聽說哥大就是華爾街的孵化器?
難道學英語就只能追求詩和遠方?
不知道回國後如何和家人解釋你的專業?
的確,作為一所綜合性大學,地處世界金融中Manhattan的哥大在當下備受矚目的經濟、計算機科學等學術領域擁有豐富的教學、職業發展資源。
但是,與此同時,一些在國際學生群體中相對小眾的專業其實也是哥大低調的「王牌」。
GCC這次有幸邀請到了9位哥大學子,帶你瀏覽哥大的「小眾」majors,推薦有趣的課程和教授,並分享這些學術領域為他們帶來的思考,慰藉,和挑戰。
Coco Ruan CC' 21
Comparative Literature and Society
「你學什麼的?」
「比較文學與社會」
「再說一遍?」
「不,你不用問了,這是一個專業,不是兩個專業。」
「所以你到底每天在學校裡學些什麼?」
「好問題,其實我也不知道。也就是上幾節感興趣的文學課、看到有趣的電影課、歷史課、哲學課、心理學課也上了起來。無比適合像我這樣什麼都感興趣的的重度精神分裂患者,就像是在哥大的大core curriculum裡面又修了一個小的core curriculum,只不過這次是選課完全自由。」
看著對方的瞳孔越來越渙散、眼神越來越飄忽,我繼續說了下去——
「嗯,也沒有那麼難理解啦。也就是一個星期讀那麼個一千頁左右的書,每學期那麼八九十頁的paper吧……誒誒誒,你別跑啊,我發誓這個專業真的很好玩的。我曾經和退伍老兵、朝鮮難民、以色列瘋狂人士、印第安原住民後代在同一個教室裡探討掠奪與侵略在文學史上的體現與演變,探討人性是否在向一個更善的趨勢發展;也曾與在蒙古從事教育多年的交換學者在seminar上辯駁語言的政治,日常覺得自己是一個教室裡書讀的最少、最不會說話的人。」
以上對話是我經常與身邊的小夥伴以及陌生人之間產生的。作為這個專業裡為數不多的亞洲面孔與國際學生(還是一個讀神經科學半路出家的文學生),我每天都活在無比歡快的自嘲中,享受著每個學期開學走進教室被徹底碾壓的挑戰感,享受在激烈的求職環境中他人或明或暗「你學這個怎麼找工作」的懷疑眼神,享受著深切的自我懷疑之後更深切的自我對話與自我發現。
交了這麼多學費,不來哥大認識些酷酷的教授和酷酷的人,豈不是浪費?
匿名 SEAS' 21
Applied Physics
物理吸引我的理由有很多,複雜和簡潔的轉換和其帶來的美感是其一。和合萬物皆無常,世界是複雜而多變的,但物理卻在我心智初開的時候以他對於世界簡潔的描述驚豔了我。F = Eq 這麼一個公式就奠基了龐大的電動力學,總結了看不見摸不著的帶電粒子的運動。而這樣的例子在物理中數不勝數 ( F = ma, E = mc^2 …) 隨著數學上的學習,公式複雜了起來,有了變化多端的麥克斯韋方程。再深入,一個標準模型的拉格朗日量要寫滿一張A4紙那麼多,物理變得冗長,甚至讓我懷疑這是對自然的探索還是對其刻意的描述 。後來,有了張量和算子,物理又簡潔了起來,再一次讓我相信這是大自然的作品。當我看到文藝復興的畫作時,我感到了一絲共鳴。乍見之時,會有驚豔和讚嘆,當了解了背後的故事時,又有了感動和迷戀。
當然,我對於物理的熱愛也動搖過,很多次都懷疑這是否是自己願意投入數年甚至數十年去探索的。因為現在學的和做的越來越不像曾經的物理了,但確實還是物理,只是越來越深入,最初的激情也慢慢消散。英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湯姆生曾用落成的大廈去形容物理學在19世紀的成就,表彰那一代物理學家的傑出貢獻 。我已明白自己終究不是設計大廈的料,甚至不能增磚添瓦,可能最多當個看門的。這帶來的沮喪感讓很多物理生離開。他們問我怎麼能堅持下來的?也沒有什麼堅持不堅持的,就是單純地無法抵抗她的美。然而我相信這也不是物理的不同尋常,每一個你熱愛的學科,只要你不忘初心,不畏艱難,最後總會在其中找到美和快樂。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Peter Wang CC' 21
Philosophy
哲學研究的對象基本上都是人類提出的最根本的問題。因果關係是否客觀存在?我們可否確定自己對現實的認知是否正確?衡量一個行為是否道德的標準是什麼?這些問題都是古往今來的哲學家們所探討的。
哥大的哲學系有很好的教授,幾乎每門課質量都很高。相比於專業性較強的課程,哲學系的入門課Methods and Problems of Philosophical Thought是一門不需要任何學術背景就可以上的課。這門課從幾個大問題入手,逐漸讓學生了解歷史上不同哲學家對這些問題的見解。我在上這門課時發現班上的大部分學生都不是哲學專業的。這也從側面反映了哲學研究的問題實際上是與每個人的生活都息息相關的,而對這些問題的思考也不應該只成為少部分人的專長。
除了教書之外,哲學專業不像經濟或計算機專業那樣有一個很顯而易見的「對口職業」。同樣,哲學所培養的技能也很難幫助學生在畢業後立刻找到一份高薪工作。哲學專業培養的能力與素養更多是在長期的生活中以潛移默化的方式體現出來的。這些能力包括思辨能力、寫作能力、清晰表達自己觀點的能力,以及對生活、社會、時代不斷進行反思的習慣。從這個角度來說,雖然一個本科哲學學位不能幫助一個人在畢業後立刻進入一個自己很擅長的領域工作,但它同樣也不會限制TA的發展方向,因為哲學培養的能力是能夠被應用於任何領域和工作裡的。
Sherrie Wang SEAS' 20
Earth and Environmental Engineering
大學入學之前我就想學一個public service相關的專業,最後選擇環境工程時因為這個專業涵蓋的內容比較廣泛,生物化每個都知道一些。並且我們這個系在哥大真是很小,我們年級的所有人都很close,也會在學期中聚餐。另外一個原因是我個人比較喜歡這種自己在課上學的東西可以跟真實生活中息息相關的感覺。學了這個專業之後每天都會想自己在日常生活中能做些什麼來保護環境。當然有時候也會感覺到無力感,因為在現實生活中不是所有人都有保護環境的意識,並且所有的環境相關的事情並不是單一的靠環境工程技術就可以解決的,公共政策佔了很大一部分。
大三一年我最喜歡這個專業的課是Environmental Microbiology的課。雖然我之前生物學的很差,然後這個教授上課說話也很快,但是真的是一節每次去上課都感受到intellectually challenged, 而且這門課我真的學得還不錯。
我目前的打算是畢業之後讀研,然後做環工和policy intersection的工作。
Tina Shen CC' 20
Film and Media Studies
高中就對電影非常感興趣,申請的大學都是電影專業很好的學校。電影系的教授其實我都很喜歡,Rob King教授人特別好而且會關心你個人的成長和發展,我就是因為Rob King才在double major的時候把film作為affiliated department。Annette Insdorf教授有自己的一套分析電影的角度與方法,剛接觸的時候真的覺得很mind-blowing,而且她隨便講什麼都像打磨過的學術分析一樣考究。很多人不是很喜歡Richard Pena教授,但我個人還蠻喜歡的,他很注重從歷史的角度分析電影並且對世界各地的電影都有很多了解,能帶來很多不一樣的視角。
學習這個專業其實最享受的不是拍電影而是電影理論分析給你帶來的全新的視角。明明是以前看過很多遍的電影,現在突然看到了很多很多以前沒看到的東西,感覺人生體驗都被豐富了。第一篇film paper毫無頭緒拿了C+的時候認真地考慮了一下自己是不是不適合學電影,不過還好學了;)。其實上課的大部分時間你就和同學們一起坐在和電影院一樣的教室裡看電影,然後進行討論分析。下午幾個小時的課有時像過了一輩子,間接了體驗了你可能永遠不會有機會接觸的人生,因此可能面對自己大學期間的很多焦慮和困難會心態平和一些。Film major相對還是理論一些與職業道路有一定距離,但電影系也在積極改革組織一些panel讓同學們更加了解各種可能的職業發展。
Annie Lin SEAS' 20
Mechanical Engineering
高中的時候我參加了幾個機器人社團,加上本身對理工科比較有興趣,在申請大學時就填了SEAS的機械工程。之後發現MechE的課程覆蓋面很廣,未來有很多可能性,而且SEAS其他的專業我都不是特別感興趣,因此就堅持了當初的選擇。
我很喜歡Professor Kasza,上過她的兩節流體力學課。她一開始看起來是一個特別嚴肅的人,超級嚴謹,每次會帶一疊notes來上課,整個學期的板書都編了號。但是經常能讓人感覺到她對自己做research的領域有非常真誠的喜愛,會很可愛地說這個理論是不是很有趣。她自己邏輯非常清晰,也知道怎麼清楚地向學生解釋。
當然也經歷了不少懷疑自己選擇的專業的時刻哈哈。舉幾個例子:花了一整天還是寫不出來兩道題的時候,連著考六個final的時候,查meche grad年薪的時候,和看career fair company list的時候。
但是更多的應該還是開心的回憶,比如和很多個和組員一起完成一個project或者lab report的時刻。MechE的同學們人品和學術能力還是很好的,長得也很好看!
「So why do you major in English?」 是我經常被問及的一個問題。其實,厚著臉皮說,從初中起,我的終極夢想一直是成為一名雙語或多語作家,因為寫作是我認識這個世界的方式。我喜歡通過文字去捕捉生活的時刻,去談判感官的邊界,去進一步反思自己做反思的模式。但是,再虛構的作品也來自於生活,所以我認為20歲出頭的自己需要更多人生閱歷的積累。與此同時,雖然寫作是我突破現實和自我思維邊界(傳統意義上的」think outside the box」)的工具,我現在也清晰地意識到只有在建立好這個」box」,勾畫出自己的「邊界」之後,才能更深刻、更全面地突破、超越它。因此,我寄希望於英語文學專業的嚴謹學術框架和分析思維。即使有時候一直寫academic essays,分析別人幾百年前留下的文字會略顯枯燥,但我相信這個major能在本科階段幫助我踏踏實實地搭建自己的思維」box」,為了有朝一日更為成熟的自己能再提起筆,重新構架和超越這些局限性。
在哥大上過的英語課都挺不錯,尤其是上學期Professor Erik Gray的Victorian Poetry課。雖然那個時期的詩人大多以宗教為主題,堆積了不少古老的辭藻,文體也相對冗長,但經過教授的講解和洞悉,這些英文字母似乎構成了一扇扇窗戶,不僅讓我窺見了其中瀰漫了幾個世紀的虔誠,更是鼓勵我以新的視角去關注、反思我自己的生活,哥大的集體,甚至身處的社會。畢竟,再轉瞬即逝的時刻,再難以言喻的情感,通過文字,也都變成了歷史的一部分。因此,我願意相信即便文學的小船在過去、未來和虛構的空間中航行得似乎很遠,但它的「錨」始終拋在現實中。
Barry Ke SEAS' 19
Applied Mathematics
哥大SEAS的Applied Math是和Applied Physics以及Meterial Science在同一個department,因此非常強調應用性。Applied Math的選課很flexible,在專業內需要上的課只有兩到三門,其餘的課程都可以選修Math, Statistics, CS或者其他engineering專業的課。這種安排的好處是可以讓學生最大化的按照自己的興趣安排課程,但同時也導致department裡給與學生的指導可能不如別的專業,需要學生有自己的motivation去學習和尋求指導。
Applied Math教授所做的research很多也會和applied physics或者material science重疊,也有一些教授參與earth and enviromental science的工作。因為Applied Math專業的學生不是特別多而,教授們平時都很願意和學生交流他們的研究,但本科生參與Applied Math的research需要更多的知識儲備,以及因為很多project都是交叉多個學科,參與research也需要對別的學科的了解和興趣。Applied Math專業畢業之後可以選擇讀grad school繼續學習。不論是申請任何理工科專業,Applied Math的教育都可以提供很好的基礎。若是工作,Applied Math專業的畢業生也都會有足夠的數學統計和計算機的基礎來滿足類似工作的需要。
Susie Zhu CC' 21
Art History
大一下學期,為了多修一點學分就選了哥大核心課程裡的art humanity。這是我最早一次,大面積的接觸到藝術史。也正是因為這一次沒有目的性的選課,敲開了我對藝術世界的大門。
第一天去上課,我art hum的教授就給我們玩了一個小遊戲:兩人為一組,其中一人看著黑板上的畫,向另一個人描述這一幅畫;另一個人則背對著黑板,在紙上儘可能地復原組員口中所描述的畫。當時我急得滿頭大汗,恨不得手腳並用來描述畫的主題和結構;而我的隊友則滿臉問號地在白紙上塗下了奇形怪狀的生物。十分鐘後,教授喊停。當所有人舉起他們的「作品」時,大家都哭笑不得 --- 我們的畫不僅和黑板上的畫沒有絲毫相像之處,而且抽象的程度已經超出了我們的認知範圍。這時候,教授才緩緩地開始他的第一堂授課:畫的結構與事物形態。
接下來的半年裡,教授通過講解一幅幅不同時期的畫,來教我們不同的藝術概念。比如色調與色彩的是如何搭配的,如何分辨畫中的視覺中心,如何解讀畫面故事等等。在欣賞一幅幅藝術作品中,時間過得飛快。從uptown到downtown去上素描課;從MET到MOMA參觀藝術作品;從最早期的古希臘建築到近代的超現實主義藝術品,我們在教授的帶領下在藝術的海洋裡所思所想所感悟。一學期,短短的23堂課,實在不能滿足我對藝術知識上的渴求,所以之後就決定主修藝術史。在追求藝術的道路上少不了許許多多的質疑聲,但是很多學習藝術史的前輩,特別是在哥大,他們的聲音讓我更加堅信了:通往羅馬的道路不止一條,更何況我不一定非要去羅馬。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想自己所想的事情,熱愛自己所熱愛的東西,這就足夠了。
哥倫比亞大學的學子們應當知道,其出自《舊約·詩篇》的校訓是「In lumine Tuo videbimus lumen」 (拉丁文),中文則譯為「借汝之光,得見光明」。在這條宗教底蘊頗為濃厚的校訓中,雖然「汝」字可能呼喚著一個聖神的存在,但它同時也象徵著教授和學者們對一個或多個學術領域的「朝聖」,在求索真相的「光明」的路途上,風雨兼程。
從哲學,到藝術史,到英語文學,我們相信無論你是即將踏入校園的新生,還是已經在Butler熬過夜的在讀學生,只要你懷揣著一顆好奇、追逐「光明」的心,都會通過這些專業的視角,以「小」見大,收穫啟迪。
長按二維碼關注
Website: http://www.columbia.edu/cu/gcc
Facebook: https://fb.me/GCC.Columbia
Email: gcce-board@columbia.ed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