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外手術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專科化趨勢的重要賽道!

2020-12-22 騰訊網

前言

前不久,骨科手術機器人企業天智航在科創板的成功上市不僅提振了市場對於手術機器人市場的信心,同時也預示著,在未來的手術機器人市場中,將不只是腹腔鏡手術機器人達文西獨霸天下,手術機器人會呈現專科化趨勢。由於神經外科手術空間小、定位操作困難等原因,利用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進行神外手術成為越來越多醫生的選擇。

一、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定義

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主要用於腦外科、活檢、定點刺激(帕金森症)、電極測量(癲癇病立體定向電極植入術)、去除囊腫或血腫排空等手術[1]。神經外科手術一直存在手術空間小、定位困難等痛點,同時由於手術一般需要對特定神經組織部分進行操作,因此操作需要十分精確。而外科醫生一般很難達到所需要的精度。因此,利用機器人在醫療影像指導的基礎下做精準動作的手術成為大多數醫生傾向的手術方式。通過醫學圖像可實現大腦內部結構與外部手術框架的良好關聯。該類機器人在相關臨床應用中主要是作為立體框架定位的輔助,利用3D圖像引導和定位手術工具以達到顱內目標靶點而不是完全替代醫生。

機器人輔助神經外科手術具有以下優點:1、機器人具有靈巧的結構和裝置,可實現精確的定位和保持穩定的手術姿態,從而能進行精確的手術。2、先進的機器人控制技術和友好的人機接口技術,使手術的精度和靈巧性大為提高 (可消除人手的震顫,提高醫生的技能),且手術更加微創。3、機器人可以連續工作,術中不會疲勞,工作穩定、可靠。4、可進行遠程手術。5、可提供一個適合人體力學的操作環境,使術者的疲勞程度降到最低,從而提高了手術的安全度。

二、神外機器人的發展歷程

20世紀80年代中期,PUMA機器人最先被用於神經外科[2]。外科醫師根據顱內病變的術前影像,將病變的坐標輸入機器人,應用機器人引導穿刺針進行活檢等操作。1985年,Kwoh等人首次利用PUMA206機器人從圖像中獲得的位置信息,對患者進行立體定位並實施活檢手術[3]。外科醫師根據顱內病變的術前影像,將病變的坐標輸入機器人,應用機器人引導穿刺針進行活檢等操作。這是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在臨床上的首次應用。

PUMA機器人

隨後基於該原型的立體定位神經手術機器人逐漸完善,演變成IMMI公司的Neuromate機器人、ISS公司的Schaerer-Mayfield機器人以及2008年開始出現的Renishaw機器人[4]。NeuroMate是最早被美國 FDA 批准用於臨床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可進行立體定向手術。手術醫師根據術前影像進行手術規劃,然後與被動的機械臂一起完成手術。它能鎖定關節,把穿刺針、電極等器械準確送到預定靶點,引導手術醫師完成活檢、取異物、囊腫抽吸等操作。這一類機器人多是半自主機器人,臨床醫師根據術前規劃將手術器械被動送到手術部位。

另一種是全自主式機器人,如Burckardt等人研發的Minerva機器人,Minerva 是最早能提供實時影像引導的系統,可進行無框架立體定向手術[5]。它安裝在 CT下,利用術中掃描來克服腦組織移位問題。該系統雖然提高了精確性,但由於病人需在CT下手術,利用率不高,因此問世 2 年後即停止研究。現在通用性更廣手術中應用更多的是神經導航系統,相比於立體定位手術機器人其具有更小的潛在風險,成本也更低。這一類系統得益於新型的光學定位儀,通過粘在患者皮膚表面的反光標誌點實現數據的實時跟蹤和更新。

MINERVA機器人系統

20 世紀90 年代中期,由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NASA)開發的RAMS (Robot- AssistedMicrosurgery System)是最早兼容核磁圖像的機器人,系統基於6 個自由度的主動- 被動(master- slave)控制,可進行三維操作,因而不僅限於立體定向手術。RAMS 進行了震顫過濾和梯度運行,手術精確性、靈巧性明顯提高[6]。Le Roux 等[7]應用RAMS 成功進行了大鼠頸動脈吻合手術,但手術時間較人工手術長。

RAMS機器人系統

目前,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已從立體定向手術發展到顯微外科手術,甚至遠程手術。隨著多媒體和信息網絡技術的迅速發展,建立在有效的計算機圖形學基礎上的高速網絡和虛擬實境系統為遠程人機通信提供了技術保障,使得遠距離手術逐步成為現實,手術可由外科醫師在異地通過遙控作業系統控制手術現場的機器人完成。

三、行業分析

1、高附加值,高利潤

與其他手術機器人類似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商業模式也是典型的「剃刀-刀片」模式,營收來自銷售手術機器人系統以及後續重複消耗的耗材、配件、以及服務費。

2、產學研聯繫緊密,耗時較長

由於較高的技術門檻,醫療機器人領域具有非常明顯的產學研特徵,領域內龍頭企業多為高校科研成果轉化發展而來。手術機器人從實驗室到商業化,一般要經歷創新研究的概念評估、初步研究結論的實驗或者實驗樣機、臨床研究和上市許可、生產、上市和市場培育5個階段,這一過程往往會耗費超過十年時間。

3、多項政策支持

近幾年來,中國頒布多項政策支持手術機器人的研發生產,如《「十三五」規劃綱要》、《中國製造2025》、《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等,都強調發展手術機器人,鼓勵醫療器械創新。在審批方面,國家藥監局制定並實施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加快創新器械的註冊速度,降低了審批流程難度。

4、國家科研基金和資本支持

目前國內的手術機器人龍頭企業大多是科研基金支持的項目進行科技成果轉化的結果,如華智微創公司的手術機器人研發最初來源於清華大學、海軍總醫院和北京航空航天大學等單位共同承擔的國家「863」項目,後專門成立公司進行科技成果轉化。此外,在行業逐步成熟的過程中,國內外資本也開始對新興的手術機器人企業進行注資。

四、行業趨勢

1、大空間高增速的增量市場領域值得探索

《EvaluateMedTech World Preview 2018, Outlook to 2024》報告中預測,2017年至2024年,神經科學領域將以9.1%的複合年增長率成為增長最快的設備領域。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將有巨大的市場潛力。此外依靠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平臺,醫療器械廠商可以將手術機器人和現有的醫療器械進行協同,拓展現有產品的可能性,以及在未來開發更多的醫療器械配合自動化程度更高的外科手術。

2、人口老齡化問題帶來醫療服務質量需求

手術機器人能夠更加精準地治療患者疾病,減少患者手術痛苦,降低人工操作失誤,提高醫療效率,也有助於緩解乃至解決國內醫療服務供需的不平衡。

3、國民收入增長推動對高端醫療的需求

各個應用領域醫療機器人的臨床發展,可以有效緩解醫療資源地區分配不均及醫療差異化的現實問題。手術機器人所帶來的遠程醫療的發展更能為分級診療的發展提供助力。

4、拓展適應症,保持差異化

在保證現有的穩定性和精確度的前提下,進一步與臨床結合,拓展更多的適應症,這是當下階段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需要與臨床醫生合作突破的命題。

五、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代表性產品&公司

主流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系統均採用多自由度機械臂與末端手術工具組合的方案,下面簡單介紹幾個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

國外

1、英國Renishaw:NeuroMate

Renishaw 是一家位于格洛斯特郡的公司,在手術機器人領域擁有專業知識,其神經機器人設備Neuromate用於多個國家(例如英國、法國、德國)的外科手術。

這一款機器人由美國巴爾的摩約翰霍普金斯大學2008年研發,其混合了Neuro Materobot六維力覺感知機械臂、Stealth Station導航系統、運行3DSlicer軟體的工作站和運行高水平機器人控制程序軟體的工作站,主要用來顱底外科手術的開顱。NeuroMate機器人是FDA認證的機器人系統,具有機械穩定、良好的精確度和舒適的操作空間。其工作流程為:運用StealthStation導航系統將實際頭顱與術前CT圖像進行註冊配準;同時在機器人開顱的機械臂也安裝一個導航接受儀,使機器人與Stealth-Station導航系統能夠聯合註冊,以達到開顱過程中的可視化操作。

2、美國Zimmer Biomet:Rosa One Brain

2019年ROSA「三兄弟」:ROSA Knee、ROSA One Brain、ROSA One Spine紛紛獲得了FDA認證,這使得Zimmer Biomet成為第一個在手術機器人市場上獲得腦、脊柱、膝關節FDA批准的公司,進一步鞏固了Zimmer Biomet的骨科巨頭地位。ROSA One Brain系統是Zimmer Biomet在ROSA Brain的基礎上改進的新一代神經外科機器人。

ROSA One Brain系統是一個動態平臺,可用於輔助微創神經外科手術,從活檢和立體腦電圖(SEEG)到深度腦刺激和心室及經鼻內鏡檢查。ROSA One Brain在癲癇手術領域有非常大的應用潛力,機器人的準確性使其非常適合於腦部手術。2019年2月11日,Zimmer Biomet宣布ROSA One Brain通過了FDA的審批,用於腦部外科手術。而能同時擁有能夠進行大腦和脊柱手術的機器人,無疑將顯著提高Zimmer Biomet在機器人外科領域的地位。

2013年,ROSA One Brian進入中國市場,多應用於癲癇治療和深部腦刺激電極植入術。目前在國內裝機數量逐年增加,瀋陽軍區總醫院於2017年7月舉辦了ROSA Brain神經外科機器人培訓基地揭牌儀式暨ROSA機器人首屆外科手術論壇,進一步在國內推廣使用手術機器人進行神經外科手術。

國內

1、柏惠維康:Remebot

北京柏惠維康科技是一家集醫療機器人研發、生產、銷售、運營為一體的公司,主打產品為 Remebot 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Remebot是國內首款神經外科導航定位機器人,由海軍總醫院與北京航空航天大學合作研發、北京柏惠維康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生產。2015年通過國家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通道。在神經外科手術過程中,醫生使用Remebot能夠實現微創、精準、高效的無框架立體定向手術,手術平均用時僅30分鐘,定位精度達到1mm,患者則只留下1個2mm以內的創口。該機器人已經用於活檢、腦出血、腦囊腫、癲癇、帕金森病等12類近100種疾病的治療。

Remebot手術機器人系統包括三個平臺:計算機手術規劃平臺、視覺手術導航平臺和機器人手術操作平臺,Remebot 將三個平臺合為一體。目前的Remebot醫療機器人已經是第六代產品,可以用於抽吸、損毀、植入等不同的操作,可完成腦出血、腦囊腫、癲癇、帕金森病等十二類神經外科疾病的治療。Remebot於2016年進入創新醫療器械審批綠色通道,於近期已經完成臨床試驗,於2018年獲得CFDA醫療器械認證。

2、華志微創:CAS-R-2

華志微創成立於2000年,是國內領先的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研發、生產企業,也是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八六三計劃)智慧機器人主題產業化基地。公司旗下核心產品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手術系統CAS-R-2是國內最早具有完全自主智慧財產權的醫療機器人,以及最早進入中國市場的國產產品。該項目已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

神經外科導航定位手術機器人——「CAS-R-2 型無框架腦立體定向手術系統」,採用無框架立體定向技術,患者無需頭戴框架設備,只需用顯影定位作標誌點固定在患者頭上即可進行後續操作,從而可解決框架手術(即傳統手術)人群窄及不適用於嬰幼兒和其他不適人群的問題,並且具有定位準確、手術精度高等特點,避免了手術死角。現下,該技術已成為國內神經外科微創手術的主流發展趨勢。CAS-R-2 手術機器人4次通過NMPA註冊,並納入醫保報銷範疇,目前已在近百家醫院完成裝機和使用,包括華山醫院、宣武醫院、中國人民解放軍陸軍總醫院、天壇普華醫院、鄭大一附院等,現已完成近10萬例上市後的臨床驗證。

3、華科精準:Sino Robot

華科精準成立於2015年,專注於醫用機器人技術和智能醫療產品創新。華科精準Sino Robot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可以幫助醫生快速定位病灶、制定手術方案,還可以幫助醫生進行快速手術引導,且有效規避顱內血管及重要功能區;華科精準神經外科手術導航則利用高精度、高靈敏度的實時定位追蹤技術以及雙向投射混合現實(MR)技術,在開顱手術中為醫生提供顱內出血、殘餘腫瘤組織、癲癇灶、腦功能區、神經活動信息等多方位的可視化追蹤與引導。

公司團隊2006年就與清華大學開始了醫用導航機器人技術的相關研發和試驗,目前已經和全國100多家三甲醫院展開醫用導航機器人技術相關合作。華科精準成立5年來2款產品獲得NMPA三類醫療器械註冊證;2款產品進入國家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評通道(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與磁共振引導雷射消融系統LITT);40多家醫院常規開展機器人手術;擁有1000多名神經外科臨床專家用戶。華科精準機器人手術計劃軟體及手術導航軟體應用更為廣泛,據不完全統計,相關手術量超過萬例。2019年9月,華科精準醫療科技有限公司與美中互利醫療有限公司於北京籤訂戰略合作協議。雙方希望加強在縱向上下遊產業鏈,橫向的市場/客戶資源等方面的合作。

六、神外機器人的未來發展探討

1、核心技術有待加強

中國手術機器人研發的時間較短,與國外技術差距較大,核心部件被國外品牌壟斷,大多是「協作式機械臂+紅外光學定位系統「的模式。為了充分發揮手術機器人在神經外科系統集成中的潛力,還需要在成像軟體和規劃軟體以及末端執行器方面加大投入。這需要外科醫生、工程師、企業家和醫療管理人員的共同努力。現階段各醫院真正能夠上手術臺的機器人仍是少部分,普及工作仍然道阻且長。

2、缺乏複合型人才

手術機器人的研發設計需要醫生和科研人員共同參與,未來需要更多培養生物與醫學工程等方向的人才,以應對行業發展需求。

3、產品認證嚴格

醫療機器人面臨非常嚴格的醫療產品準入機制,而且在國際和國內均有不同的本地化安全認證體系,這就提高了醫療機器人產業化的門檻。在我國,國家藥監局制定並實施創新醫療器械特別審批程序,加快創新器械的註冊速度,這一定程度上降低了手術機器人註冊難度。

4、臨床費用較高

手術機器人前期研發成本高昂,將成本分攤到患者身上,就導致整體價格昂貴。將醫療機器人納入醫保,上海市已經展開探索——3760元的「磁控膠囊胃鏡」機器人,納入醫保後患者只需自付1000元左右。除此之外,大部分醫療機器人服務項目都未納入醫保。目前《機器人產業發展規劃(2016~2020年)》提出,通過首臺(套)重大技術裝備保險補償機制,支持醫療機器人應用推廣。

5、醫療事故責任劃分不明

目前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的臨床手術大多是患者知情同意條件下的三方試驗性手術,在未來大範圍推廣並使用的情況下,醫療事故責任的劃分問題將不得不進行討論。事故責任在於操作的醫生,還是在於手術機器人公司。

結語

隨著技術不斷發展、國家政策傾斜和越來越多的資金湧入行業,未來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將成為手術機器人領域中的重要賽道之一。同時,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也會促進神經外科的發展。神經外科手術機器人將和外科醫生一起守護患者健康。

參考資料

[1].Ahmed S I, Javed G, Mubeen B, et al. Robotics in neurosurgery: a literature review. J Pak Med Assoc, 2018, 68(2): 258-263.

[2]Paul B. McBeth, Deon F. Louw, Peter R. Rizun,等. Robotics in neurosurgery[J]. American Journal of Surgery, 2004, 188(4-supp-S1):68-75.

[3]Kwoh Y S , Hou J , Jonckheere E A , et al. A robot with improved absolute positioning accuracy for CT guided stereotactic brain surgery[J]. IEEE transactions on bio-medical engineering, 1988, 35(2):153.

[4]Benabid A L , Cinquin P , Lavalle S , et al. Computer-driven robot for stereotactic surgery connected to CT scan and magnetic resonance imaging. Technological design and preliminary results.[J]. 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 1987, 50(1-6):153-154.

[5]Burckhardt C W , Flury P , Glauser D . Stereotactic brain surgery[J]. IEEE Engineering in Medicine and Biology Magazine, 1995, 14(3):314-317.

[6]DAS H, ZAK H, JOHNSON J, et al. Evaluation of atelerobotic s ystem to assist surgeons in microsurgery [J].Comput Aided Surg, 1999, 4(1): 15-25.

[7]LE ROUX P D, DAS H, ESQUENAZI S, et al. Robotassistedmicrosurgery: a feasibility study in the rat [J]. Neurosurgery,2001, 48(3): 584-589

- END -

作者 辣椒炒肉 | 編輯 楊柳榮 | 排版 Elsa

相關焦點

  • 從「直覺外科」到「強生」,手術機器人之父Frederic Moll究竟有著...
    而五個世紀之後,名為「達文西」的手術機器人系統成為微創腹腔手術機器人領域的無冕之王,迄今為止擁有著不可撼動的地位。而Frederic Moll博士正是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命名者,他也被稱為「手術機器人之父」。幾十年以來,他在醫療設備領域的創新創造不斷幫助推動著外科手術的改進。
  • 微創醫療深耕手術機器人賽道 年複合增長率超20%
    來源:證券日報 原標題:微創醫療深耕手術機器人賽道 行業年複合增長率超20% 本報記者 謝若琳 見習記者 李豪悅冠脈支架集採落地後,微創醫療股價經過短暫下跌之後,一路看漲。截至12月16日,微創醫療每股報40.95港元。
  • 探秘機器人「達文西」 衡陽肝膽外科手術進入「機器人時代」
    該手術是衡陽首例肝膽外科達文西機器人手術,也是全省率先使用第四代達文西機器人行肝膽胰手術的醫院之一,標誌著該院肝膽外科進入達文西機器人新時代。患者是一名60歲女性,肝左葉佔位性病變,肝硬化(代償期),門脈高壓症並脾大,並伴有2型糖尿病、高血壓病。體內腫瘤最大直徑達8cm,考慮肝細胞癌可能性大,手術切除是最佳治療方案。
  • 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的發展歷程,手術機器人行業的市場規模
    按應用領域劃分,醫療機器人包括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診療機器人、輔助機器人和其他類型醫療機器人,其中手術機器人的技術難度高、風險大,是醫療機器人中的皇冠。 手術機器人是融合多學科和多項高新技術為一體,用於手術影像導航定位和臨床微創手術的綜合化醫療器械。通常由機械臂、操作臺、三維成像系統三大功能單元構成,憑藉操作精度高、可重複性高、穩定性高等特點,被廣泛用於精度要求高的微創手術中。
  • 鼓樓醫院有臺「全球最忙」手術機器人
    自2020年1月起,鼓樓醫院泌尿外科機器人單月手術量連續11個月領跑全國,這也讓鼓樓醫院的達文西機器人成為全世界最忙碌的「外科醫生」。 據介紹,鼓樓醫院泌尿外科完成的5000例機器人手術中,92%以上的病例為泌尿系統腫瘤手術,如前列腺癌、腎癌和膀胱癌等。為了更好地服務患者,目前鼓樓醫院泌尿外科成立了「前列腺癌中心」「腎癌中心」及「尿路上皮癌中心」等亞專科,均為全國首創。
  • 行業|結直腸癌手術的另一種可能性!腹腔鏡手術機器人不再高不可攀!
    Virtual Incision Corporation推出了新一代小型腹腔鏡手術機器人MIRA,體積小,成本低,重新定義了腹腔鏡手術機器人。腹腔鏡手術機器人是否將迎來下一波創新浪潮——會朝著小型化、便攜化、學習曲線更短的方向發展?
  • 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達文西」手術機器人正式啟用
    核心提示:據悉,這是2016年1月1日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系統在中山大學附屬腫瘤醫院裝機使用以來,該院泌尿外科完成的第7例手術,泌尿外科主任周芳堅教授表示,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系統在泌尿外科領域中應用最為廣泛,除去前列腺癌病例數逐年升高的原因外,其出血少、恢復快、手術更精細也是病人選擇其主要原因。
  • 「機器人」給小患者做手術,這和普通腹腔鏡手術有什麼不同?
    浙大兒院妙手縫玫瑰,聊贈一枝春4月1日,浙江大學醫學院附屬兒童醫院迎來一位特殊「手術奇才」——第四代達文西手術機器人。這是全國兒童專科醫院首套達文西手術機器人,創造了一個新裡程。
  • 達文西機器人手術系統:開創第三代外科手術 營收100倍增長
    達文西手術系統:開創第三代外科手術由於人類一些器官的生理、解剖結構的特殊性和傳統電視腔鏡技術的局限性,外科手術要達到廣泛微創化、精細化的目的,必須有一種新的外科平臺的出現才能解決現有的相關統計數據給出了手術機器人系統與傳統電視腹腔鏡技術性能的對比,手術機器人系統在技術方面具有顯著的優勢。手術機器人系統在臨床中的應用手術機器人於1997年3月在比利時布魯塞爾St Pierre醫院完成了第一例腹腔鏡手術——膽囊切除術。隨後幾年裡,手術機器人不僅完成了普外科,還有心臟外科、婦科和泌尿外科的手術等。
  • 2020年中國手術機器人行業市場現狀及競爭格局分析 達文西機器人...
    國內醫療機器人分類情況目前我國的醫療機器人尚處於引進階段,現有的醫療機器人按照其功能用途可大致分為手術機器人、康復機器人、手術機器人和服務機器人,其中手術機器人佔比為17%。目前手術機器人多用於骨科手術、神經外科等手術中的輔助定位、造影建模或者是開刀等場景。手術機器人通常可分為床旁機械臂系統、外科醫生控制臺和可視化系統,醫生可觀察內窺鏡的圖像,通過控制臺來操作手術機器人的機械臂,相比傳統手術,手術機器人更靈活、精確度更高。
  • 北京積水潭醫院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5G遠程手術
    2019年6月27日上午,在北京積水潭醫院的機器人遠程手術中心,積水潭醫院田偉院長通過5G網絡接入遠程手術服務雲平臺與嘉興市第二醫院和煙臺市煙臺山醫院同時連接,成功完成了全球首例骨科手術機器人多中心5G遠程手術。
  • 西班牙首個外科手術機器人誕生 手術精準而便宜
    中國網3月30日訊 據西班牙媒體3月28日報導, 西班牙科爾多瓦省和馬拉加省的工程師團隊及外科醫生共同研發設計出了西班牙第一個外科手術機器人,它在一般的手術操作過程中,(包括消化、 胸、 心血管、 婦科、 兒科、 泌尿外科等手術中)能做到更加精確,並且價格也更加便宜。
  • 3D腹腔鏡手術中引進智慧機器人臂輔助
    去年,順德區第一人民醫院肝膽脾甲狀腺外科成功完成佛山地區首例智慧機器人臂輔助3D腹腔鏡膽囊切除手術,智慧機器人臂的使用,意味著順德地區臨床智慧機器人時代已來臨。藉助高新醫學手術儀器和設備,肝膽脾甲狀腺外科完成了多例高難度的腹腔鏡手術,其高超技術也得到同行的高度認同。
  • 達文西機器人甲狀腺癌手術,讓疤痕「術後隱形」
    頸部疤痕成女性痛處   達文西手術帶來福音通常來講,治療甲狀腺癌首選手術。既然甲狀腺癌的治癒率很高、沒有生命威脅,那麼術後外觀就顯得尤為重要。鑑於患甲狀腺癌的患者多為女性,頸部無刀痕手術就越來越受到患者的青睞。「跟男朋友分手了,以後打算獨身了。」在「甲狀腺癌」貼吧,一名匿名女性的留言引起了一片共鳴。
  • 上海德濟醫院龔德山:機器人輔助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經驗
    近日,就機器人輔助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等相關話題,上海德濟醫院功能神經外科副主任醫師龔德山接受了神外前沿新媒體專訪,分享了用STN和ANT-DBS手術治療難治性癲癇的案例,而對有些特色患者先期做SEEG電極,後期做ANT-DBS獲得良好治療效果。
  • 港中文教授Samuel Au:軟體機器人是手術機器人的終極
    他的主要研究領域是手術機器人,他告訴雷鋒網,現在自己的研究興趣主要是在軟體機器人(Soft Robotics)上,這也是未來手術機器人的方向。上次見到Au教授則是在去年的世界機器人醫療大會上,當時他剛加入港中文任機械與自動化工程學系的副教授不久。更早前,他在開發了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的公司直覺外科(Intuitive Surgical)工作了八年,主導了多個產品的開發。
  • 手術機器人帶來「超能力」工程師和臨床醫生攜手攻關成科研默契搭檔
    機器人手術被稱為第三代外科手術革命。受限於技術創新能力不強,產學研用結合不緊密,我國手術機器人的研發尚未追趕上發達國家的腳步。日前,上海第九人民醫院與上海交通大學醫療機器人研究院深度「擁抱」,成立手術機器人臨床研究中心,目前已入駐4個專科團隊,部分產品已見雛形,很快就要投入臨床試驗。
  • 填補「上海製造」手術機器人空白
    人民網上海12月21日電  醫院手術室內,手術醫療機器人靈活並穩穩地旋轉著手臂,醫生無需站立,坐著與機器人完美配合,就能完成一臺精確、穩定的手術操作。而手術室外,幾名機器人「大白」正不知疲倦地來回為各手術室配送醫用耗材。不久的將來,這些智慧醫療機器人有望加入醫院成為新「員工」。
  • 腔鏡手術機器人、腦控外骨骼康復系統、神經外科手術顯微鏡...這裡...
    >北京技術有限公司由上海交通大學徐凱教授於2014年創立,是一家擁有核心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手術機器人研發公司。該產品在與手術導航、手術機器人等設備連接後,能夠廣泛的為骨科、介入治療等手術提供術中精準三維CT影像。 成像機器人平臺:打破傳統影像設備對於患者體位和部位的限制,同時在系統設計中考慮了產品的多功能性和拓展性,加入DSA(數字減影血管造影X線機)功能,在實現傳統DSA常規DSA血管減影、3D成像功能的基礎上,同時具備立位3D成像功能。
  • 五類手術機器人進軍醫療保健領域
    以目前各國醫院使用中的達·文西手術機器人為例,只要在病人皮膚表面開一個極小的口子,將探頭塞進體內,即可觀察到病人病灶所在位置,然後再用機器人手中的手術刀將其切除。此外,手術機器人還可做器官修補、血管吻合或骨磨削等需要十分精細的手術。近年來,手術機器人被用於做包括基因移植、神經手術和遠程手術等在內的各種重要手術,從而大大提高了危重病人的存活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