讚美是孩子成長的必需品,利用「皮格馬利翁效應」,讓孩子更優秀

2020-12-27 大寶疼小寶

文丨大寶疼小寶(文章原創,版權本人所有,歡迎媽媽們轉發分享)

知乎有一個熱議的話題,講的是為什麼中國的父母,大多不怎麼愛讚美自己的孩子。這是因為中國一向推崇謙虛是美德,與其讚美孩子,不如多批評孩子,鞭笞他們進步。

明星徐靜蕾,圈內公認的才女,人們都以為她一定經常會受到父母的表揚,畢竟生了一個這麼優秀的女孩,但徐靜蕾的回答讓人驚呆,她從小就是在被打壓的環境下成長,曾經很長的一段時間裡,她一直感到非常的自卑,覺得自己無能。

其實教育孩子的時候,讚美對於孩子的作用,是遠遠大於批評的,不僅是因為讚美能讓人心情愉悅,還能鼓勵人們積極向前。

心理學家羅森塔爾提出過一個著名的效應,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他講到老師對學生報以什麼樣的期待,將會影響著學生的成績,如果老師很看中某個學生,並多次鼓勵他,那麼這個孩子的成績將會得到很大的提高。

小麗的孩子今天上小學一年級,成績一直不怎麼好,小麗為此特別的著急,經常在家就是逼著孩子學習,還說孩子這麼笨,如果不努力點,什麼時候能夠趕得上別人,說如果一年級就不打好基礎,以後更麻煩。

後來孩子壓力大,在學校的時候哭了,班主任看到後就問原因。班主任非常耐心說:「你不用擔心太多,好好學,老師也會教你的,老師很看好你,覺得你做題目非常的仔細。就是現在有些知識點,你沒有掌握好而已。」

班主任是個很有耐心的人,在校經常都會表揚小麗的孩子幾句,孩子聽到老師的表揚後都會特別的開心,更加努力地去學習,到了考試的時候,孩子果然沒有辜負老師的心意,考了一個非常好的成績。

讚美孩子對於孩子的影響

1、增加孩子的自信心

讚美是具有一定的正面的影響,能夠激發孩子的潛能,增加他們的自信。批評雖說能讓孩子變得謙虛謹慎,但同時也是在抹殺了孩子的自信,讓孩子變得自卑,覺得自己不如被人。

2、讓孩子與自己的關係更加密切

經常讚美孩子,可以讓孩子更加願意親近自己,並且增加彼此之間的信任感。特別是當孩子做對了一件事情,父母立即做出一個正面的反饋,肯定了孩子的行為時,孩子更是願意繼續努力,表現給父母看。

那麼,父母該如何讚美孩子?

1、讚美孩子的努力

有些父母特別愛面子,孩子成績考好了,逢人就誇孩子有天賦,但這樣做就相當於否定了孩子的努力。

教授Carol Dweck在談到關於讚美孩子這件事的時候,就說到讚美孩子的天賦,而忽略了他的努力的話,會讓孩子養成固定型的思維,最終變成平庸的人。

固定型思維的人,他們認為自己出生是什麼樣的就是什麼樣的,不願意再努力。成長型思維的人,他們會更願意靠努力繼續向前,繼續拼搏。想要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就要鼓勵孩子的努力,讓他明白自己的優秀是因為自己足夠努力。

2、讚美要具體

什麼叫讚美要具體,就是不要只說孩子很棒,而是要說棒在哪裡。比如孩子幫忙打掃家務活了,父母可以讚美孩子,說他很懂事,能夠自主地幫家裡分擔家務活。

3、讚美要及時

讚美是一個很好塑造孩子性格的時候,但是一定要及時。不及時的讚美,會讓孩子覺得父母沒有放在心上,而且孩子做的這件事情已經過去了,再讚美孩子也很難有很深的感觸。

比如說,孩子當天自己洗了衣服,還把衣服都曬好疊了起來。父母看到後,應該立即肯定孩子的這種行為,讚美孩子能夠積極地做力所能及的事情。這時孩子剛經歷完洗衣服這件事情,通過父母的肯定,孩子就能深刻地知道原來自己洗衣服是值得被肯定的一件事情。如果等到第二天,父母只是懶洋洋地表揚了一下,可以說是不痛不癢的,孩子根本不會有任何的感覺。

讚美孩子也需要避免的誤區

1、不要過分的讚美孩子

孩子只是考了一次還不錯的成績,父母只要如實的肯定孩子的努力就好了。千萬不要說孩子你真是個天才,過分的讚美會讓孩子變得得意忘形,這也是為什麼很多的父母不敢隨便誇讚孩子的原因。

2、對事不對人

讚美儘可能是對孩子做的某件事,而不是對人,這其實就是說事實。家長總是誇讚孩子聰明,乖巧的話,其實就是在對人,這容易讓孩子混淆,無法分清楚是因為自己積極做事被誇獎了,還是自己本身就是乖巧,所以被誇獎。

育兒問題寶媽教,家庭教育要了解,孩子身體倍兒棒,我是@大寶疼小寶,幫你解決育兒大小事。

相關焦點

  • 孩子越誇越優秀,善用「皮格馬利翁效應」,小心這5個「誇獎坑」
    家長們要學會善用「皮格馬利翁」效應,給孩子正面積極的引導,讓孩子變得更優秀,家長們快來學習學習吧!我們來分析一下在教育孩子上,運用好「皮格馬利翁」效應都有哪些影響呢?讚美、信任和期待會改變一個人的行為數學成績一直墊底的小明同學數學考試及格了,於是數學老師對他說:「老師相信你,下次還可以考的更好!」本來對學習毫無興趣的小明得到了老師的信任後,就開始發奮學習,在下次考試中,他考了85分。
  • 孩子太膽小?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輕鬆幫孩子解決困難
    感到害怕並不是一件壞事,更不是一件錯事。事實證明,經常對周圍的事物感到害怕的孩子,一般不會發生可怕的意外,而且他們的學習能力比其他人更好。很多家長都覺得,總是害怕的孩子就是膽小,甚至還會稱呼孩子為「膽小鬼」,有的時候,家長還會責罵孩子。實際上,比起責罵,家長更應該注意孩子的心理是否出現了一些問題。
  • 皮格馬利翁效應——真誠讚美的力量
    皮格馬利翁國王擅長雕刻,於是在孤寂中他用象牙雕刻了一座表現他的理想中的女性的美女像。久久依伴,國王竟對自己的作品產生了愛慕之情。於是國王祈求愛神阿佛羅狄忒賦予雕像以生命,最終阿佛羅狄忒被國王的真誠所感動,就讓這座美女雕像活了起來。於是皮格馬利翁就稱她為伽拉忒亞,並娶她為妻。在這個故事中,很顯然皮格馬利翁的期待是真誠的,沒有這種真誠,顯然是無法打動愛神的。
  • 孩子膽小?了解皮格馬利翁效應,分分鐘解決孩子膽小的毛病
    其實生活當中會有這樣的案例很多,有很多孩子在外界的時候都會表現出一副膽小的樣子,而且還總是容易被父母貼上負面的標籤。其實這些負面的標籤非但不會讓孩子成長,還很有可能引申出皮格馬利翁效應,反而對他們的成長無力。
  • 皮格馬利翁效應:正確的誇獎,才是教育優秀孩子的關鍵
    孩子所有的行為都按照父母期待的方向去發展,這就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就是當我們對某一件事情產生期望的時候,那麼我們的期望就會真的發生。皮格瑪利翁效應也源於一則希臘童話,並且也是由童話中的國王的名字命名的。皮格瑪利翁不僅僅是一個國王,他也是一個雕刻家,但是這位國王並不喜歡凡間的女子,所以他決定終身不娶。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你了解嗎?
    在很多教師招聘模擬題和歷年的真題中都出現過這樣一個理論名稱「皮格馬利翁效應」,很多同學都只是知道「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教師期望對於學生產生的影響,但是並不知道該效應的出處和來源,所以經常和其他的效應混淆,那麼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深入的學習下「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是希臘神話中的賽普勒斯國王,善雕刻。他不喜歡賽普勒斯的凡間女子,決定永不結婚。
  • 「皮格馬利翁效應」很神奇用準了能讓人人變得越來越優秀
    每個家庭都期望自己的孩子有出息、變優秀,人往高處走是人人皆有的共同嚮往。人往好的方向發展的時候,先是心嚮往之,心懷期待,給自己一個信心,後為之奮鬥,最終達到既定目標。給自己一個信心是十分重要,尤為對成長中的孩子來說是不可或缺的前進的動力。
  • 「皮格馬利翁效應」應用:良好的期待,對孩子的影響很大
    相比之下,沒有得到老師和家長這種積極期望的孩子智力的發展並不明顯。而兩類孩子原來並沒有什麼差別。兩類孩子幾乎是在完全相同的教育環境中成長。因而他們智力發展的差異只能由家長和教師的期望不同來解釋。這種期待也被稱為「皮格馬利翁效應」。
  • 皮格馬利翁效應
    真摯的愛情和真切的期望感動了愛神阿芙羅狄忒,就給了雕像以生命,皮格馬利翁的幻想也變成了現實。我們把由期望而產生實際效果的現象叫做皮格馬利翁效應。 皮格馬利翁效應是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發現的。一次他來到一所小學,聲稱要進行一個「未來發展趨勢測驗」,並以讚賞的口吻將一份「最有發展前途者」的名單交給了校長和相關老師,叮囑他們務必要保密,以免影響實驗的正確性。
  • 加油吧考生—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讚美會創造奇蹟
    加油吧考生—皮格馬利翁效應:期望和讚美會創造奇蹟一、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古希臘神話中記載了這樣一個故事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便是從這個故事裡總結出來的,是指熱切的期望與讚美能夠產生奇蹟:期望者通過一種強烈的心理暗示,使被期望者的行為達到自己預期的要求。它又被稱為「羅森塔爾效應」和「期待效應」,由美國著名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和雅各布森在一次經典的實驗後共同提出。
  • 孩子做事拖沓、不積極,巧用3個心理學效應,孩子變得更主動
    ,這3個心理學效應很有用,父母不妨試一試1.專治孩子不積極:皮格馬利翁效應羅森塔爾從一個學校的幾個年級中各選了3個班進行測試,並擬了一份名單告訴老師,名單上的孩子是他通過測試發現的天才學生,但是現在這些孩子的優秀還未展現出來。老師們收到名單後都不自覺地對這些孩子產生了期待,並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和讚美。
  • 孩子越罵越笨?家長可用「皮格馬利翁定律」,讓孩子快速地成長
    家長可用「皮格馬利翁定律」,讓孩子快速地成長圖文/蓓蓓編輯/蓓蓓莉莉的兒子是個很調皮的孩子,每天至少要惹自己生氣一次,而且學習成績也不好,莉莉更是覺得孩子越罵越笨。這種不同的語言,不同的表達方式,造就不同的結果,就被稱之為"皮格馬利翁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如果您沒有聽過這個名字,那你肯定聽過"羅森塔爾效應",羅森塔爾效應就是另一個別稱。
  • 什麼是皮格馬利翁效應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作為上司或老闆,怎麼激勵員工?
    愛神阿芙洛狄忒被皮格馬利翁打動,賜予了雕像生命,讓他們可以結為夫妻,永遠相伴……在心理學中,我們用皮格馬利翁命名了期望成真的心理效應——皮格馬利翁效應。不知道是時代變了,還是身為80後的我長大了,總覺得現在的小朋友比我們剛畢業那會兒看起來更「佛系」。
  • 孩子做事愛拖拉,這3個心理學效應很有用,父母不妨試一試
    專治孩子不積極:皮格馬利翁效應原理: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在實驗中發現,期待對孩子有著積極的促進作用,他的「最有前途者」實驗證實了這一點。羅森塔爾從一個學校的幾個年級中各選了3個班進行測試,並擬了一份名單告訴老師,名單上的孩子是他通過測試發現的天才學生,但是現在這些孩子的優秀還未展現出來。老師們收到名單後都不自覺地對這些孩子產生了期待,並給予學生更多的關注和讚美。8個月後,這些孩子的成績都有明顯的提高,自信心也變強了。
  • 皮格馬利翁效應:你嘴上說的,就是孩子的未來
    皮格馬利翁的故事告訴我們,取向決定未來,同樣,你的取向,也關乎孩子未來的人生走向。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做了一個心理實驗:從一所小學裡,選了3個班的學生進行「發展測驗」。他把一份優秀學生的名單交給老師,並告訴老師,這份名單上的學生都有優異發展的可能。
  • 科貝樂_「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師期望效應」具體是指什麼
    你聽說過「皮格馬利翁效應」「教師期望效應」嗎?因為在幼兒教育中,任何一個都是關鍵詞,所以請允許我為大家進行說明。瑪蒂娜·辛吉斯的母親的教育,以相信孩子是天才,並讓孩子的才能全面發揮的母親為例,讓我們說說女子網球世界冠軍辛吉斯的母親的故事吧。
  • 孩子叛逆難管?多半是方法不對,參考「期望效應」,娃變優秀不難
    其實,這種方法就用到了心理學上的「皮格馬利翁效應」,又稱為「期望效應」,常被應用於學校教育中。簡單可以理解為教師對學生的期望越高,學生的學生成績會有顯著提高。因為該效應和希臘神話中皮格馬利翁的故事很相似,故名如此。
  • 叛逆的孩子如何變成天才,嘗試皮格馬利翁效應,會有不一樣的效果
    在嬰幼兒時期是孩子最安靜的時候,雖然嬰兒時期的孩子在睡覺的過程中有時候會突然地醒來,但是大部分嬰兒的時間的孩子都是在睡覺的時間度過的。而這一段時間的家長也比較輕鬆,不需要操心孩子的學習,孩子的體育,孩子的的生活飲食等一系列方面,這段時間的家長是非常的幸福的。
  • 孩子總是自我否定?家長要善用「羅森塔爾效應」,讓孩子重拾自信
    家長要學會利用"羅森塔爾效應",經常鼓勵孩子,給予孩子恰當的期望。"羅森塔爾效應",又稱作"人際期望效應"和"皮格馬利翁效應",指的是孩子通過老師對他的殷切希望戲劇性地達到了預期的效果的一種社會心理效應。這是由美國心理學家羅森塔爾通過一項實驗得來的結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