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今保留著港珠澳大橋動工建設的報紙,希望有一天能為大橋服務;三年前就在大橋建設工地巡邏,為能夠服務珠海公路口岸而感到光榮………19名清一色的男民警懷著「大橋情懷」成為了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派出所(下稱大橋派出所)的首批民警。
他們每天工作在特殊的崗位,承擔著特殊的使命,在來來往往的旅客中書寫著「新時代警察故事」。近日,「今天我當班」採訪組走進大橋派出所。記者獲悉,為了更好地服務境內外遊客,大橋派出所民警學起了粵語和英語。
「大橋情懷」讓19名「老男孩」相聚
世紀工程——港珠澳大橋於2018年10月23日通車,珠海公路口岸成為全國唯一的三地互通口岸,平均日通關人數約4.5萬人次。2018年9月,大橋派出所掛牌成立,成為珠海全市最年輕的派出所,擔負起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地區治安管理工作職能。
這個年輕的派出所目前一共有19名民警,且是清一色的「老男孩」。19名民警是從全市公安機關挑選而來,每個人都有著自己的「大橋情懷」,背後都有著「大橋故事」。
為旅客提供熱情服務
副所長鄭承瑤是一位「大橋迷」,港珠澳大橋動工那天的報紙他至今保留著。在港珠澳大橋建設的9年時間裡,鄭承瑤每天都在留意著大橋的進展,「我一直關注著大橋的建設,從第一節沉管到第23節沉管安裝,我都關注著」。
大橋正式通車那天,他剛好在西人工島。他當時對自己說,從警二十多年了,希望有一天能為大橋服務。去年12月22日,經過層層選拔後,他實現了這個願望,懷著「大橋情懷」來到新崗位。半個月前,他第一次帶著小孩來到珠海公路口岸,體驗自己工作的地方。他覺得在珠海公路口岸工作,有無限的榮光。
副所長龍俊華是一位退伍軍人,他與港珠澳大橋結緣的時間也很早。由於珠海公路口岸屬於拱北公安分局管轄。從2016年3月份開始,他便開始在建設工地巡邏,維持現場秩序、調解勞資糾紛,當時工地上最高峰時有5萬名工人,工作壓力可想而知。可以說,龍俊華是珠海公路口岸建設的一名見證者,「非常榮幸能參與其中,為港珠澳大橋的建設貢獻自己的一份力量。在這裡上班,我每天的感覺非常好」。
有「情懷」與「夢想」,並為之努力,是大橋派出所民警的寫照。他們每天的工作除了負責轄區巡邏,確保口岸安全之外,還會接到大量旅客的求助。
1月13日19時10分,派出所接到港珠澳大橋應急救援電話稱,有一位92歲老人入境珠海口岸後走失,其家人希望協助查找。當天天氣寒冷,老人的電話一直打不通,為了儘快找到老人,派出所各巡組加大了尋找力度,最終經過半個多小時的尋找,民警胡順武和輔警黃敏才在珠海口岸二樓某快餐店門口找到老人,並將其帶回派出所。
老人也因與家人聯繫不上,十分著急,加上天冷肚餓人困,精神也有些恍惚,龍俊華見狀馬上安頓老人家坐下,並與其拉家常安慰他,讓他別著急,說一定想辦法幫他聯繫家人來接他。同時,又安排輔警王道斌給老人準備食物。經過多方聯繫,其親戚從鬥門趕過來將老人接回家。臨走時,老人連聲說「珠海的警察太好了」。
杭州的安先生近日帶著妻子來到珠海公路口岸,感受世界工程的風採。他向記者表示:「看到港珠澳大橋,非常震撼。口岸的管理很好,治安情況很好,民警的素質也很高。」
擬請專業老師進行培訓和輔導
民警來到大橋派出所後發現,他們的工作遇到了新的「挑戰」:進出珠海公路口岸的旅客不僅來自粵港澳三地,還有來自國外的朋友。如果不能熟練掌握粵語和英語,在工作中會遇到不便。
於是,他們決定提高自己的語言能力。但對於平均年齡44.7歲的他們而言,困難並不小。鄭承瑤來自福建,雖然他在珠海工作已有20多年時間,但粵語說得「麻麻地」。為了更好地服務旅客,他每天都有意識去提高自己的粵語水平。
龍俊華告訴記者,這裡是珠海的一個窗口,「來到這裡的外國遊客很多,他們中的很多人都希望通過這個窗口了解中國改革開放的成就。同時想來中國投資的外商也很多,必須學會一些簡單的英語」。
2月9日19時許,港珠澳大橋珠海公路口岸旅檢大樓一層計程車上客點,一名外籍遊客急著想乘車前往唐家灣唐邑酒店,因不知目的地的具體位置,他向正在執勤的大橋機動巡邏組求助。由於該遊客將「唐邑酒店」說成「唐逸酒店」,現場民警沒有在地圖上找到對應的酒店。民警按照工作預案,立即使用手機上的翻譯軟體與其進一步交流,得知了外籍遊客的準確目的地。為助其儘快前往酒店,機動巡邏組幫他聯繫了一輛計程車,並告知有關安全注意事項。外籍遊客對民警的幫助表示感謝,豎起雙手拇指稱讚。
龍俊華說,為了跟上時代的發展,現在派出所民警也積極去學習英語。派出所有計劃讓專業老師對民警進行日常培訓和輔導。此外,他們還和珠海口岸的物業公司加強交流,如果遇到緊急情況需要外語服務,也會請物業公司提供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