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之前,孩子們可能會開始享受獨立自主的生活。我們會渴望有那麼一天,孩子只需要我們把手放在他的背上,然後他就會感到足夠安全,安穩入睡。
現在是晚上8點,我們正從一天的繁忙高潮過渡到孩子睡覺時的柔和低谷。
樓下,盤子、衣服和玩具等大量事物正在等待處理。樓上,孩子們央求我們講個故事,喝杯水,擁抱一下——任何能讓我們和他們多呆一分鐘的東西,他都想要。而我想要的只是結束一天中的這段時間,這樣我就可以在沒有力氣擦洗罐子之前投入到新的戰鬥中去了。
「媽媽,你能和我一起躺下嗎?」我女兒問到。我嘆了口氣,因為這並不是我的計劃。但是此時的我,也不想洗碗。所以在她房間安靜的光線下,我鑽進她粉紅色的羽絨被下,她把我的臉拉近。她的身上有沐浴皂和熱牛奶的味道,她低聲說:「我們聊聊今天的事情吧。」
這是我們在她還小的時候就開始的儀式,是我們每晚最後一起度過的時光的一部分。我們會一起反思這一天:什麼有趣,什麼艱難,什麼讓我們開心,什麼讓我們悲傷。正是在她的床上,我對她有了更多的了解,而她對我也了解了更多。有時這是我們一天中第一次真正有意義的接觸。不可避免地,她閉上眼睛,把我的手拉向她,知道我就在她身邊,她感到很安慰。
我從來沒有想過要做一個和孩子們一起躺在床上直到他們睡著的父母。相反,我把它排斥在我的腦海裡:孩子應該自己在熄燈後入睡。這不僅僅是為了我們在孩子入睡後仍然可以有自己的生活,還因為我相信這是沒有我們參與下,孩子可以學會最大程度的自我緩和。
在我為人父母的近五年中,我的信念發生了轉變。我的大女兒總是需要我們在身邊睡覺。我們搖著她入睡,讓她像新生兒一樣入睡,唱著歌讓她像嬰兒一樣入睡,還在她蹣跚學步時輕輕揉著她入睡。即使是現在,她仍然需要我們親近——經常在她的房間裡,但最好是在她的床上。這是我們無意識給她促成的壞習慣嗎?也許吧。但說到底,是否自己入睡,這真的重要嗎?
事實上,她很快就會學會自己入睡的。我們無法把她和一個克隆的我們一起送進大學,這樣她就很難獨自留在宿舍裡了。在我們意識到這一點之前,就會開始培養女兒獨立自主的生活。我們會渴望有那麼一天,她需要我們把手放在她的背上,然後她才會感到足夠安全,安然入睡。
與你的孩子一起躺下的想法——以及其他以孩子為中心的做法,如按需餵食、穿嬰兒衣服和同睡——形成了親密育兒的基礎,這種方式似乎符合我的育兒價值觀。
親密育兒法(AP)並不是一套嚴格的準則。相反,這是一種普遍的育兒理念,強調身體上的支持和舒適,在孩子需要的時候為他們提供一種安全感。
麻薩諸塞大學阿姆赫斯特分校的心理學和腦科學榮譽教授蘇珊•克勞斯•惠特伯恩表示,有證據表明,親密育兒實際上為孩子成年後的成功奠定了基礎。惠特伯恩在2013年發表於《今日心理學》的一篇文章中寫道:「當你將AP的流行誇張與更客觀的科學研究區分開來時,會發現,這是一種促進兒童身心健康的明智方法。」「廣泛的研究表明,有安全依戀的成年人的生活更快樂,衝突更少。甚至有研究表明,他們自己可能會成為更好的父母。」
哈佛醫學院的帕特裡斯•瑪麗•米勒和麥可•蘭博德•康斯在2010年進行了一組這樣的研究。
米勒和康斯在他們的論文中寫道:「親密育兒包括繼續對孩子做出高度的反應,親密育兒對嬰兒和兒童的好處。」「這樣做的好處是可以減少壓力,這會影響孩子的大腦的發育以及日後對壓力的反應。」這已經被證明可以減少發育後期的心理健康問題。」
「另一個重要的心理益處是安全依附,即當孩子感到痛苦時,他們傾向於尋求與父母的接觸,並通過這種接觸得到有效的安慰。更有效的情緒控制和安全依戀的結果是,孩子們會更有效地參與到重要的發展任務中,包括同齡人關係和學校教育。」
當然,不是每個孩子都需要父母以同樣的方式幫助他們調節壓力和焦慮。我最小的女兒通常能自己入睡,但她的需求總是不同於她姐姐的。
我漸漸了解到,因為我的孩子們是如此的不同,所以沒有一種適合所有人的方法來撫養他們。隨著她們的成長,她們的需求——她們對我這個父母的需求——將會繼續發展。
我不知道我的大女兒晚上躺在床上等待入睡時腦子裡在想些什麼。我不知道她的擔心和壓力,也不知道我的存在能在多大程度上幫助她把消除這些擔心。
我只知道,只要她需要我的身體陪伴在她的身邊,我就會陪在她身邊。當她需要我親近時,我會給她我的雙臂;當她需要學會獨立時,給她空間。我將永遠努力做一個有責任心和同情心的家長。而現在,這就意味著我可以和她一起躺在她安靜的昏暗房間裡的粉紅色的羽絨被下。
英文原文:
https://www.todaysparent.com/family/parenting/lying-down-with-your-kids-until-they-fall-asleep-is-not-a-bad-habit/
(未經同意,請勿轉載)
註: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我們做了中文翻譯,如有侵權,請聯繫我們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