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際網路上,我們時常可以看到一些優秀的文章,它們有深度,有思想,或刷新認知,或引發思考,令人受益匪淺。
相較之下,等到我們自己寫作表達的時候,一部分人常常感到自慚形穢,很多人的作品就像流水帳,或者說僅僅是抒發自身小情緒的日記一樣,沒有深度,內容空洞,對讀者來說沒有任何的價值。
本篇中,唐歌想要與你分享的主題是:怎樣寫出一篇有深度有水平的好文章?16個技巧創作出讓讀者「回味無窮」的好作品。
一 讓文章有深度有思想的本質
那麼,什麼樣的文章才算有深度有內涵呢?
簡單地說就是,文章對讀者來說有價值,能夠解決問題,刷新認知,觀點有深度,能夠引發讀者思考,或採取行動。
文章是思想的表達,只有作者自己多思考,多積累,成為一個有深度的人,才能讓文章更富有內涵。
想要持續寫出有深度的文章,本質是提升寫作者本身的思維能力。當然,這裡面也離不開一些技巧的運用。
二 讓你的作品更有深度更有思想的技巧
1 追問法,尋根溯源,深挖本質
想要寫好一篇有深度的文章,就必須抱有一種科學嚴謹的態度,避免一些想當然的思維錯誤,比如,把現象當成本質,把假設當成結論。
一個有助於深入思考的方法是:通過5why法進行自我提問,這個方法源自於豐田公司,通過不斷追問為什麼的方式,尋根溯源,追尋問題的本質。
這裡說的5個為什麼並不是一定是5,有可能是7,也有可能是3,需要我們根據實際的情況具體分析,直到追問到沒有意義為止,目的是為了讓我們發現表象下的真相。
2 多維視角法,增加深度和廣度
對於一件事情,如果能夠從不同的角度進行思考,我們可能會得出不同的結果。
寫作之前的大量思考有助於提升文章的深度。比如,我們可以嘗試先從宏觀的角度進行思考,然後轉換不同的視角,發散思維。
寫作的時候儘量避免大家都在寫的角度,避免老調常談,陳詞濫調。我們可以思考這件事情當中有哪幾類角色,一般的作者會如何進行立意,你可以選一個不一樣的角度切入。
多角度思考可以讓文章變得立體,而不是過於平面化。思考有哪些影響結果的因素,一個個去分析論證。
簡單的比如:正面,反面,側面;
老闆的視角,員工的視角,客戶的視角;
男人的視角,女人的視角……
再比如,從經濟學角度,哲學角度,心理學角度等等各種科學的角度進行考察,能夠讓你的文章更有深度和廣度。
3 演繹法,提升思考的深度
通過邏輯推理,演繹思維,預測和判斷事情會如何發展。
比如通過
「然後呢……」
「那麼會怎麼樣……」
這樣的句式自我追問,引發自身的思考,一步步推演分析下去,就會得到一個比較有深度的結果。
4 發散關聯法,拓展思維的廣度
通過發散思維,關聯思考,能夠讓我們想到很多與寫作主題相關的內容,讓你的文章內容更豐富,更飽滿。
5 元素組合想像法,產生更多的創意
把不同的思維碰撞融合,組合出靈感的火花,把不相關的元素進行組合,形成新奇有趣的內容。 簡單的比如,睡覺+減肥,可以組合成:"怎樣睡覺能夠減肥"。
經常進行這樣的自我訓練,有助於提升自身發現靈感的能力,產生很多有趣的創意。
另外一點是,把生活中的場景跟寫作內容組合關聯起來,可以讓我們的文章更加接地氣。
6 拓展思考,延伸拔高法
想要寫出有深度的文章,就不能是僅僅發表自己的情緒和感受,還要引申,深挖下去,刷新大部分讀者的認知。思考要深入,拔高,有拓展,延伸到其他的方向上。
拔高的意思是,寫作的時候我們可以從一個更大的方面,或者更上一層的角度入手,比如,從一個地方的現象,延伸到整個國家,再到整個世界,乃至全人類……
7 引發共鳴,給讀者留有思考的空間
文章要能夠讓讀者產生共鳴,給予讀者啟發和思考的空間。
有的時候並不一定非要說的十分直白,要有一點兒的朦朧美,能夠引導讀者去思考。就是說有一定的思考空間,而不是你把所有的東西都講出來了。
需要注意的是,這並非故弄玄虛,故意寫的晦澀難懂,而是要注意引導讀者的思維,讓他投入,感覺讀了你的文章思想上獲得了精進。
8 系統性整體思維
許多新手在寫乾貨文章的時候,東一點,西一條,內容很凌亂,完全沒有邏輯章法。讀者看的好像有點收穫,但是卻發現無法整合起來有效運用。
就是因為缺乏系統性思維,沒有一套自己的理論體系,這一方面,也可以簡單地理解為思維模型。
我們需要把文章的內容歸納成一個系統,一套模式,思考它們之間的聯繫和相互的作用,歸納要點,分組分類,排序調整,搭建好大的框架,然後進一步地細化內容。
9 深入淺出,內容豐富
文章最好從讀者熟悉的場景和問題切入,從簡單的方向入手,內容豐富,論證精彩,有理論,有數據,有故事,有金句,有方法。
比如,先從自己的案例引入,再到社會的現象,然後上升到科學的理論高度,最後再回歸到大眾的生活和工作當中來。
10 通俗,有趣,有風格,有味道
即使是再有深度的乾貨文章,也不要寫的太枯燥,只有空洞的理論,一定要結合實際,有案例,故事,數據,最好能夠有自己的風格,讓文章變得有趣一些。
要學會講故事,讓文章有啟發性,有教育意義。如果全是理論,就沒有可讀性,加入一些實際的應用案例能夠起到讓人容易理解的作用。
語言要儘量通俗易懂,以一種讓目標讀者群體容易接受的方式展開,就好像跟讀者面對面交流,講述一樣。
11 論證嚴謹,有理有據
比如,文章中的評論,如果說到好,就要說清楚為什麼好,不好,同樣也要給讀者解釋清楚為什麼不好,你要列舉出能夠讓讀者信服的論證過程。
12 整理思路,搭建框架,剝洋蔥法,層層深入
寫作前一定要先理清思路,而不是盲目下筆。首先要搭建好整體的框架,明確重點,思考每個部分所佔的比重以及怎麼寫,然後,查閱資料,根據框架填充血肉,慢慢完善。
剝洋蔥法,層層深入。拆分要素,把複雜的問題,分解成一個個容易解決的小問題。一層一層剖掉外衣,把握本質。
把大的理論,拆分成小的論點,歸類分組,逐一進行論述,先整體,後細分,再總結。
13 有獨特的視角,有趣引入
選擇自己熟悉擅長的角度,做到不低俗,不偏激。大部分人容易很快得到的想法就不要再多花筆墨去贅述了,很難寫出新意吸引讀者。
多觀察別人沒有注意到的點,揭示大部分人看不到的東西,展現事件底層更加深層本質的東西。
從新聞,熱點,讀者的關注點,引入話題,吸引讀者。只有讀者對你寫的東西,產生了興趣,喜歡上了你的文章,才能獲得進一步的傳播。
14 研究讀者群體,有的放矢
定位讀者群體,了解他們的需求和痛點,文章要多結合讀者的問題,讀者生活工作中遇到的場景。
多和讀者互動,才能夠及時獲得受到讀者們喜歡的選題,得到積極的反饋。
鎖定某一讀者群體,知道讀者的痛點,儲備相關的知識素材,結合生活和工作,做到有趣,有用,有料。
15 主題學習,參考和模仿
想要成為一個受讀者歡迎的作者,平時,我們需要多看一些有深度的文章或書籍,研究分析受到讀者喜歡的作者是如何行文表達的。
一定要熟悉所寫的主題,掌握理論基礎,多閱讀相關的內容,包括了國內外的相關學術文獻。做好知識的儲備和思考,避免自己的想法過於偏激。
查閱該行業中大師級人物的著作,他們的著作和思想往往具有非常高的參考價值。
儘量從一手知識入手而不是二手知識,文章選用的信息材料要可靠,做到真實嚴謹。
16 持續打磨,分時段閱讀修改
好文章離不開不斷修改,不斷打磨,不斷迭代。寫完初稿以後,一天後看下文章,一個星期後看下文章,一個月後再看下文章……你會有不同的感受。
我們可以先把平時的各種想法和靈感事先存放起來,通過日常一點一滴的積累把它們擴展成一篇文章。可能很多的作品起初你會覺得很爛,僅僅只能算是半成品,但是通過日積月累的打磨,總會有那麼一部分會成為精品,可以發表出來。
三 想要寫出深度好文,你應該注意的6個要點
1 提升觀察能力,保持一顆好奇敏感的心
感知生活,細心觀察,要善於發現大多數人沒有看到的角度,這是優秀寫作者必須具備的一項基本技能。
2 提升分析思考力,多思考多積累
對於很多的靈感,我們如果只注意思考,不去積累,就很容易遺忘,一定要做好及時的記錄。等到真正寫作的時候,通過查詢關鍵詞,就可以把這些日常思考的結晶都調用出來。
專注於自己熟悉擅長的領域,深度挖掘。挖掘事情背後的因果,關聯,通過演繹思維,反向思考,嘗試轉換不同的角度來構思出一篇有內涵有水平的文章。
3 讀者視角
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你的文章會是什麼樣子,讀者會如何進行理解和想像。只有學會站在讀者的角度思考,把握讀者的心理,才能夠寫出讓大家喜歡的文章。
4 積累,持續地學習和研究
長期深度文章的寫作靠的是持續的積累,根據寫作的方向查閱大量相關的文獻,進行主題研究。
一方面是知道相關的專業知識,才能有深度。另一方面閱讀相關資料,積累了大量的素材,做好了充分的準備,才能夠寫出有水平的文章。
5 保持興趣和熱情
興趣和熱情能夠讓你保持寫作的動力,精益求精。樹立作品意識,把自己的每一篇文章都當成是一件需要反覆雕琢的藝術品來對待,而不是為了更新而更新。
6 豐富人生的閱歷
閱歷,簡單的說,可以理解成一個人看到的和經歷的。
我們會發現一些閱歷豐富的人會說出很多富有哲理的話語來。一個是他們看到的多了,一個是經歷的多了,然後思考的多了,才有了這些有深度的感悟。
因此,想要讓文章有思想有深度,又回歸到本文開頭唐歌提到這一點:自身思維能力和專業素養的提升。多觀察,多經歷,多思考,而這些是每一個優秀寫作者的必經之路。
寫在最後
想要寫出一篇有深度,有內涵,受到讀者喜愛的文章,本質是提升自己的深度思考能力。
本文的第二部分是核心,分享了16個讓你寫出有內涵的高水平文章的技巧。
而實際上,這些技巧中的一部分,不僅僅可以應用於寫作,還適用於提升你的思考能力,演講溝通等方面。
把獲得的知識,經驗,素材,加上自己的思考總結,進行加工提煉,構建出一套自己的系統,或者說思維體系。
最後,想要寫出有深度,有水平的文章,離不開平時有意識地自我訓練,大量地閱讀和思考,以及持續地積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