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理教學大綱和物理教科書的建設與發展
教學大綱是由國家根據教學計劃規定的各門學科,統一頒發的指導性文件,也是編寫教科書的依據。大綱規定的統一內容和要求,是衡量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也是學校順利完成教學任務的重要保證。教學大綱的結構和內容通常包括:1.大綱的說明。主要依據教學計劃的精神,說明本門學科的教學任務和要求,以及教材選編的原則。這是大綱的指導思想。2.大綱本文。主要根據選編教材的原則,將本門學科內容的邏輯體系,以及教學進度,按照章節、課題,全面、系統、連貫地以綱要的形式列述講授要點、安排實驗、練習和參觀等事項。3.關於教學法的建議。根據學科性質,簡要提出教學法的基本要求及教學的注意點等,以供教學參考。
教科書是教學大綱的進一步系統化和具體化,是教與學的共同依據。教科書的結構和內容,一般包括:1.目錄。2.本文。即按篇、章、節的順序,系統連貫、準確生動地敘述教學大綱規定的內容,包括最基本的事實材料和基本概念、原則、公式等。3.作業,如思考題、習題、實驗作業等。4.圖表和附錄。
教學大綱和教科書的核心問題,是教學內容問題;是向學生傳授什麼知識,培養什麼能力和進行什麼思想教育的問題,即是培養什麼人的問題。這直接關係到教育的方向和途徑,關係到教育能否適合學校的需要和為社會的發展服務。因此,制定教學大綱和編寫教科書的工作,不僅是建國初期改造舊教育的一個重要方面,而且建國以來也作了大量工作,以使其符合社會主義革命和社會主義建設的需要。
建國以來至1976年期間,關於制定中學物理教學大綱和編寫物理教科書的過程,大致可分為四個階段,即過渡階段;全面學習蘇聯階段;探索發展階段和十年動亂階段。
一、過渡階段(1949——1952年)
解放初期,我國由於來不及制定新的中學物理教學大綱和編寫新的物理教科書,所以當時一方面採用了權宜之計,即在東北老解放區,採用東北人民政府以蘇聯十年制中學的自然科學課本為藍本進行編譯的課本,作為中學物理的教科書;在解放區,仍暫用解放前的老課本。如嚴濟慈編寫的物理課本和壽望鬥編寫的物理課本,在人民教育出版社成立後的一段短時期內,仍重新出版,作為我國解放初期的課本。另一方面,為了儘快改革舊的教學內容,人民政府根據《共同綱領》中規定的文教政策,及時進行了「有計劃、有步驟地改革舊的教育制度、教育內容和教學方法」的工作。
1949年11月,中央教育部成立不久,就由中等教育司召開了一次京津中等學校負責人的座談會,會上大多數人都認為「普通中等學校數、理、化三科的教材編排不合理,以致學生負擔過重,學習不能獲益,而且有害健康。」同年12月23日至31日,教育部召開了新中國第一次全國教育工作會議。會上,各地來的代表對上述問題又有相似的反映。對此,除了會議「決定集中一批幹部,並組織一部分有經驗的教員編輯與改編中、小學教科書」之外,接著於1950年2月10日又由中等教育司召開了普通中學數、理、化三科教材精簡座談會。會上關於數理化教材的問題,大家除了同意「精簡的目的在求教學切實有效,而不是降低學生程度;刪除不必要的或重複的教材,但仍需保持各科學科的系統性、完整性;六·三·三制初高兩級中學的制度暫不變更」的原則以外,大家還同意這樣的精簡原則:「教材應儘可能與中國生產建設實際結合,首先自然科學各科彼此間應明確分工,刪除重疊或陳腐部分;初高中之間不必要的重複亦應酌減,充實新的科學成就。會上並推舉方嗣,汪世清起草物理初稿。初稿又經幾次修正,最後經嚴濟慈校訂,於7月10日由教育部印發,供各地中學物理教學作基本參考。這是解放後對中學物理教材採取的最初的改革措施。
這次印發的初、高中物理精簡綱要,都由兩部分組成,第一部分講精簡綱要的原則。如初中部分在「原則」中提到初級中學物理學的教材,其學習範圍是從物理世界的事象群中,具體地認識最簡單的事實和最基本的原則,而任務就是以這些認識來樹立人類知識和物理學的基礎」。其學習路線「是從事業裡引出思想的概念和聯繫,來織造科學知識,所以要選擇簡單的自然現象,和在合理的條件所劃定的孤離情況之中用實驗表演,把事實的根底刨挖和暴露出來,給學生們記取和理解。因此,事實的例證和剖白是列在首要地位的」。還指出這次精簡主要是「紊亂的制度,如英國的度量衡和中國市用度量衡……;陳腐的觀念,如質量不滅,填充性(物質填充性),以太傳光……;不易把握的概念和定義,如力、離心力、力場、電位……;難於理解的定律,如運動定律、引力定律、蓋呂薩克定律、光的折射定律……;艱澀的問題,如圓運動、電離論、光的本質、原子構造……;繁難的算式,如運動的公式、拋射軌跡方程、功量和能量的轉換式,變態的潛能方程……」。同時規定「實驗插在講授中間,便於學習和了解。」並說「一次實驗不限於一個問題:凡屬並聯的事象盡時間和條件的可能合併在一次實驗裡。」等等。又如高中部分,在「原則」中首先指出「教材分講授和實驗兩部分,先後分列,不相參雜。」還說「初級教材的選擇偏重在現象,而教法偏重在啟發和歸納,高級教材的選擇偏重在實驗和觀察,略加計算,而教法偏重在灌輸和演繹。」對實驗還特別指出「設置實驗的目標原為培養學生們的觀察才能和訓練他們的實驗技術,所以實驗教材的性格應分作五項,切實執行:甲、尋求現象間的因果規律。乙、證明物理量間的數值關係。丙、聯繫到實際的應用問題。丁、自製簡易器具和修配儀器。戊、記錄各個觀測事項,並計算其關係與結果,寫成有系統的報告,和探討問題。」等等。所以,這一部分是提綱挈領地說明編寫精簡綱要的目的要求和略加提示教學中應注意的問題,以使教學不致偏離「精簡座談會」的基本原則。
第二部分是精簡綱要的細則。它依次列出了各部分的主要內容,及講解的深廣度等。如初中部分的細則五中「1.浮力——阿基米德原理只用儀器表演,不要用數字演證。再用塗蠟的方木塊浮在水上,加以計算和說明」。又如高中部分的細則五二中「3.光的偏極化(即偏振現象——編者注)——光波乃橫波,用電石鋏試驗光的偏極化。並借用柵欄杆格繩索上的波動作比喻,來推斷光波是橫波。偏極光鏡解釋平面偏極化的作用是不必要的」等等。使教學有一個大致的講解範圍,並給教學方法以適當的提示和啟發。
實行精簡,一方面固然來自學習蘇聯的影響,因當時蘇聯十年制中學物理教學是實行五年一貫制的,所以其初、高中物理課本的內容重複的就少得多。另一方面,我國初、高中是分段的,物理教材是參照歐、美、日的課本編寫的,初、高中物理教材之間的關係是「同心圓放大」,內容陳舊龐雜,重複多,又嚴重脫離我國實際。所以學習蘇聯,就意味著把初、高中物理教材中相同的部分去掉。初中已講過的,如汽化、熱的傳播、光的直線傳播、速度及反射、電磁的相互作用等,高中即可以從略。這實際上,也是當時能儘快達到精簡的一種辦法。但由於草案本著「初、高中兩級中學的制度暫不變更」的原則的同時,本著還要「儘可能與中國生產建設實際結合」和「編輯最近物理學的基本新知識」,如聲學部分添了樂學和樂器的知識,電學部分增加了電流振動和無線電的原理。因此,精簡以後的初、高中教材仍保持「兩個圓周的循環重複」,教材實際上也是精而未簡,並且由於增加了新知識反而加重了學生的負擔。所以「綱要」印發以後,各地認為學生學不完,教師教不完的呼聲仍然很高,問題沒有得到解決。①
為了有一個新的教材來代替國民黨統治時期的舊教材,從1950年10月開始,中央教育部組織力量編訂《中學物理課程標準(草案)》,經1951年3月教育部召開的第一次全國中等教育會議討論,並於1952年3月印行。該物理課程標準(草案)的制定,當時參考了凱洛夫等的《教育學》「共產主義教育目的與任務」一章。並以蘇聯的物理教學大綱與東北地區普通中學自然各科課程標準綱要草案作為參考資料。②
《中學物理課程標準(草案)》的教學目的:③
初中:
1.了解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的普通物理現象及其簡單的相互關係,以獲得有系統的知識;
2.了解簡單的物理儀器和有關的物理器具之構造與基本原理及其應用;
3.培養從實際出發,以觀察現象而獲得正確認識的能力;
4.通過課外作業與活動,提高學生學習物理學的興趣。
高中:
1.了解物理學的基本規律與思考方法及其主要應用,為有關各部門學科之學習建立基礎;
2.用實驗方法考核物理現象間質與量的關係,使理論與實際一致;
3.通過物理學對自然的認識,培養學生辯證唯物主義觀點;
4.通過課外作業與活動,以增進學生的工作技能,以啟發其創造力。
從上可見,初中教學目的中的4和高中教學目的中的3、4都是解放前所沒有提及的,其中特別是通過物理教學要培養學生的辯證唯物主義的觀點,是解放後的一大特點。
該課程標準的另一特點,是初步改變了解放前我國中學物理教學內容中的「同心圓放大」的做法,以使初、高中的物理教學內容改變為「螺旋式上升」。例如運動學的知識,初中只講勻速直線運動,高中講勻變速直線運動和圓運動;動力學的知識,初中只講牛頓第一定律,高中講第二和第三定律等等。此外,物理教學內容還兼顧了初高中畢業後就業與升學的這兩個方面。
在教育部編訂《中學物理課程標準(草案)》的同時,1950年9月,全國出版會議上提出中小學教材必須全國統一供應的方針,於是組建了人民教育出版社,並由該社開始組織編寫中學物理課本。1951年3月,由陳同新、許南明編寫的《初中物理學》上冊出版。同年8月,下冊出版,並從1951年秋季開始供學校使用。1952年8月,《高中物理學》一冊出版,這就是人民教育出版社編寫的第一套物理教材。
這套教材,從已出版的幾本書來看,它們雖由於在內容的刪減上出現了一些問題,以使教材的聯結不夠好,從而增加了理解的困難。例如在電磁學中刪去了磁場和磁力線,使得電流的磁效應的方向問題難於理解,發電機和變壓器也不易說明。但它們最基本的方面,具有以下幾個特點:
1.取材合適,適用於教學;
2.編列的系統,大體符合由簡到繁、由易到難、由具體到抽象的原則,而舊的教本對此是不講究的;
3.敘述一般做到不從定義而從實際出發,並能廣泛聯繫實際,強調應用;
4.演示實驗多,大量利用直觀教材。①但這套教材沒有編寫完就中途夭折了。
夭折的原因,並不是全面比較其優缺點後作出的,因為實際上既沒有認真總結,也沒有進行科學論證,而是在當時我國的政治環境下,「我們過分看重政治和社會制度問題,而將蘇聯的教育經驗捧得過高,甚至於提出『全心全意地』、『系統地』學習蘇聯教育經驗的口號」。①這反映在教材的編寫上,就要求一切完全照搬蘇聯的東西。所以上述課本雖也是蘇聯的教學經驗和我國的教學經驗相結合的產物,但輿論上一致認為在編寫物理課本的工作上,學習蘇聯的先進經驗方面是不夠的。當時權威們對課本的看法是「只就英、美課本和中國的舊課本加以改寫,不改觀點不易脫離資產階級的影響,就在材料的配合,篇章結構上,也有很大缺陷;自編一套,也不易很快成熟,很快達到科學化、系統化」。②因此物理教材(包括其它自然科學教材)要以它們(指蘇聯課本)為藍本,並儘可能結合中國實際來加以改編。國務院也提出:「有重點地翻譯和改編蘇聯中學以上學校自然科學方面的各科教科書,作為我國新教材未編出前的暫用課本。」③這樣,人民教育出版社未能編完的高中物理學第二、三冊,就只能用東北編譯的蘇聯中學九、十年級的物理課本來替代。
二、全面學習蘇聯階段(1953——1957年)
1952年12月,我國頒布了解放後第一個《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草案)》,這個大綱,是以當時蘇聯物理教學大綱為藍本編訂的。從「大綱」的內容層次來看,可以把它分為三部分,即總說明;初、高中大綱的說明;大綱。在總說明中,它明確地規定中學物理教學的任務是:
第一,按照學生的年齡特徵,給他們以系統的和鞏固的物理學基礎知識,使他們奠定辯證唯物主義世界觀的基礎;
第二,培養學生把他們獲得的知識應用到實際問題中去的能力,使他們掌握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
第三,培養學生愛國主義和國際主義思想;
第四,培養學生觀察和研究問題的正確的和科學的態度和方法。
接著它簡要地說明了如何完成這些互相聯繫、彼此一致的任務。如關於培養學生愛國主義思想,它指出「除了使學生知道我國歷史上物理研究和應用的成就外,還應特別注意在我國偉大的建設中物理研究和應用的飛躍發展。」又如關於知識教學,它指出「過去物理教學的嚴重缺點之一,就是教師生硬地灌註定義、定律和公式,或過分致力於數學的論證和演算,而不注意闡明物理意義,這樣,學生就只能死記硬背一些抽象的符號和公式,得不到真正的物理知識」,並接著強調「這樣的缺點,必須堅決予以克服」。從而反襯出它要求「在物理教學中,對於物理概念、定律和公式的意義,必須予以清楚明白的闡明,使學生獲得真正的了解」的重要性。再如物理實驗,它明白地表示了「物理是一門以實驗為基礎的科學……學生的實驗和教師的演示,在物理教學中佔極其重要地位。教師的講解必須配合必要的演示,大綱中所規定學生應作的實驗必須完成,次數不應減少」。同時又著重指出「如果設備不足,教師也必須克服困難,自製簡單儀器來進行演示和實驗。」此外,「必須訓練學生應用所獲得的知識來解決物理問題和分析周圍的現象。」以及課前、課後的工作等等都作了周詳的交代。
初、高中大綱的說明,主要是分別針對初高中學生的不同特點,對教學過程和各部分內容在教學上應注意的問題作了進一步的說明。如在初中大綱的說明中:「初中物理的教學,必須按照學生的接受程度,以實驗觀察為基礎,來探求各個現象的相互聯繫和相互依存關係,得出一定的簡單的物理規律,並以實際應用來驗證這些規律的正確性。」「初中物理的習題……要具體考慮題目的內容,把題目分成幾個較簡單的問題來逐步解決。在用算術方法解答過一定數量的習題以後,才可以向學生介紹相當的公式。這樣,學生才易於了解公式的物理意義,才能正確地運用公式。」並指出「必須堅決克服不訓練學生思考,過早介紹公式的偏向。」接著對具體內容的教學作了說明。如介紹關於「簡單電現象」的內容中有:「為了使學生更好地了解各種電現象,特別是在後面更好地了解電流的本性,需要介紹電子的初步知識,但關於電子的介紹不可過多,以免超出學生的可接受的範圍。」如此等等。
在高中大綱的說明中,開始就指出了「高中學生,比起初中學生來,無論在知識水平上和接受能力上,都已大大提高了。因此,高中物理的每一課題,都不是單純地重複初中已學過的,而是要在更大的範圍內和更大的深度上,對物理作進一步的學習。」還說「在高中物理中,理論的作用和數學論證的意義,都應巨大的增長。」在對具體的教學內容上,如關於電學方面,它說「在高中學習電學中,學生常常對電勢、電勢差(電壓)、電勢降落以及電動勢的物理意義弄不清楚,並常常把它們混淆起來。物理教師必須明確指出這些概念的不同意義以及它們的關聯,要及時糾正學生的誤解。」在關於「電磁感應」這一課題中,指出了「雖然在範圍和深度方面都比在初中時擴大和加深了許多,但是,在這裡仍然只應限於定性的研究。」關於如何講解「原子結構」的說明是「教師應特別著重闡明如何證實基本粒子的存在及如何研究它們的性質,從而使學生認識到人的認識範圍,特別是在微觀世界中的認識範圍,是在不斷地擴大著。在講究原子能的釋放後,教師應該指出原子能的利用問題與社會制度的關係,並指出原子能在和平用途上為勞動人民謀幸福的美麗遠景。」如此等等。
第三部分是大綱本文。它以篇、章、節的順序,分別列出了課題,講授要點及上課時數與課外作業時數的分配。如以篇為例,初中有力學、熱學、電學及光學四篇,高中有力學、分子物理學和熱學、電學、光學及原子結構五篇。
從上可見,這個大綱是相當完善的。所以它的頒布,不僅結束了過去我國中學物理教學缺乏完善大綱的狀況,而且,確定了我國初、高中物理教學內容「螺旋式上升」的格局,而且它還具有強調基礎知識、強調突出實驗、強調理論聯繫實際的優點。因此,它對全國中學的物理教學走上正軌起了積極的作用。應該說,這是當時學習蘇聯經驗的主要收穫。
1952年,人民教育出版社就以《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草案)》為依據,以蘇聯課本為藍本開始進行第二套中學物理教材的編寫。其中初中物理課本,是由陳同新、許南明、張同恂以蘇聯Г.N.法裡也夫、A.B.別雷什金、B.B.克拉烏克利斯編寫的1948年版的蘇聯中學六、七年級的物理課本為藍本進行編寫的。上、下冊分別於1953年秋季和1954年秋季開始供應學校使用。蘇聯的這套課本在蘇聯一直用到1960年,我國的這套初中課本也只根據1954年和1955年的兩次精簡指示作了精簡修訂,一直用到1963年。高中物理課本,第一冊是由陳同新、許南明編,第二冊是由陳同新、許南明、張同恂編寫的,第一冊於1953年秋季開始供應學校使用,第三冊是由陳同新、許南明、張同恂、雷樹人編寫的,和第二冊同時在1954年秋季開始供應學校使用。這套高中物理課本,是根據N.N.索克洛夫編的1938年版的蘇聯八、九、十年級的物理課本為藍本編寫的。蘇聯的這套課本知識面較寬,又補充了為適應第二次世界大戰所需要的軍事技術知識,教材分量較重。
我國第二套課本的優點,除了較好地體現了其大綱所具有的上述特點外,在課文的敘述上,也由於學習蘇聯經驗,一般都做到了從生活和生產的實際出發,而不是從定義出發來討論概念和規律的。所以它與解放前的課本相比,能較好地符合學生的認識規律,這是一個十分明顯的進步。其缺點也在於「全面學習」蘇聯,從而不能較好地與中國的實際相結合,特別是不能從中國的學生實際出發。因而1953年開始出版第二套中學物理教材後,各地仍然反映學生負擔過重。同時,蘇聯在50年代提出了實施綜合技術教育,而物理學科又是實施綜合技術教育的重點學科,所以蘇聯在1954年開始已採用了新的物理教學大綱和八、九、十年級換用A.B.別雷什金等編寫的新的物理課本。因此,教育部一方面於1954及1955年分別發布了《精簡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草案)和課本的指示》及《精簡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草案)和高中二、三年級物理課本的指示》;另一方面,自1954年下半年開始,就又以蘇聯的新大綱和新課本為藍本,修訂我國1952年的中學物理教學大綱草案和重新編寫高中物理課本。
1954年和1955年的兩次精簡的主要內容是:
初中:水閘、簡單機械的效率、熔解熱、汽化熱、蒸汽輪機、熱機的效率、電阻定律、透鏡成像的作圖法、光的色散和五個學生實驗(測定一種供熱裝置的效率;水的汽化熱的測定;驗證焦耳—楞次定律;安裝發電機模型並實驗其動作;觀察光線通過玻璃或水後的折射)。
高中:共點力的平衡、物體在共點力作用下的運動、反向力的合成、力偶、槓桿類簡單機械、壓強計、虹吸現象、流體動力學、克卜勒定律、引力場、駐波、附加電阻和分路、惠斯登電橋、溫差電偶及其應用、赫茲實驗、光的偏振、天然放射現象和人為放射現象及一個學生實驗(用惠斯登電橋測定電阻)。
1956年6月,教育部頒布了在學習蘇聯新大綱、新教材和吸收了兩次「精簡指示」的思想基礎上,編訂完成《中學物理教學大綱(修訂草案)》。
這個大綱雖然仍分總說明,初、高中大綱的說明和大綱三部分,但它在整體上體現了1954年4月政務院關於改進和發展中學教育的指示和1956年開始在中學教學計劃中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的精神,因此,它在原大綱的基礎上有了發展。這主要表現在以下三個方面:
首先,它指出了「中學物理教學,在實現以社會主義思想教育學生,培養他們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成員這一中學教育的總任務中,是具有重大意義的。」這就是說,中學物理教學必須為培養學生成為社會主義社會全面發展的成員服務,而不能為別的什麼服務。顯然它是符合和適應我國進入社會主義社會以後的新形勢的要求的。
其次,它特別強調學生在學習物理的過程中「應該認識到物理知識在生產中的應用」和「應該學會使用簡單度量工具和儀器的實際技能」。例如在講到概念、定律和原理的教學時指出「還必須訓練學生把所獲得的知識來分析各種物理現象,特別是他們日常生活中所常見的物理現象。」如在講到學生實驗和教師演示時,又指出「教師必須注意和糾正學生的錯誤和不恰當的操作方法……逐步加深地向學生指出實驗工作中誤差是怎樣出現的和減少誤差的方法。」還說教師在對學生實驗報告的審閱和評分時,「必須考慮到學生是否已掌握了應掌握的實際技能。」在講到習題教學時,指出「利用當地生產技術中的實驗材料,由教師或教師與學生一起自編物理習題」,以充分發揮物理教學在結合生產實際上和發揮學生的技術思維上的積極作用。在講到學生課外作業時,指出「還應該包括學生在課外的條件所能做到的實驗和觀察作業。」此外,它在對各年級的教學要求中,把學生必須掌握的實際技能,也提出了十分具體的要求。如對初二年級提出的「會使用重垂線,會使用簡單天平;會使用測力計;會使用槓桿、滑輪、輪軸和斜面;能夠指出內燃機模型的主要部分……」等十三項要求。對高三年級提出了「會根據電路圖(帶有分路)把儀器組成電路」;能從安培計、伏特計的「標誌上認出它的量度範圍,並在工作中會正確地使用」它們;「會測定透鏡的焦距;會利用透鏡來組成望遠鏡和顯微鏡的模型」等七項要求。在內容上,初中恢復了簡單機械的效率、蒸汽輪機、熱機的效率,高中恢復了流體動力學、附加電阻和分路等。由於加強基本生產技術教育,在高中增加了傳動知識、超聲波、水力和風力發電、浮遊選礦法、金屬壓力加工和鑄造等內容。所有這些,不僅充分體現了當時提出的「實施基本生產技術教育」的精神,促進了當時物理教學的改革和提高了物理教學的質量,而且對當前的物理教學改革,也具有深刻的啟發性。
第三,明確地提出了「在課堂教育中,物理教師應該不懈地激發和發展學生的思維活動,」從而要求教師「努力使教學的內容能不斷地引起學生的進一步學習的願望,使教學的順序適合於學生的思維發展順序,使教學的方式能把學生的注意力集中到問題的注意方面來等等」,並在大綱每章之後,專門列出了應該做的演示實驗。如在初中「電磁現象」一章的演示竟列了「各種磁體;指南針;磁感應現象;磁極的相互作用;磁場圖譜;電流對磁針的作用;帶鐵芯的和不帶鐵芯的通電線圈的磁作用;通電的單線圈在磁場內的轉動;電動機的動作;感生電流的產生……」等14個之多。這一方面固然是受「直觀性原則」的積極影響,另方面也說明在物理教學中已開始注意學生的「學習心理」了。這是後來大綱中提出培養思維能力的先聲或萌芽。
從上可見,這個大綱雖仍以蘇聯的教學大綱為藍本,在體系上與前大綱也無原則性的變化,但在教學的目的任務、教學內容的選取和教學方式方法的表述要求上,都吸取了我國物理教師的已有經驗。這也說明我國中學物理教學大綱的擬訂,已從「全面學習」蘇聯的做法中,開始轉移到學習蘇聯與總結我國自己的經驗相結合的軌道上來了。
在擬訂大綱的同時,人民教育出版社也開始了第三套高中物理課本的編寫工作。所以與這個大綱配套的高中一、二、三冊教材,也分別於1955、1956、1957年秋季供全國中學使用。其中第一冊是由雷樹人、董振邦編寫的,第二冊是由雷樹人、許南明、董振邦編寫的,第三冊是由雷樹人、許南明、董振邦、張同恂編寫的。
這套教材,雖然仍是以蘇聯課本為藍本,因而在總的內容體系上與蘇聯課本一致,存在著片面強調學生掌握系統的物理知識的傾向,帶來了形上學的教條主義毛病:重知識傳授和教師的作用,輕能力的培養。但初稿是邀請了北京的一些有經驗的物理教師仔細討論而後修改定稿的,大部分知識的講述方法又吸取了我國物理教師的實際經驗,所以其質量比前一套教材有了明顯的提高,基本上能適合我國的實際。因此,它一直使用到1966年「文化大革命」開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