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術講座 | 毛裡和子:日本的當代中國研究

2021-02-19 首師大世界史

題  目:日本的當代中國研究

主講人:毛裡和子 教授

時  間:2019年12月06日(周五)上午10:00-12:00

地  點:首都師範大學北一區文科樓408會議室

主講人簡介:

毛裡和子(Mori, Kazuko),日本政治學家,早稻田大學名譽教授、現代中國研究所顧問,是日本中國研究界的旗幟性學者。其研究領域包括當代中國政治與對外關係、東亞國際關係、中俄(蘇)關係史等。目前擔任日本現代中國學會理事長,日本科學委員會成員、日本國際關係協會執行委員會委員、日本亞洲研究學會董事等職務。其代表作有『グローバル中國への道程―外交150年』(川島真と共著、巖波書店、2009)、『日中関係―戦後から新時代へ』(巖波書店、2006)、『現代中國政治』(名古屋大學出版會、1993 / 新版2004 / 第3版2012)、『現代中國政治を読む』(山川出版社、1999)、『周縁からの中國―民族問題と國家』(東京大學出版會、1998)、『中國とソ連』(巖波書店、1989)等,曾獲日本文化功勳者獎(政治學,2011)、福岡亞洲文化獎(2010)、石橋湛山獎(2007)、大平正芳獎(1999)、亞洲•太平洋獎(1994)等。

內容簡介:

本講座將回顧20世紀以來日本學界對中國研究的流派、方法源流以及觀點分歧。首先分析京都學派、東京大學學派以及歷史學研究會學派的代表性漢學家的研究特色及相互之間的差異,以及對今天日本學界研究中國的影響。第二,將對當前日本學界有關中國政治、經濟研究的現狀做一概覽式介紹。第三部分主要講授毛裡和子教授幾十年來從事中國研究的主要內容和核心觀點。

相關焦點

  • 泰國素攀孔院舉辦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學術講座
    泰國素攀孔院舉辦當代中國影視文化研究學術講座 2014年09月11日 14:41   來源:廣西新聞網
  • 學術講座|李宇明:中國語言生活研究15年
    中國語言生活研究15年  《中國語言生活狀況報告(2005)》編纂出版,標誌著中國對語言生活自覺研究的發端。15年來:用動態流通語料庫的技術持續對中國語言生活進行監測與統計分析,發布流行語、新詞語和網絡用語,進行「漢語盤點」,形成了「當代漢語資料庫」;持續了解各領域、各地區、各國家語言生活狀況,編纂出版語言生活綠皮書、白皮書、黃皮書、京穗滬地方皮書和「語言服務」領域皮書;梳理學界動態,監測社會語情,持續編纂語言生活研究的藍皮書和「語言輿情」;創建「語言政策與規劃」的學科體系,有20來個研究基地,有同仁學會
  • 講座回放 |「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講壇」8月學術講座
    凡屬「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講壇」公開回放的講座等相關活動,均為公益性免費學術資源。視頻內容已獲得主辦方和主講嘉賓的許可,版權歸中國外語戰略研究中心及主講嘉賓所有,相關宣傳、後期製作、上傳及解釋權由「語言與未來」(微信號、B站號以及頭條號)負責。
  • 講座預告|當代語境中的中國倫理學問題及其解答
    人文社科高端講座南京大學118周年校慶當代語境中的中國倫理學問題及其解答主講人簡介萬俊人,清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清華大學首批文科資深教授,清華大學道德與宗教研究院院長;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獲得者(1992年),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2007年);兼任中國倫理學會會長(2008年)、國家哲學社會科學基金專家評審委員(1999年)、國家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倫理學首席專家兼召集人
  • 《日本當代中國研究》創刊號問世
    據日本共同社4月11日報導,日本早稻田大學等高校的研究人員,正致力於用中文發表對當代中國的研究成果。去年年底,《日本當代中國研究》創刊號問世,並在網上公開。據稱該刊物今後還計劃在中國出版。  早稻田大學教授、《日本當代中國研究》編輯委員會主任劉傑指出,日本的中國問題研究特別是年輕研究員的研究,很少引起海外的注意。因此希望通過該舉措使海外各界能夠了解。他還說,這本書收集論文的標準是論文主題新鮮,能引起人們的興趣。
  • 當代藝術人類學論壇第十五期 | 中國文化遺產的人類學研究
    曾任北京大學社會學人類學研究所教授、博士生導師、副所長;現任日本神奈川大學教授,主要研究領域為中國文化人類學及民俗學。兼任中國民俗學會顧問、中國藝術人類學學會副會長、中國民族學會海外理事、中國藝術研究院客座研究員、北京師範大學兼職教授、日本民俗學會國際交流特別委員會委員等。
  • 學術西大 | 第十四周講座與沙龍信息匯總
    長期從事民間文學及民間文化的教學與研究。主要關注的問題有傳統文化與國家現代化,傳統文化與現代教育,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與保護,傳統文化保護與發展中政府、媒體與學校的責任與承擔。研究生階段在北京大學跟從段寶林先生學習民間文學,後於2000年赴日本跟從日本口頭傳承文化著名研究者加藤千代教授學習,主攻方向為亞洲地域文化研究,博士階段課題為日本的神社祭祀與中國南方民間祭祀的關係。
  • 學術講座|韓亞文、崔雅瓊:語言政策和第二語言習得的界面研究
    活動提要講座提要為響應近年來語言政策學家對人們所處的物質現實關注的呼籲,我們借鑑Douglas Fir Group提出的多語環境中的多層次跨學科框架,考察學習者語言學習的方式如何受到來自微觀(個人),中觀(學校及家庭)和宏觀(國家)層面的影響;並根據達爾文和諾頓提出的語言投資模型,考察了身份認同、資本和意識形態之間的相互作用。
  • 稻田奈緒美講座——日本當代舞蹈現狀 / 什麼是社區舞蹈?
    ——日本當代舞蹈現狀 / 什麼是社區舞蹈?  稻田奈緒美  舞蹈學者和舞蹈評論家,昭和音樂大學芭蕾舞研究中心副教授,教授舞蹈史與舞蹈理論。她的研究和評論領域從西方古典芭蕾到日本現代舞以及舞踏、文化方針和社區舞蹈(Community Dance)。
  • 《符號學與當代藝術》系列線上講座即將開講
    就藝術批評的共時觀而言,對當代藝術的研究,涉及形式語言的觀念性和視覺性的變化。這種研究影響著藝術作品語境生成和意義解讀的動態和方向。在這個縱橫相交的節點上,符號學得以出場。從符號學觀點來洞察並闡釋藝術的形式創新與知識生產,是20世紀以來勃興的一種學術思潮和文化現象。而在21世紀的今天,符號學對當代藝術的發展有什麼樣的持續影響?這個問題有待我們以全新視界加以考察。
  • 《日本當代中國研究》用中文出版並在網上公開
    《日本當代中國研究》用中文出版並在網上公開 來源:人民網 2010年04月11日22:44   人民網東京4月11日電(記者於青)據共同社報導,日本早稻田大學等高校的研究人員正致力於用中文發表對當代中國的研究成果
  • 2019第七屆「藝術長沙」展覽系列藝術講座在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
    12月29日下午2:30,2019第七屆「藝術長沙」展覽——系列藝術講座在長沙美術館/湖南省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四樓開講,邀請了2019第七屆「藝術長沙」湖南省譚國斌當代藝術博物館展區策展人吳洪亮先生,就本展區「三少——李津、劉慶和、武藝作品展」展覽,與三位參展藝術家進行一場關於藝術的對談
  • 海洋學術講座(150)| 呂宋海峽周邊內潮研究進展和展望
    2019年10月11日上午9:00,我院海洋科學學術講座第150期在珠海校區教學樓A404學院會議室舉行。
  • 外國語學院舉辦中日翻譯學術講座暨客座教授聘任儀式
    5月28日上午,西安交大外國語學院在外文樓B912會議室舉行客座教授聘任儀式暨學術講座,外國語學院院長陳向京教授向日本杏林大學宮首弘子教授頒發聘書。陳院長希望宮首教授能夠發揮自己豐富的從業經驗及科研優勢,為西安交大外國語學院的人才培養做出貢獻,並對宮首教授的來訪表示歡迎。
  • 趙晶:日本學界為何熱衷中國法制史研究?
    如於1899年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文科大學漢學科史部的,所師從者除東洋史學者市村瓚次郎、國史學者星野恆外,還有法制史學者宮崎道三郎及比較法制史學者美濃部達吉,故而其撰寫《支那法制史》一書時還參酌《獨逸法制史》(德意志法制史)、《羅馬法制史》等書籍。[12]當然,這兩股學術力量並非能夠完全截然二分,如互為授業、合作研究等等,直至目前,日本法學部中的法制史學者與文學部中的東洋史學者的互動亦多展開。
  • 「中國的日本研究——成果與方法研討會暨《中國的日本研究著作...
    該研討會由中國社會科學院日本研究所和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主辦、《日本學刊》編輯部承辦。 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所長高洪、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北京日本文化中心主任高橋耕一郎在會上致辭。《日本學刊》前主編、中國社科院日本研究所學術委員會主任李薇代表日本研究所向日本國際交流基金會北京日本文化中心贈刊。
  • [分享]建築學術講座資料下載
    摘要:2015年11月18日,紀念馮紀忠先生百年誕辰暨「馮紀忠學術講座」首講——《韻:宋代的一個藝術觀念今年是我國著名建築學家馮紀忠先生的百年誕辰,作為系列紀念活動之一,由馮紀忠學術講座委員會和北京大學城市與環境學院建築學研究中心共同主辦的「馮紀忠學術講座」首講——《韻:宋代的一個藝術觀念》(主講人範景中先生),於2015年11月18日(周三)下午在北京大學國際關係學院秋林報告廳舉行。
  • 日本魯迅研究百年學術脈絡
    如果將1909年5月《日本與日本人》雜誌介紹「周氏兄弟」翻譯的文字視為日本魯迅研究的濫觴,那麼這一與中國魯學界形成呼應、共同成長的海外學術傳統,已有超過百年的研究歷史。在長時段的艱辛開拓之中,日本魯迅研究湧現出一系列精彩紛呈的個案分析,同時也呈現出鮮明的思維機制,論述框架與研究路徑,構成一個內部擁有自足建制的學術共同體。與此相對的是,從「研究之研究」的視角對這一學科體系進行梳理的工作,還只停留於「零敲碎打」的格局,並無嚴格意義上的通史問世。
  • 一周文化講座∣日本是中國之藥?
    劉悅斌(中國近代史研究專家、教授)提起鴉片戰爭,人們經常聯想到這是中國近代史晦暗苦澀的開端。>谷川俊太郎是日本當代著名詩人、劇作家、翻譯家,「生命」、「生活」和「人性」是他書寫的主題。本次講座,邀請到旅日詩人田原,以谷川俊太郎為中心,講講日本當代的詩歌及翻譯。
  • 中國當代新聞史:新聞學研究的開始與學術背景考察
    「五四」前後,隨著西學東漸和科學民主觀念的傳播,自由主義的報紙、報人及相應新聞理念,成為剛從長期的封建專制走出的中國社會的一道風景。同時,20世紀20年代整個中國社會處在大的轉型階段,學術界也處在古今交替、中西融合創新的發展階段,在一種學科整理和學術轉型的語境下,新聞學研究較之前期啟蒙時期那種狂飆激進式,以關注報刊政論功能為主的研究不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