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平善道禪師悟道因緣

2021-03-02 心一禪

心一禪,您的掌上佛學圖書館。平臺線上涵蓋萬餘篇大德教言、經論典籍、修學次第等;線下組織各類禪修、法會的報名和答疑,以方便廣大修行人通過手機移動端隨時研習經教,獲取正知正見。

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木平山善道禪師,蟠龍可文禪師之法嗣。初謁洛浦元安禪師,善道禪師問:「一漚未發已前,如何辨其水脈?」
[意思是諸法未生之前,如何辨識其體。善道禪師此問,已將體與相、用打成兩截、欲離於相、用而覓其體,顯然已落二邊。]
洛浦禪師道:「移舟諳水脈,舉棹別波瀾。」
可惜,善道禪師當時並不知洛浦禪師答話之落處,因而未能契悟其旨。
於是,他不得不離開洛浦山,前往參禮蟠龍可文禪師。  

初禮蟠龍禪師,善道禪師即提出相同的問題:「一漚未發已前,如何辨其水脈?」
蟠龍禪師道:「移舟不別水,舉棹即迷源。」
善道禪師一聽,言下大悟。原來佛法無多子,洛浦的亦是蟠龍的,無有二致。
善道禪師悟道後,即前往袁州木平山,住山接眾,其接人方式非常奇特:凡是前來參學的,先不許進丈室參禮,而是令他們運土三擔,並示偈曰:
「南山路仄東山低,新到莫辭三轉泥。
嗟汝在途經日久,明明不曉卻成迷。」
  

善道禪師生而有奇相,肉髻螺紋。金陵李氏非常仰慕他的道譽,經常迎請供養,待以師禮。李氏曾問善道禪師:「如何是木平?」
善道禪師道:「不勞斤斧。」
李氏道:「為甚麼不勞斤斧?」
善道禪師道:「木平。」

[顯然,這裡的木平是指人人本具的自性佛,本自天成,不假雕琢,無修無得。]
後來法眼禪師聽說了他的這則接人語錄,作偈相贈曰:
「木平山裡人,貌古言復少。
相看陌路同,論心秋月皎。
壞衲線非蠶,助歌聲有鳥。

城闕今日來,一漚曾已曉。」

善道禪師入寂後,諡真寂禪師。

心一禪個人微信:xinyichangongyi

新朋友請點擊大標題下的藍色字「心一禪」或查找公眾號:xinyichan1

同盟平臺:香海禪寺(香海禪心):xhcxwx

點下面閱讀原文可直接打開佛法文庫之漢傳大德的頁面

相關焦點

  • 夾山善會禪師悟道因緣
    平臺線上涵蓋萬餘篇大德教言、經論典籍、修學次第等;線下組織各類禪修、法會的報名和答疑,以方便廣大修行人通過手機移動端隨時研習經教,獲取正知正見。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夾山善會禪師,船子德誠禪師之法嗣,俗姓廖,廣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廣泛聽習經論,對戒定慧三學頗能通達。
  • 石霜慶諸禪師悟道因緣
    十三歲時依洪州西山紹鑾禪師落髮,二十三歲赴嵩嶽受具足戒,後詣洛下學習毗尼。學了一段時間之後,慶諸禪師感所學畢竟是漸教,與自己出家志求頓悟成佛之願有相當距離。於是終止所學,回到江西,投溈山靈祐禪師座下,充當米頭(專門負責舂米)。  有一天,慶諸禪師正在篩米,溈山禪師道:「施主物,莫拋散。」  慶諸禪師道:「不拋撒。」
  • 石頭希遷禪師悟道因緣
    石頭希遷禪師悟道因緣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青原行思禪師之法嗣,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人,俗姓陳。
  •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6)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法融禪師,俗姓韋,潤州延陵人(今江蘇鎮江市)。
  • 嶽飛的佛緣,慈慧禪師授《易筋經》
    嶽飛幼年,嘗在湯陰大佛寺讀書,因為那時他體弱多病,得到方丈慈慧禪師授《易筋經》,後來他體健病消。嶽飛從青年時就去當兵,計他的一生,南徵北伐,戎馬倥傯,他的目的在於迎回徽欽二宗,收復失地。《說嶽全傳》第59回和第61回敘說:嶽飛大破金兵於朱仙鎮,有直搗黃龍(吉林農安)的壯志,不幸被秦檜嫉妒,用十二道金牌召回京城。嶽飛班師回京過長江時,經過江中金山寺,乃去拜訪道悅禪師。道悅禪師預言「元帥此行,恐防有牢獄之災,奸人陷害之事」,勸嶽飛「不如潛身林野,隱跡江湖」。嶽飛謝絕了道悅和尚一番盛意。
  • 虛雲老和尚悟道因緣
    虛雲老和尚悟道因緣 虛雲老和尚,字古巖,又名演徹、性徹,法號德清,俗姓蕭,湖南湘鄉人。其父玉堂,為泉州府幕僚。
  • 宿世因緣,母親懷他後,連葷腥都不吃了,胎裡素修行
    當時,六祖會上有位首座和尚,看到希遷禪師這等樣子,就問:「六祖已經圓寂了,你在這裡空坐幹什麼呢?」希遷禪師道:「我稟承六祖的遺誡,坐在這裡尋思。」首座道:「你有一位師兄,叫行思和尚,現住在吉州,你的得法因緣在他那兒。六祖說得很明白,是你自己糊塗。」
  • 公案故事:趙州禪師親自去小解
    故事中的趙州禪師法號從諗,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享譽南北禪林並稱「南有雪峰,北有趙州」,「趙州眼光爍破天下」。
  • 《維摩詰經》「以因緣故諸法生」的基石上,契入中道不二法門
    在「以因緣故諸法生」的無差別基石上,契入中道不二法門生病的人,常會抱怨「為什麼是我?」身體病苦,內心更苦,甚至影響病情的發展。因此,如何看待生病,是痊癒的關鍵之一。當文殊師利請維摩詰開一張「安心」的藥方時,維摩詰回答:「生病的原因,是『執著於有一個實在的我』。
  •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各種因緣頓契佛性,再看禪宗公案庭前柏樹子
    「迷人漸修,悟人頓悟」,人的根機就是頓悟漸修的問題,頓悟就是言下見性,但也不只是言下,實際上是因緣見性。言下見性可以指善知識指導你的一言,也可以指善知識敲打別人的一言,有的人就是在聽祖師度其他人的時候一下頓悟的。在因緣中見性的言下,像棒喝、吃茶去這些都是,還有雲門文偃禪師跛腳悟道的因緣也叫言下見性,雲門因己事未明參訪睦州和尚,睦州一見他來便關門,雲門敲門,睦州問:「誰?」雲門說:「某甲。」
  • 禪師打井泉眼被泥沙堵塞,卻反問,是什麼堵塞道眼?眾人皆答不出
    法演禪師,北宋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僧人。有一次法演在打井時,發現泥沙堵住了泉水的出口,於是,便藉機問眾僧:「泉眼不通,被泥沙堵塞;那我們的道眼不通,是被什麼堵塞了呢?」眾僧聞言皆無法應答,法演禪師就代為回答說:「是被我們的眼睛堵塞住了。」這裡禪師所說的道眼,是指悟經的心智、窗戶。這裡說的眼睛,指的是用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學到的東西,在頭腦中形成的固有觀念。用佛家的語言來說就是,一點靈光道上來,只因迷惘墜塵埃,君今欲得還鄉道,悟得心經道眼開。
  • 悟道詩詞賞析: 不與萬法為侶,心空及第歸
    當年,龐蘊居士曾經參訪石頭禪師,他問石頭禪師:「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麼人?」一開口,就問了這樣一個很空性的問題。怎麼個空性呢?吃飯、穿衣是法,走路、說話是法,現在龐居士問「不與萬法為侶」,那就是指不吃飯、不穿衣、不走路、不說話啦?
  • 易之行者-混元禪師
    難以解釋的奇蹟,在他的生命中劃下了一道分水嶺,名利圈中打滾多年的張董事長,謹守諾言,斷然捨棄測量事業,踏上用易利人天之道途,成為人們口中尊敬的張老師,以及今日的 混元師父。世界新興宗教臺灣唯心聖教宗主混元禪師,自1983年開始行道濟世以來,因應不同時空因緣,可約略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
  • 杭州靈隱清聳禪師,初參學時候並不理會,會讀到華嚴經突然大悟
    本篇文章介紹的是靈隱寺的青聳禪師的故事,頂禮禪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杭州靈隱清聳禪師,清涼文益禪師之法嗣,福州福清縣人。初參法眼(清涼文益),法眼禪師便指著窗外瀟瀟雨滴,謂清聳禪師道:「滴滴落在上座眼裡。」清聳禪師不明其旨。後因誦讀《華嚴經》,忽然感悟,始深信「滴滴落在眼裡」,果然真實不虛。清聳禪師於是便把自己的證悟告訴了法眼禪師,法眼禪師悉予以印可。
  • 迎請—東華禪寺隆重舉行迎請智藥三藏禪師聖像回歸法會
    在摩訶菩提寺,兩寺僧眾隆重舉行了迎請智藥三藏禪師聖像儀式 在菩提伽耶——佛陀悟道的菩提樹下,萬行法師為新那爛陀大學三名佛教學生舉行剃度儀式贈送大藏經贈送禮物佛教在線廣東訊4月4日上午,智藥三藏禪師聖像安放法會於東華禪寺大雄寶殿莊嚴舉行,帕立德大長老、摩訶拉瑪長老、斯裡蘭卡駐廣州總領事薩尼卡、印度駐廣州領事瑪諾吉、廣東翁源縣民宗局局長張慧霞等人與萬行法師一同參加了法會,共同見證智藥三藏禪師聖像被請入三聖洞永久供奉。東華禪寺舊稱靈鷲寺,由印度智藥三藏印禪師於南朝梁武帝天監元年(公元502年)所創建。
  • 詩偈五首,和你一起參禪悟道!
    詩偈是佛教學習經文、參禪悟道表述心得體會的一種文體。偈,讀作「 jì」,梵語"頌"的意思,也就是佛經中的唱詞。有些經典的偈語同經文一樣被流傳。最著名的一首詩偈,是宋代慧開禪師的《無門關》:「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一年好時節」。
  • 平常心是道,平常心是佛心
    就像大珠慧海禪師所說的那樣,連吃飯睡覺這樣簡單的事情,「他吃飯時不肯吃飯,百般挑剔;睡時不肯睡,千般計較。」所以禪宗二祖僧璨大師在《信心銘》中開篇就說:「至道無難,唯嫌揀擇。」堅持「平常心是道」最力的禪師就是趙州從諗禪師,幾十年行腳參學,光蒲團就坐破了七個,由此可見其修持過程是何等的艱苦。
  • 讀《寄韜光禪師》,原來白居易的禪學素養這麼高,一首詩說透楞嚴妙理
    今天讀到他一首詩《寄韜光禪師》,從詩裡看,白居易的悟道境界相當高。從很多詩中,我們也能看出白居易是一個很能享受生活的人,這也許與他較高的禪學素養有一定的關係。說真的,要想生活得好,真要學點禪。《寄韜光禪師》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前臺花發後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
  • 南懷瑾老師: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因緣生法就是中國大乘所講的緣生性空,也叫緣起性空。這裡用的因緣二字,不是十二因緣的因緣,非常難了解。因緣在中國文字上來講,因是動因,緣是攀緣。「緣」是與動因一動所連帶的連續關係。譬如我們講話,前一句是因,後一句接續前一句的意義是緣。因緣像是一個圓圈,無始無終,永遠連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