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年5月,都是博士論文的答辯季。每年很多博士生參加答辯。看到好的博士論文,導師們會爽心悅目、渾身通透、連連叫好,但看到不好的博士論文,往往會讓導師看得氣血凝滯、呼吸不暢,甚至看論文都要看到吐。
那麼如何寫好博士論文呢?筆者認為,做到如下兩點,就會有很好的博士論文。
一、博士論文的寫作基礎要好
如果說託兒所、幼兒園的學前教育是成長,小學、中學是打基礎,大學是學專業基礎,研究生開始專業研究,博士生則是真正開始了專業的學術研究。
博士生,既然是叫博士,首先就要有比較博的基礎。本專業的本科基礎、碩士基礎肯定是要補的。基礎要紮實。在博士階段,本專業的基礎要紮實,而且還需要了解相關專業,尤其是人文學科基本情況。有紮實的人文學科的基礎,如果還有自然科學的基本知識,尤其是有很好的數學、邏輯學的修養,會更好。
具體地說,相關的名著,有很好的閱讀基礎。人類文明的基本的名著,都能夠閱讀,並且知道其中的核心思想。這樣,可以給博士生的研究,奠定一個非常好的基礎。我個人認為,一定要閱讀至少100本名著,才會有比較好的學習基礎。
在此基礎上,博士生最好對三個研究領域,有非常好的專業基礎。了解其基本的文獻、知道其基本的進展,能夠有比較好的學術訓練基礎。
在此基礎上,博士生在自己的博士研究選題領域,熟練掌握基本的文獻,並可以以基本文獻為基礎,知道這些基本文獻的優勢和進一步可能提升的方向,形成自己的理論思維,形成自己的理論框架,形成自己的學術貢獻。
在這一切都做好準備之後,博士生需要熟練地掌握和運用相關的研究方法,並形成方法的設計,搜集實證的資料,包括案例和數據,並付諸實施。
二、博士論文的寫作要求
在寫作的時候,需要把握如下各個方面:
導言部分,有清晰的研究背景,包括掌握的實際材料的總體把握,和文獻資料的總體把握,並在此基礎上形成自己要研究的實際問題和學術問題。
提出實際問題和學術問題之後,需要對此進行系統的現有文獻的梳理,為自己的博士論文研究提供相關的研究基礎,不僅僅要提出一般性的研究缺陷,更重要的是為自己的研究尋找文獻的基礎,如果有缺陷,則要找自己的研究能夠提出貢獻的缺陷,否則不是博士論文需要解決的缺陷。
在文獻基礎上,需要進行研究設計。包括研究方法設計和理論分析框架的設計。這些都可以有單獨的文獻基礎,為自己的研究方法設計和理論分析框架設計,提供基礎。不僅僅為博士論文的研究提供方法和理論分析框架,還需要提出方法論和理論貢獻的方向。包括回應方法論的,和理論的問題。
正文部分,則是根據論文的需要,進行案例分析。可以單案例分析,也可以多案例分析。也可以進行數據模型分析。當然也可以進行其他質性分析。這裡需要注意的是,讓論文主體部分有一個比較好的邏輯框架,自成一體,自圓其說。
最後是結論部分。回顧總結整個核心論文。回應導言部分的背景探討,研究是不是「應景」。也要在此總結和提升導言部分的文獻基礎和方法論基礎。是不是做到了進一步的提升。論文的研究,還可以在哪些方面進行進一步的努力。
現在很多有瑕疵的博士論文,形式上的問題,一般都是研究問題不太清楚或者缺乏聚焦,文獻不是很有關係,研究方法缺乏設計,理論分析框架缺乏提升,正文部分缺少邏輯,結語部分缺乏回應。這是論文的通病。需要注意。
有一個很好的基礎,然後又有十分圓滿的論文研究思路和寫作框架,在寫作中能夠從背景中直接切入要研究的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並在文獻的基礎上進行研究方法的設計、理論分析框架的塑造,有充分的研究資料,到處都有各自的文獻和實際材料的支持,有富有邏輯的正文寫作,到結語又有非常凝練的乾貨,對提出的實際問題和理論問題有一個簡單扼要的切中要害的回應,對現有文獻和研究方法也有提升,知道自己的核心學術貢獻,以及進一步提升研究的方向。
這樣的論文,導師們看了肯定會精神大好,答辯委員會看了也會精神抖擻,搞不好評個優秀論文,為今後的學術生涯奠定一個非常堅實的學術起點。
按照這個要求,我個人認為奧斯特羅姆教授《公共事物的治理之道》一書是一個非常好的模版。大家可以學習模仿。
編輯:Karlcelia,聯繫郵箱:maoshoulong@ruc.edu.cn
毛壽龍,中國人民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公共財政與公共政策研究所教授,公共政策研究院(IAPP-ruc)執行副院長,北京市海澱和諧社區發展中心理事長,深圳大學城市治理研究院學術委員。
Shelter and foo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