地區則屬閩西系統或漳州傀儡之支流。至於傀儡戲最早傳入臺灣之年代,僅能從臺南祀典武廟「武廟禳熒祈安建醮牌記」、臺南天公廟靈官爺聖誕例行演戲之記載加以推測。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傳統戲曲在臺灣⑤
    不同於崑曲貴為「百戲之母」、京劇曾是「國劇」的地位,豫劇作為河南省地方劇種,能夠在臺灣立足背後的箇中艱辛,不言而喻。1949年到臺後,蔣介石看重豫劇「教忠教孝」的意義,外省官兵中不少亦為河南籍,一時間軍中豫劇團隊紛紛成立,後隨觀眾老去而退出舞臺。六七十年間,豫劇在臺灣依靠河南原鄉的力量,並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 臺灣歌仔戲:三百年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久之,在臺灣錦歌「樂社」與「歌仔陣」的基礎之上,產生了地方小戲:先做平地拉場演出,稱「落地掃」;進而搬上舞臺,曰「歌仔戲」,時值清末。    1928年,臺灣「三樂軒」歌仔戲班渡海回閩、尋根認祖,先後在廈門水仙宮媽祖廟、龍海白礁慈濟宮公演,大為轟動,出自漳州「錦歌」的臺灣歌仔戲唱腔一夜之間傳遍了九龍江流域。臺灣歌仔戲回到了它的祖籍地,如魚得水,成為當地的一個主流劇種。
  • 這348個現存的地方戲曲劇種,你聽過幾個?
    今日,文化部就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情況及成果舉行新聞發布會,公布普查成果。其中顯示,截止2015年8月31日,全國共有348個劇種,其中分布區域在2個省區市以上(含)的劇種48個,分布區域僅限1個省區市的劇種300個。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
    不同於崑曲貴為「百戲之母」、京劇曾是「國劇」的地位,豫劇作為河南省地方劇種,能夠在臺灣立足背後的箇中艱辛,不言而喻。1949年到臺後,蔣介石看重豫劇「教忠教孝」的意義,外省官兵中不少亦為河南籍,一時間軍中豫劇團隊紛紛成立,後隨觀眾老去而退出舞臺。六七十年間,豫劇在臺灣依靠河南原鄉的力量,並走出了自己的路子。
  • 專家:傳承閩南語系劇種 對傳統要有敬畏之心
    中新社海口11月29日電 題:傳承閩南語系劇種 對傳統要有敬畏之心  中新社記者 王辛莉  瓊閩粵臺及東南亞地區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會正在此間舉行。新加坡亞太演藝學院主席蔡曙鵬在會上表示,閩南語系戲劇應體現地方特色,要活用文化資源。「戲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精神價值系統的媒體。」「對傳統要有敬畏之心」。
  • 川劇的藝術風貌,是我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
    雖然川劇五種聲腔中的四種均是於明清之際進入四川的外來聲腔,但蘊藏豐厚的巴蜀文化、源遠流長的四川民間小戲,對融合改造各種外來聲腔使之成為地方化的川劇,起了決定性的作用。川劇的藝術風貌與人文精神川劇是我國西南地區影響最大的地方戲曲劇種,流行於四川重慶及貴州、雲南、湖北部分地區,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融合了高腔、崑曲、胡琴(皮黃)、彈戲(梆子)及四川的民間燈調多種聲腔,在巴蜀文化的薰陶中形成了獨特鮮明的劇種風格,在全國300多個戲曲劇種中獨樹一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