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奇淵:評估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 應看到三個有利條件

2020-12-17 中國新聞網

  (抗擊新型肺炎)徐奇淵:評估疫情對中國經濟影響  應看到三個有利條件

  中新社北京2月3日電 (夏賓)中國全力抗「疫」,也要出手對衝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中國社科院世界經濟與政治研究所經濟發展研究室主任、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研究部主任徐奇淵3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稱,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不能低估,但也要看到三方面有利條件。

  徐奇淵表示,疫情既產生了供給衝擊,也帶來了需求衝擊。其中,疫情對線下服務業更多是需求衝擊,但疫情的供給衝擊影響更為廣泛,如物流阻斷、復工時間推遲、外地返工人員隔離等,這些對企業用工、訂單交付、庫存調整、生產運轉等方面產生了更大影響。

  「但也應該看到,同2003年非典時期相比,目前有利條件也是明顯的。」

  徐奇淵指出,首先,現在中國經濟體量是2003年的7至8倍,對衝擊的吸收能力大大提高。其次,2003年中國的基礎設施、通訊網絡、科學技術、醫療條件同今天相比完全不可同日而語。最後,此次疫情主要發生在春節長假期間,在一年四個季度中,一季度產值佔比最低。「因此,如果疫情可以在近期內得到控制,將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發展趨勢。」

  他特別強調,從歷史經驗來看,在疫情衝擊下,經濟活動和金融市場短期內會驟然降溫。隨著疫情防治情況好轉,經濟活動會反彈,重回正常運行軌道,在中長期對資本市場的衝擊將逐步消除。

  徐奇淵直言:疫情不會改變中國經濟的長期趨勢和中國經濟在全球經濟中的上升地位。但考慮到當前中國經濟內外環境都發生了很多結構性變化,當前經濟增長與風險防控面臨的壓力明顯高於2003年非典時期。

  近日,中國人民銀行等五部門已經聯合印發《關於進一步強化金融支持防控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的通知》;地方層面,蘇州亦發布了《蘇州市人民政府關於應對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支持中小企業共渡難關的十條政策意見》等。

  徐奇淵指出,上述政策重點是加大貨幣信貸支持力度,保持流動性合理充裕,強化對重點醫用物品和生活物資生產企業的金融支持,更好地滿足人民群眾正常的金融服務需求,為打贏疫情防控阻擊戰、維護經濟穩定發展大局提供有力支持。

  「此次疫情主要影響是供給衝擊,應對症下藥,做好疫情防控和恢復生產的銜接工作。」對於下一步政策調控,徐奇淵給出了具體建議。

  首先,穩住資金流。應實施有針對性的稅收減免、臨時性短期融資,為疫情衝擊較大行業的困難企業提供周轉資金。尤其是對因疫情衝擊陷入困境的民營企業,要幫助其穩住資金鍊條、渡過暫時難關。

  其次,儘早恢復物流。徐奇淵稱,應制定明確標準,保障交通基礎設施暢通。同時,高度重視物流運輸行業的關鍵作用,在堅持防控疫情標準的情況下,物流運輸業應儘早復工、恢復正常運轉,且在疫情完全得到控制、物流瓶頸完全打通之前,不宜大規模實施總量刺激。

  再次,恢復人流和生產活動。由於疫情尚在發展,有的地區還無法確定具體復工時間,但可根據當地新增病例數、人口流動數量、企業防疫情況等,給出明確可量化的復工條件,給企業恢復生產提供參考預期。

  「在疫情尚未完全解除的情況下,地方政府還應明確復產後的防護措施,指導企業對員工進行必要防護,並為企業提供充足的防護用品市場供給。」徐奇淵說。(完)

相關焦點

  • ...丨疫情如何影響工業?社科院徐奇淵:應未雨綢繆做好恢復生產銜接
    來源:證券時報經濟戰「疫」訪談(五)編者按: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疫情來勢洶洶,疫情對經濟的衝擊備受各方關注。為全面評估疫情對經濟可能產生的影響,並對恢復生產、穩定經濟提出政策建議,證券時報記者採訪了來自科研院所、高校和市場機構的多位經濟學家。系列文章將陸續刊發,敬請垂注。
  • 「會議簡訊」「新冠肺炎疫情中的國際形勢與中國外交」國際形勢...
    來自中國社科院、北京大學、清華大學、中國人民大學、北京外國語大學、中國政法大學等國內高校及學術科研機構的20多位知名專家學者出席了此次研討會。在會上,專家學者們深入探討了新冠肺炎疫情對世界形勢的深刻影響。疫情衝擊全球經濟,改變國際關係格局,也為中國外交增加了新的內容。
  • 三把標尺看疫情如何影響經濟
    (抗擊新冠肺炎)三把標尺看疫情如何影響經濟  中新社北京3月2日電 題:三把標尺看疫情如何影響經濟  中新社記者 李曉喻  疫情會給經濟造成多大程度的影響?要作出準確評估,三個問題的答案至關重要。  中國經濟引擎能否重啟?
  • 「徐奇淵」中國金融開放:感知政策的溫度
    當前,全球疫情蔓延、保護主義抬頭、中美關係緊張。在此背景下,金融開放是加深中國與全球世界經濟互動的重要方式。中國金融開放的初心是服務國內實體經濟,但其最直接地還是吸引外資和外資金融機構,改善其投資、營商環境。因此,在中國推動金融開放的進程中,外資金融機構的視角不容忽視。二、如何了解外資金融機構的訴求?
  • 「任琳」打造後疫情時代全球治理新景象
    ;不要匆忙否定GDP統計數據的可信性【張斌、徐奇淵】解讀一季度經濟數據:好於預期,全年經濟增速目標預估2.5-3%【張明】肺炎疫情下國內外經濟金融走勢【專訪】中國將成全球經濟衰退之「穩定器」【張明】疫情衝擊下的全球與中國經濟走勢【張宇燕 徐秀軍
  • 國內外專家學者研討疫情對全球經濟和金融的影響
    新民晚報訊(記者 連建明)上海發展研究基金會和德國艾伯特基金會聯合舉辦的2020上海全球金融論壇12月3日在上海舉行,在今年疫情影響的特殊情況下,本次論壇題目定為「疫情衝擊下的全球經濟和金融——影響、含義和必要的調整」。
  • 外交部: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是階段性、暫時性的
    一些具備條件的外資企業已經開始陸續復工復產據報導,上海美國商會對109家在華製造業企業調查顯示,近半數企業表示工廠停工影響全球供應鏈,三分之一企業考慮將有關業務轉移至中國境外。在今天的中國外交部網上例行記者會上,有媒體問到中方是否擔心疫情影響外資企業對中國經濟的信心,對此,發言人耿爽表示:關於新冠肺炎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國家發展改革委、商務部等部門的負責人近日多次介紹情況。我此前在記者會上也作出過回應。
  • 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及應對
    世界衛生組織已經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Public Health Emergency of International Concern)。雖然目前仍處於疫情的爆發期,評估疫情可能給中國經濟帶來的損失為時尚早,但我們可以大體參照2003年SARS對宏觀經濟的影響對肺炎疫情可能給經濟增長帶來的影響做一個粗略的估算,為市場提供參考。
  • 疫情對中國經濟的影響究竟有多大?
    突如其來的新型冠狀病毒感染肺炎疫情對我國經濟影響備受關注。自從1月31日世界衛生組織(WHO)宣布將新型冠狀病毒疫情列為「國際關注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PHEIC)」以來,一些擔憂疫情對中國經濟產生不利影響的聲音逐漸增多。疫情對當前中國經濟究竟帶來哪些影響?聽聽權威專家的分析。
  • 「任琳」「中國倡議」助力塑造疫後全球治理新局面
    ;不要匆忙否定GDP統計數據的可信性【張斌、徐奇淵】解讀一季度經濟數據:好於預期,全年經濟增速目標預估2.5-3%【張明】肺炎疫情下國內外經濟金融走勢【專訪】中國將成全球經濟衰退之「穩定器」【張明】疫情衝擊下的全球與中國經濟走勢【張宇燕 徐秀軍
  • 疫情對世界經濟的影響及對策分析
    為了深入解讀疫情對世界經濟及中國經濟的影響,對國內外經濟發展走勢進行合理展望,3月25日,橫琴智慧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學橫琴金融研究院、吉林大學經濟學院聯合組織舉辦了「疫情衝擊下的世界經濟與中國」線上閉門研討會。
  • 「東豔 馬盈盈」疫情衝擊、中美貿易摩擦與亞太價值鏈重構——基於...
    除中國外,受中國電氣及電子設備製造業對美出口影響最大的五個經濟體依次是韓國、歐盟、中國臺灣、日本、東協;受中國機械製造業對美出口影響最大的五個經濟體依次是歐盟、日本、韓國、美國、東協。3.中國停止從美國進口對亞太生產網絡的影響同樣地,我們依次抽取美國各部門對中國的出口,得到各國GDP總損失。
  • 疫情對中美經濟影響的比較分析
    中美兩國GDP佔到世界經濟總量的40%左右,疫情對兩國經濟的影響必然對世界經濟造成較大影響,由於兩國疫情防控策略和結果不一樣,對經濟的影響將會有差異和不同,除疫情防控方法、力度、結果不同產生對經濟的影響不同外,兩國經濟結構的差異,也將造成疫情對經濟的影響不同。
  • 社評:有利中美貿易磋商的條件不斷匯集
    中國輿論場上的表現顯示出,這個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願望和決心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有利於改革和發展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主流認識。這總體上降低了中國改革開放計劃與美方要求磨合的難度,也為在實際貿易和合作中減少雙方摩擦創造了有利條件。
  • 我國經濟發展的有利條件有哪些?習近平說透了
    儘管我國經濟發展的不確定性明顯上升,下行壓力有所加大,但習近平明確指出了我國發展經濟所具備的有利條件。有利條件面對這些困難和問題,習近平明確指出,我們要看到有利條件,增強對我國經濟發展的必勝信心。7月17日,中共中央在中南海召開黨外人士座談會,就當前經濟形勢和下半年經濟工作聽取各民主黨派中央、全國工商聯負責人和無黨派人士代表的意見建議。習近平在當時的講話中談到有利條件時曾表示,相信有中共中央堅強領導和全國人民共同努力,有改革開放40年發展積累的堅實基礎、豐富經驗,有廣闊的國內市場、經濟發展的韌性、潛力和迴旋餘地,我們有能力戰勝各種風險挑戰。
  • 徐奇淵:如何理解「雙循環」?
    有觀點認為,應當保持政策定力,著力推進結構改革,同時避免大水漫灌;但也有觀點認為,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與適度擴大總需求兩者之間並不矛盾,不應將兩者對立起來。在2016、2017年外需不斷向好的情況下,擴大總需求的緊迫性有所下降,前一種觀點對經濟政策的影響似乎佔了上風。
  • 環球時報:有利中美貿易磋商的條件不斷匯集
    中國輿論場上的表現顯示出,這個國家深化改革開放的願望和決心不斷增強,對外開放有利於改革和發展越來越成為全社會的主流認識。這總體上降低了中國改革開放計劃與美方要求磨合的難度,也為在實際貿易和合作中減少雙方摩擦創造了有利條件。
  • 美智庫關注中國經濟風險評估及研究方法
    近日,美國戰略與國際問題研究中心(CSIS)發布《中國經濟風險矩陣》報告,對中國經濟風險進行評估,並提出關於中國經濟風險的新研究工具——中國經濟風險矩陣。報告稱,中國金融行業發展迅猛,難以通過傳統的跨國分析工具進行比較。
  • 疫情不會影響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局
    數據表明,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我國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成效繼續顯現,復工復產復商復市全面推進,生產需求繼續改善,就業物價總體平穩,積極因素逐步增多,經濟繼續呈現恢復態勢。我們的研究和分析認為,這次新冠肺炎疫情,不會影響中國經濟的基本面,不會影響中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大局。
  • 畢馬威深度分析:新冠疫情對中國宏觀經濟的影響
    但是目前中國經濟面臨的形勢和2003年具有很大的不同:中國整體經濟增速依然處於下行周期,內外部壓力較大;目前經濟結構中消費、服務業佔比更高,而這兩個行業受疫情影響最大,恢復時間也將較長;此外本次疫情的爆發時間和傳播方式也使其比「非典」更難控制。因此,受疫情影響,1季度中國經濟增速面臨很大下行壓力。  2.但是歷史數據表明,自然災害對宏觀經濟的影響通常都是短期的,經濟常呈現出V型走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