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知道大家還記不記得這段視頻:一隻被塑膠袋堵住嘴巴的烏龜,從它的嘴巴裡拉出血肉模糊的塑膠袋滿是淚痕。看完視頻在感嘆塑膠袋對海洋生物的危害同時,也對限塑令發起深思。我國早在2008年就提出了限塑令,實行十年以來,白色汙染沒有減少,反而讓塑料生廠商大賺了一次。
2020年底前,我國最強限塑令將落地實施,短期內可降解塑料增加的量將非常可觀,可達到百億級增量,但這遠未達到可降解塑料的天花板,長期來看,可降解塑料存在千億級的市場空間——根據國信證券測算,國內生物降解塑料需求空間巨大,一次性餐具、一次性塑膠袋、農用地膜和包裝用塑料薄膜四大重點應用領域合計約有1017萬噸的潛在需求空間。不過,要充分挖掘這個市場,目前這幾大門檻仍亟待突破。
在一次性塑料製品替代產業中,重點要關注的門檻是:
1 專利技術,仍然沒有得到創新性突破
其一、影響可替代品的開發。
2020年1月,國家發改委、生態環境部發布了新版「禁塑令」,它被行業內稱為「史上最嚴禁塑令」。這份「禁塑令」釋放了一個信號:不可降解塑料將逐漸被全面禁止。
這份新政實行後,可降解塑料的需求已經開始快速提升。僅在外賣和快遞對可溶解塑料需求較高的行業需求就能達到154.53萬噸,市場增長達到36倍,潛在的需求有1017萬噸。
從2019年我國的外賣盒使用量來看,274億個飯盒使用量代表可降解飯盒存在極大的替換空間。日常可見的一次性塑膠袋,以2019年我國塑膠袋10950億個30%的可溶解塑膠袋滲透率來看,至少有3055億個可溶解塑膠袋替代量。
儘管一次性塑料替代品的研發和產業發展正在推進,但大規模使用替代材料仍面臨著一系列問題和挑戰,比如:
目前市場上的可降解餐盒材料基本為一半澱粉、一半原本的塑料材質,這是因為中餐屬於熱食,百分百的可降解材質容易變形;
目前可降解塑料的現有滲透率低、行業起步晚,要在研發上找到耐熱、不變形的環保材料進行完全替代,還比較困難。
在2020中國包裝容器展上展出的紙質外賣餐盒
其二、價格,困擾可降解塑料行業發展。
可降解塑料材質的價格是普通塑料的2-3倍。以原材料PBAT為例,價格高主要是製作原料價格高,其次是利用率低消耗大,主要還是技術沒有攻破。
作為重資產,重投入行業,資產利用率平均只有50-90%,雖然有的企業已經優化到83%,未來也需要很多投入才能降低生產成本。成本高,直接導致使用得少,但反過來只要使用數量提高了,成本一定會降下來。
因此,還是要從源頭上解決塑料廢棄物與汙染問題,尤其是上遊的技術創新。產品設計不僅要考慮環境需求,同時還要考慮到實際使用中涉及到的食品安全、使用習慣等問題,但是目前多項技術仍然掌握在少數企業手中,替代產品產業尚處於發展初期,市場競爭力較弱。替代品市場要做大,還需要更多企業、政策和消費者的支持。
2 政策
雖然國家已經明確頒布新令,但是可降解塑料需要的降解環境還沒有明確,統一的生產標準也還沒有。
目前需要工業堆肥才能降解,不堆肥就無法降解?可降解塑料在低溫或者在海洋環境,土壤中的可降解塑料降解是十分緩慢的。但是總體來看,可降解的降解速度比普通塑料速度快。
此外,可降解塑料目前沒有生產標準,具體哪一種塑料對環境最友好,生產成本最低,以及產能之間的權衡,都還沒有確立國家甚至世界標準。
3 資本運作
據國信證券研報表示,國內可降解塑料相關上市公司主要有:金髮科技、金丹科技、瑞豐高材、中糧科技、華峰氨綸、彤程新材和萬華化學。在政策扶持下,包括但不限於以上公司都在瞅準機會擴充產能,希望解決成本高企、產能不足等問題,中小企業也能緩解融資難、貴、慢的困境,加速行業快速發展。
可降解塑料前期發展進程慢有多方面的原因,但是相信在生態保護、政策壓力、行業轉型、資本布局的多重作用下,市場競爭力能得到加強,進而打開一個全新的市場。
(文中部分圖片、文字來源於網絡公開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