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一篇文章引發了熱議。這篇名為《我選擇起訴》的文章中,法學碩士孟三寶講述了因為菜鳥裹裹強制下載菜鳥裹裹app,情感難以接受而引發的起訴事件,在經過一番網絡發酵之後,《我選擇起訴》引發了大量網友的共鳴,大有一種「天下苦秦久矣」的意味。
菜鳥裹裹APP也許是個好軟體,但是當菜鳥驛站要求我:是下載軟體還是不取件二者之間必須作出選擇時,我選擇了起訴菜鳥驛站。 ——《我選擇起訴》節選
然而,有些不可思議的事情是,在一片憤怒聲中,倒也出現一些企業叫屈的行為,很難分辨,這些委屈到底是真是假,企業利益和民眾利益,到底誰吃了虧,又是誰佔了便宜?
這種兩頭都吃虧的行為,為什麼還要做下去?今天我們來簡單分析一下,雙方都叫屈,究竟是誰的「鍋」。
既然想知道,「鍋」是誰的「鍋」,那麼我們首先就要認清楚一點,「鍋」從何而起,「鍋」因何而生?畢竟對於網友來說,「鍋」上面也沒有標籤註明是誰的,只能靠企業與民眾之間的爭辯來進行劃分,這就很微妙了,那麼到底是「店大欺客」還是「眾人鬧事」呢?
馬老先生是這麼說的—
人們奮鬥所爭取的一切,都同他們的利益有關。——馬克思
那麼我們就來看一下近些年快遞行業的發展及利益情況。
根據《2020-2026年中國珠三角地區快遞業行業發展動態及競爭戰略分析報告》,第一章中國快遞業的發展綜述及第二章中國快遞業發展狀況分析,我們可以看到「十三五」以來,我國快遞包裹量每年以新增100億件的速度增加,快遞行業發展著實迅速且紅火。中國的快遞增長速度已連續6年超過美國、日本、歐洲等發達經濟體。預計2020年全年快遞業務量完成740億件,同比增長18%左右;業務收入完成8660億元,同比增長16%左右。
快遞行業的蛋糕著實誘人!
自2014年至2020年,中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逐年增加,而增長走勢卻逐漸下降,同樣表現相同趨勢的是中國快遞服務企業收入走勢。這也很好地解釋了為什麼說快遞行業如今已經很難再崛起一家新的企業,快遞行業巨頭們投入大量巨資進行布局,巨頭競爭,誰入誰「死」,一個「池塘」中,已經很難容忍「小魚」存在,可以這麼說,中國快遞行業已經由2008年的一片「藍海」步入「紅海」。
2014-2020年中國快遞服務企業收入及增長走勢
2014-2020年中國快遞服務企業業務量及增長走勢
快遞方面,2013年成立的菜鳥裹裹整合阿里資源,攜手順豐、申通、中通、圓通、韻達等形成戰略同盟;2007成立的京東物流繼多年虧損不改大力布局物流收購跨越速運;1993年成立的順豐延續一貫的單打獨鬥風格業績表現亮眼。大致上現在快遞市場已經形成了三巨頭鼎立的局面。
巨頭的「戰爭」導致行業的競爭進一步激烈,可以說,中國的快遞正是進入一個「你死我活」的洗牌變革中。通常,我們把這種變革叫做——大人物的「大局觀」。
對於小人物來說,這叫做「鯨魚打架,殃及蝦米」
那麼問題來了,大人們的「大局觀」究竟有沒有給他們帶來利益?為何企業一邊吃著「蛋糕」一邊來更加苛刻地對待我們這些「小蝦米」呢?
答案是企業也真的委屈。
給菜鳥1000億去投資,不夠再給3000億,短期不要想盈利的事。
——馬雲
要知道,企業的體量越大,那麼翻身的空間便越來越小,如果不形成穩定的市場佔比,那麼企業便會越來越難,哪家企業不是由一個個忙忙碌碌的辛苦人組成的呢?大量的物流成本、人力成本、網絡成本、倉庫成本…種種成本幾乎切去了企業的多半成果,剩下的也是所剩無幾,這才是企業為什麼叫屈的地方,激烈的外界競爭,巨大的成本支出。
想想京東自建立起都連續虧損12年啊,叫屈是真的有道理。
因此就目前而言,我國快遞行業發展的主要矛盾還是服務能力、發展水平較低,不能滿足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不斷增長和變化的服務需求,這也是不可調和的矛盾。當然,前面這句話有點廢話,講透徹點最主要的矛盾還是「巨頭」資本降低服務,節省成本,而我等不從而已。
我們來看一下菜鳥裹裹的騷操作是怎麼發展的
2017年始,某些城市開始推廣菜鳥裹裹,要求強制下載。當然,官方的解釋也很有意思:減少成本,避免簡訊騷擾。但這種「騷操作」卻導致我們取件多了更多的步驟,且容易遺忘快遞取件(畢竟菜鳥APP消息總容易埋沒在大量APP彈送中)。
對於快遞驛站來說,菜鳥裹裹強制硬體考核指標,並整合淘寶資源,物流退換都默認調成菜鳥裹裹旗下合作快遞,導致大量驛站收入驟降,發起抗議,隨後菜鳥裹裹可能意識到戰略不對,開始把掃碼取件(線上取件)作為了驛站考核內容,然後又以「以後會開通其他快遞公司的接單權限」開展安撫。
結果呢?菜鳥好像發展的並不亮眼。
根據財報,京東二季度的年度活躍用戶數同比增長了30%,相較一季度進一步提速。
順豐的優勢同樣進一步擴大,其上半年營收達711.3億元,同比大增42.05%。
相比之下,在履約體驗上稍遜一籌的「通達系」的營收增速要麼是負數,要麼僅錄得個位數的增長。
-----《從戰略布局看,菜鳥對快遞行業的影響究竟幾何?》節選
於是,聰明的菜鳥轉戰校園,可能是學生是更容易接受一些強制行為。
在校學生夠寬容,遇到這種不觸及根本之利益的情形,通常選擇忍耐;也因為在校學生夠弱小,一個投訴電話已是多數人能想到的最後手段。以至於我們都麻木了。
——《我選擇起訴》
從道理上來說,中華民族真是一個很容易容忍的民族,對於一些企業的行為,既包容又體諒,可惜, 某些企業的不容易叫屈,倒有點吃著民眾的「蛋糕」反過來為難民眾的意思。
以鬥求和和則存,妥協求和和則亡。
最後講一下在本次的《我選擇起訴》事件中最近進展:菜鳥驛站與孟三寶網友進行了第二次溝通,表態要對其所在學校的站點進行約束和調整,表明會張貼公告禁止強制下載,提倡多元化取件方式。
可惜,依舊是私下的溝通,並不願進行全國範圍內整改。
希望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能運用法律的武器來保護自己的權益,不因麻煩而忍耐惡事,不助不良之風,阿里這個企業回歸到正常的市場競爭手段。最終服務好大眾,形成雙贏的局面。
並沒有得罪客戶還能長遠發展走下去的企業,不是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