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傳承閩南語系劇種 對傳統要有敬畏之心
中新社海口11月29日電 題:傳承閩南語系劇種 對傳統要有敬畏之心 中新社記者 王辛莉 瓊閩粵臺及東南亞地區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會正在此間舉行。新加坡亞太演藝學院主席蔡曙鵬在會上表示,閩南語系戲劇應體現地方特色,要活用文化資源。「戲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精神價值系統的媒體。」「對傳統要有敬畏之心」。
-
臺灣偶戲劇種:傀儡戲
此外,在歷史文獻方面,東漢《風俗通》、唐朝段安節《樂府雜錄》、杜佑《通典》、《後漢書》及《舊唐書》等,均有傀儡戲活動的相關記載。至宋代,傀儡戲更為發達,除宮中伎樂外,民間傀儡戲活動更為興盛,《東京夢華錄》、《武林舊事》、《都城紀勝》、《夢梁錄》及《西湖老人繁盛錄》等書,均載有北宋末年至南宋時代,汴京與杭州傀儡戲活動。
-
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歌仔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價值?
歌仔戲或者歌崽戲,是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是臺灣人民和福建人民共同喜愛的劇種,歌仔戲經常在兩岸進行演出,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廣為流傳。本地歌仔的演出是在廟堤空地或沿街遊行表演,在民間迎神賽會上常常會看到本地歌仔的表演,歌仔戲的念詞和道白均採用閩南語言,劇情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曲調也受到民間歌曲的影響,因而很快地便傳到臺北,與臺北的音樂相互融合逐漸完善,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北管、南管、高甲戲和民間歌曲等曲調,並借鑑京劇的表演形式以及武打動作,逐漸在聲腔、音樂、舞臺藝術、樂器和表演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體系,演變成一種內容翔實的劇種
-
臺灣舉辦「承功——新秀舞臺」推動傳統戲曲傳承
臺灣歌仔戲名家廖瓊枝25日在臺北說。當日,「2019承功——新秀舞臺」在臺北舉行記者會。這個項目以青年戲曲演員為主體,將在11月7日至17日推出12個劇團、18位新秀、8場次、每場三折的折子戲演出,選取各劇目最精華片段,並試圖讓不同劇種互相觀摩,碰撞出更多火花。今年是「承功——新秀舞臺」舉辦的第四屆。
-
戲曲劇種建設與保護 _中國經濟網——國家經濟門戶
當一個只有1個劇團的劇種和另一個有10個劇團的劇種擺在一起,如果不考察其藝術生產能力,前者通常被認為弱於後者。例如福建的梨園戲,僅有一個演出團體,但它在豐富且優質的劇目生產、劇種特色的保存、劇種的影響等方面,可能會遠勝於另一個劇團雖較多但甘於平庸的複製,始終拿不出好戲、保不住傳統的劇種。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臺灣戲曲傳承發展
臺北木偶劇團走進校園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蔡欣欣,是大陸戲劇界熟識的朋友。這位長相和打扮都頗為古典的美女教授以研究古典戲曲、臺灣地方戲、民間遊藝與陣頭小戲著稱。果然,記者在日前一個好戲密集的戲劇活動中見到了蔡欣欣。蔡欣欣以極快的語速,向記者道出了臺灣戲曲的樂與憂。 如魚得水與瀕臨失傳 除布袋戲之外,臺灣傳統戲曲大多源自大陸閩粵地區,於明代末年隨漳、泉、客籍移民的遷徒流傳至臺灣。因此,臺灣早期民間戲曲是建立在閩粵曲藝基礎之上的。之後,京劇、崑曲、河南梆子等內陸劇種也陸續傳入臺灣。
-
百戲盛典:觀九州大戲 護劇種生態
3年來,百戲盛典不負眾望地交出了成績單:408個劇目在崑山開展201場演出,共1.2萬名演職人員參加演出,現場觀眾達11萬人次,網絡直播觀看量超1.5億人次,新浪微博累計閱讀量超7.2億次,抖音播放量超4.2億次;舉辦80場特色戲曲文旅延伸活動,接收到各參演單位捐贈的代表性藏品4411件(套);百餘位戲曲專家分12批觀摩百戲盛典,發表相關文章100餘篇約20萬字
-
湖北地方戲曲藝術節首次集中展示32個戲曲劇種
> 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國家出臺了一系列振興戲曲藝術的政策,省委、省政府出臺了《湖北省委關於繁榮發展湖北文藝的實施意見》《關于振興武漢戲曲「大碼頭」的意見》《省政府辦公廳關於支持湖北戲曲傳承發展的實施意見》《湖北省戲曲振興發展計劃(2016—2020年)》《湖北省京劇振興發展計劃(2016—2020年)》和《關於開展戲曲進校園活動的指導意見
-
貴州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黔劇
黔劇(讀音:qiánjù)是流行於貴州省的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由流傳在貴州的曲藝揚琴(又名"文琴"、"貴州彈詞")於1953年演變發展而成的,主要以揚琴為伴奏樂器,地方特色濃鬱。清嘉慶年間,貴築縣的顏詞徽,清道光五年(1825)興義的張國華等人,曾在詩文中提到貴陽有揚琴的活動。今人俞百巍經過多年的研究認為,揚琴"在清康熙年間就開始在貴州流行,至今已二百多年歷史"(《關於貴州彈詞和文琴戲》)。光緒年間,雲南揚琴、四川揚琴、四川清音、湖南常德絲弦等相繼傳入貴州,促進了貴州揚琴的發展。
-
積極推動地方戲曲劇種建設
劇團、劇種的發展受到地方經濟等因素制約,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迅速提升,西方藝術的湧入,各種藝術形式的出現,使得本來就很小的戲曲演出市場日益萎靡,觀眾流失嚴重,編劇、排練需要經費,租賃排練場地也需要經費,戲曲慢慢失去市場。四是創新創作能力欠缺。劇目投入大,服裝、舞美、燈光等聲光電追求越來越豪華,導致對劇目的創新演出少之又少,無法爭取更高層次舞臺,導致邊緣化,草臺化。
-
臺灣傳統戲曲的回顧與省思
自漢族移民遷居臺灣,臺灣的戲曲活動即非常興盛,而傳統戲曲表演亦是早期臺灣民間最普遍之娛樂。臺灣的演藝團體除職業劇團外,尚有許多業餘性質之演藝社團,此類業餘社團之成員,俗稱「子弟」,有別於一般職業演員,在傳統社會中,「做戲仔」屬於「下九流」行業,但參加子弟軒社則系社會地位表徵之一。子弟社團在傳統農業社會中,兼具休閒娛樂、社交聯誼及凝聚族群意識等多種社會功能。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
傳道授業全臺唯一臺灣戲曲學院教師兼臺灣京崑劇團團長偶樹瓊先生告訴記者,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唯一傳統文化藝術專業高等學府,它由王振祖創立的私立復興劇校和「國光劇藝學校」合併改制而成。學校採用12年一貫制培養模式,京劇系學生自小學5年級入學,歷經小學2年、初高中各3年、學院4年的養成教育。
-
地方戲曲劇種的傳承
棗梆是山東省漢族地方戲曲劇種之一,是指山西上黨梆子傳入山東後,受到當地語言的影響,發生變化,學唱者又多為本地人,所以傳出了這個名稱,意即「本地的山西梆子」故一稱「zhao梆」。說起棗梆,不得不提起一個人,那就是趙鳳來,中國戲劇家協會會員,曾任山東省菏澤專區棗梆劇團團長。12歲開始學唱山東梆子戲,後入職業班社「義和班」改學棗梆,扮演「紅臉」。先後在《小二黑結婚》、《父子婚姻》、《徐龍鍘子》、《天波樓》等劇中扮演主角。1947年秋,加入冀魯豫二專區文工團(後改為民生劇社),1951年任菏澤專署人民劇社(二組)社長。
-
臺灣偶戲劇種:皮影戲
為使戲偶能自由活動,全身須分頭、胸、腰、手、腿及臀等部分,分別製作,再系以鐵絲或麻絲。此外,尚須加上操縱杆,俗稱「尪仔筷」,數目視腳色而定,如女性腳色為表示其婀娜多姿之形態,需使用三支操縱杆,可見皮影戲之戲偶製作過程相當繁瑣。三、皮影戲的表演形式 皮影戲演出,戲棚與一般傳統戲曲稍有不同,其以「燈」繪「影」,故除影偶外,尚需具備「窗影」及「燈光」。
-
訪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奔走兩岸戲壇的幸福
中新社北京9月22日電 題:訪臺灣戲曲學者蔡欣欣:奔走兩岸戲壇的幸福 作者 李晗雪 「90年代我帶臺灣歌仔戲劇團到廈門演出,觀眾人山人海;到農村演,全村斷了電省給我們用。臺上臺下都講閩南語,那種感情跟凝聚……就是一個劇種把我們連起來了。」臺灣政治大學中國文學系教授、前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憶起帶臺灣劇團赴大陸交流的往事。
-
臺灣戲曲學院:弦歌不輟 桃李芬芳(傳統戲·兩岸緣②)
傳道授業全臺唯一臺灣戲曲學院教師兼臺灣京崑劇團團長偶樹瓊先生告訴記者,臺灣戲曲學院是全臺唯一傳統文化藝術專業高等學府,它由王振祖創立的私立復興劇校和「國光劇藝學校」合併改制而成。學校採用12年一貫制培養模式,京劇系學生自小學5年級入學,歷經小學2年、初高中各3年、學院4年的養成教育。
-
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走進校園 助特殊兒童康復
昨日上午, 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廈門市金蓮陞高甲劇團志願服務隊近20名演職人員走進廈門市心欣幼兒園,開展主題為「愛心傳遞 共享古韻」的關愛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活動。心欣幼兒園師生及家長、新景幼兒園、金福緣幼兒園師生及禾山街道禾緣社區工作人員觀看了演出。 寓教於樂 調整表演形式 此次關愛特殊兒童融合教育活動在心欣幼兒園舉行。
-
劇團發展應堅持原創、復排、移植劇目三者並重
回顧我國戲曲藝術發展的歷史,包括京劇和諸多地方戲劇種衍變形成和發展的歷史,我們不難發現移植搬演優秀劇目的例子比比皆是。以京劇為例,在它的形成和發展的過程中,曾大量繼承和移植了徽劇、漢劇、秦腔、崑劇等諸多劇種的優秀劇目。其中許多劇目在京劇界成為各班社、各劇團都能演出的共有劇目。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在臺灣豫劇團前負責人韋國泰看來,只要有機會跟年輕人互動,他們是可以跟老觀眾一樣來欣賞傳統戲曲的。「我們現在的年輕觀眾反倒比老觀眾多。」 「劇團在臺灣每個區域、每所學校幾乎都設有聯絡窗口,以高中和大學為主,會長期去經營。在演兒童劇時,也會走進幼兒園和小學。去校園就以創新戲推廣為主。有時會去社區大學,那裡年齡大的人比較多,傳統戲也會到那裡做推廣。」彭宏志說。
-
霹靂布袋戲:傳統劇種也酷炫
布袋戲起源於17世紀的福建泉州,屬於中國傳統偶戲中的傀儡戲,在閩南和潮汕地區廣為流傳,後隨大陸移民傳入臺灣。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布袋戲在臺灣步入全盛期,全臺同時存在六七百個劇團演出。操偶師父將戲偶擬人化演出,融合風俗民情、歷史章回故事、俠義柔情,一度讓民眾為之著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