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公益組織和環保人士共同發起的零廢棄聯盟長期關注北京限塑問題。聯盟政策主任謝新源就是一名環保達人,他基本不點外賣,很少網購,出差都自帶拖鞋,儘量減少垃圾的產生。
接受新京報記者採訪時,謝新源表示,北京「限塑10條」擴大了限塑範圍,是一個進步,希望措施能更有針對性。「另外,可降解塑料也是一次性材質,不能跟環保畫等號,使用起來需要謹慎。」
「限塑10條」還需明確的激勵機制
新京報:你什麼時候開始關注塑料汙染問題,開始關注北京的限塑行動?
謝新源:2008年「限塑令」頒布前後,我對塑料汙染關注過一段時間,但不夠系統。對北京限塑的關注始於2018年零廢棄聯盟聯合8個地方夥伴在全國9地開展的「十年限塑令」商家執行情況調研。在北京,我們調研了200多個線下商戶。
新京報:為了推動減少塑膠袋的使用,你在北京做過哪些工作?
謝新源:2018年,我們在9地開展「十年限塑令」商家執行情況調研,2020年與蕪湖市生態環境保護志願者協會合作完成《商品零售場所塑膠袋購銷臺帳查驗情況和使用數量情況信息公開申請報告》,雖然都是全國層面的工作,但都涉及北京。
2020年底,我們向北京市發改委遞交了《零廢棄聯盟關於〈北京市塑料汙染治理行動計劃(2020-2025年)〉(徵求意見稿)的建議》。
新京報:1999年,北京就開始限制0.025毫米的超薄塑膠袋使用,你覺得這20年來,效果如何?
謝新源:在2018年《「十年限塑令」商家執行情況調研報告》中,我們調研了北京市202家商戶,其中118家提供厚度合規的塑膠袋、50家提供超薄塑膠袋,其餘34家商戶不提供塑膠袋。單從限制超薄出發,還算合格,但限制超薄塑膠袋不等於限制了塑料汙染。
新京報:你怎麼看待北京「限塑10條」?
謝新源:總體上看,北京「限塑10條」跟國家新版限塑令一樣,擴大了限塑範圍,我們希望措施也能更有針對性。「限塑10條」多處提到「創新」,但一般是指科技創新, 我認為對於限塑工作而言,制度創新才是第一生產力。
「限塑10條」第七條提到,建立重點用塑單位報告制度。這無疑是非常重要的一步,舊版限塑令之所以效果不突出,就是因為臺帳制度存在缺陷。「限塑10條」意識到了這個問題,但應當提出更有前瞻性的目標:用塑料報告制度覆蓋重點行業各個企業使用的所有一次性塑料用品(包括可降解塑料),記錄其來源/去向、用品類型、材質、進貨/出貨數量、價格、日期等信息,以便讓限塑成效評估有堅實的基礎。
「限塑10條」有多處提到「重複使用」或「重複利用」,但也沒有明確的激勵機制。建議建立耐用包裝押金制,如快遞包裝押金還箱制、耐用外賣餐盒押金制、玻璃瓶押金制等。
應謹慎使用可降解塑料替代品
新京報:日常生活中,你是如何踐行環保理念的?
謝新源:我的隨身背包裡一般會帶有筷子、勺子、水杯,也塞著兩三個結實的塑膠袋(不在於材質,而在於重複使用)。有時候會自帶一個專門用於裝麵點、熟食的可重複使用打包袋,出差時還會自帶拖鞋。這樣就能避免使用大部分一次性用品。
雖然會有一點不便,但我會保持少點外賣、低頻網購的習慣,除非外賣餐具和快遞包裝改用重複使用方案。畢竟地球不是我們從祖先那裡繼承的,而是向子孫借的。
新京報:對於限塑你還有什麼建議?
謝新源:要謹慎使用可降解塑料替代品。
因為可降解塑料仍然是一次性材質,不能跟環保畫等號。而且區分可降解和傳統不可降解塑料,對於公眾而言比較難,即使具備相關知識,在實際生活中也很可能無法將二者分類。
例如,全生物降解塑料需要與廚餘垃圾共同堆肥才能降解,但即使只有一小部分公眾將傳統塑料跟全生物降解塑料一起投入廚餘垃圾,都會破壞北京市剛有起色的垃圾分類工作。
關注同花順財經(ths518),獲取更多機會
責任編輯:jh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