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網時刻記者 楊豔 通訊員 郭添瑤 鄧雅川
「沒有強大的研究生教育,就沒有強大的國家創新體系。」2017年1月,教育部、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印發《學位與研究生教育發展「十三五」規劃》,指出研究生教育作為國民教育的最高端,其培養的高層次人才是支撐國家科技創新的主要源泉,也是支撐高校創建「雙一流」的核心力量。
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從1981年設置碩士學位點起,通過38年的努力,如今已擁有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予權和博士後流動站,建有6個博士學位點、15個碩士學位點,逐漸形成了一套學術研究和學生培養相為依託、互助生長、以學術反哺課程教學、以實踐帶動專業學習的研究生培養體系。如何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使他們既有高學歷更有高素質、既有令人羨慕的頭銜更有令人佩服的本事,這是大學院校面臨的現實課題。湖南師範大學在這方面的探索值得借鑑。
以一流的導師培育一流學子
沒有一流的導師隊伍,就培養不出一流的人才。為此,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大膽改革,不遺餘力引進優秀導師,培養優秀教師和教學能手,組建「老—中—青」多方向、階梯式導師團隊,努力造就一支有理想信念、道德情操、紮實學識、仁愛之心的研究生導師隊伍。
蔣冀騁是梯隊中的資深名導。1998年湖南師大文學院設置漢語言文字學博士點,蔣冀騁成為學科帶頭人、首批博導,他指導的3篇博士論文分別於2005年、2008年、2011年獲全國百篇優秀博士論文(簡稱全國百優),在全國學界享有盛譽。
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教授唐賢清講授《哈佛的大學文化》。
這「全國百優」裡,有唐賢清的《朱子語類副詞研究》,這是湖南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全國百優首篇入選者。如今唐賢清已是湖南師大黨委委員、紀委書記,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國家社會科學基金學科評審組專家、人社部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
除了蔣冀騁、唐賢清,青年長江學者鄭賢章,省普通高校教學奉獻獎獲得者趙炎秋,省中青年德藝雙馨文藝工作者湯素蘭等均是文學院研究生教育導師團隊成員,導師的道德水平、人格魅力對於研究生人生道路規劃影響深遠。
「好導師就是研究生的燈塔,導師不只是要向學生傳授知識和方法,還負有傳承精神和文化的重任,以身作則,引領學生砥礪求索。」全國明德教師獎獲得者趙樹勤教授說。
30多年來,文學院研究生導師團隊成果培養出了長江學者、國家教學名師、「萬人計劃」領軍人才、芙蓉學者、湖湘青年英才等大批人才,產生了廣泛深遠的影響。
以創新的科研夯實學術根基
和本科生教育不同,研究生教育的重點在於培養學生的科研系統性、創新性能力。注重夯實學生學術基礎,依託項目,深度參與,遞進式培養研究生的實踐創新能力是湖南師大文學院研究生教育的一大亮點。
2010年-2018年期間,文學院共獲得500餘項各類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項目50餘項,其中蔣冀騁、唐賢清、鄭賢章、蔣振華、楊合林等教授主持的7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在這些大大小小的項目,有70%的在讀碩士研究生通過參與導師的課題研究,促進師生科研交流,提升科研意識和學術能力。
因為在讀博期間參與了國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標項目、國家語委十二五科研規劃項目和湖南省教育廳重點項目等三個項目,姜立禮逐漸具備了獨立進行科研工作的能力,這些積累讓他在中國社科院一舉獲中國博士後科學基金會面上資助項目一等資助。易永姣,2011年成為文學院博士,讀博期間主持教育部人文社科基金項目、湖南省社科基金項目、湖南省教育廳一般項目各一項,3年後她成功入選「湖南師範大學社會科學青年學術骨幹培養計劃」,成為師大文學院老師,從事古代文學與文化研究,自己也成了研究生導師。她常常說,是導師教會她獨立的科研能力和思維方式。
圖為2016級本科生屈子正和袁宏寶跟隨老師參與「南方語言與文化」學術沙龍。
為了吸引本科生參與科研、探索「本碩博」貫通式培養模式,湖南師大文學院依託「中國語言文學國家文科基礎學科人才培養和科研基地班」選拔人才,通過項目促進學生學術研究水平。2016級本科生屈子正和袁宏寶跟隨老師參與「宋代筆記語言學資料彙編與研究」等多項省部級項目和每兩周一期的「南方語言與文化」學術沙龍,收穫頗豐。
設立創新項目,鼓勵研究生積極承擔創新性研究課題,加強研究生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培養,提高研究生培養質量的一個重要措施。2014年-2017年,中國語言文學研究生共獲湖南省研究生科研創新項目20餘項。「教育不是灌滿一桶水,而是點燃一把火。我們對標研究生核心素養和社會所需,創新性的引導研究生進行學術研究,助力研究生高質量發展。」湖湘青年英才入選專家蔡頌翻轉課堂的創新教學方式深受研究生喜愛。
在文學院,導師和研究生所形成的團隊中,有和諧的學術生態,有高端的學術成果發布平臺,讓大家都能自主表達自己的想法。2011年創建的「文學院在線」網頁,已發表學生作品4000餘件。《古漢語研究》《中國文學研究》學術期刊被遴選為中文核心期刊、CSSCI來源期刊,在國內外學界具有較高學術影響,不僅擴大了中文學科在學界的影響,也為研究生發表科研成果提供了重要平臺。
以開放的理念拓展國際視野
學院積極推進漢語國際教育,推動海內外優秀學生雙向交流和聯合培養,近10年為印尼培訓和培養華文教師、校長1000餘人;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到境外、海外進修訪學;聘請外籍專家為兼職教師或來院講座。李林鋒,2013年至2015年通過國家漢辦選拔,被公派到泰國清邁高威拉中學教授中文課程,並獲得國家漢辦優秀漢語教師志願者獎勵。
國際化的研究生教育不僅是高等教育國際化的重要標誌,也是國內外世界一流大學的突出特徵。通過多項國際交流與合作,湖南師大文學院研究生教育逐漸形成競爭優勢。
積極「引進來」,推動中外文化交流。開發國際教師資源,聘請外籍專家教授為兼職教師或來院講座,如邀請紐約市聖若望大學教授、著名海外漢學家金介甫教授、美國加州大學湯晨溪教授等來院和研究生交流。鼓勵「走出去」,快速提升學術水平。
在積極「引進來」的同時,學院也注重加強本校「走出去」,鼓勵教師參加國際學術交流,到海外訪學、進修形成了內外兼修的雙軌培養模式。
推動雙向交流,聯合培養優秀學生。學院加大對研究生國際合作和學術交流的資助力度,設立「研究生國際交流與合作基金」,用於資助研究生出國聯合培養、參加國際學術會議等,為他們獲取學科前沿知識鋪路搭橋。近年來,文學院大批研究生走進英國、日本、韓國等世界名校攻讀博士學位或博士聯合培養。2012年,楊陽成為湖南師範大學和法國昂熱大學聯合培養博士;2015年,劉子竹受學校資助前往英國曼徹斯特大學攻讀碩士學位。
「構建多方位、全過程、立體化的協同育人體系,拓展研究生的學術視野,豐富研究生的人生閱歷,才能培養具有國際視野、全局眼光、開闊胸懷的高層次人才。」文學院院長鄭賢章介紹,通過國際合作與交流,研究生進一步開拓了學術視野,成為學校科研產出的生力軍。學院將進一步拓展研究生國際學術交流的廣度、深度,從而產生更多實質性的學術成果。
外國留學生的數量標誌著一所大學國際化的程度,而高層次外國留學生教育已成為學校國際化人才培養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近年來,學院主動服務國家「一帶一路」建設,招收來自泰國、印度尼西亞、菲律賓等「一帶一路」沿線國家研究生,他們畢業後大多選擇回國就業,有些選擇到境外的中國企業就業,有些在本國政府、部落、企業、科研院所等單位的關鍵崗位上擔任重要職務,在各行各業上為本國和中國開展交流積極努力。
來自越南的陳曰懷清先後於2011年-2013年,2014年-2017年在湖南師大文學院攻讀碩士和博士學位,師從唐賢清教授,現任越南順化佛教學院教授。長期從事越南佛教詞語研究,對中國文化有較深了解,特別是在漢源佛教詞語方面成果頗豐,對傳播中華文化,推動中越文化交流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以豐富的實踐提升教育成效
湖南師範大學研究生支教團。
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研究生的學術之路走得再遠,也不能丟了服務實踐、服務社會的初心。秉著這一理念,湖南師大文學院增加實踐教學的比重,推動研究生走進科研一線,走進實踐一線,走進社會一線,拓展大學的育人空間。
其主要抓手之一是重點建設一批校內外科研實踐平臺和校外實踐基地。採取學校加實踐基地的模式,建設一批站在經濟社會發展前沿、引領創新人才培養的實踐平臺。目前,文學院研究生實習基地已輻射長沙、株洲、婁底、益陽等城市,包括湖南師範大學附中、新邵縣教育局、長沙醫學院國際教育學院、湖南省教育科學研究院、湖南大學中國語言文學學院、湖南廣播電視臺、北京市社會科學院文學研究所等專業實習基地,開闊的舞臺,讓學子們的所學所研大有用武之地,加速提升了研究生的學術研究和服務社會的能力。
作為深化研究生人才培養模式改革的一項創新性舉措,湖南省研究生辯論賽受到廣大研究生青年的喜愛。圖為2016年湖南省第二屆研究生辯論賽在湖南師範大學舉行。
讓研究生們到實踐中檢驗所學本領,在湖南師範大學已成為常態。本著這一理念,文學院推出一系列改革舉措。建有近10多個以培養學生興趣愛好、鍛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為宗旨、由導師擔任指導老師的學生社團。楚魂話劇社、朝暾文學社、黑螞蟻詩社等社團活躍度高研究生參與度較高,在全國高校影響較大,多次榮膺「全國最具影響力文藝社團」等稱號。定期舉辦語言、文學、書法、教學等各類論壇、技能競賽,由院研究生會主辦的語言學論壇已舉辦74期,語言學辯論賽舉行21期。
2018年3月,由中宣部、國家國防教育辦公室、中央網信辦、教育部等10部委聯合主辦的「愛我國防」全國大學生演講大賽落下帷幕,湖南師範大學文學院研究生叢楊以《永遠和人民在一起》為主題,從來自全國2000多所高校的近10000名選手中脫穎而出,勇奪全國一等獎。這已不是該院研究生第一次在中國語言文學學科專業競賽領域獲得殊榮,在2017年「第二屆全日制教育碩士學科教學(語文)專業教學技能大賽」當中,由文學院劉光成、楊雲萍、周敏任指導老師的參賽隊伍,在大賽中獲得了兩個一等獎、一個三等獎的佳績。
為進一步強化研究生語言表達教學研究和實踐特色,提升學生的綜合素質,2017年,湖南師大文學院充分運用「語言與文化」學科群師資優勢,依託漢語言文學專業,成立了演講與口才教研室。現已在全校範圍內開設演講與口才課程,並通過組織專題講座,推薦、輔導學生參加校內外演講與辯論比賽等多種方式,提升學生的語言能力,取得了良好成效。
湖南省學科帶頭人培養對象、師大文學院主管研究生教育的副院長肖百容教授認為,應把立德樹人融入研究生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識教育、社會實踐教育各環節、全過程。為此,文學院從學生渴望成長成才的實際需求出發,鼓勵學生帶著遠大志向下基層,帶著研究選題走向改革前沿陣地、基層偏遠山村,每年組織研究生團隊開展社會實踐和志願服務。湖南師範大學自2002年開始實施中國青年志願者研究生支教團服務項目以來,先後選拔派遣了14屆支教團計150餘名隊員赴湖南省城步、隆回、鳳凰、常德、吉首、永順、沅陵等地開展扶貧支教接力工作。文學院研究生充分發揚「奉獻、友愛、互助、進步」的志願服務精神,薪火相傳、扶貧幫困,為提高貧困地區教育質量、履行服務社會功能作出了積極貢獻。
無論是「支教之旅」還是扶貧之路,最終都落在了「求實」二字之上。唐賢清教授表示,這種以學術為基,以實踐為本,推進研究生教育高質量發展的創新培養模式,將人才培養寓於實踐之中,實現了專業教育與思想教育、人文教育的緊密結合,引導著研究生們以家國情懷託舉時代使命,以責任擔當詮釋築夢遠航。
來源:紅網
作者:楊豔 郭添瑤 鄧雅川
編輯:向宏鑫
本文為紅網原創文章,轉載請附上原文出處連結和本聲明。
本文連結:https://hn.rednet.cn/content/2019/03/02/518548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