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武器》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繼「一戰」之後創作的一部以反帝戰爭為主題的小說。這部小說以義大利戰場「一戰」為背景,以主人公亨利中尉和英國護士凱薩琳的義大利為背景,描寫了戰爭下的悲劇愛情,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戰爭摧毀了生命和愛情。
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語言大師。他作品的句子結構簡單,通常是短句或並列句。他還摒棄了空洞、膚淺的誇張詞彙,採用了具體而實用的專有名詞。作者英國作者赫·歐,貝茨分析了海明威:「自19世紀亨利·詹姆斯以來,一派繁榮蕪雜的文風像是附在『文學身上的亂毛』,被海明威『剪得一乾二淨」的創作風格。
因此海明威的作品看似簡單樸素,但我們需要深入挖掘獨具匠心的深刻內涵和結構安排。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對作者海明威進行分析。
獨特的敘事藝術:冰山原則
「冰山原則」是海明威最著名的敘事藝術,也是海明威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對於「冰山原則」的解釋,海明威用《死在午後》:「如果一個散文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裡很有數,那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而讀者呢,只要作家寫得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寫出來似的」。
因此海明威強調作品中某些信息的省略,省略的部分留給讀者去感受和理解。
01
小說《永別了,武器》在開頭使用了「冰山原則」
那年夏天,我們住在鄉下的一所房子裡,對面是山對面的河和平原。河床多卵石礫石,陽光下幹白,河水清澈,水流湍急,水深蔚藍。部隊沿著房子前面的大路走著,塵土散落在樹葉上。樹幹上也布滿了灰塵。那年樹葉落得早,我們看著部隊沿著公路行進,塵土飛揚,樹葉被微風吹落了,士兵們開通後,道路一片空白,白茫茫,只剩下一片葉子。
一般來說,小說的開頭應該說明故事的背景、時間和時間,但是在這個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時間是「那年晚夏」,位置是「鄉村」,作者沒有說明具體的時間和地理位置,也沒有介紹「我們」的具體人和「部隊」所屬的國家。
從表面上看,作者向讀者展示的只是幾句開場白,以及由幾個形容詞「幹」、「白」、「清澈」、「蔚藍」、「空蕩蕩」)勾勒出的悽涼景象。事實上在平靜的描述下,卻有著某種深刻的含義:戰爭所造成的傷害和恐怖已經蔓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就像霍亂無法控制一樣,無論哪場戰爭極其殘酷,都會造成難以形容的破壞力,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無盡的災難和痛苦。
02
我把他們趕出去,關了門關了燈也沒用。就像跟一尊石像告別。過了一會兒,我走出醫院,冒雨走回旅館。
這段話是關於一個女人主人公凱薩琳她死於難產並告別了亨利。我們可以看到這裡只有一些簡單明了的描述,沒有任何場景渲染,作者也沒有詳細描述亨利的內心感受。
然而如果我們反覆閱讀,讀者不難發現作者隱含的悲傷:凱薩琳和亨利遠離戰爭,也孕育了愛的結晶,幸福的生活就在眼前,但現在活著的人已經變得沒有生命了「石像」,生命終止了,一切都變成了虛無,而且調調。
死亡帶走了愛和亨利生存的信念。「在雨中走回旅館」進一步暗示亨利幻滅了。雖然亨利逃離了槍林彈雨的戰場,但他仍然無法逃脫戰爭下每個人的悲慘命運:戰爭無情地摧毀了一切,在這場戰爭中,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作者海明威不喜歡和反對戰爭,但他總是把握住自己的情緒和情緒,他運用「冰山原則」寫作技巧,用簡單的文字來隱藏自己的感受和感受,讓讀者能夠思考和理解他的深層含義。
海明威作品中的符號意象
在海明威作品中,一些隱喻意象看似簡單自然,但在一定程度上卻滲透了作者的深層情感,揭示了作者的真實想法。同時,作者對意象的描寫也可以使我們感受到人與物之間的通感。
01圖片1:山
在小說《永別了,武器》的開頭,有一個意象:山。
那邊的山光禿禿的,褐色的。遠處有一些高山,棕色的高山,山坡帶一點綠色。我朝北看到雪線下的兩個山脈是綠色和黑色的,在雪線陽光燦爛上,一片雪白,非常漂亮。
眾所周知,山代表純潔、健康和慷慨和平,正如小說中的牧師建議亨利去阿布魯(位於義大利中部和南部的一個政治區,亞平寧山脈)去度假:「在阿布魯佐,雖然天氣嚴寒,但一切都顯得那麼明亮與乾燥」。
亨利沒有聽從牧師的建議,而是呆在平原那裡,戰爭還在繼續,然而他最終還是帶著凱薩琳逃到了瑞士,在山裡的農舍裡,他們花了一段時間幸福的時光。這也是戰亂年代亨利最平靜的時期,也是時光回歸自我的時期。
02圖2:雨
另外,「雨」是小說中最重要的一個形象
冬天一到,雨就下個不停。過了一會兒,開始下毛毛雨,外面的霧變成了雨,很快雨大起來了。外面陽臺上雨,風伴雨,敲打玻璃門。一整天都是暴風雨,風雨交加,到處都是水和泥。雨下得很大,炮擊開始了。他們冒雨發射了戰鬥。雨中炮擊無數次,火箭彈頻頻發射,在一陣風和一陣雨之間,我們可以聽到遠處北方猛烈的炮擊聲。我離開醫院,冒雨走回旅館。
可見,在整部小說中,作者對雨作了詳細的描寫,小說從頭到尾,雨頻頻出現,一下雨,災難和死亡就不可避免地發生。
一開始,雨下個不停,霍亂也接踵而至:「這場雨帶來了霍亂,最後軍隊裡僅僅死了七千人」,雨帶來了霍亂,霍亂帶來了死亡,但霍亂造成的死亡與戰場上的死亡相比微不足道。可見戰爭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小說的中間部分反覆提到:「風狂雨驟,炮轟無數」,戰爭已經使人們痛苦不堪,暴風雨的惡劣天氣加劇了人們的災難,作者通過對悽風冷雨的描寫,為全文營造了一種更加壓抑、壓抑的基調,也讓讀者看到了戰爭下人們無盡的苦難和苦難。
最後,雨又一次使小說沉浸在令人窒息的悲劇氛圍中,凱薩琳難產而死,亨利的美夢再次被徹底粉碎。愛和理解凱薩琳已經喚醒了渴望生命的亨利,但是凱薩琳的死亡再次讓亨利跌入命運的谷底,並進一步憎恨戰爭。
亨利是作者海明威描繪的一個被戰爭摧毀的堅強、困惑和絕望的形象,通過亨利從希望到失望再到徹底絕望的過程,海明威深刻地揭示了戰爭對社會和人類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損害,他還號召人們對戰爭進行反思和覺醒,堅持反對戰爭的事業下去,直到全人類都能喊出「永別了,武器」、那一天的到來。
03圖3:螞蟻
有一次我去野營,我在火上加了一塊柴,螞蟻被木頭覆蓋著,火一到燒起來,螞蟻就成群結隊地跑出來了亂串,然而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掉進了火裡,即使有幾個逃走了,他們的屍體也被燒焦並夷為平地。
在戰爭面前,人類就像「螞蟻」在烈火中,大多數是無處可逃,他們只能被火吞噬,即使有人僥倖逃走,他們身上也布滿了黑色和藍色。隨著他對戰爭認識的加深,他越來越認識到戰爭的非人性化,他很高興年輕人卻在戰爭中遭受殘酷的傷害和各種愚弄,即使他在槍林彈雨中倖存,卻也不得不接受自己軍隊的處決。
最後亨利對戰爭和世界完全失去了信心,看到每個人都將不可避免地在戰爭中死去。在殘酷的戰爭面前,渺小的人類只能被捆綁起來,任其宰殺。這也是表現作者痛恨戰爭卻無能為力矛盾的情緒。
悲劇藝術
一些評論家認為:「海明威作品中得以永存的部分就是悲劇性的陳述」。有人說:「悲劇是海明威對抗內心分裂的方法」。海明威如何評價他的作品?
小說海明威稱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為悲劇,而劇中的主人公則是永恆的地球,他還稱《永別了,武器》為「我的羅密歐和朱麗葉」。
因此海明威的故事總是以死亡告終。比如小說《永別了,武器》,亨利目睹了戰友在戰場上的犧牲,他也是兩次從死亡線上逃脫的人,他認為如果他不參加戰爭,生活就會不同。我們還看到亨利和凱薩琳離開家鄉到瑞士,在山林隱居,以避免殘酷的戰爭。然而他們仍然無法逃脫戰爭下人類的悲慘命運。
另外,凱薩琳的死亡結局也反映了海明威的愛情觀:「兩個人彼此相愛,卻不能獲得一個美滿結局」。小說中亨利意識到戰爭的欺騙,決定遠離戰爭,凱薩琳去了他想要的幸福生活,但他的愛情理想也破滅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海明威作品中,愛是僅次於死亡的另一個焦點。尤其是在戰後關於世界的小說中,愛情註定要以悲劇告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