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關於博士論文的選題 選一個好的題目,是寫好學位論文的第一步,也是相當關鍵的一步。要選擇自己特別關注、最感興趣的問題,覺得有感悟、有體會,有新意,有話要說,有話可說,非說不可,圍繞一個專題展開全面、系統的論述,才有可能寫出一篇較好的博士論文。 博士論文的題目,一般可以叫做《××××論》或者《××××研究》,比如《刑事第二審程序研究》或《死刑程序控制論》等。 博士生撰寫學位論文,一般說來我不主張由老師命題。因為老師給出的命題,也許並不是你們想寫的問題,平時對它思考的不多,硬要去寫不一定能寫好。選題最好 是經過了自己的思考,有感而發,有話想說,才能寫好。但不是絕對的,如果博士生自己實在找不到一個好的選題,請老師幫助,老師也可以根據該生的具體情況, 推薦一個較為合適的選題,但也要經過學生的仔細思考,認為適合自己,才可以確定。 博士論文的題目不宜過小。太小的題目無法展開,也不像一篇博士論文。
二、關於收集資料 確定了選題後,就要立即著手去收集資料,收集資料是個逐漸積累的過程,要儘量多瀏覽有關的專著、論文和報刊文章。從中吸取營養,或者找到靈感。建議每人都 買一個掃描筆,攜帶方便且效率很高,非常有用。你所需要的資料,常常是散見於各種書籍中,一本書中也許只有一小段或者幾句話是你將來要引用的,可以用掃描 筆把它輸入電腦中,記下它的出處,以後可隨時調用,那就很方便了。 資料的收集要隨時留意,有時也許在偶然間會遇到很好的材料,就要留心把它記下來。
比如,有一次我在太原市雙塔寺烈士陵園看到一個倒塌的殘舊石碑,上面刻有 明朝萬曆年間駐太原按察使寫給後代子孫的遺訓,題為《近溪隱君家訓》,上面寫有「幹公道事,做老成人,說實在話」等內容,使我眼前一亮,驚嘆:這不正是我 們宣傳的「大慶精神」嗎?這可是一個極其難得又極有價值的資料,遂趕緊把它記了下來。回京後,不久在《北京晚報》上看到介紹《近溪隱君家訓》的報導,還刊 登了那塊殘舊石碑的照片。可見那位記者也很識貨,他也認為這是一個極好的資料。
後來,我在論述法律的社會性和繼承性時,就引用了這個資料,說明即使是工人 階級的道德觀念,與某些正直清廉的封建官吏的道德觀念也有某種相通之處。這個資料就派上了用場,而且極有說服力。撰寫博士論文,還要特別要注重對外文資料 的收集。要收集最新的資料,新的立法、新的觀點、新的見解、新的數據。 關於外文資料的收集,要注意區分是新的資料還是舊的。比如外國人要引用我國的刑事訴訟法,如果引用的是1979年的法條,那顯然就是過時了的,已被修改過 的陳舊的法條,作為論據,其可靠性就大打折扣了。今年我審閱西南政法大學某學生的一篇博士論文,是論述陪審制的,他在這方面就做得非常好。作者在法國留 學,查閱了外國的許多最新資料,校正了國內一些學者的不準確解釋,這篇論文就很有價值。收集外文資料,要儘可能看外文版的原文,因為翻譯過來的資料總會或 多或少地失真。當然,一個人很難懂得許多國家的語言,因此,當遇到有些問題自己無法解決時,可藉助其他專家的幫助。
比如,前些年我在評述有關法的定義時, 發現《共產黨宣言》中的一句譯文不準確,造成對法的定義很48難理解。這句話的中譯文是:「正像你們的法不過是被奉為法律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在漢 語中,「法」與「法律」本來就是同義詞,因而從語法或邏輯上來講,這句中譯文就成了同義反覆,由此使我對這句話的翻譯產生了疑問。但我不懂德文,便去請教 德語專家石立堅教授,請他查對一下《共產黨宣言》的德文版和俄文版在此處是用的什麼詞語。查對的結果,發現在中文譯為「法」和「法律」的兩處,在俄文和德 文中都是對應地使用了兩個不同的詞語,前者表示權利、權力、法權等等,後者則表示規律、定律、法、法則、法律等等的意思,更為確切的表述是「寫進了法律 中」。
這樣,問題便清楚了。這一句話,中文應該譯為「正像你們的權利不過是被寫進了法律中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或「正像你們的權利不過用法律形式 表現出來的你們這個階級的意志一樣」,這就使人們容易理解了。據此,我寫了一篇《對〈共產黨宣言〉中一段譯文和法的定義的商榷》,發表在《中國法制報》 上,由此撼動了以往對「法」的定義。但必須說明,此文中涉及外語的內容,是請教了德語專家石立堅教授才弄通的。如果你們遇到諸如此類的問題,也應向有關專 家請教。任何人都不可能全知全能,要不恥下問。
三、圍繞學位論文的選題,要爭取陸續撰寫和發表幾篇文章 確定好選題後,按照選題的內容,逐步展開研究,一部分一部分地搞明白。成熟一章,就可以把它寫出來,先把它作為一篇論文送出去發表,力爭在撰寫學位論文的 過程中逐步形成幾篇相對獨立的小論文。學位論文的寫作過程,本身就是一個思考不斷成熟、認識不斷深化的過程。隨著佔有的資料越來越充分,自己的思路也漸漸 清晰,就要把已經梳理清楚,思考比較成熟的這部分形成書面的文字,進一步整理成可以發表的文章。這樣既完成了博士論文的寫作,又形成了在研期間的科研成 果。 特別應該提醒大家:切忌只是一味地堆積資料而不去梳理、運用。否則,資料收集了一大堆卻遲遲不動手寫作,到最後才去動手時,「靈感」早就消失了,那就很難寫出一篇有靈性、有創見又能引人入勝的好文章。
四、注重理論聯繫實際 一篇好的博士論文,一定要注重理論聯繫實際。反過來說,切忌搞成華而不實、「空對空」的抽象概念演繹。為此,需要強調幾點:
1.博士論文中一定要有一些實際的案例引用的案例必須是真實的,不能自己杜撰或編造案例。刑事訴訟法學是一門應用科學,具有極強的實用性,因此,撰寫博士 論文,不應脫離現實只憑「想當然」去任意發揮,而要針對現實,著眼於解決實際問題。比如,最近在2007年第3期《中國法學》上看到一篇文章,作者是北京 大學法學院陳永生副教授,他的文章提到50個冤假錯案,都是他多年來留意收集的實際案例,他從中抽取出20個典型案例,分析冤案形成的原因,就很有說服 力。對於引用的案例,可以是已經判決生效的,也可以是一審已經判決但尚未生效的,也可以是在偵查階段、審查起訴階段尚未進入審判程序的案件。收集案例有多 種渠道,但不管是從哪裡得到的,都應是真實的,不得虛構或增減任何情節。分析真實的案例,才能對健全訴訟法制起到有益的作用。 近幾年我評閱了不少博士論文,發現有一些論文竟沒有引用一個案例,儘是說一些想當然的空泛的議論,這樣的論文就不大好,至少可以說它對立法、司法都沒有多大益處。這是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2.博士論文中,應當引用一些必要的數據,作為對重要觀點的支撐 引用的數據可以是綜合的,也可以是局部的。比如,《中國法律年鑑》每年都刊登公檢法機關發布的比較全面的數據,政府某些部門舉辦的新聞發布會也會發布若干 數據;某些學者或課題組的調查報告也可能提供許多重要數據。你們到基層單位實習或者搞專題調研,更要留心收集各種數據,或許會很有用處。總之,數據的來源 是廣泛的,問題是自己要多留心收集這些數據。 在引用數據時還應注意:必須對若干數據進行比對,有時可能會發現幾個數據彼此有衝突,或者有較大的差異,甚至有的部門在不同時間發布的若干數據也許對不上茬口。遇到此類情況就要認真核對,去偽存真,不可再引用的幾個數據之間發生明顯的矛盾。
3.論文中要注意選擇恰當的量化詞 論文在涉及對某些問題的判斷時,往往需要使用一些相對模糊的量化詞,例如「許多」、「很多」、「絕大部分」、「大部分」、「多數」、「少數」、「個別」、「極少」等等,要注意選擇恰當的量化詞,儘可能把握好分寸,避免用詞不當而造成一些不應有的失誤。 五、關於對引文、腳註的要求 我在評閱博士論文和碩士論文時,經常發現在引文和腳註中出現種種不應該發生的問題。
為此,有必要特別提醒大家注意以下幾點: 1.引文務必準確,不能有錯漏,並且應當儘量引用原著和第一手資料 比如論文中引用馬克思、毛澤東、鄧小平領袖人物或權威學者的話,就一定要從原著中摘引。引用其他文章中的論點也要儘量來自第一手資料。有時發現某篇論文引 用毛主席的話,下面的腳註卻註明是轉引自某刊物發表的一篇論文,讀者一看就知道他根本沒有看過原著,表明其治學態度不嚴謹。如果別人所引的話不準確甚至斷 章取義,他也只會是以訛傳訛,那就很不嚴肅了。
2.引文要忠實於原著,不能斷章取義 如果引述的內容文字太長,中間可以用省略號刪節,但不能更改原文,更不能斷章取義。曾發現有的論文引述他人的論述很不準確,與原文核對,人家根本沒有講過他所引述的話,這叫做「強加於人」。假如人家知道了這種情況,甚至可以把他告上法庭。
3.引用外國法律的條文,必須與原文核對準確無誤 我曾發現有的論文引用外國法律很不準確,拿原文一對照,在他標註引用的某一條中,根本找不到他所引述的文字,有的引文竟與原文的意思大相逕庭,這豈不鬧出了笑話!這些都是文章的「硬傷」。
4.論文中涉及的外國人名,要參照統一的規範化譯名。例如,義大利刑法學家貝卡裡亞,很容易誤寫為「貝卡利亞」,但正確的譯名是「貝卡裡亞」。此類錯誤所在多有,要注意校正過來。
5.論文寫好後要認真校對(包括正文和引注)。誰也不可能保證在一篇論文中一個錯別字也沒有,但錯漏不可太多。可以讓同學幫助互相校對,校改幾遍再交給老 師。還要注意引文與文章主體的契合程度,即引文是否能夠恰當地、有力地支撐你的觀點,增強論文的說服力。如果引文與論文所要論述的內容關係不大,寧可刪除 引文,不必畫蛇添足。
六、關於論文的開篇和結尾 論文的開頭非常重要,古人就將文章的開頭稱為「鳳頭」,可見開頭在文章結構中所佔的份量。一篇博士論文,一般不宜開頭就直接寫第一章,通常要有緒論,寫明 選題的意義、研究目的、研究方法,有什麼創見,還存在哪些疑難問題等等。論文的開篇應開門見山,言簡意賅,亮明自己的觀點,並且要爭取能夠吸引讀者願意看 下去。 一篇博士論文,自然要分為若干章節,全面、系統地逐層闡述作者的觀點。但是在最後一章寫完之後,一般不宜直接打住。要注意首尾呼應,通常在最後一章之後, 應有一段結束語與開篇呼應,對前面提出的問題,在文尾要有個交代,用總結性的文字將全文收場。也就是說,話不能只說一半。一篇論文不僅要提出問題、分析問 題,還要最終解決問題。 如同文章的開頭一樣,結尾在全文結構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可小覷。結尾要言盡意止,不要拖泥帶水。
七、關於對博士論文中語言文字的要求 寫文章不同於口頭的陳述,它是以書面語言來表達作者想要說明的問題。書面語言一般要比口語化的表述更為洗鍊,因而書面語言運用的好壞,是評價論文優劣的一個非常重要的形式要素。在此強調以下幾點: 1.博士論文文字應清爽、通暢,切忌病句連篇,並且要善於運用各種不同的表達方式 例如,《紅樓夢》中塑造了無數光輝鮮亮的人物形象,就是從正面、反面、側面等多種角度去寫,有時是直接寫某件事、有時就寫得隱晦曲折,有時又一語雙關。同 樣的話,從不同人的口裡說出來,所用的語言就完全不同。這樣,文字的表述就顯得靈活多變而不死板。文字功夫是一種硬功夫,需要長期的磨鍊,但博士生的書面 語言一定要能夠基本上過關,否則很難寫出一篇好論文來。
2.要儘量避免使用長句子 我所帶過的學生中,有人習慣於使用長句子,一句話往往長達數十個字,中間的意思又轉了好幾道灣,讀起來讓人頗感費力,想半天也很難理解作者究竟想要表達什 麼意思。我曾多次指出這個毛病,硬是把它校正了過來。須知,漢語的優勢就在書面語言極為洗鍊,通常是使用短句子。像《史記》一類的古書就不用說了,你們看 魯迅、毛澤東和鄧小平等人的著作,很少使用長句子。短句子生動活潑,讀起來鏗鏘有力。學會使用短句子,這也是一種硬功夫,值得我們去體會和磨鍊。
3.在表達某些問題時,還要注意選擇恰當的詞彙 比如,今年我評閱了十多篇博士論文,其中有三篇涉及秘密偵查或技術偵查手段,作者強調「秘密偵查手段的主要特點是具有欺騙性」。我就給他們提出,這樣的提 法似有不妥,應當避開「欺騙性」這種提法。這是因為,我國刑事訴訟法第43條明確規定:「嚴禁刑訊逼供和以威脅、引誘、欺騙以及其他非法的方法收集證 據。」為了對付嚴重的刑事犯罪,各國都在運用秘密偵查或技術偵查手段。如果你把這些手段都說成具有「欺騙性」,那還怎能允許使用?在倡導依法治國的今天, 要使秘密偵查行為納入法制化的軌道,就不宜把這種手段界定為具有「欺騙性」。可以改用「隱蔽性」、「隱秘性」或者改用其他的表述方式。所以,在撰寫博士論 文時,對於書面語言要反覆斟酌,選擇適當的詞語來表述。
八、關於博士論文的寫作方法 一般來說,論文有兩種寫法:一為「立論式」,二為「駁論式」。博士論文通常應採用立論式,即以我為主,全面、系統地論述某一專題。但是,要想講透一些問 題,還要注意在立中有駁,既要對某些不同的觀點展開有理有據的辯駁。論文中要有一些爭議的東西,而不能只是平鋪直敘。從學術發展的客觀規律看,真理只有在 不同觀點的爭鳴中才能愈辯愈明。恩格斯在《費爾巴哈與德國古典哲學的終結》(即「費爾巴哈論」)中強調指出:要想跟上時代的步伐去探索真理,只有在「同和 他才智相當的人們的友好或敵對的接觸中」才能得出自己的思想。
因此,在論文寫作中要勇於爭論,有爭論才能使文章生動活潑。當然,爭論必須遵守論戰的規則,關鍵是要尊重對方的人格,不可搞成人身攻擊。要準確地引用別人 的觀點,絕對不可歪曲人家的原意,更不能隨意扣帽子、打棍子,那樣只會反過來損傷自己。一定要充分地擺事實,講道理。所謂「有理不在言高,言高未必有 理」,重在以理服人。其實,「立」和「駁」是一個事物的兩個方面,結合起來使用,會起到殊途同歸的效果。反駁對立的觀點,目的是為了將自己的觀點更鮮明地樹立起來。這樣才能使問題越說越透,道理越說越明,文章才更有看頭。
九、關於博士論文的文體 博士論文,是就一個專門問題進行的議論、評論,其重點在於議論。要求在佔有大量資料的基礎上,經過自己的獨立思考,充分地講清道理,切忌寫成文學性或者藝 術性的文章。比如,曾有個碩士研究生想以《刑事訴訟美》作為學位論文題目,我就說這個題目不好,它似乎成了一篇美學論文,而不是法學論文。有的論文開頭就 寫「鏡頭一」、「鏡頭二」好像是寫電視劇本,看起來相當怪異。這樣的文體也不行。總之,對待博士論文的寫作,必須要抱有嚴謹的態度,還要有嚴謹的文風。一 定要以嚴肅、洗鍊、平實的筆觸來闡釋法律問題。
十、博士論文的字數 一篇博士論文,要嚴格控制論文的字數。最少要有15萬字,一般不宜超過20萬字。今年我評閱的幾篇博士論文,有的寫到40多萬字,還有一篇長達60萬字, 這就太長了,老師批閱的難度也大大增加。最好是將博士論文精煉到15萬至20萬字,如果還有許多話要說,可在學位論文通過之後,再適當增加內容,或可成為 一部專著出版。 當然,博士論文的字數也不能太少,我曾見到一篇博士論文只寫了8萬字,內容甚是單薄,好比只是開列了一個簡單的提綱,可見作者沒有用心去深入鑽研,在預答辯時就被老師們給否定了。這個教訓也應該記取。
十一、關於論文的寫作進度 如同對待任何事情一樣,一旦接受了任務,就要提前動手,趕前不趕後,免得以後突然遇到什麼特殊情況,衝擊了既定的計劃。博士論文選好題目後,就要及時進入 「臨戰狀態」,早思考,早動手,確保按期完成任務。要嚴格按照學校要求的進度,一步一步地安排好論文的寫作,切忌到了火燒眉毛的時候才開始動筆。 對於剛入學的一年級博士生來說,一進校就應當開始規劃三年的學習,以學位論文作為三年學習的主線。早作規劃更主動,要圍繞自己的興奮點,選擇一個專題作為 主攻方向,在三年學習中不斷擴充知識,圍繞這個專題,一篇一篇地寫若干文章,作為在研期間的科研成果。隨著認識的不斷深化,還可檢驗這個題目有沒有寫成畢 業論文的意義。當然,在研期間發表的文章,不限於學位論文的選題,作為練筆,可以撰寫無數的小論文,但作為主線,還是要圍繞學位論文的選題來深入鑽研。
所 以,一入學就要有個規劃,先開始考慮,用一年的時間反覆掂量,第二學年開學後敲定。 據我這些年接觸到的許多博士生反映,撰寫學位論文是一件苦差事,寫好一篇博士論文很不容易。但是正如古人所說:「世上無難事,只要肯登攀。」我的體會是: 做學問,一方面要靠自身的努力,另一方面,還要看他的悟性高低和學習是否得法。至於評價一篇文章的好壞,則是要看它能不能達到五個「度」———要有廣度、 深度、高度、厚度和力度。這是我多年治學的經驗總結,也是對博士學位論文提出的目標,希望你們朝著這個方向去努力。在撰寫論文的過程中遇到什麼問題,隨時 與老師交流,老師給予必要的指導自是責無旁貸。
大家完成論文之後可以提前去知網論文查重網進行知網論文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