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對經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如何考慮減少經濟損失,穩定經濟大局?
    對此,復旦大學管理學院產業經濟學系系主任芮明傑給出觀點:「穩住服務業,就穩住了經濟增長。」
    芮明傑分析,為防控疫情,人員大量減少外出集聚,必然導致對服務品消費需求的減少,這在旅遊、交通、賓館、餐飲、購物、娛樂、健身、車輛服務等行業表現尤甚。而由此關聯至這些行業的上遊產業,如賓館用品生產行業、旅遊用品行業等,就會形成連鎖反應:服務業的需求下行會導致相關製造業產品需求的下行。
    「本次疫情的特點決定了服務業內多數行業生存與發展將受到極大的影響,並通過這些行業波及到相關的服務行業和相關的製造業,甚至農業的部分行業,可以這麼說,疫情持續時間越長,對服務業及相關行業影響的深度與廣度就越大。」芮明傑表示,與製造業不同的是,由於服務業及服務品的特性使然,上半年服務業發展受影響,下半年再發力、努力,也無法將失去的補回來。
    他進一步解釋說,服務品的特性,一是生產的過程同時也是消費的過程,即同一性;二是不可儲存性,即服務品一旦生產就必須消費,不能夠儲存。因此,服務品的生產不像製造業工業產品的生產,不可能先生產儲存服務品,然後等待疫情過後再分銷給消費者。「今天社會對服務品需求的下降,就是服務業生產能力的放空和服務業生產的下降。」
    那麼,服務業在我國的經濟地位如何?
    「服務業已經是我國經濟和社會最重要的產業。」芮明傑說,國家統計局公布的數據表明,2019年,服務業對我國GDP的貢獻超過了60%,同時吸納了最多的就業人口。2019年前三季度,與第一產業和第二產業相比,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依舊維持比較穩定的狀況,第一季度達7%,第三季度回升至7.2%。「從三個產業增加值增長率看,2019年我國GDP實現6.1%的增長中,主要貢獻者是第三產業即服務業。」
    全力抗擊疫情的同時,應當如何儘量減少經濟損失、穩定經濟大局、穩定社會發展?
    芮明傑給出的建議是穩住服務業,「穩住服務業的就業人口,就穩住了2020年中國經濟大局。」具體來說,穩住服務業,首先是穩住服務業中大量中小企業,這些企業抗風險能力差,一兩個月沒有客戶沒有生意就可能要關門息業。對此,芮明傑認為應從兩方面努力。
    一是企業自身努力應對。服務業的中小企業需要積極應對近期疫情導致服務市場的蕭條,調整自己的經營策略、用工策略、降低成本開拓新業務,想方設法抱團取暖。「例如,線下的服務可否改為線上的服務,銀行、保險、娛樂、購物等行業可以提供線上服務,新電影可以通過網上收費來提供收看等。而過去無隔離式的服務可否適當調整為隔離式服務。」
    二是政府出臺優惠政策。「像西貝這樣著名的餐飲企業都在說如果關門1-2個月企業恐怕就要支撐不下去了,因為員工的工資就是一筆巨大的開支。」芮明傑注意到,一些地方政府如蘇州開始出臺政策,給予中小企業一定的支撐性幫助。
    他認為,國家應該考慮出臺穩服務業發展的系列政策,對服務業中受疫情影響特別大的行業,如旅遊、交通、賓館、餐飲、購物、娛樂等,設計出臺一攬子政策,包括且不限於稅收返還、失業救濟、租金減免、創新鼓勵、公共網絡平臺使用等政策。切實穩定服務業發展,穩定服務業中小企業與相應就業人員,進而為今年的全年經濟增長奠定基礎。同時,這也是抗擊疫情的需要。
    芮明傑說:「政府應該明白,本次疫情對服務業、服務企業的影響很大,企業再努力自救也只能減少損失一部分。以2020年春節的一些服務業狀況為例,今年1月24日至30日,全國出行人數1.5億人次,比2019年春節黃金周大降63.9%;今年春節期間的餐飲行業收入預計減少5000億元。」
    (本文來自澎湃新聞,更多原創資訊請下載「澎湃新聞」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