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天耕耘最有趣、最實用的心理學
中國人自古以來就把孝順看得非常重要。「夫孝,天之經也,地之義也。」在中國人的價值觀裡,父母生我們、養我們,於我們有養育之恩,因此孝順父母是天經地義的事情。
「慈母手中線,遊子身上衣。臨行密密縫,意恐遲遲歸。誰言寸草心,報得三春暉。」臨別前母親為孩子縫補身上的衣服,一針一線都寄託著對孩子深深的愛。
「百善孝為先」更是體現出孝順在中國人傳統價值觀裡面所佔的地位。
從傳統文化的角度講,人們提倡孝順,從法律的角度講,贍養老人是每個人應盡的義務,可見,孝順父母是一件我們每個人都應該去做的事。
孝順已經深深融入中國人的血液中,中國人講孝順,而他們也正是這樣做的。
近日,一則新聞吸引了人們的眼球,主人公是一位跑滴滴的中年男人,車裡的副駕駛位置坐著他的母親,她母親患有老年痴呆症,已經記不得兒子了。
她本在養老院生活,可一段時間沒見母親,兒子發現母親瘦了一圈,於心不忍,便將母親接了回來。
怕母親一個人孤單寂寞,有可能會發生危險,於是讓母親跟著自己出去跑車接客,一有時間便牽著母親下車透透氣。
對此,網友們紛紛評論說司機好人有好報,是一個孝順的兒子,不論在何時何地都牽掛著母親。
母親十月懷胎,將我們撫養長大,她們以前或許也是無憂無慮的少女,但生孩子之後感覺到自己承擔了很大的責任。
她們不得不改變自己,開始操持家務,同時還要照顧孩子,硬生生變成了一個家庭主婦,所以無論母親變成什麼樣,我們都不應該拋棄母親。
無獨有偶,另一則新聞中一個年輕人選擇把自己的腎轉移給患了絕症的母親,當被問起為什麼願意捨棄自己寶貴器官的時候,他說:
「我的命是媽媽給的,我少了一個腎不要緊,可媽媽少了一個腎就會死。」
在親情面前,年輕的兒子不顧自己軀體的完整,只想換取母親的健康,正所謂「身體髮膚,受之父母」,又應了那句「孩子是母親掉下來的心頭肉」。
孝順引導著中國人的行為,一方面,它體現出中國人的價值觀,但另一方面,孝順也正在摧毀下一代人。
人到中年之後,往往上有老下有小。
下要撫養孩子,供孩子上學、買奶粉、報興趣班都要花很多錢,上要贍養父母,老人體弱多病,每個月買藥也會花費大量的錢,如果患上了重大疾病,因病返貧也並不是什麼稀奇的事。
所以對於很多中年人來說,他們承受著巨大的雙重壓力。
雖說贍養父母是義務,也代表了孝順,但有些老人對孩子有著非常強的依賴性,明明自己可以做的事卻要子女幫著做。
在這些老人看來,自己老了,子女就應該幫自己包辦所有事情,自己就應該天天「享清福」,這種思想導致很多老人嚴重阻礙了子女的正常生活。
他們大量佔用子女的時間、精力和金錢,甚至使得他們不得不放棄工作來照顧父母。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孝順父母是他們自願的、發自內心的,不需要誰來約束他們,但有時候父母不必要的依賴使得他們大傷腦筋。
他們往往是選擇依從父母,就沒有時間陪孩子,也沒有個人休息時間,甚至連工作都會受到很大影響,以至於不得不辭職在家照顧父母,而不依從父母,則會被人評價說不孝順。
對於老人來說,他們依賴子女是正常的,隨著年齡的增長,人們會愈發體驗到親情的寶貴,他們撫養孩子嘔心瀝血,因此到了晚年便也想體驗一下「被關愛」是什麼感覺。
但過度的依賴則會給子女套上一把沉重的枷鎖。
子女想要贍養父母,必須建立在一定的經濟條件之上,如果經濟條件不好,父母一旦出事,子女想醫治都拿不出錢來。
從另一個角度講,老人與中年子女是一個家庭,可中年人也有自己的家庭,如果過分關注一個家庭而導致忽略另一個家庭,則會造成整個大家庭的困擾。
因此父母對於子女的依賴應該建立在不侵犯子女個人世界的前提之上,特別是不能耽擱子女的工作,不要用孝順綁架子女的生活。
- The End -
作者 | 神奇小小
第一心理主筆團 | 一群喜歡仰望星空的年輕人
參考資料:《Social Psychology》
微信公眾號:第一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