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與千尋》再次上映,不知道你有沒有為它貢獻一張影票?周末小編約著好友再次重溫了這部經典,笑點還是爆笑,淚點依舊動容,不變的是那份童真,改變的是觀看的我們,但是今天我要講述的是除去「成長」這一故事,探索千尋背後的要告知我們的現實。
眾所周知,大家都認為《千與千尋》是一個關於「蛻變」的故事。10歲的千尋搬家途中歲父母闖入了奇幻世界,經過了一系列光怪陸離的離奇事件後結交了好友,救出了父母,增長了見識,最後安全回到現實世界。這就是我們認識中的《千與千尋》,似乎大家都忘記了它的全名叫做《千與千尋的神隱》。何為「神隱」,漢語詞語解釋為神的消失,或者是被神隱藏,神讓你消失。
聯想到影片的上映時間為2001年,那時候正是日本「失去的十年」後的第一年,千尋隨著父母穿過隧道後,爸爸也曾說過「90年代到處都在開發,泡沫經濟後大家都倒閉了。」當父母遇到沒有老闆的飯店,很坦然的坐下來大吃特吃,還滿不在乎的說到「現金和信用卡都有」。而這就是「失去的十年」前日本的國民真實情況。
「廣場協議」達成後,日本經濟發展迅速,國內一片欣欣向榮的暴富景象,人人都有錢,沒有現金也可以刷信用卡,正如千尋爸爸說的「先吃了再說」。而影片中父母的這一舉動正是諷刺了當時人們過於膨脹的自信,於是爸爸媽媽吃著吃著就變成了豬,先消費後付款的人們變成動物。他們在湯婆婆的油屋中打工為生,被迫失去名字,失去身份,找不到回家的路。
按照劇情設定,2001年的千尋10歲,那她應該是出生於1991年,正是泡沫經濟後「迷失一代」。可縱觀整部影片,她卻是唯一不迷失的人,面對陌生的隧道,千尋抗拒進入。當父母大吃大喝時,千尋並沒有參與其中,面對湯婆婆的嚴厲呵斥,千尋堅持要一份工作,並在湯婆婆給她改名為「小千」後時刻記得自己的真名為「千尋」,當無臉男給她無數的金子,千尋也堅持不要,面對大家都不願意接待的「腐爛神」,千尋獨自接待並且完美完成任務。
這裡不得不提一句,宮崎駿在此的隱喻。「腐爛神」其實是代表自然的河川之主,從他的身體裡拉出來自行車,廢家電等,這是暗諷人們隨意處置垃圾,破壞環境。在接下來營救白龍的情節中,又很好的解答了,為什麼白龍第一次見到千尋就知道她的名字這一疑問。因為小時候千尋失足落河,白龍將她救起,千尋回憶到這了,白龍也找回了自己的名字——賑早見琥珀主。看!即便是神明也會因為忘記名字而被人利用,所以千萬不能忘記自己的初衷與使命。
《千與千尋》上映後引發了社會的熱烈討論,它所反思和表達的日本經濟現狀讓不少「迷失一代」找到了方向「沒有工作就會被變成動物!」,也正是因為它如此貼合當時的社會情況,以至於往後18年,再沒有任何一部電影超越它,各個年齡段的人看到這部影片都會有不同的感受,也許這正是它的魅力所在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