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遍啟示是指神透過自然界、歷史及人內在構造所做的一種自我彰顯。
自然界:中國文化中有很多歌頌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的作品,唐詩宋詞寫景抒情詩詞的之作更是數不勝數,人們在觀察欣賞自然之時留下那麼多膾炙人口的經典之作便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文化中流淌著對於自然的崇敬和仰慕,也顯示了神造萬物的美好也流淌在人心裡。
歷史:中國常將歷史的興衰歸結在「天」的手裡,非人力可為,並以「天命如此」去評價歷代王朝的更迭顯明中國文化中帶有對於「上天」的敬畏;中國文化雖然歷史悠久、根基深厚,但到明清末期,西方文化衝擊中國之時將福音的光帶到中國,從此,福音的種子在中國這片未得之地上生根發芽,福及萬民,在此看到上帝對於中國這片地土的憐惜。
人的構造:永恆——歷代君王將相對於壽命皆有痴迷,希望活到千秋萬代、永垂青史,即使是到今日,中國人對於長命百歲的痴迷渴求依然不減分毫,這從側面反映出,中國文化傳遞的乃是人對於永恆存在的渴望,雖然不明白永恆到底意味著什麼,但仍然在孜孜不倦地尋求。神在人心裡安置的對於永恆的盼望在中國文化裡顯露無遺。
鬼神——中國是一個敬拜鬼神的國家,如對遠古之時的遐想,鬼厲亂神、天宮地獄、人鬼之戀、壽星財神神仙等詞語更是反應出,一直以來中國文化對與鬼神之說都有自我想像與創造,孔子談及對於鬼神要敬而遠之,由此可見,中國文化中鑲嵌著濃厚的宗教情懷。
一般啟示是神在所有時代和所有地方,向所有人傳遞有關祂自己的信息,神在歷世歷代都有祂的普遍啟示。從中國文化之古代漢字的視角來看,殷商時期的甲骨文是一種象形文字,殷商時代的百姓乃至皇室喜好佔卜,甲骨文的內容也多是佔卜記事的文字,從文字的形體可以看出古人造字的思維,甲骨文中常出現「帝令雨」、「帝令風」的字句,可以看出他們對「帝」的敬畏,認為上帝(或許當時並不認識上帝)是自然界的掌權者。
從中國文化之言傳身教的視角來看,孔子在《論語》中表示「敬鬼神而遠之」,對鬼神的態度是敬而遠之;孟子在《孟子》中表示「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存其心,養其性,所以事天也。」更注重個人的修身養性;朱熹表示「則天即理也,命即性也,性即理也」,認為「天」是一種道德價值和宇宙秩序的根源;再到現代國人的思想觀念,雖主張「無神論」,但其思想深處還是有對「神」、對「天」的某種敬畏,認為「人在做,天在看」,指導人們不要去做違背良心的事。
另有近期因疫情而新建的「火神山」、「雷神山」醫院,也從側面表明人想通過「火神」「雷神」擊垮病毒的願望。雖然中國從古至今都有對「神」、對「天」的「敬奉」,但卻缺少對創造天地萬物的神的真正的認識,若要真正認識這位獨一的真神,還需要有神自己的話來帶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