導讀
教育是國之大計,教育強則綜合國力強。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十四五」時期要建設高質量教育體系,使全民受教育程度不斷提升;堅持教育公益性原則,深化教育改革,促進教育公平;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等等。
如何通過強化改革創新推動教育高質量發展?《湖南日報》約請專家學者建言獻策。
加強青年理論人才培養 確保黨的事業薪火相傳
黃豔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要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深入開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學習教育,推進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和建設工程。加強青年理論人才培養,是堅持和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指導地位的根本大計,是實施人才強國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是確保黨的事業薪火相傳、後繼有人的戰略之舉。
優化頂層設計,完善青年理論人才培養體系
應深入實施「青年馬克思主義者培養工程」,著力培養具有「堅定理想信念、高尚道德情操、紮實理論功底、突出創新能力、優良學風文風」的高素質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
明確政治素質和專業素養「雙重點、雙過硬」培養目標。在政治素質上,教育引導青年理論工作者堅定理想信念,做「真學、真懂、真信、真用」的馬克思主義者;在專業素養上,教育引導青年理論工作者打牢馬克思主義理論基本功,創新思維方式、提升學術素養、完善知識結構,能察勢、善釋惑、會發聲、敢亮劍。
加快構建本碩博一體化人才培養體系。構建銜接順暢、螺旋上升的教育體系,實現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本、碩、博貫通培養、縱深發展:本科階段側重培養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興趣、學科意識與綜合素質;碩士階段側重培養學生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方法並拓展其學術視野、思維方式;博士階段全面提升學生的學術創新能力、鑑別能力、應用能力、闡釋能力。
優化人才培養方案。釐清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內涵及邊界,引導研究生保持學術研究與學科方向一致;豐富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核心課程教材,強化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研讀;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課程學習、社會實踐、學位論文等情況的指導管理,強化中期考核、政治素質考察。
加強學科建設,築牢青年理論人才培養平臺
應以一流學科支持青年理論人才培養,推動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成為名副其實的優勢優質學科、成為孕育青年理論人才的搖籃。
夯實學科建設發展平臺。依託高校、黨校、行政學院、幹部學院、社會科學院、理論研究中心等的資源優勢,擴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研究生招生規模;加快發展馬克思主義理論專業本科教育,為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生教育提供更多優質生源;建強高校馬克思主義學院,打造馬克思主義理論教學、研究、宣傳和人才培養的堅強陣地;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基地、研究中心、智庫等建設,用平臺培育、聚集優秀青年理論人才。
優化學術資源共享平臺。充分運用網際網路和大數據技術,建設文獻中心、數據中心等便於資源快捷共享的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信息化平臺;推進報刊網絡理論宣傳陣地建設,支持和鼓勵青年理論人才推出名篇名作、成為名家「名嘴」。
拓展學術交流互動平臺。組建全國性、區域性、地方性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組織,並設立青年分會;定期舉辦各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術研討活動,為青年理論人才創造更多交流協作機會;設立專項基金,資助青年理論人才加強與國(境)外學術機構、學術團體、知名專家的學術交流與合作,提升國際視野。
健全體制機制,厚植青年理論人才培養土壤
應堅持黨管人才原則,認真貫徹習近平總書記提出的「建立更為靈活的人才管理機制,打通人才流動、使用、發揮作用中的體制機制障礙」,支持和幫助青年理論人才成長。
建立常態化教育培訓機制。依託高校、黨校、科研院所、黨性教育基地、黨政機關和企事業單位等,建立一批青年理論人才研修基地、實踐基地,通過培訓研修、訪學考察、攻讀學位、項目研究等途徑,提升青年隊伍素養;設立馬克思主義理論名師工作室,發揮名家名師傳幫帶作用。
暢通青年理論人才職業發展通道。完善馬克思主義理論人才遴選制度,在職稱評審、職務晉升、考核評優等方面統籌考慮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特點,突出品德、能力、業績導向;在人才評選項目中單列青年理論人才指標,在相關教學和科研項目評選中適當向青年人才傾斜;注重將青年理論人才充實到領導崗位,確保黨和國家的各級領導權始終由堅定的馬克思主義者掌握。
積極營造成就青年理論人才的良好氛圍。加強相關部門協同配合,不斷完善培養青年理論人才激勵機制,促進優秀人才成長;黨政領導幹部應主動聯繫青年理論人才,多為他們辦實事、做好事、解難事,多給他們出題目、交任務,多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師範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做好研究生教育文章 助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
尹碧波 謝志遠
《中共湖南省委關於制定湖南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O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提出,要堅持創新引領,著力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的科技創新高地。為實現這一重大戰略目標,鬚髮揮好高水平研究生教育的強大基礎支撐作用。
研究生教育是培養高層次創新人才的主要途徑,是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重要基石。黨的十八大以來,我省研究生教育取得了長足進步,但與新時代湖南打造科技創新高地對高層次人才的需求相比,研究生特別是博士學位授予單位數量仍偏少,須進一步做好研究生教育這篇「文章」,加快完善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體系、構建科教融合創新體系、優化產教融合體系,以加大高層次創新人才培養力度。
做好超前布局、統籌規劃、優先發展文章
推動研究生教育超前布局、統籌規劃與優先發展,是我省打造具有核心競爭力科技創新高地的必然選擇。
目前,我省111所普通高等學校中12所具有博士學位授予權、16所具有碩士學位授予權,佔比偏低,特別是博士授權單位數量在全國的佔比不到3%;從年招生規模來看,2019湖南省屬高校博士生招生人數僅佔全國博士生招生總數的1.19%。
為改變這一局面,一是應超前布局博碩士學位單位與學位點。把握三年一次的學位點申報機遇,增加我省博士碩士學位授予單位和博士碩士學位授權點數量,尤其要超前布局國家和湖南亟需專業學位博士點;二是統籌規劃類別和學科專業結構布局。加大動態調整力度,優化博碩研究生類別結構、學科專業結構省內布局,使我省研究生教育與科技創新高地對人才的需求相契合;三是優先發展新興學科專業。對於人工智慧、大數據等新興學科專業給予政策傾斜,允許條件成熟的高校打破本科專業辦學年限限制,直接申報這些學科專業的省級重點學科、「雙一流」學科及相應碩士點和博士點,以搶抓新一輪新興學科專業發展機遇。
做好強化科教融合文章
科教融合是培養高層次、高質量拔尖人才的重要保障。目前,我省共有一級學科博士點164個,專業學位博士點14個;有一級學科碩士點364個,專業學位碩士點249個;學術學位點實現了13個學科門類全覆蓋,專業學位點覆蓋了46個專業學位類別,學科專業布局基本完備。但校際之間深度融合、學科之間交叉融合的科教創新體系尚未完全建立。
強化科教融合,一是要促進科教互化。鼓勵科研成果轉化為教學成果,通過制度和機制建設,引導教師將科研成果融進研究生教學,支持依託科研成果編寫基礎學科與前沿教材,更好掌握基礎科學與學科前沿的話語權;二是鼓勵校際共享。積極構建和完善兼職導師制度,突破科教融合平臺的校別限制,整合全省優質導師資源,形成培養高層次人才合力;三是鼓勵學科交叉。鼓勵各高校緊扣科技前沿和國家、行業企業戰略需求,結合自身特色增加計算機、人工智慧、大數據與統計等相關課程和培養環節,強化學科的交叉融合和協同培養,更好發揮「新工科」「新商科」「新文科」融合在我省打造科技創新高地中的促進作用。
做好深化產教融合文章
產教融合是促進教育鏈、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銜接的重要機制,是高校助力打造科技創新高地的重要途徑。
近年來,我省先後推出學科競賽、創新論壇、科研創新項目、暑期學校、培養創新實踐基地等研究生教育創新工程和專業能力提升工程項目,僅2017-2019年,就立項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2600多項、建設省級研究生培養創新實踐基地180個,初步構建起政產學研用協同育人體系。然而,在校企雙方合作培養研究生方面,仍須強化深層次內生動力。
深化研究生教育的產教融合,一是應建立校企合作培養人才的內生動力機制。在建設一批省級研究生培養創新實踐基地基礎上,出臺國家、省、校三級實踐實習基地稅負減免支持政策,有力激發企業參與高層次人才培養的內生動力;二是鼓勵校企深度融合。嘗試將研究生招生計劃直接下到研究生工作站、創新中心或校企合作研發中心等平臺,鼓勵企業全面參與研究生教育,讓研究生教育緊密對接國家戰略與行業發展需求;三是建立多維培養質量評價機制。應允許導師帶領研究生以項目、團隊成果形式進入行業企業,並允許和鼓勵以項目實踐成果、發明專利、成果轉化應用等作為獲得相應學位的依據。
(作者系湖南經濟改革與發展研究中心研究員)
傳揚湖湘紅色文化 促進高校美育創新
周文敏 楊夢玥
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日前印發《關於全面加強和改進新時代學校美育工作的意見》,指出學校美育工作應「以提高學生審美和人文素養為目標,弘揚中華美育精神,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培元」,其中就高等教育階段美育改革提出「開設以審美和人文素養培養為核心、以創新能力培育為重點、以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和藝術經典教育為主要內容的公共藝術課程」「鼓勵特色發展,形成『一校一品』『一校多品』的學校美育發展新局面」。
「紅色文化」是在革命戰爭年代,由中國共產黨人、先進分子和人民群眾創造並極具中國特色的先進文化,蘊含著厚重的歷史文化內涵。湖南是「革命搖籃,偉人故裡」、紅色文化資源大省,心憂天下的擔當精神、經世致用的求實精神、敢為人先的創新精神構築起湖湘紅色文化的「精神形態之美」,豐富多元的革命紀念場館和文物,以及繪畫、音樂、戲劇、文學等紅色文藝作品等造就了湖湘紅色文化的「物質形態之美」。當前,我省高校應進一步將湖湘紅色文化資源融入藝術課程體系建設中,推進美育教學創新,充分發揮湖湘紅色文化的美育功能。
——創新湖湘紅色文化教學,提升大學生審美水平。
經過歷史沉澱和深入挖掘、凝練、創作,湖湘大地湧現出的一大批紅色英雄人物及其事跡已演變成具有高辨識度的藝術資源,一支支廣為流傳的紅色歌曲、一個個感人至深的紅色故事無不彰顯著湖湘兒女對美的追求與嚮往。
將湖湘紅色文化資源引入高校美育,應注重結合地方優勢創立特色課程,對湖湘紅色文化延伸產品提優提純,以多元化教學模式融入課堂。應與時俱進創新教育理念和模式,改變過去的單一授課模式,著力打造視覺、聽覺、觸覺「三感」融合的紅色文化藝術教育:比如在引導學生賞析紅色美術作品時加入聽覺元素,以紅色歌曲來創設教學情境;將革命題材的電影、電視劇片段作為教學導入環節素材,將文學作品中的感人情節作為教學故事;帶領學生走進紅色博物館、紀念館等場所,以沉浸體驗式教學深化學生對湖湘紅色文化的認識——實現在通感美育作用下讓學生浸潤在紅色文化藝術中循序漸進提高審美水平。
——強化紅色基因傳承,厚植大學生向上尚美精神。
當代高校美育不能只是技能的傳授,更重要的是激發學生自信向上的責任心和對美好事物的嚮往,以此豐富精神家園。將湖湘紅色文化融入高校美育教學,應注重引導學生傳承深蘊其中的紅色基因。
這就需要高校美育工作者在深刻領悟湖湘紅色文化精神基礎之上大力開發地方、校本教材,在教學中強化精神品質教育:進行教學設計時,將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定位於家國情懷與文化自信,著力培養學生自強不息、善思篤行的精神。比如講述「半條棉被」故事時,引導學生重溫紅軍長徵那段艱苦而光榮的奮鬥歷程,切實體會黨與人民群眾的魚水深情,明白幸福生活來之不易、須走好新時代長徵路;引導學生以組織或參與校園宣講、話劇演出、繪畫展覽、社區傳播等方式增強學習紅色文化、傳承紅色基因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布置課程作業可鼓勵學生通過網際網路平臺呈現紅色文化,豐富學生對紅色文化的多元認知與表達。
——推動學用相長,提升大學生創美能力。
將湖湘紅色文化資源融入高校美育教學,既有利於傳揚紅色文化、促進紅色文化「雙創」發展,也有助於青年學子在湖湘紅色文化薰陶下成為勇於推陳出新的創美之人,創造、生產、傳播更多富有新時代特色的紅色文化藝術精品力作。
為此,應注重將湖湘紅色文化美育教學與人文素養課程緊密結合起來,優化藝術課程結構,強化學用相長、「產教融合」,推動學生提升專業技能,創作出優秀的藝術作品回饋社會;引導學生在藝術創作中充分彰顯湖湘紅色文化「愛國、求實、創新」特質,並以此不斷提升藝術修養;讓湖湘紅色文化在大學生群體中「入腦、入心、入行」,引導他們成為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與接班人。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師範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強化榜樣教育 助推「知農愛農」新型人才培養
蔣慎之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明確提出「全面實施鄉村振興戰略,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而農業農村現代化關鍵在科技、在人才。
涉農高校是培養高素質農業人才的主陣地。習近平總書記2019年9月給全國涉農高校書記校長和專家代表回信中表示,希望涉農高校以立德樹人為根本,以強農興農為己任,拿出更多科技成果,培養更多知農愛農新型人才。近年來,雖然有越來越多涉農高校畢業生投身「三農」事業,但在總量上仍不能滿足鄉村振興人才需求。
榜樣教育是將先進典型作為榜樣,以其高尚品德、價值觀念、模範行為、優異成就來啟發、引導、影響受教育者,使受教育者獲得啟迪和鼓舞,進而模仿榜樣行為、形成與榜樣一致品質的教育活動,自古以來都被看作重要的教育方法。我國「三農」領域榜樣資源豐富,比如「雜交水稻之父」袁隆平、「農民院士」朱有勇、「時代楷模」黃文秀等等。涉農高校應進一步強化榜樣教育,培養更多「懂農業、愛農村、愛農民」的新型人才。
——傳播榜樣聲音,厚植「知農愛農」赤子情懷。
將受教育者對榜樣的認知轉化為認同、理解進而產生情感共鳴,是榜樣教育的核心要旨。涉農高校應傳播好榜樣聲音,激發廣大農林學子知農愛農熱情,堅定其學農愛農理想信念。
發揮課堂傳播主陣地作用。挖掘不同類型「三農」榜樣資源,講好鄒學校院士「讓辣椒紅遍祖國山河」、劉少軍院士「讓大家吃上好魚」等「大牛」的故事,講好「耶魯海歸村官」秦玥飛、專注中華農耕文化輸出李子柒等基層榜樣的故事,將其融入課堂與教材,讓學生入腦入心。
創新榜樣聲音表達方式。用契合青年學生表達特質的話語講述「三農」榜樣故事,增強故事的吸引力和感染力;故事既注重「陳情」也突出「說理」,讓農林學子在與榜樣共情的同時明晰自身責任與使命。
拓展榜樣聲音傳播方式。強化網際網路思維,善用新媒體新技術宣傳「三農」榜樣;利用涉農高校校史館、農業博物館、農業文化園等開展現場教學;讓學生近距離接觸「三農」榜樣,加強與榜樣交流。比如湖南農業大學邀請袁隆平院士出席2019級新生開學典禮,激發了學生崇學尚智、知農愛農的熱情。
——突出榜樣引領,構建「知農愛農」實踐教育體系。
涉農高校應對接鄉村振興人才需求,突出榜樣引領,構建多元「知農愛農」實踐教育體系,引導青年學子把論文寫在祖國大地上。
構建「知農愛農」實踐教學體系。優化實踐課程設計,發揮朋輩榜樣作用、推行「老帶新」模式,提升學生動手能力;依託校地合作、校企合作,聘任優秀一線農技人員、科研人員、管理幹部擔任學生實踐導師,提升學生發現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搭建創新創業平臺,為學生選配應用或複合型人才導師,促進學生理論素養與實踐能力雙向轉化。
構建「知農愛農」社會服務體系。建立由諮政服務、科技推廣、科普教育、職業培訓為主要內容的社會服務體系,以專家教授服務隊、博碩服務隊、優秀本科人才服務隊為載體,帶領廣大農林學子深入基層,為鄉村戰略實施提供諮政服務和政策建議;做好科普教育、科技成果推廣服務等,推動農業科技成果轉化應用。
——協同榜樣共育,打造高質量「知農愛農」新型人才。
涉農高校應對接各層次需求、依託各類優秀專業團隊,協同共育心系「三農」、情牽「三農」的高質量人才。
對接國家戰略需求,依託專家團隊共育。涉農高校應以院士團隊、專家團隊等高水平科研團隊為依託,吸納青年人才進入團隊攻讀碩士、博士學位,對接國家農業科技重大需求,集中團隊優勢攻克科研難題、創新關鍵核心技術,打造「知農愛農」高水平創新人才。
對接產業發展需求,依託優秀教師團隊共育。涉農高校應圍繞「網際網路+現代農業」、創意農業、休閒農業、鄉村旅遊等新產業新業態需求,順應區域農業發展需要,不斷夯實專業建設,依託優秀教師團隊的教育培養,打造「知農愛農」專業人才。
對接社會發展需求,依託複合型人才團隊共育。隨著一二三產融合發展步伐加快,涉農高校應依託包含新型職業農民、基層管理者、基層創業者等在內的人才團隊,採用「地方政府+企業+學校」模式,打造「知農愛農」複合型應用人才。
(作者系湖南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研究中心湖南農業大學基地特約研究員)
全方位推進青少年禮儀教育
龔展
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提出「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這是推動提升青少年文明素養、社會責任意識、創新精神和實踐本領的重要路徑。
禮儀教育是公民道德建設蘊含的重要內容,推進青少年禮儀教育,對於提高青少年個人和群體素養、提升全民族文明素質具有重要意義,需要健全學校家庭社會協同育人機制,形成全方位合力——
將禮儀教育納入中小學學校教育正式內容。《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指出,要「充分發揮禮儀禮節的教化作用」。禮儀禮節是道德素養的體現,也是道德實踐的載體。推進禮儀教育,鬚髮揮好學校這塊公民道德建設重要陣地的作用:一是注重融入貫穿,把禮儀教育的內容和要求正式納入學校教育體系,做到進教程、進課堂、入腦入心,使傳授知識過程成為道德教化過程;二是將禮儀課納入中小學教學大綱,單獨設置課程,對課時課程建立相應標準和要求,使禮儀教育覆蓋青少年成長全過程;三是研究制定傳承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弘揚革命文化和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適應現代文明要求,符合中小學教育規律的禮儀教學內容。比如確定不同年級學生需要掌握的個人禮儀、交往禮儀規範和國家禮儀規程等,引導不同年級學生以多元方式講好中國禮儀故事、傳播中國禮儀聲音、融通傳統與現代禮儀等;四是配備專業化禮儀教育教師隊伍。由於高等教育尚未開設禮儀專業,專業化人才比較缺乏,一方面可考慮選取相近專業具有禮儀教育基礎的人才擔任禮儀教育教師,另一方面應通過加大培訓力度提升現有教師專業素質,破解禮儀教育師資不足問題。
發揮家庭禮儀在中小學生成長中的引導作用。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家庭教育對於個人成長和社會發展的正能量作用,指出「家庭是人生的第一個課堂」「家風是社會風氣的重要組成部分」。好的家庭禮儀,有利於幫助青少年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邁好人生的第一個臺階,有利於青少年提升精神境界、培育文明風尚。應傳承發揚家庭禮儀這種人們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逐漸形成的內化於心、約定俗成的良好行為準則和儀式,發揮好其對孩子成長的正面引導作用:一是提倡制定家庭禮儀規範。中國傳統文化蘊含許多家規家訓,比如孔子告誡兒子「不學禮,無以立」,朱熹在《童蒙須知》中從禮服冠履、言行步趨、灑掃涓潔、寫字讀書等方面對兒童提出禮儀規定。當今家庭可在遵循正確教育原則、健康生活方式基礎上,結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等內容,制定符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家庭禮儀規範,推動形成愛國愛家、相親相愛、向上向善、共建共享的社會主義家庭文明新風尚;二是家長應以身作則踐行禮儀教育。列寧夫人克魯普斯卡婭曾說「家庭教育對父母來說,首先是自我教育」,父母的行為通常會影響孩子的行為習慣,因此為人父母應該既重言傳更重身教,教知識、育品德,自己以身作則、讓孩子耳濡目染。
在中小學生參與的社會活動中增強禮儀教育。習近平總書記指出,「要建立和規範一些禮儀制度,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紀念慶典活動,傳播主流價值,增強人們的認同感和歸屬感」。中小學生正處於人生觀價值觀的養成培育階段,通過引導他們積極參與或莊重嚴肅或活潑有趣的具有規範流程的儀式性活動來開展禮儀禮節教育,可使他們在潛移默化中認同良好禮儀規範並融入自身行為。為此,應提倡中小學生在重要場所和重大活動中升國旗、唱國歌,開展入隊入團宣誓、成人儀式以及各種形式的重禮儀、講禮貌、告別不文明言行等活動,引導青少年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比如在傳統節慶日、重要歷史人物和重大歷史事件紀念日,舉辦各種富有儀式感的紀念活動,讓青少年充分參與其中,身體力行並感受氛圍;在中小學生中定期開辦成長培訓營,圍繞愛國國防、生活生存、勵志感恩、傳統文化等開展一系列富有儀式感的主題活動;引導中小學生利用寒暑假,到各種公共場所廣泛開展禮儀實踐活動,推動全社會形成學習踐行禮儀禮貌、尊崇文明風尚習慣的良好氛圍。
(作者系湖南女子學院副教授,湖南省公民禮儀素質研究基地研究員)
[責編:戴蓉]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