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語是軍隊在作戰、訓練和其他工作中統一使用的規範化的軍事用語,本應是軍人履職盡責的標準化語言。然而在此次舉國上下抗擊新冠肺炎疫情中,無論是領導人講話,還是各類新聞報導中,都大量使用軍語進行宣傳和動員,發揮了軍語傳遞信息、統一認知、組織動員、協調行動的作用,起到了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築同心的宣傳效果,彰顯了軍語的獨特魅力。
彰顯精準的表達力,統一抗疫認知。軍語的特點是準確、簡明、規範和統一。劉伯承元帥曾經說過:「在軍事上一字之差也會死很多同志,甚至影響戰鬥的成敗。」此次疫情突如其來,是新中國成立以來在我國發生的傳播速度最快、感染範圍最廣、防控難度最大的一次重大突發公共衛生事件,嚴重威脅人民生命安全和身體健康,對經濟社會造成較大衝擊。戰「疫」雖然沒有槍林彈雨,但同樣有生死決鬥,同樣有大量「傷亡」,因此在語用環境下疫情就是戰場、戰「疫」就是戰爭。指揮戰爭,自然就需要使用軍語來傳達指令和宣傳動員。在這方面,習近平總書記可謂是善用軍語的大家。他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多次運用軍語來準確下達命令、動員群眾、指導工作,如「堅決打贏疫情防控的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 「防控新冠肺炎疫情鬥爭有兩條戰線,一條是疫情防控第一線,另一條就是科研和物資生產。」「人民戰爭」「總體戰」「阻擊戰」「兩條戰線」等軍語簡明易懂、形象生動、表達精準,有效地傳達了高層的指令和意圖,迅速統一了全社會對疫情的認知,為全民抗疫築牢了思想基礎。
彰顯快速的動員力,鼓舞全民鬥志。「動員」是軍語中常見的術語,意思是把國家武裝力量從平時狀態轉入戰時狀態,以及把所有經濟部門轉入供應戰爭需要的工作。疫情就是命令,戰「疫」就是與時間賽跑、與病魔較量的「戰爭」。戰爭需要快速動員,而軍語具有權威性、規範性、強制性的屬性,如「命令」「動員」「掛帥」「火線馳援」「遭遇戰」「披上戰袍」等詞,既具有權威性和強制性,又具有很強的號召力和感染力。在戰「疫」宣傳中,恰當地運用軍語可快速進行戰「疫」動員,鼓舞鬥志,使全國的醫療隊、醫療器械、生活物資從四面八方迅速向湖北和武漢集結,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彰顯強大的凝聚力,增強民眾信心。習近平總書記在疫情防控工作中強調,要提高新聞輿論工作有效性,更好強信心、暖人心、聚民心。軍語是戰「疫」宣傳中一劑良方。在戰「疫」宣傳中善用軍語,不僅能生動講述防疫抗疫一線的感人事跡,講好中國抗疫故事,還能有效凝聚民心、增強信心。 「人民戰爭」「戰鬥精神」「戰鬥堡壘」 「協同作戰」「保衛戰」等軍語在此次戰「疫」宣傳中廣泛使用,使全國人民充分認識到,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是「14億人在戰鬥」,需要堅定信心、全民參與、同舟共濟、眾志成城,才能打贏這場「人民戰爭」。
彰顯高效的執行力,堅定打贏決心。軍中無戲言。軍事行動歷來強調敏捷、高效、協調、一致,對執行力要求很高。抗擊新冠肺炎疫情在語用環境下等同於「戰爭」,「聞令而動」 「聯防聯控」「不獲全勝、決不收兵」 「白衣執甲、逆行出徵」等軍語的使用,傳遞的就是戰時號令、戰鬥行動和作戰要求,傳遞的就是高效的執行力,要求「疫」線人員聽從指揮、服從命令,做到令行禁止、步調一致;同時也更堅定了全社會打贏疫情的決心,激發民眾以實際行動積極投身抗疫一線,提升全民戰「疫」的行動力,最終轉化為抗擊疫情的強大戰鬥力。
(來源:中國青年報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