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騎士?——中世紀騎士身份辨析
作 者:倪世光
文章來源:《世界歷史》2006年第3期
內容提要:
騎士身份的辨認,仍是學術界探討的問題。騎士與貴族是兩個不同概念下的群體,應區別對待。較為精良的裝備是騎士軍人身份的突出表現,準入儀式在多方面標明了騎士的社會身份。騎士集團以世俗貴族為主體也包括一些其他社會成員,他們居於社會的強勢地位,在軍事、政治、經濟和思想文化等方面曾扮演重要角色。
關 鍵 詞:
中世紀/騎士身份/裝備/儀式
騎士是西歐中世紀社會的重要成員,他們不僅在軍事方面,而且在經濟、政治和思想文化方面都佔據強勢地位。與騎士軍事服役密切相關的採邑分封,是西歐中世紀經濟利益分配的核心,決定了經濟制度諸多方面的特徵和發展走向;騎士集團的組織關係,曾一度與行政司法機構融為一體,使西歐中世紀的政治統治具有濃厚的軍事色彩;騎士的行為準則和觀念,對當時和後來歐洲的思想文化影響深遠。騎士在西歐歷史中的地位和作用值得重視。然而,什麼人是騎士?如何認定他們的身份?仍是學術界沒有解決的問題。西方學者們的認識各異,觀點十分龐雜。對於這樣較複雜的問題,一些學者乾脆採取直接描述的辦法,記述騎士在不同國家、不同歷史階段的大體狀態①。這種處理方式雖然能使人了解到不同時期不同國家的騎士大體的樣子,但並沒有概括出中世紀騎士的總體特徵。迄今為止,雖未見國內有人對此問題做過專門探討,但通常沿用的觀點主要有三:1.騎士是中世紀時期的小貴族,或中小貴族;2.騎士籠統指西歐中世紀所有世俗封建貴族;3.在11世紀以前騎士是小貴族,11世紀以後騎士包括所有世俗貴族②。這三種觀點的根本區別是,騎士是否包括大貴族,或在什麼時候開始包括大貴族;它們的相同點是,除了承認中小貴族為騎士外,都把騎士與貴族概念連在一起。儘管這些觀點在西方學術界也較為常見,但今天看來它們都存在一定的不足和偏差。為了便於探討問題,我們不妨以這三種觀點作為切入點,對中世紀騎士的身份特徵做初步辨認和分析。
一、概念分辨
「騎士」的詞源含義影響到人們對其概念的認識。中世紀「騎士」一詞的拉丁文是miles,西方主要國家後來各自使用的「騎士」一詞,大都來源於這個詞③。在古典拉丁文中,miles是「士兵」、「戰士」之意。中世紀早期, 該詞主要指以服兵役為條件獲得少量財產的小附庸。到11—12世紀,miles 一詞含義有進一步變化,所指範圍由最初服兵役的小附庸,擴大到大附庸,既包括小貴族又包括大貴族④。由此看來,miles一詞的含義隨時代的發展有一定變化,而且它所指代的人,有從低層向高層擴展的現象。
源於miles的騎士一詞,在法文、 英文、 德文也都有身份含義的變化。 法文chevalier起初的主要含義為騎馬的戰士,並帶有受役使和隸屬成分。12世紀,這個詞在法語史詩中既可指普通戰士,又可指從事軍事活動的大貴族⑤。英文knight最初僅指所有青年男子,隨後專指為領主做侍從的年輕人,進一步引申為軍事服役者。「諾曼徵服」及隨後一段時間,它意為依附於某個領主,持有少量土地,為領主作戰的戰士。後來,該詞還指以軍事服役為條件的大土地承租人,其中包括伯爵、大領主以及地位顯赫的地方統治者們⑥。德文ritter最初常指普通的戰士或附庸,但它帶有一定尊貴含義,可與形容高貴品格的詞,如勇敢、慷慨、高尚等連用表示某人的高貴身份。12世紀末,ritter一詞的貴族含義已十分明顯⑦。
中世紀的「騎士」含義為後人認定騎士身份提供了重要線索,從中可找到支持上述三種觀點的各自依據。然而,認定騎士身份應主要依據對騎士狀況的研究,而不是中世紀人們的概念和認識標準。「騎士」概念在中世紀不同地區、不同階段所指代的人員成分並不一致,當時人們眼中的騎士只是局部和階段性的,對他們身份的認識需要後來研究者的總結和概括。倘若依據11世紀以前的材料,把騎士認定為中小貴族,我們會發現,「史詩」中的許多騎士是大貴族,騎士的楷模羅蘭身為伯爵,奧利維也是伯爵,蓋菲是公爵⑧。如果把這些人排除在騎士行列之外,我們將無法通過「史詩」了解騎士。另外,在編年史和傳記材料中我們會看到,英國著名騎士威廉•馬歇爾年輕時幾乎沒有財產,但後來憑藉高強的武功成為大貴族⑨。如果認定騎士是中小貴族,像這類人物的騎士身份將很難確定。假如依據11世紀以後的材料,把騎士說成是包括大貴族在內的所有世俗貴族,也會發現許多問題:有些農奴和工商業者,由於表現出色而被封為騎士⑩。在12—13世紀的英國和德國,一些騎士仍「帶有某些農奴特徵」(11)。把騎士說成是中小貴族或所有世俗貴族都不確切。
以往我們習慣把「騎士」與「貴族」連在一起思考問題(12)。實際上,它們是建立在不同界定標準之上的兩個不同概念。「貴族」通常以財產擁有程度作為首要衡量標準,它相對「平民」、「貧民」等概念成立;而「騎士」應以軍事特徵作為首要認證標準,他們由於騎馬作戰而有別於中世紀的步兵。在鑑別他們身份時,財產標準應附屬於軍事標準。把貴族籠統地說成是騎士,等於用貴族標準鑑別騎士,造成概念混淆。另外,「貴族」是跨越人類多種社會形態、跨地域具有世界普遍性的概念,而「騎士」只是中世紀西歐特有的社會集團。在中世紀,儘管世俗貴族都有可能成為騎士,但不是所有世俗貴族必須或肯定都成為騎士;儘管許多騎士與貴族身份重疊,並且貴族構成騎士集團的主體,但騎士群體不完全等同於貴族群體,兩個群體成份有區別。在兩個概念下所展開的探討,有著不同的主題、側重和語境。
騎士身份的認定,實際是對他們身份特徵的辨析和抽象,它應該能大體概括和解釋騎士在其歷史過程中最基本的特徵。關於騎士歷史的起訖時間,是需要另外專門探討的複雜問題,在此我們選定公元8世紀前半期至公元16 世紀末期左右作為考察的時間段限(13)。在這八百餘年的時間裡,騎士的各方面特徵隨時代的發展不斷變化,表現得十分複雜,但縱觀騎士身份特徵的諸多表現,有兩方面可作為認定的基本依據:一、騎士是中世紀裝備精良的「重裝」軍人。二、騎士是通過了集團準入儀式的成員。兩方面相互關聯,前者主要體現騎士的軍人特徵,後者主要反映騎士的社會特徵。
二、騎士是裝備精良的「重裝」軍人
軍人是騎士身份的第一特徵。騎士並非一般軍人,中世紀西歐的軍人總的可被分為步兵和騎兵兩部分,在騎馬作戰的部隊中除了騎士,還有其他軍人,如扈從(squire)和軍士(sergeants)等,騎士區別其他騎兵的主要標誌之一是, 裝備優良(14)。總體看,騎士是西歐中世紀軍人中裝備最精良、裝備價格最昂貴的騎兵。
獨特和規範的作戰方式使騎士的裝備大體相同。全副武裝、有組織地騎馬衝擊敵陣,是中世紀騎士最典型的作戰方式,為此需要騎士具有大致相同的軍事裝備,這套裝備通常被稱為「重裝」(15)。全副武裝地服騎兵兵役是查理•馬特採邑分封的條件,查理大帝從法律上更具體規範了騎士武器裝備的種類(16)。後來的君主們對騎士的武器裝備亦有明文規定(17)。騎士最基本的裝備是:戰馬、鎧甲、頭盔、盾牌、長矛、長劍、短劍等(也有騎士在長矛折斷後使用適合單手揮舞的戰斧、鐵頭錘、鐵棍、狼牙錘等)。騎士要衝入敵陣進行廝殺,武器裝備的原則是,既能有力地打擊敵人又能有效地保護自己。隨著經濟的發展,騎士的「重裝」不斷完善,並引導著西歐中世紀盔甲生產的潮流。頭盔由當初只護住頭頂,逐漸發展為罩住包括脖頸和面部在內的整個頭部;鎧甲從短鎖子甲到長鎖子甲再到鐵葉甲,由起初能護住身體重要部位發展到包住全身(18);長矛和長劍的式樣、長度也朝著更有利於騎馬衝擊和刺殺的方向發展(19)。精良的裝備成為中世紀騎士身份的重要標誌。中世紀末期,騎士的「重裝」發展到極致,造成他們行動機械遲緩,無法適應新形勢下戰爭的需要。然而,精良講究的裝備仍是他們的追求(20)。
騎士裝備的精良與價格的昂貴連在一起。公元8世紀中葉, 一名騎士裝備的大體價格是:戰馬,12個索裡達(solidi);鎧甲,12個索裡達;頭盔,6個索裡達;劍、劍鞘、長矛、盾牌和護腿的總價格為15個索裡達。而當時一頭健壯公牛的價格是2個索裡達,騎士的上述裝備超過了22頭公牛的價格(21)。 裝備的昂貴貫穿騎士歷史的全過程,僅從戰馬的情況看,騎士對戰馬的血統、能力和數量有越來越高的要求,許多騎士不滿足僅有一匹戰馬。1101年,佛蘭德斯的羅伯特伯爵派給英國國王的1000名騎士,每人擁有3匹戰馬,而且有些戰馬的價格非常昂貴(22)。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和工藝水平的提高,騎士盔甲更趨於精良昂貴。14世紀以後,由於無力承擔昂貴的裝備,竟使許多貴族無法受封為騎士(23)。
裝備顯現出騎士軍人身份的諸多特徵。首先,昂貴的裝備必須有經濟力量支持,這種支持無論來自領主的採邑,還是領主的豢養等方面,沒有一定經濟條件做後盾,是很難置辦的,因此大多數騎士是擁有相當經濟實力的軍人。其次,優良的武器裝備使騎士成為軍隊的精英和主力。14世紀以前,西歐中世紀戰場上沒有其他軍隊能真正與騎士軍隊相抗衡,儘管在特殊情況下不排除步兵與騎士交戰偶爾獲勝,但騎士無論是騎馬還是徒步,在戰場上往往最具決定性,特別是組織有序的騎馬持矛衝鋒,威力無比,一度成為戰爭勝負的關鍵(24)。騎士在歐洲軍事史中的顯赫地位與精良的裝備形象結為一體。再有,騎馬作戰和優良的裝備,使騎士極具優越感,自認為高人一籌。此觀念也得到當時社會的普遍認同,騎士被認為是每千人中選出的一名最強壯、最忠誠、最具高貴精神者,並配備動物界最富有靈性的戰馬,肩負著保護人民,拯救人類秩序的使命,而其他普通人則被安置在他之下勞作,為其提供各項所需(25)。騎士成為傲慢並具有優越感的軍人(26)。
騎士並非一般軍人,「重裝」在多方面標出他們的軍人特徵。然而,裝備只是籠統的標誌,並不能徹底辨清騎士身份。在中世紀,不排除貧困騎士裝備破敗,也不難看到其他軍人裝備有時達到與騎士相仿的程度(27)。辨認騎士身份仍需其他標準。
三、騎士是經過準入儀式的成員
騎士不僅是裝備精良的軍人,而且是經過準入儀式的集團成員。騎士集團內部不僅形成了較為完善的組織體系,還結成複雜的社會關係,具有許多成文或不成文的規則和思想觀念;凡進入這一集團者,通常要達到共同認可的條件,並要經過特定的儀式。縱觀騎士制度史,有兩項儀式可幫助我們辨別騎士身份:一是「臣服儀式」,另一是「授劍儀式」。兩者相互補充,可認識騎士的相關特徵。
「臣服儀式」並非騎士專門的準入儀式,不過在「授劍儀式」普遍出現之前,它是辨別騎士身份的重要依據。「臣服儀式」可追溯到日耳曼人早期軍事首領與夥伴關係習俗和古羅馬後期的庇護制(28)。從西羅馬帝國衰亡期至公元7世紀, 社會動蕩使「委身」得以流行,無地和少地者為了生存或生存得安全些,需要依附某位實力強大的土地所有者;土地所有者需要有人服役效勞,保護他及其家人的生命財產安全,雙方由此建立私人關係,並需要儀式予以強調(29)。隨著後來採邑分封制度的實施和發展,此儀式受到社會的高度重視,其程序亦有進一步充實,成為中世紀非常重要的儀式。它通常由臣服、效忠和採邑封授三部分組成(30)。通過此儀式,雙方結成主從關係,即領主與附庸關係,附庸得到採邑必須為領主忠誠效力,效力有多方面,但大多數附庸最重要的效力是提供包括其本人在內,相應數量全副武裝的騎兵兵役。
「臣服儀式」的內容直接關係到騎士的重要特徵。首先,獲得採邑的騎士,經濟地位非一般自由民可比,這點從騎士的武器裝備情況已看到。不過,在此還應注意到騎士在軍事地位之外的社會地位,擁有土地採邑的騎士還可能是貴族領主和領地上的統治者(31)。其次,採邑提供了騎士特殊生活方式的經濟支持。複雜的作戰技能和軍事需要,加上擁有採邑,使騎士成為職業軍人並有著自己獨特的生活方式,除了出兵打仗,平日他們比武狩獵,吃喝玩樂,無需從事生產勞動。騎士特有的生活方式,是他們身份的重要標誌。再有,採邑大體從國王往下層層分封,建立起較為完整的軍事體系,各等級之間以領主和附庸關係為紐帶,構建起集團內部主要的軍事組織框架。同時,臣服儀式所顯現的等級關係,也是西歐中世紀重要的人際關係,它不僅包括主從之間的經濟關係和軍事組織關係,還包括行政隸屬關係和私人關係等。再有,忠誠地服役是獲得採邑的前提,獲得採邑後的騎士能否一如既往,忠誠地臣服並履行各種義務,是騎士集團極為重視的事情,騎士需具備忠誠的品格。
比起「臣服儀式」,「授劍儀式」能更直接證明準入者的騎士身份(32)。隨著騎士社會作用的日益提高,騎士身份受到全社會的高度重視,騎士集團需要明確的準入制度,實施並完善專門的準入儀式,「授劍儀式」從而受到重視和發展(33)。不過,到11世紀中葉以後,這種儀式才有較詳細記載。12世紀,各種程序得以完善。然而,除了佩劍這一核心程序外,其他程序並不固定統一,常因時、因地、因人而異,或簡單、或繁瑣(34)。它具有從簡單到複雜,經歷了從最初純粹的世俗儀式到受基督教影響並帶有廣泛寓意的發展過程(35)。被封為騎士者通常要具備如下基本條件:
一、受封者必須是騎士的兒子或至少他父輩中有人曾是騎士(36)。這一限定條件與採邑繼承、服役習慣以及貴族觀念有關,子承父業是騎士內部較普遍現象(37)。二、受封者的年齡不得小於15歲,一般要達到二十一歲左右(38)。此條標明,騎士皆具有成年人能力,包括體能達標、軍事技能的掌握和思想意志的成熟。三、受封者必須忠誠、勇敢,遵守集團內部的行為規範和道德標準(39)。
上述限定條件只是大體原則,實際情況與此存在明顯差距,由於每個騎士都有資格冊封別人,各項原則執行得不可能嚴格(40)。遵守行為規則等方面的標準自不必說,即便是年齡和家庭出身,執行起來也因人而異。大貴族和王室子弟可能在十歲左右便被封為騎士,而一般貴族子弟如果沒有足夠的經費,年歲很大也不一定受封。而一些非騎士家庭出身的市民和僱傭兵,在戰爭中表現出色,有可能被封為騎士(41)。授劍儀式的限定條件與實際受封的騎士成份並不完全相符。然而,此儀式可直接標明某人的騎士身份,凡經過此儀式者皆可被視為騎士,同時也標出此人最基本的精神態度以及被社會承認的特殊身份。
綜上所述,騎士是西歐中世紀「重裝」軍人,是經過集團準入儀式的成員。他們的身份具有軍事、經濟、政治、生活、思想品格等方面的特徵。他們既包括中小貴族,也包括大貴族,甚至國王,還有非貴族家庭出身者。國王是騎士,理由如下:一、國王通常要經過授劍儀式,有些君主年齡很小便被封為騎士(42)。甚至,有些國王的受封儀式與加冕禮同時舉行(43)。二、西歐中世紀的國王也是軍人,戰爭中,他們「重裝」參戰,平日裡,參與騎士的習武、狩獵等各項活動。三、中世紀的國王們大多視自己為騎士的一員,這不僅表現在亞瑟王傳奇等文學作品中,也反映在現實行動中,有些國王以騎士的規則為行動指南,並成為騎士的楷模。法國的聖路易、英國的獅心王理查、德國的腓特烈一世等被世人譽為「騎士之花」。四、國王是整個騎士集團內部系統的起點和關鍵,騎士集團自上而下的組織體系和等級關係,因為有國王才完整。
騎士是西歐封建社會重要成員,對社會的作用和影響巨大,對他們的研究可幫助我們進一步認識西歐中世紀社會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