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種小規模食品經營者到底有何區別?小店的烤串、烤腸等熱食將被限制?便利店裡的關東煮還能不能有?今年7月1日起,北京市正式實施《北京市小規模食品生產經營管理規定》和《北京市小規模食品生產經營許可備案管理辦法(試行)》兩項新政,按照該規定,本市對小作坊、小餐飲店實行許可制度,對小食雜店、食品攤販實行備案制度。市場監督管理部門對小作坊、小餐飲店和小食雜店實施監督管理,城管執法部門對食品攤販實施監督管理。
7月3日,北京市市場監督管理局就新規推出後市民關注的熱點問題進行了逐一解答。
「四小」經營範圍不同 所屬環節也不同
在新規下四種小規模食品經營者允許的經營範圍有何不同?
答:(一)小規模食品生產經營者包括食品生產加工小作坊(簡稱小作坊)、小餐飲店、小食雜店和食品攤販。
1.小作坊,是指有固定生產加工場所,從業人員少,生產加工規模小,生產加工工藝簡單,從事食品生產加工(不含現場製售)的個體工商戶。
2.小餐飲店,是指具有固定場所,食品經營場所使用面積在6㎡~150㎡(含6㎡,含150㎡),從事食品即食加工、製作並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的餐飲服務經營者,但以連鎖方式經營的除外。例如街邊的炸雞店、包子鋪、熟食店、主食廚房等。
3.小食雜店,是指有固定經營場所,經營場所使用面積小於60 ㎡(含60 ㎡) ,依法取得營業執照,通過實體門店從事食品(含食用農產品)零售的經營者,但以連鎖方式經營的除外。例如社區比較常見的賣零食菸酒的小賣部,或者主營其他商品如文具同時順便賣點冰棍、飲料的街頭小店,以及農村地區小百貨、食品混合經營的小商店。
4.食品攤販,是指無固定經營場所,從事食品(含食用農產品)銷售或者食品現場製售的個人。(二)四種小規模食品經營者所屬環節不同,小作坊屬於生產環節,小餐飲屬於餐飲服務環節,小食雜店屬於食品銷售環節,食品攤販屬於銷售環節。四種形式所在環節不同,各有側重點,經營範圍主要為:
1. 小作坊,本市對小作坊生產加工的食品實施品種目錄管理。食品品種目錄及其相應生產加工要求由區人民政府根據本區實際情況制定。
2.小餐飲,一般為傳統餐飲的熱食類、冷食類、生食類、糕點類、自製飲品等食品製售項目,及預包裝食品、散裝食品、特殊食品等食品銷售項目。例如街邊的炸雞店、飲品店、主食廚房等。
3.小食雜店,一般為預包裝食品、散裝食品、特殊食品、食用農產品等食品銷售項目,不從事食品現場製售活動。例如社區的小賣部等。
4.食品攤販,不經營冷葷涼菜、生食水產品、裱花蛋糕、散裝熟食、散裝酒,保健食品、嬰幼兒配方食品和特殊醫學用途配方食品等特殊食品,以及區人民政府確定不得經營的類別。例如早尖峰時段路邊現場售賣雞蛋灌餅、豆漿等食品的早餐車等。
煎餅、早點未被限制 符合標準的小餐飲店、食品攤販可經營
小食雜店能不能現場製售,有網友因此擔心一些小店的烤串、烤腸等熱食將被限制,甚至將不容易買到煎餅等早餐,請問這樣的理解是否準確?
答:(一)首先應明確小食雜店的定義,哪些類型的店面屬於小食雜店,不能將所有售賣食品的小店都稱之為小食雜店。小食雜店是指有固定經營場所,經營場所使用面積小於60 ㎡(含60 ㎡) ,依法取得營業執照,通過實體門店從事食品(含食用農產品)零售的經營者,但以連鎖方式經營的除外。
小食雜店主要指社區的小賣部、售賣少量預包裝食品的蔬菜水果店等。
(二)烤串、煎餅等街邊從事食品即時加工、製作並直接向消費者銷售的經營者,通常來說應為小餐飲店,而不能與小食雜店進行混淆。同時食品攤販的早餐車也可以售賣早餐,並不會影響早餐的購買。
小超市裡的糖葫蘆 合法期內仍可繼續經營
新規規定,小食雜店不得從事食品現場製售活動。小超市算不算小食雜店?小超市中的煎餅攤、糖葫蘆還能不能繼續經營?
答:(一)小食雜店是指有固定經營場所,經營場所使用面積小於60 ㎡(含60 ㎡) ,依法取得營業執照,通過實體門店從事食品(含食用農產品)零售的經營者,但以連鎖方式經營的除外。符合上述定義的小超市屬於小食雜店範疇。
(二)小超市中,原來合法的經營項目,仍然可以在原有的許可有效期內繼續經營。? ??
老字號屬連鎖經營 現場製售需獲食品經營許可
像稻香村、天福號、義利這種品牌食品店是否可以現場製售?
答:稻香村、天福號、義利等品牌食品店為連鎖經營模式,不屬於小食雜店定義的範疇。如果需要開展食品製售活動,應申請食品經營許可,經審查符合食品製售許可條件,發放相應經營項目的食品經營許可證,取得食品許可證後即可開展食品製售活動。
便利店的關東煮 取得食品經營許可就可銷售
7-11、便利蜂、全家等便利店能不能允許現場製售?便利店裡的關東煮、自選檔口中餐炒菜還能不能銷售?
答:食品經營許可為依申請許可,申請人只要符合許可條件均可以申請。食品製售項目主要包含:熱食類、冷食類、生食類、糕點類、自製飲品等。7-11、便利蜂、全家等連鎖便利店如取得包含食品製售項目的食品經營許可證即可從事食品製售項目。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王薇
編輯/高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