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永別了,武器》:看看海明威如何用創造性的技巧講述戰爭和愛情

2020-12-17 吳陌友

《永別了,武器》是美國作家海明威繼「一戰」之後創作的一部以反帝戰爭為主題的小說。這部小說以義大利戰場「一戰」為背景,以主人公亨利中尉和英國護士凱薩琳的義大利為背景,描寫了戰爭下的悲劇愛情,揭示了戰爭的殘酷:戰爭摧毀了生命和愛情。

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語言大師。他作品的句子結構簡單,通常是短句或並列句。他還摒棄了空洞、膚淺的誇張詞彙,採用了具體而實用的專有名詞。作者英國作者赫·歐,貝茨分析了海明威:「自19世紀亨利·詹姆斯以來,一派繁榮蕪雜的文風像是附在『文學身上的亂毛』,被海明威『剪得一乾二淨」的創作風格。

因此海明威的作品看似簡單樸素,但我們需要深入挖掘獨具匠心的深刻內涵和結構安排。筆者將從三個方面對作者海明威進行分析。

獨特的敘事藝術:冰山原則

「冰山原則」是海明威最著名的敘事藝術,也是海明威研究的重要課題之一。

對於「冰山原則」的解釋,海明威用《死在午後》:「如果一個散文家對於他想寫的東西心裡很有數,那他可能省略他所知道的東西,而讀者呢,只要作家寫得真實,會強烈地感覺到他所省略的地方,好像作者寫出來似的」。

因此海明威強調作品中某些信息的省略,省略的部分留給讀者去感受和理解。

01

小說《永別了,武器》在開頭使用了「冰山原則」

那年夏天,我們住在鄉下的一所房子裡,對面是山對面的河和平原。河床多卵石礫石,陽光下幹白,河水清澈,水流湍急,水深蔚藍。部隊沿著房子前面的大路走著,塵土散落在樹葉上。樹幹上也布滿了灰塵。那年樹葉落得早,我們看著部隊沿著公路行進,塵土飛揚,樹葉被微風吹落了,士兵們開通後,道路一片空白,白茫茫,只剩下一片葉子。

一般來說,小說的開頭應該說明故事的背景、時間和時間,但是在這個描述中,我們可以看到時間是「那年晚夏」,位置是「鄉村」,作者沒有說明具體的時間和地理位置,也沒有介紹「我們」的具體人和「部隊」所屬的國家。

從表面上看,作者向讀者展示的只是幾句開場白,以及由幾個形容詞「幹」、「白」、「清澈」、「蔚藍」、「空蕩蕩」)勾勒出的悽涼景象。事實上在平靜的描述下,卻有著某種深刻的含義:戰爭所造成的傷害和恐怖已經蔓延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就像霍亂無法控制一樣,無論哪場戰爭極其殘酷,都會造成難以形容的破壞力,給人們的生活帶來無盡的災難和痛苦。

02

我把他們趕出去,關了門關了燈也沒用。就像跟一尊石像告別。過了一會兒,我走出醫院,冒雨走回旅館。

這段話是關於一個女人主人公凱薩琳她死於難產並告別了亨利。我們可以看到這裡只有一些簡單明了的描述,沒有任何場景渲染,作者也沒有詳細描述亨利的內心感受。

然而如果我們反覆閱讀,讀者不難發現作者隱含的悲傷:凱薩琳和亨利遠離戰爭,也孕育了愛的結晶,幸福的生活就在眼前,但現在活著的人已經變得沒有生命了「石像」,生命終止了,一切都變成了虛無,而且調調。

死亡帶走了愛和亨利生存的信念。「在雨中走回旅館」進一步暗示亨利幻滅了。雖然亨利逃離了槍林彈雨的戰場,但他仍然無法逃脫戰爭下每個人的悲慘命運:戰爭無情地摧毀了一切,在這場戰爭中,每個人都是受害者。

作者海明威不喜歡和反對戰爭,但他總是把握住自己的情緒和情緒,他運用「冰山原則」寫作技巧,用簡單的文字來隱藏自己的感受和感受,讓讀者能夠思考和理解他的深層含義。

海明威作品中的符號意象

在海明威作品中,一些隱喻意象看似簡單自然,但在一定程度上卻滲透了作者的深層情感,揭示了作者的真實想法。同時,作者對意象的描寫也可以使我們感受到人與物之間的通感。

01圖片1:山

在小說《永別了,武器》的開頭,有一個意象:山。

那邊的山光禿禿的,褐色的。遠處有一些高山,棕色的高山,山坡帶一點綠色。我朝北看到雪線下的兩個山脈是綠色和黑色的,在雪線陽光燦爛上,一片雪白,非常漂亮。

眾所周知,山代表純潔、健康和慷慨和平,正如小說中的牧師建議亨利去阿布魯(位於義大利中部和南部的一個政治區,亞平寧山脈)去度假:「在阿布魯佐,雖然天氣嚴寒,但一切都顯得那麼明亮與乾燥」。

亨利沒有聽從牧師的建議,而是呆在平原那裡,戰爭還在繼續,然而他最終還是帶著凱薩琳逃到了瑞士,在山裡的農舍裡,他們花了一段時間幸福的時光。這也是戰亂年代亨利最平靜的時期,也是時光回歸自我的時期。

02圖2:雨

另外,「雨」是小說中最重要的一個形象

冬天一到,雨就下個不停。過了一會兒,開始下毛毛雨,外面的霧變成了雨,很快雨大起來了。外面陽臺上雨,風伴雨,敲打玻璃門。一整天都是暴風雨,風雨交加,到處都是水和泥。雨下得很大,炮擊開始了。他們冒雨發射了戰鬥。雨中炮擊無數次,火箭彈頻頻發射,在一陣風和一陣雨之間,我們可以聽到遠處北方猛烈的炮擊聲。我離開醫院,冒雨走回旅館。

可見,在整部小說中,作者對雨作了詳細的描寫,小說從頭到尾,雨頻頻出現,一下雨,災難和死亡就不可避免地發生。

一開始,雨下個不停,霍亂也接踵而至:「這場雨帶來了霍亂,最後軍隊裡僅僅死了七千人」,雨帶來了霍亂,霍亂帶來了死亡,但霍亂造成的死亡與戰場上的死亡相比微不足道。可見戰爭的殺傷力是巨大的。

小說的中間部分反覆提到:「風狂雨驟,炮轟無數」,戰爭已經使人們痛苦不堪,暴風雨的惡劣天氣加劇了人們的災難,作者通過對悽風冷雨的描寫,為全文營造了一種更加壓抑、壓抑的基調,也讓讀者看到了戰爭下人們無盡的苦難和苦難。

最後,雨又一次使小說沉浸在令人窒息的悲劇氛圍中,凱薩琳難產而死,亨利的美夢再次被徹底粉碎。愛和理解凱薩琳已經喚醒了渴望生命的亨利,但是凱薩琳的死亡再次讓亨利跌入命運的谷底,並進一步憎恨戰爭。

亨利是作者海明威描繪的一個被戰爭摧毀的堅強、困惑和絕望的形象,通過亨利從希望到失望再到徹底絕望的過程,海明威深刻地揭示了戰爭對社會和人類造成的不可挽回的損害,他還號召人們對戰爭進行反思和覺醒,堅持反對戰爭的事業下去,直到全人類都能喊出「永別了,武器」、那一天的到來。

03圖3:螞蟻

有一次我去野營,我在火上加了一塊柴,螞蟻被木頭覆蓋著,火一到燒起來,螞蟻就成群結隊地跑出來了亂串,然而他們一個接一個地掉進了火裡,即使有幾個逃走了,他們的屍體也被燒焦並夷為平地。

在戰爭面前,人類就像「螞蟻」在烈火中,大多數是無處可逃,他們只能被火吞噬,即使有人僥倖逃走,他們身上也布滿了黑色和藍色。隨著他對戰爭認識的加深,他越來越認識到戰爭的非人性化,他很高興年輕人卻在戰爭中遭受殘酷的傷害和各種愚弄,即使他在槍林彈雨中倖存,卻也不得不接受自己軍隊的處決。

最後亨利對戰爭和世界完全失去了信心,看到每個人都將不可避免地在戰爭中死去。在殘酷的戰爭面前,渺小的人類只能被捆綁起來,任其宰殺。這也是表現作者痛恨戰爭卻無能為力矛盾的情緒。

悲劇藝術

一些評論家認為:「海明威作品中得以永存的部分就是悲劇性的陳述」。有人說:「悲劇是海明威對抗內心分裂的方法」。海明威如何評價他的作品?

小說海明威稱小說「《太陽照常升起》為悲劇,而劇中的主人公則是永恆的地球,他還稱《永別了,武器》為「我的羅密歐和朱麗葉」。

因此海明威的故事總是以死亡告終。比如小說《永別了,武器》,亨利目睹了戰友在戰場上的犧牲,他也是兩次從死亡線上逃脫的人,他認為如果他不參加戰爭,生活就會不同。我們還看到亨利和凱薩琳離開家鄉到瑞士,在山林隱居,以避免殘酷的戰爭。然而他們仍然無法逃脫戰爭下人類的悲慘命運。

另外,凱薩琳的死亡結局也反映了海明威的愛情觀:「兩個人彼此相愛,卻不能獲得一個美滿結局」。小說中亨利意識到戰爭的欺騙,決定遠離戰爭,凱薩琳去了他想要的幸福生活,但他的愛情理想也破滅了。所以我們可以看到在海明威作品中,愛是僅次於死亡的另一個焦點。尤其是在戰後關於世界的小說中,愛情註定要以悲劇告終。

相關焦點

  • 《永別了,武器》:看海明威如何用創作手法講述戰爭和愛情
    《永別了,武器》是美國作家海明威在「一戰」後創作的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的一部長篇小說。這部小說以「一戰」的義大利戰場為背景,以主人公亨利中尉和英國護士凱薩琳的愛情故事為主線,描寫了戰爭下的悲劇愛情,揭露了戰爭的殘酷:戰爭毀滅了生命,也毀滅了愛情。海明威是20世紀美國最著名的一位語言大師。
  • 《永別了,武器》:經歷過戰爭的海明威,以女性角度呼喊出的和平
    海明威總讓人想起《老人與海》,那個老人和魚爭鬥的場景,至今令人印象深刻。但海明威好看的小說,並不止這一部,《永別了,武器》,也是海明威的代表作。美國青年弗瑞德裡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志願參加紅十字會駕駛救護車,在義大利北部戰線搶救傷員。
  • (今日推薦)永別了,武器 A Farewell To Arms
    評論點讚轉發支持三連即可在微信公眾號【螃蟹走貓步】領取這本《永別了,武器》英文原版電子書哦~海明威研究專家、普林斯頓大學教授卡洛斯·貝克《高山與平原》:「 《永別了,武器》出版,標誌著海明威作為20世紀少有的偉大悲劇小說作家開始了更為漫長的創作生涯。」
  • 中青報:從《永別了,武器》看第一次世界大戰
    對這場戰爭的研究,不僅會使人類更加深刻地認識戰爭的本質,也會對人類社會需要持續的和平有了清晰的感受。最近的研究成果表明,第一次世界大戰的起因,並非僅僅如過去所說,主要歸咎於德國和奧匈帝國的軍國主義,實際上,俄、法、英等同樣要承擔這場戰爭的責任。   在文學作品裡,作家一般大多用平視的眼光,敘述第一次世界大戰中戰爭與人的故事。
  • 走近世界文豪之《永別了,武器》賞析
    在《永別了,武器》這部膾炙人口的小說中,海明威以出色的筆法,描寫了一對青年戀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戰炮火中的悲劇性遭遇。戰爭期間,美國青年亨利在義大利軍隊擔任中尉,他腿部受傷後去米蘭治療,結識了英國女護士凱薩琳。亨利在凱薩琳的細心照顧下恢復了健康,他們之間由此產生了真正的愛情。
  • 海明威的名言如何成為影視劇的點睛之筆?丨夜問
    1961年7月2日,海明威舉槍自盡,享年62歲。他的太陽沒能照常升起,但這位擅長塑造硬漢的作家用《老人與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帶給了我們精神力量。他的寫作生涯橫跨了一戰和二戰,他是參加過戰爭(在紅十字會擔任救護車司機),可以想見他見過的戰爭殘酷和生離死別;他也作為記者記錄著這一切,還來過中國,人生經歷豐富。這些經歷讓他的作品文風乾脆洗鍊,主角的性格頑強堅毅,不少格言為人所津津樂道,也被應用在了影視劇中。
  • 各位讀者好,本篇向大家介紹近代作家海明威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Miller Hemingway,1899年7月21日-1961年7月2日),美國作家和記者,被認為是20世紀最著名的小說家之一。出生於美國伊利諾州芝加哥市郊區的奧克帕克,晚年在愛達荷州凱徹姆的家中自殺身亡。
  • 海明威,和他最愛的那杯Daiquiri
    1952年,海明威一杯接一杯的暢飲,用醉意指揮著筆觸,寫出了享譽世界的《老人與海》,得到了諾爾貝文學獎。《老人與海》講述了一位古巴老漁夫聖地牙哥在海上捕魚的故事。「人可以被毀滅,但絕不能被打敗」的名句,激勵了無數人。可是在1961年7月2日早晨,美國愛達荷州的凱徹姆,海明威取下了那管陪伴自己12年的雙管獵槍。然後倒轉槍口,對準了自己,扣動扳機自殺身亡。
  • 海明威小傳:老人與海的勇氣,也無法忍受病痛和電擊
    到達義大利前線之後,海明威親眼目睹了戰爭的殘酷,他說:「真的,我並不在意死亡;……隨便怎麼個死法,今年死明年死都一樣。」幾個月後,他在運送補給品時受傷,義大利政府授予他銀制勇敢勳章。1926年,他在最喜愛的咖啡館「丁香園」裡,用6個星期,完成了半自傳體的小說《太陽照常升起》。小說十分成功,廣受好評。(丁香園咖啡館,攝於1909年)【永別了,武器】1927年,海明威與前妻離婚,有了第二任妻子。
  • 海明威——尼克.亞當斯故事集第一部分:死亡原來離自己如此近
    文章重點解析第一部的5個章節:講述尼克亞當斯童年發生在北方森林中的故事。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是一名感動世界的美國作家,一提到海明威,我就想到了那個《老人與海》中與大馬哈林魚搏鬥的老人:堅韌、倔強不服輸。這像極了現實中的海明威。
  • 「硬漢」海明威作品賞析
    02:56來自LearningYard學苑每個人都不是一座孤島,一個人務必是這世界上最堅固的島嶼,然後才能成為大陸的一部分——海明威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海明威的作品標誌著他獨特創作風格的形成,在美國文學史乃至世界文學史上都佔有重要地位。《老人與海》是海明威晚年的作品,憑藉這部作品,他榮獲1953年的普立茲獎和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該作圍繞一位老年古巴漁夫,與一條巨大的馬林魚在離岸很遠的灣流中搏鬥而展開故事的講述。
  • 名人名言:海明威的名言
    《永別了武器》   27.在戰爭中我觀察了好久,並沒有看到所謂神聖,光榮的事物。所謂犧牲,那就像芝加哥的屠宰場。只不過這裡屠宰好的肉不是裝進罐頭,而是就地掩埋。《永別了武器》   28.男女之間雖然相愛,卻時常想要單獨靜一下,而一分開,必然招來對方猜忌。
  • 閱讀書單 | 戰爭主題英文書籍推薦
    雖然世界整體處於和平時代,但局部的軍事衝突、「非戰爭」型的政治文化衝突,一直存在於世。戰爭對於孩子們來說是什麼?只是現在流行的網絡主題遊戲嗎?遊戲中孩子們可以輕鬆地丟幾顆手雷去炸死對方,也可以拿著機關槍對著敵人一陣掃射,炸房子、炸城市,這些難道就是戰爭的全部?如果我們讓同學們用這樣一種方式去了解戰爭,隨之而來的,會不會衍生過激的暴力行為和對生命的冷漠?
  • 海明威:死於1961
    ——海明威 當年海明威中學畢業,剛剛去《堪薩斯星報》當記者,對於後來反覆折磨他的枯竭與死亡,還沒有足夠深刻的體會。而在1935年,他寫完《非洲的青山》,已經深深感到乏力的痛苦。他寫道:「我感到自己被掏空了,什麼也不是,好像我再也不能幹女人了,不能再鬥爭,也不能再寫作了,像死了一樣。」
  • 今天中國的年輕人,讀讀蓋茨比和海明威,都具有很大的現實意義!
    但是菲茨傑拉德主要的目的不是講愛情中的備胎,而是通過蓋茨比這個既讓人同情又有些可悲的人物,揭示了一個國家在平穩階段會遇到的社會問題——階層固化、對底層人的歧視、上層社會紙醉金迷,等等。這就是那一代年輕人迷惘的原因。這樣一種狀況的出路在哪裡呢?迷惘一代的另一位代表性作家海明威給出了答案——在更大的空間和時間裡尋找自己的位置。
  • 海明威:地球上最硬的硬漢決定去死
    海明威在義大利米蘭醫院在被榴霰彈炸出227處傷口之前,海明威對戰爭的認識是「別人會死,但我不會」,當炮彈在他腳旁炸裂的瞬間,幻覺破滅了,清醒後看著滿地奄奄一息的士兵,海明威一度想用手槍解決了自己。因為在戰場英勇救人,海明威被授予銀制勇敢勳章,他還在米蘭的紅十字醫院裡收穫又失去了人生的第一段戀情。
  • 鐵打的漢子 才盡的江郎——海明威新版文集三人談
    止庵:虛長几歲,讀海明威的時候比較早。先說一下海明威的接受史。我最早讀的就是上海譯文出版社出的海明威,上世紀八十年代,《永別了,武器》《老人與海》《海明威中短篇小說選》,以後又讀了《太陽照常升起》《喪鐘為誰而鳴》。
  • 「永別了,武器」——歐森青年行動營
    我們將踏遍這些地點探究歷史,感悟戰爭的斑駁與和平的美好,與中外導師一起親臨現場還原戰爭真相,用創意撫平創傷。所有項目都是真實的,每個項目都是獨立的,項目實施活動所給予孩子們的,不僅是將來做事所需要的知識和能力,而且可能就是孩子們將來所要做的事情本身。從戰爭到和平,人們完成了一場飛躍,從戰爭走向和平,從破壞走向新生。我們希望帶著你感受一場從衝突到融合,從融合到創生的奇妙之旅。
  • 從《老人與海》,品味海明威作品中「無法抗拒」的文學藝術之美
    海明威一生創造了多部優秀作品,除了這部《老人與海》,還有《春潮》《永別了,武器》《喪鐘為誰而鳴》等名著。他的這部《老人與海》小說不僅獲得了1953年美國的普立茲獎,更是獲得了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莎士比亞海明威在寫作技巧上,語言簡潔、明快、質樸,修辭乾淨。他常以最簡單的詞彙表達最複雜的內容,用最基本的詞彙、簡短句式表達深刻含義。他很少使用有修飾作用的形容詞和副詞,文字讀來讓人覺得暢快利索。
  • 海明威《告別武器》的47種結尾
    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曾經不無自豪地宣稱,他的半自傳體小說《告別武器》(A Farewell to Arms)的結尾寫了39遍以求完美。實際上,這個結尾他寫了47遍。到目前為止,人們所讀到的只是一個版本。周二(7月10日),最新版的《告別武器》在美國出版,裡面包括了所有47種版本的結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