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歌仔戲,有什麼樣的特點和價值?

2020-12-19 看多少風景才能遇到你

歌仔戲或者歌崽戲,是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唯一劇種,是臺灣人民和福建人民共同喜愛的劇種,歌仔戲經常在兩岸進行演出,臺灣省和福建廈門、漳州、晉江等閩南語系地區,以及東南亞華僑居住的地方廣為流傳。歌仔戲距今已有一百多年的歷史,據資料記載,歌仔戲是福建漳州地區的民歌一—錦歌,在流傳的過程中與車鼓小戲身段以及地區的民歌、小調、曲藝和舞蹈相結合形成稍具戲曲維形的歌舞小戲。

本地歌仔的演出是在廟堤空地或沿街遊行表演,在民間迎神賽會上常常會看到本地歌仔的表演,歌仔戲的念詞和道白均採用閩南語言,劇情是根據民間故事改編的,曲調也受到民間歌曲的影響,因而很快地便傳到臺北,與臺北的音樂相互融合逐漸完善,在發展過程中,吸收了北管、南管、高甲戲和民間歌曲等曲調,並借鑑京劇的表演形式以及武打動作,逐漸在聲腔、音樂、舞臺藝術、樂器和表演上有著自己獨特的體系,演變成一種內容翔實的劇種。

歌仔戲很快就流傳到各個地區,成為臺灣地區最盛行的民間戲曲。2006年歌仔戲經國務院批准被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早期的歌仔戲是由一男一女對唱為主,後來慢慢地演變為有生、旦、丑三行併兼備科、曲、白的成熟戲劇,生行有小生、老生、文生、武生,其中小生的表演注重眼神。旦行有苦旦、正旦,早期的歌仔戲主要以悲劇為主,所以正旦即是苦旦。丑角為戲曲中的甘草人物,分為三花、老婆等角色,因而丑角的主要任務就是搞笑。

在與其他劇種融合的過程中,形成了一百多種傳統曲調,有《七字調》、《背思調》、《哭詞》、《雜念調》、《望鄉調》、《大調》等,還有從臺灣民調中吸收過來的《臺灣雜念調》等曲調。豐富的曲調為歌仔戲的傳播奠下了很好的基礎,曲調的應用並沒有固定的模式,其中,《七字調》情緒波動比較大,如遊樂、賞景時。悲慟時則採用哭調,哀怨時使用速度緩慢的《望鄉調》。在歌仔戲音樂中,唱腔也分為獨唱、對唱和齊唱三種演唱方式。

和其他劇種一樣,歌仔戲的伴奏樂器分為文場和武場兩種,文場主要是絲弦樂器,如頭手弦、二手弦、三弦、笛子、噴吶及鴨母達仔等樂器,武場則主要是打擊樂器,如單皮鼓、堂鼓、梆子、鑼、響盞等樂器。後來則加入了琵琶、革胡、電吉他、薩克斯風等樂器,樂器的種類很豐富,根據劇情的需要而選擇伴奏樂器。

歌仔戲的內容以演唱民間故事為主,如《陳三五娘》、《劉秀復國》、《呂蒙正》、《什細記》、《八仙過海》、《濟公傳》、《梁山伯與祝英臺》等經典傳統劇目,以及後來創作和改編的《鑑國女俠》、《延平王復國》、《女匪幹》等劇目,都具有歌仔戲的特點,有很濃厚的鄉村氣息。自演出以來,歌仔戲就成了兩岸藝人交流的橋梁,慢慢地已經成為維繫兩岸人民精神文化的一條重要紐帶。

保護和發展歌仔戲對於弘揚中華民族的戲曲文化,推動祖國的和平統一事業具有重要意義。然而隨著社會的進步,受現代文化藝術形式和流行風尚的影響,歌仔戲現在主要只在中老年人中流行,青年人已不再對其感興趣,這樣的現狀極大地影響了歌仔戲的生存和傳續,需要制定措施加以保護。相信在人民政府的幫助下,歌仔戲可以重新找回往日的榮光。

相關焦點

  • 蘇燕蓉:百年歌仔戲盛開的第一朵梅花
    因為我也算是一個比較年輕的戲曲演員,所以廈門衛視的《看戲》節目有邀請我過去做嘉賓主持。我還和臺灣的知名主持人白冰冰一起主持過廈門衛視十二旦的評選。我覺得能夠通過一系列的活動擴展歌仔戲在閩南地區,在海峽兩岸的影響力,這也是一件非常榮幸的事情。」
  • 歌仔戲與電影碰撞出的火花
    以商業價值為主要取向的電影,如果能成功取材於本土文化、民俗特色等元素,無疑彌足珍貴。但如果只是在題材上一味的強調炒作本土元素,就難免有牽強附會之感,本土之光瞬間變成票房和口碑的毒藥。這種類的影片最終的成敗,除了取決於電影最重要的講故事技巧外,也在於嫁接、運用這些元素的巧勁。
  • 臺灣歌仔戲:三百年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歌仔戲,全國300多個地方戲中唯一跨海而生的劇種,也是臺灣地區的第一大戲。三百年間,它從海峽的這頭唱到那頭,其發展史就是兩岸文化交流的一個縮影。    早年,歌仔戲以分角演唱的歌仔陣形式在漳州萌芽,1662年鄭成功收復臺灣,閩南人大量移民至臺,漳州的錦歌(說唱)、車鼓弄與採茶仔(歌舞)等亦相繼傳去。
  • 臺灣傳統大戲:歌仔戲
    一、歌仔戲的起源  歌仔戲是唯一發源於臺灣本土的傳統戲曲,根據《臺灣省通志》及《宜蘭縣誌》的記載,皆謂歌仔戲起於宜蘭員山結頭份。  《臺灣省通志?學藝志?藝術篇》:「民國初年,有員山結頭份人歌仔助者,不詳其姓,以善歌得名。暇時常以山歌,佐以大殼弦,自拉自唱,以自遣興。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閩臺歌仔戲是姐妹花,交流從未中斷  作者 高淑萍 陳小環  「漳州的薌劇和臺灣的歌仔戲是一朵姐妹花,同中有異,異中有同,她們雖在不同的地域文化環境中各自成長,但是她們卻未真正中止過交流。」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教授說。  6日晚,蔡欣欣教授應邀到閩南師範大學開了一場題為「凝視臺灣歌仔戲的百年光影」專場講座。會後,蔡欣欣教授接受了中新社記者的專訪。  歌仔戲,迄今約有百餘年歷史。早期,大陸閩南地區移民將福建民間歌謠曲藝、小調帶到臺灣,在臺灣發展成為新劇種,被當地人稱為「歌仔戲」。傳回大陸後,定名為薌劇,成為福建五大地方劇種之一。
  • 臺灣劇團在瓊參加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活動
    臺灣劇團在瓊參加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活動 2011年11月30日 17:00 來源:中國臺灣網 字號:  小  中  大 轉發
  • 臺灣傳統戲曲的回顧與省思
    於一九四五年國民黨統治臺灣之前,臺灣民間戲曲已非常蓬勃,其中較重要之劇種有南管戲、九甲戲、亂彈戲、四平戲、本地歌仔、歌仔戲、車鼓系統、客家三腳採茶戲、法事戲、皮影戲、掌中戲及傀儡戲等。  民間戲曲於流傳過程中,經常會融合當地音樂,形成新的藝術特色,因此在形式上往往與原來的戲曲風格有所差異。當大陸戲曲藝術傳入臺灣之後,於特殊時空背景下,亦形成具有地方特色之表演藝術。
  • 臺灣漢字拼音採用漢語注音符號
    這裡有你想去的地方,想看的風景。人生是一個說不完道不盡的話題。古往今來,多少人在談論這個問題,多少文章在闡述人生的道理。其實,人生說來也很簡單,它不過是一次單程旅行。臺灣當局推行的國語以國民政府制定的以北京語音為標準音的新國音為準,和普通話發音稍有不同,二戰後又深受臺灣本地方言的影響,造成除非刻意要求標準,翹舌音、地域性方言、兒化音於生活中逐漸消失,加之詞彙差異,以致和普通話有一定差異,被稱作臺灣國語。
  • 臺北傳統戲劇團進駐瑞芳高工校園傳承歌仔戲傳統戲曲藝術
    華夏經緯網1月8日訊:據臺灣「中時新聞網」報導,「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是大家對於表演藝術的第一印象,為了結合劇場的元素並展現學生語文方面的天賦,臺灣瑞芳高工應新北市至善學生關懷協會之邀,特別敦請頗負盛名的臺北傳統戲劇團至校園共同推廣傳統戲曲,努力同心提升歌仔戲的欣賞和學習的人口,進而活躍本土劇種
  • 臺灣超炫歌仔戲,讓年輕人愛上老傳統
    1929年,明華園在臺誕生,其興衰起伏,也代表了臺灣百年歌仔戲的發展歷程。這個傳奇劇團是如何帶領歌仔戲重返劇院舞臺,又是如何在兩岸颳起歌仔旋風,並進行跨界演出的?今天讓我們走進明華園,探訪一番吧!重返劇院登「陸」交流「明華園最艱難的時候,全團連續三天吃不上一頓白米飯,甚至除夕夜也在廟口演出。」
  • 臺灣的民俗文化中,媽祖祭拜和歌仔戲都非常有特色!
    在臺灣眾多的民俗文化中,媽祖祭拜和歌仔戲都是非常有特色的,這兩種文化已經深深的滲入到臺灣民眾的生活中。要是你想要去臺灣旅遊的話,還有是必要感受一下這些文化氛圍。下面,小編就來詳細介紹一下這兩種民俗文化。
  • 臺灣的特色文化,哪種最有韻味?
    臺灣的特色文化,哪種最有韻味?臺灣是中國第一大島,臺灣文化以中華文化為主體,是中華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臺灣文化近現代又融合日本和歐美文化,呈現多元風貌。讓我們來看看臺灣的特色文化有那些。歌仔戲臺灣唯一土生土長的劇種歌仔戲 ,是福建及臺灣的地方傳統戲曲之一。
  • 專家:傳承閩南語系劇種 對傳統要有敬畏之心
    中新社海口11月29日電 題:傳承閩南語系劇種 對傳統要有敬畏之心  中新社記者 王辛莉  瓊閩粵臺及東南亞地區閩南語系劇種研討會正在此間舉行。新加坡亞太演藝學院主席蔡曙鵬在會上表示,閩南語系戲劇應體現地方特色,要活用文化資源。「戲劇是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是傳承精神價值系統的媒體。」「對傳統要有敬畏之心」。
  • 豫劇在臺灣天馬行空愛跨界(傳統戲曲在臺灣⑥)
    去年上半年演出的《蘭若寺》(劇中對寧採臣和燕赤霞情感關係的設定曖昧)顛覆觀眾過去對聶小倩和燕赤霞的看法,上座率有九成八,《飛馬行》演出時就滿座了。在傳統戲演出方面,票房再不濟還有九成二左右,最高則有九成八左右。現在無論傳統戲還是創新戲,30歲以下的年輕觀眾都佔一半以上。
  • 臺灣傳統戲曲概況
    大戲包括南管戲、九甲戲、亂彈戲、四平戲、歌仔戲、客家戲,以及京戲、豫劇等國民政府遷臺後傳入臺灣的大陸地方戲劇;小戲包括車鼓弄、牛陣、桃花過渡、三腳採茶戲等;偶戲包括布袋戲、皮影戲及傀儡戲。   目前臺灣許多傳統戲劇都已近乎失傳,以地域性來說,大戲方面,南管音樂社團雖還有少數社團從事南管戲傳播工作,但已鮮有南管戲劇表演。
  • 一種戲劇兩岸情,一起來欣賞百年海派歌仔戲的雅致與悲情
    ▲蘇燕蓉與恩師「海派歌仔戲傳人」謝月池如果你在廈門,您知道什麼是海派歌仔戲嗎?歌仔戲與薌劇有什麼不一樣?歌仔戲的腔調都有哪些特色?謝月池老師是如今碩果僅存的海派歌仔戲傳人。她的唱腔既繼承了歌仔戲「旦王」月中娥低回婉轉,沁人肺腑的風格特點,又創新發展自成一格,尤其是她的七字調、小調甚至雜碎調都極具特點。在今天的「非遺大課堂」上,蘇燕蓉老師在現場一一為觀眾簡析演唱,也和大家一起追溯歌仔戲的前世今生。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傳統戲曲在臺灣⑤
    薪火相遞的頑強生命力「激昂悽楚、熱耳酸心」,臺灣學者曾永義如此形容豫劇。1949年後,豫劇隨國民黨軍隊來到臺灣,主要用於鼓舞士氣和慰藉鄉愁。儘管臺灣三軍均成立過自己的豫劇隊,民間亦有零星的豫劇團隊,但海軍陸戰隊於1953年成立的「飛馬」豫劇隊,卻表現出最頑強的生命力。
  • 臺灣戲曲學院副校長蔡欣欣:臺灣戲曲傳承發展
    之後,京劇、崑曲、河南梆子等內陸劇種也陸續傳入臺灣。  在臺灣,除了京劇和河南梆子各有一個政府辦的劇團之外,其他劇團無論是專業的演出團體還是由業餘愛好者組成的社團,都是民營性質的。「民營劇團因為沒有政府撥款,所以首先要解決生存問題,它們的創作和演出都不受政府限制,戲劇市場有一個自由、寬鬆的環境。
  • 豫劇在臺灣守得雲開見月明
    薪火相遞的頑強生命力「激昂悽楚、熱耳酸心」,臺灣學者曾永義如此形容豫劇。1949年後,豫劇隨國民黨軍隊來到臺灣,主要用於鼓舞士氣和慰藉鄉愁。儘管臺灣三軍均成立過自己的豫劇隊,民間亦有零星的豫劇團隊,但海軍陸戰隊於1953年成立的「飛馬」豫劇隊,卻表現出最頑強的生命力。
  • 陝西省21個本土劇種入選《中國戲曲劇種全集》
    為加強全國地方戲曲劇種普查成果的分析與利用,全面展現我國戲曲劇種歷史發展、藝術遺產和現實狀態,文化和旅遊部於2019年正式啟動了《中國戲曲劇種全集》的組織編寫工作。記者從審稿會獲悉,戲曲大省的陝西在本次全國性的戲曲劇種撰寫中,承擔了秦腔、同州梆子、漢調桄桄、漢調二黃、道情(拉波戲)、陝北道情、線戲、老腔、碗碗腔、弦板腔、阿宮腔、弦子戲、眉戶、大筒子、八岔、商洛花鼓、關中秧歌、陝北秧歌、陝西端公戲、跳戲、紫陽民歌劇共21個本土劇種的編撰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