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疫」亮劍 彰顯中醫藥人才力量

2020-12-24 光明網新聞中心

  【人才會客廳】

戰「疫」亮劍 彰顯中醫藥人才力量

——對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

光明日報記者 羅旭

  1月25日,農曆大年初一,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建的首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從北京出發,奔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投身疫情防控阻擊戰的最兇險地帶……

  白衣作戰袍,臨危見忠膽。迎戰新冠肺炎疫情,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和全國29個省區市先後抽調近4400名中醫醫務人員奔赴湖北,並組建了多支國家中醫醫療隊進駐武漢市各大定點醫院。

黃璐琦(左一)在叮囑剛從北京到武漢的新隊員。資料圖片

  1月24日,中國工程院院士、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黃璐琦臨危受命,出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醫療救治專家組組長。次日,他便率領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奔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至今,他已率隊駐守武漢30餘天。

  在戰「疫」第一線亮劍,中醫藥人才發揮了重要作用,向黨和人民交出了亮麗答卷。

  1、到第一線書寫 忠誠與擔當

  記者:1月25日,當時是疫情形勢最嚴峻的階段,怎麼會決定親自上陣?

  黃璐琦:國有難,召必至,戰必勝。這是檢驗我們初心使命的時候,怎能不衝鋒在前!帶隊來武漢,沒有時間想太多,這是職責更是使命,只有我走到第一線,親自了解疫情的真實情況,了解一線遇到的問題和困難,才能讓中醫藥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發揮最好的救治作用,才能讓同事們安全、安心地救治病人,也才能讓心系前方的親屬們放心、安心。

  記者:請介紹一下這支中醫醫療隊的構成情況?

  黃璐琦:我們的醫療隊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建的第一支國家中醫醫療隊,成員主要來自中國中醫科學院西苑醫院和中國中醫科學院廣安門醫院的臨床醫護人員,他們中有些參與過2003年非典救治,有些是呼吸科專家,有些有豐富的臨床搶救經驗,在中醫臨床辨證處方方面經驗豐富。

  在來武漢的高鐵上,我得知,那天正好是醫療隊隊員陳盈盈的29歲生日。沒有禮物可送,大家提議送個口罩,保護她平安凱旋。

  記者:在金銀潭醫院的日子裡,每天的工作狀態是什麼樣的?

  黃璐琦:在武漢,我們幾乎一刻沒停。1月25日到達當晚就和金銀潭醫院有關領導了解醫院病人救治情況,商討病區接管有關事宜。26日上午進入金銀潭醫院病區,熟悉並制定病區接管工作方案。26日下午召開國家中醫藥防控專家組討論會,落實普通型及危重型中醫診療方案;還與湖北省中醫院及武漢市中醫藥負責人商議疑似病例的中醫藥預防治療工作事宜;安排專家對醫療隊居住酒店感染風險科學評估,確保醫療組醫護人員零感染;對暫存在酒店的醫療組北京隨行醫療物資進行安全性布置。27日針對金銀潭醫院沒有中藥飲片及顆粒劑,搭建中藥供應保障平臺,協調有關中藥企業捐贈中藥藥品、物資等。28日開始在金銀潭醫院南一病區查房,完善病區管理流程。29日正式接管病區。

  從那以後,除了正常救治病人外,每天下午四點定時召開工作例會,醫務人員與後方數據分析人員共同依據患者數據分析患者病情,優化治療方案。

  初心長在,何懼風雨。轉眼間,我們已經在這裡駐守30多天了。夜以繼日地工作雖然很累,但是大家還是充滿幹勁。我們的決心是共同的——疫情不完,決不收兵。

  2、疫情是檢驗能力水平的試金石

  記者:網上都在談中醫藥的神奇力量,但也有很多人將信將疑,甚至有新冠肺炎患者被中醫治好後還聲明自己是「中醫黑」。對此如何評價?

  黃璐琦:歷史上,中國發生過百餘次瘟疫大流行,但從未造成像歐洲中世紀黑死病導致人口銳減數千萬的情況。究其原因,就在於我國傳統醫學的優勢得到充分發揮。

  其實非典時期,中醫藥在疫情防控方面發揮的作用,也得到了政府和世界衛生組織的肯定。所以這次疫情,我們第一時間奔赴一線,既是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關於疫情防控應「堅持中西醫並重」的指示,也要在臨床去積極發揮中醫藥診療方案的優勢,從而和全國的醫護同道一起阻擊疫情,報效國家和人民。

  中醫藥是中華文明的瑰寶,幾千年來與中華民族血脈共存。「醫者父母心」,是中醫藥人傳承千年的職業操守。這一役,中醫藥人依然展現了心貼心的「中醫溫度」。

  記者:在抗擊疫情的實戰中,中醫藥發揮了哪些作用?具體療效如何?

  黃璐琦:危急時刻,疫情就是檢驗醫務人員能力水平的試金石。治療新冠肺炎,中醫藥的療效是有目共睹的。截至2月28日18時,我們託管床位43張,累計收治116例,累計出院67例,其中中醫辨證純中藥治療出院31例。

  中醫注重「正氣存內,邪不可幹,扶正氣,闢邪毒」,對人體進行辨證施治。具體說來,在感染早期,中醫藥治療方法對集中隔離、症狀上已經有明顯體現的患者,能夠縮短病程,減少重症發生率,真正把關口前移。

  在重症患者中,中西醫協同的成效喜人。我們在金銀潭醫院的救治工作已經充分證明,中西醫結合可以明顯縮短病程。

  在康復過程中,中醫藥的整體調節作用更是非常顯著。很多出院的重症患者還是會有些肺部的炎症以及食欲不振的情況,經我們用中藥繼續鞏固治療,症狀明顯減輕,改善率達70%。

  同舟共濟,方能共克時艱。在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時刻,中西醫協同作戰發揮了優勢,打出的「組合拳」成為抗擊新冠肺炎疫情的制勝法寶。

  記者:在武漢的這些天裡,印象最深的事情有哪些?

  黃璐琦:我們體會最真切的,是老百姓對中醫藥有迫切的需求。在臨床中,重症患者有80%願意接受中西醫結合治療,輕症患者90%願意用中藥進行幹預,隔離的患者更是希望中醫藥能早期介入。

  印象最深的事情主要有三件。一是與金銀潭醫院領導商定中西醫結合救治重症病人方案,中醫藥在重大疫情暴發時,第一時間參與了危重患者的救治。二是2月3日,我們接管病區5天後,即有8名患者治癒出院,中醫藥的效果初步體現。三是隨著中醫療效的逐步被認可,我們接管的南一病區病床從32張增加到43張,出院率達到53.6%,好轉率達到83.6%。

  3、中醫藥人才隊伍亟待壯大

  記者:金銀潭醫院收治的都是危重病人,醫療隊成員面臨著怎樣的風險與挑戰?

  黃璐琦:最深的感受就是「疫情就是命令,防控就是責任」。說實話,醫療隊成員剛開始多少有些緊張、害怕,但一旦進入戰場,就都變得勇敢無畏起來,每天都在加班加點,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

  古人云:「人而無責,於世何益」。大疫當前,醫務人員必須是中流砥柱。看到躺在床上的病人,看到隔離患者的眼神,看到空無一人的街道,我們深深地感到肩上的職責與使命,治病救人,責無旁貸。

  記者:從實戰來看,我們的中醫藥人才隊伍有哪些強項值得嘉許,有哪些方面仍待加強?

  黃璐琦:從實戰來看,一線醫療隊員們的醫療知識和技能是非常全面的,不僅有紮實的中醫理論和實踐經驗,同時也熟悉西醫臨床技能,特別是危重病人的搶救。

  尋找中醫藥療效的高級別循證證據,有利於優化臨床方案並加以推廣,提高臨床救治率。在醫療隊接管金銀潭醫院病區的同時,中國中醫科學院後方科研攻關組也同步成立,配合武漢前方進行臨床數據分析,優化治療方案。科研攻關組緊急設計開發了供醫護人員使用的症狀信息及舌診圖像採集程序,以及針對方艙醫院的患者自述症狀採集系統,為全面開展臨床研究提供了技術支撐。

  針對疫情初期武漢地區的社區及衛生院存在大量疑似病人的現實,科研攻關組為這些醫學觀察期人群設計了中醫藥預防給藥方案,在社區醫療機構推廣應用;並同步緊急開發出社區信息採集系統,及時獲取醫學觀察期人群中醫診療信息。通過以上診療經驗的積累,我們總結出臨床經驗方——化溼敗毒顆粒,目前已完成了藥理、毒理、工藝、質量等工作,並獲得北京市的醫院製劑批准,將更大範圍應用到臨床救治中來。

  為國分憂,必須勇毅前行。日復一日,我們的醫療隊正幫助越來越多患者從危重病房走出來。中醫藥正以其良好療效,讓更多人看到其獨特優勢,進而發揮更大作用。目前,我們在國家層面還沒有專門的中醫或者中西醫結合的傳染病醫院及科研機構,也沒有專門培養中醫或中西醫結合傳染病人才的機構,這方面需要加強。另一方面,從我國近14億人的人口規模來看,我們的中醫藥人才隊伍,仍亟待發展壯大。

  光明微博話題:【#致敬醫護英雄#】

  光明日報記者任歡整理

  1月25日,一支由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建的國家中醫醫療隊從北京出發,奔赴武漢市金銀潭醫院。連日來,中醫醫療隊日夜奮戰,取得良好療效。對一線的中醫醫療隊,你有什麼想問的,想說的?

  @不一不二:事實再一次證明,中醫中藥是我們的國粹!向一線的醫護人員致敬!

  @L1ANG:中西醫到底怎麼結合?我覺得中國工程院院士、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張伯禮說得很好:把內環境治理交給中醫治療,把爭取時間的支持療法交給西醫處理。

  @鏡中花·霧中月:中醫傳承幾千年,如果沒效果能保存至今嗎?中醫治療得病的人,西醫治療人得的病。在很多方面中醫是西醫替代不了的。

  @文又冬:我姥爺今年93歲,幹中醫這一行77年,至今仍堅持給人看病,窮人抓藥從不收錢。我也是中醫藥大學畢業,每次看到完全否定中醫的人真的很難過。

  @榴槤芝士:在中醫眼裡,世界上沒有新的病。在西醫眼中,病總是在變。因此,中醫總是以不變應萬變,西醫總是被雜病引著跑。

  @芙蓉鮮:中醫人才培養不易,需要漫長的學習、實習過程。如果能夠從小學開始就加入一些中醫啟蒙內容,是不是可以發現、培養出一批中醫大牛呢?

  @一碗熱粥:中華文明是世界歷史上唯一沒有中斷的文明,中華民族繁衍生息幾千年,中醫功不可沒。如今,我們在學習先進西醫治療方法的同時,更應該加快發展中醫藥事業,讓中西醫科學在中國大地上蓬勃發展,造福人民!

  @甜橙QQ74717:屋裡有垃圾,招了好多蟲子,如果只是研究殺蟲劑,蟲子死了又生,還有耐藥性了。中醫則先把垃圾清理出去,讓屋裡乾淨,蟲子也就沒有生存空間了。

  @一朵酷酷的毒蘑菇:中西醫本來就是各有所長,尤其是這次疫情「沒有特效藥」。而中醫擅長的「治未病」,恰好能在「提高免疫力」方面發揮效能。關鍵是要去其糟粕取其精華,讓中西醫相輔相成,造福人類。

  @春光美:中醫是中華文明的精髓,真的要重視,千萬別在這個時代丟棄了,發揚光大吧。

  《光明日報》( 2020年03月01日 07版)

[ 責編:孫滿桃 ]

相關焦點

  • 亮劍:媒體中醫和中醫藥力量
    亮劍:媒體中醫和中醫藥力量 『互動對話』論壇經此一疫 ,在看中醫-----疫情之後中醫藥大健康產業的新方向、新發展從全國人大代表張伯禮回憶抗疫歷程哽咽落淚,到全國政協委員王階介紹中醫戰「疫」方案,再到政府工作報告中的「促進中醫藥振興發展
  • 戰「疫」中的環保人(80)丨感受廣西南寧的戰「疫」環保力量
    下面,讓我們一起走近——戰「疫」中的環保人。眾志成城上下同欲者勝,同舟共濟者贏!越是困難時刻,越能見證守望相助的真情;越是緊要關頭,越要凝聚眾志成城的力量。在這場同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疫情阻擊戰裡,從生態環保鐵軍到環保企業,南寧環保人緊密團結、迅速行動,匯聚起磅礴的戰「疫」環保力量!
  • 戰「疫」宣傳彰顯軍語魅力
    戰「疫」雖然沒有槍林彈雨,但同樣有生死決鬥,同樣有大量「傷亡」,因此在語用環境下疫情就是戰場、戰「疫」就是戰爭。指揮戰爭,自然就需要使用軍語來傳達指令和宣傳動員。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可謂是善用軍語的大家。
  • 仝小林院士:在戰「疫「中彰顯特色優勢,我們應進一步樹立中醫自信
    與其說「救」中醫,不如說通過這次戰「疫」彰顯中醫藥的特色和優勢,我們應該進一步樹立文化自信,而中醫自信是文化自信的一部分。 這次大疫是一次大考,也讓我們重新衡量中醫在未來醫學體系中的位置。建議將中醫藥作為傳統文化的一個窗口,從娃娃就開始抓起。
  • 山西大同大學:戰「疫」中上好思政課
    在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的關鍵時期,醫學院老師們集專業所長,融學科特色,強化育人意識,提升育人本領,他們把戰「疫」一線的事跡變課堂資源,把戰「疫「戰場作為最好的思政課堂,把戰「疫」英雄樹為最好的學習榜樣,教導學生承擔起學醫從醫的社會責任,在開學第一課中傳達醫德、構建醫魂。
  • 雲南中醫藥大學戰「疫」接力賽
    對於雲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的醫務員工而言,還來不及體味玉鼠迎春到的歡樂春節,一紙命令就集結了,第一批馳援武漢的醫療隊員整裝待發,19名戰士英勇出戰。這一天是春節大年初二,1月26日,1月27日奔赴武漢前線。其實,雲南中醫藥大學的戰「疫」早已開始。
  • 【山西戰疫】山西省中醫院:勇當抗擊疫情的中醫藥先鋒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山西省中醫院著力發揮中醫藥優勢,全力保證中醫藥全流程、全鏈條參與到對抗疫情的各項工作中,勇當抗擊疫情的中醫藥先鋒,彰顯出這所全省最大的公立中醫院衝鋒在前的使命意識、迎難而上的職業擔當、大醫精誠的為民情懷。
  • 《新聞聯播》頭條點讚泰州戰「疫」人才
    日前,中央電視臺《新聞聯播》頭條點讚泰州戰「疫」人才王春香博士。  王春香博士系美國海歸博士,國家特聘專家,2010年在江蘇泰州中國醫藥城創辦江蘇康為世紀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公司主要從事高技術含量生物試劑的研發與生產,是國家高新技術企業、江蘇省瞪羚企業。
  • 湖南國企抗「疫」風採①|華菱、建工、湘電、輕鹽、湘科亮劍戰「疫」
    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作為服務全省戰略大局的重要力量,湖南國資國企迎魔亮劍,硬核擔當,在戰「疫」一線,在防控後方,以聞令而戰、整體出擊的衝鋒姿態,為共克時艱、紓解國難做出了突出貢獻。一名名國企員工,一個個鬥魔戰士,如同一面面紅旗,迎風飄揚在戰「疫」陣地上空……紅網時刻記者 姜心玥 通訊員 田運宏 報導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抗」疫「阻擊戰中,湖南國企紛紛亮劍,華菱人築起「鋼鐵長城」、建工人播撒「鄭」能量、湘電人打贏「先遣戰」、輕鹽人保供擔責,湘科人主動請戰……
  • 戰「疫」與「愛國、敬業、誠信、友善」核心價值觀的彰顯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億萬群眾在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下,精誠團結、真誠奉獻、攻堅克難、浴血奮戰,公民個人層面的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愛國、敬業、誠信、友善」內化於心、外化於行,得到了淋漓盡致的彰顯。「愛國」成為絕大多數國人的自覺苟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
  • 中醫藥戰「疫」經驗走向世界 助力全球抗疫
    參考消息網12月2日報導(文/關桂峰)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中醫藥彰顯了獨特優勢。當疫情在全球蔓延時,中醫藥戰「疫」經驗走出國門,助力全球抗疫。國際上一些知名人士使用中醫藥治癒了新冠肺炎,成為中醫藥有效應對危急重症、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力佐證。
  • 戰「疫」團旗飄,邯鄲青年先鋒戰「疫」記
    在團市委下達立即行動起來投身疫情防控工作、組建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青年文明號集體創優創效的動員令後,全市各級團組織迅速組建了188支「疫情防控青年突擊隊」,動員260家青年文明號集體,4300名團員青年突擊隊員,1萬餘名青年志願者參與戰「疫」。
  • 遷安返鄉大學生戰「疫」中綻放青春力量
    遷安返鄉大學生戰「疫」中綻放青春力量。遷安市委網信辦供圖長城網訊(記者李麗鈞 通訊員李瑛 王藝霖)在疫情防控阻擊戰中,遷安市返鄉大學生志願者用實際行動對家鄉做出最深情的表白,為築牢疫情防控防線貢獻著自己的青春力量。
  • 深化感恩教育 凝聚戰「疫」力量
    突然其來的戰「疫」是一場深刻的生命教育課,也讓大學生們體悟了父母的恩情。疫情宅家,他們為父母做一頓飯、完成一個心願、甚至是一段深情的告白,無不傳遞了青年學子濃濃的恩情。戰「疫」中無數最美「逆行者」的身影深深地感動著無數的會計學子,他們心懷感恩之心、投身志願服務,為他人送溫暖、為社會做貢獻,凸顯了當代大學生的責任與擔當。   「這段特殊時期的志願經歷,在這個寒冷的冬天給予我無盡的溫暖與感動。一個人的付出很渺小,但全社會匯集起來的的力量卻很強大。
  • 數讀中醫藥「戰疫」答卷
    光明網訊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以來,中醫藥人全面奮起抗擊疫情,深度介入診療全過程,全力以赴救治患者,打出中西醫結合救治「組合拳」,彰顯著中醫藥的力量,發揚著中醫人懸壺濟世的精神。
  • 「戰「疫」說理」戰「疫」彰顯大學生的家國情懷和責任擔當
    這一方面同大學生居家狀態有關,疫情暴發,戰「疫」總體戰阻擊戰打響,同學們和父母、家人在一起有利於克服恐懼感。另一方面,同黨和國家高度重視疫情,採取了切實有效的措施抗擊疫情並取得顯著成效有關。    參與戰「疫」:既服從大局又積極參與,展現家國情懷    疫情防控中,全國各地援助醫療隊奔赴武漢、湖北,成千上萬醫護人員作為逆行者投入抗疫戰鬥中。同時,全國各地也成為更大的戰場,每一個家庭、每一個人都積極防控,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的信念激勵著每一個人。
  • 治癒國際政要,助力全球抗疫……中醫藥戰「疫」經驗走向世界
    在抗擊新冠肺炎疫情鬥爭中,中醫藥彰顯了獨特優勢。當疫情在全球蔓延時,中醫藥戰「疫」經驗走出國門,助力全球抗疫。國際上一些知名人士使用中醫藥治癒了新冠肺炎,成為中醫藥有效應對危急重症、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有力佐證。專家表示,為擴大影響力,中醫藥要傳承精華,守正創新,抓住機遇進一步走向世界、增強國際化。
  • 貴州中醫藥大學:面向未來 培養中醫藥高層次人才
    貴州是全國中藥材四大主產區之一,獨特的自然資源稟賦和區域民族文化蘊藏著巨大的中醫藥潛能。半個世紀以來,貴州中醫藥大學立足地方、服務社會、面向未來,為推動地方經濟社會發展培養了大批中醫藥高層次人才。貴州中醫藥大學建立健全了本科教育、碩士研究生教育、技能培訓等相結合的人才培養體系,為貴州中藥材產業的發展提供了人才保障。建校55年來已培養近5萬名優質中醫藥人才,湧現出了以國醫大師劉尚義和全國名中醫吳光炯、戴永生等為代表的眾多名醫名家和以陳德媛、何成瑤、杜江為代表的苗醫藥名家。全省從事中醫藥行業的業務骨幹、管理人員以及企業家絕大多數是貴州中醫藥大學的畢業生。
  • 中醫戰「疫」勇擔當——記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
    抗疫戰場上,古老的中醫藥煥發著新的生命力,成為抗擊疫情的利器。  新冠肺炎疫情暴發以來,湖南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黨委聞令而動,帶領全院職工全程參與新冠肺炎的預防、治療、康復過程,為人民群眾健康保駕護航;選派3批共47人援鄂,1人援非抗疫,12名專家市州巡迴指導,為戰「疫」貢獻中醫良方;牽頭制定《湖南省新冠肺炎中醫藥診療方案》,緊急研製預防中藥方,助力復工復產,實現了「零漏診」「零感染」「零事故」。
  • 【悅讀薦書】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戰「疫」中的青春力量》
    【悅讀薦書】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戰「疫」中的青春力量》 時間:2020- 【悅讀薦書】西北工業大學出版社:《戰「疫」中的青春力量》 新冠肺炎疫情之下,沒有人是一座孤島,也沒有人可以置身事外。《戰「疫」中的青春力量》一書中收錄了數十位新時代青年在抗疫期間的經歷、見聞、感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