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古以來,天下出現了紛亂,就有特別多的諸侯相爭。而要打敗其他的諸侯,有多方面的原因。一方面是君主的開明,自身實力的強大,當然如果實力比較弱小,那就要靠謀臣了。
大多數的謀臣才識淵博,謀略深遠,往往一個計謀就可以讓敵人陷入困境之中。在元朝末年,朱元璋只是一個小諸侯,實力還比較弱小,無法跟其他的勢力相爭。
後來,朱元璋就請來了一位謀士,這位謀士為朱元璋提供了不少的建議。可是後來,這位謀士卻沒有得到一個好的結局,他就是劉基。
劉基從小就有特別高遠的志向,一心想要為百姓做點事情。他努力讀書,考上了進士。劉基的才能被元朝的大臣看在眼裡,也重用了劉基。
劉基也想著改變朝廷的風氣,讓皇帝減少對其他民族的壓迫,降低賦稅,但卻沒有得到實現。他了解到百姓的日子過得非常差,吃不飽,取名字都沒有正式,用數字代替。
劉基對朝廷非常的失望,雖然年紀輕輕就做了大官,但他一點也沒有不舍,直接辭掉了官職。他和好友歐陽蘇回到了故居,一起讀書。
在隱居期間,劉基的名氣變得非常大,他時常能夠從百姓的隻言片語中分析局勢。徐壽輝聽聞了劉基的大名,就想要把他請去,當做自己的謀臣。
徐壽輝非常清楚,只有吸引了劉基的加盟,才能夠讓更多的人投奔他。劉基本來想要拒絕他的,但實在礙於徐壽輝的兵鋒,沒辦法,只能在他手下做了官。
但劉基早就看清了徐壽輝,並沒有提供多少的建議,後來徐壽輝失敗,劉基乘機離開了。此時的朱元璋也開始自立,實力一下子膨脹起來,但不怎麼好管理地盤,急需要人手,於是親自把劉基請了過來。
劉基並不想就此隱居,他知道正是大好男兒建業時。在和朱元璋交談過後,就認他為主公了。劉基開始為朱元璋出謀劃策,不斷提供建議。
在朱元璋的周圍還有其他的敵人,在其他的諸侯紛紛稱王時,劉基建議他緩稱王,多積累糧食,防守好敵人。後來,他又建議朱元璋一面承認朝廷,一面承認紅巾軍,在這兩方中搖擺,減少了防禦壓力。
一些諸侯慢慢地被消滅,只剩下了朱元璋、陳友諒等軍隊。陳友諒擁兵60餘萬,而朱元璋卻只有20來萬。在很多將領擔心時,還是劉基肯定了朱元璋攻打陳友諒的決心。
在打敗陳友諒之後,朱元璋的士兵都變得志得意滿,開始胡亂作為。那些淮西將領每打完一個地方,都會稍微放縱這些士兵到城中搶姑娘,並且還殺了不少沒有百姓。
劉基深知兵法,若是再這樣下去,可能朱元璋對這些將領和士兵都不好進行管理。為了能夠儘快地奪取天下,獲得百姓的支持,劉基也建議朱元璋整頓軍紀。
正是劉基的提醒之下朱元璋才醒悟過來,開始約束朝中將領。那些將領們非常不高興,聽聞是劉基的主意,對他非常的仇恨,都想要把他給扳倒。
劉基還是很想在朝中做出一番事情的,只是在朱元璋統一天下後,他越來越感覺到那些淮西大臣對他的敵意。加上朱元璋在做上皇帝後,好像換了一個人,時常想要監督朝中大臣。
同時,朱元璋還時時防著他,不但在劉基的府中安排耳目,還不怎麼重用他,讓劉基只做了一個侯爺。如果按照功勞,劉基至少比李長善的功勞大,怎麼也要封個國公。
劉基也能夠察覺到這位皇帝的心思,加上淮西將領的逼迫,讓劉基對朝政有些厭倦。於是,他就辭官,回到了老家。
經過多年的隨軍出戰,劉基的身體也越來越不好了,終於患了重病。劉基的身邊人就是朱元璋的耳目,所以朱元璋對他的情況也非常了解,在知道他患病後,朱元璋就讓胡惟庸帶著御醫進行探望。
起初劉基還是非常感激朱元璋的,認為他並沒有忘記自己的功勞。但在按照御醫方子抓藥,並吃下去後,劉基的病沒有得到緩解,反而加重了。
劉基這才知道,自己若是不死,朱元璋心不安。劉基感到非常心寒,也就沒有再去請人看病了,以致鬱鬱而終。你們說,朱元璋這是為何如此對待劉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