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塵緣影原無染,七寶蓮花憐淨純!詩偈五首,和你一起參禪悟道!

2020-12-20 愛尚古典文學

詩偈是佛教學習經文、參禪悟道表述心得體會的一種文體。偈,讀作「 jì」,梵語"頌"的意思,也就是佛經中的唱詞。有些經典的偈語同經文一樣被流傳。最著名的一首詩偈,是宋代慧開禪師的《無門關》:「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一年好時節」。

佛學浩如煙海,博大精深,妙不可言。古典君雖不是佛家弟子,但多年以來心嚮往之。今分享詩偈五首,願與有興趣的朋友們一起參禪悟道!古典君自知冥頑不靈,六根不淨,若文中有悖佛家莊嚴妙法之誤語,還望見諒!阿彌陀佛!善哉善哉!——皛玊題記

《蘊不窮》文/皛玊

五蘊積合蘊不窮,一朝寂滅慧相同。

真心入夢夢無有,性體出塵塵不空。

般若涅槃恆住定,菩提妙覺悟圓通。

明能破暗冰鄰火,戲論如同光與風。

古典君:五蘊分別是色蘊、受蘊、想蘊、行蘊、識蘊五種。寂滅是涅槃的義譯,寂是寂靜,滅是滅除煩惱妄想,寂滅不是死亡和什麼都沒有了,而是絕對的寂靜,進入不生不滅中去。

《自心開》文/皛玊

入海算沙徒增惱,眾生迷亂可憐哀。

關山踏破千年苦,雲障初開剎那呆。

守候常光常照耀,現前自性自心開。

幻生幻滅無生滅,如去如來示去來。

古典君:依因緣和合而有,叫做生;依因緣分散而無,叫做滅。生滅二字,實際上包括著「生、住、異、滅」四字,每個字表示一種相狀:一個現象的生起叫做「生」;當它存在著作用的時候叫做「住」;雖然有作用而同時在變異叫做「異」;現象的消滅叫做「滅」。實際上是佛教中解釋「無常」的意思。宇宙中一切現象,都是此生彼生、此滅彼滅的互存關係,期間沒有恆常(常見)的存在。

《願心真》文/皛玊

毗盧願海願心真,惟願蓮華證法身。

不動華嚴生富貴,如來藏性不清貧。

妙雲妙雨無邊落,修慧修福兩足尊。

平等菩提含大種,慈悲正覺是慧根。

古典君:如來藏性是世間一切法、一切物的印現。修行修行,在心地上用功夫,保養這個真性,這就是佛法。

《剎那真》文/皛玊

妄有根塵塵是妄,人貪情慾欲為人。

眾生造業難償果,菩薩修行只為因。

調御法行因秘密,陀羅鏡像了身神。

心生生滅心生滅,剎那無生剎那真。

古典君:佛教經典《仁王經》中提到:"一彈指六十剎那,一剎那九百生滅",大約為13.33 毫秒。

《共法身》文/皛玊

善忍參禪苦病呻,無邊風月不拈塵。

六塵緣影原無染,七寶蓮花憐淨純。

檻外春秋騰子午,紅塵過客任寅申。

千燈照映分別夢,同體大悲共法身。

古典君:眼是視根,耳是聽根,鼻是嗅根,舌是味根,身是觸根,意是念慮之根。六根所接之塵有色、聲、香、味、觸、法,是為六塵。

文中使用部分圖片和文字均來自網際網路,如有侵權,煩請聯繫作者刪除,謝謝!

你有權保持沉默,但你所說的每一句話我都認為是在讚美我。古典君會每天為大家奉上精彩的詩詞原創文章,歡迎各位讀者朋友關注我的帳號!您的點讚、轉發、評論是對我最好的支持!

相關焦點

  • 至心念佛,定有這樣一朵蓮花為你而開!
    娑婆世界的蓮花,隨著季節變化春生、夏長,秋冬便逐漸凋謝、枯萎。而極樂世界的蓮花亙古常新,不會顯衰敗之相。世間無常,只因眾生心念無常;極樂妙相,也是應諸上善人的清淨無染之心所現。心淨則國土淨,莫向外求,清淨自心最為吉祥。
  • 【雲來集】江湖夜雨十年燈 桃李春風終趣禪——黃庭堅的參禪悟道之路
    《古風》二首,託物引類,真得古詩人之風,而軾非其人也。聊複次韻,以為一笑。秋暑,不審起居何如?未由會見,萬萬以時自重。(《蘇軾集》卷七十三)江西派詩人陳師道也是一介書生,孤傲狷介,受學於曾鞏,曾謂蘇軾曰:「公詩端正道,亭亭如紫雲。落世不敢學,謂是詩中君。獨有黃太史,抱杓挹其尊。韻出百家上,誦之心已醺。」(《次韻蘇公西湖觀月聽琴》)如果不是過於恭維或語涵批評,意思就是蘇軾之詩顯然是造物自化非可學而能也,而黃庭堅的詩至少是同高而又是可學的,這也是黃庭堅在當時的地位之寫照。
  • 佛與蓮花有什麼關係呢
    稱為「西方三聖」之首的阿彌陀佛也結跏趺坐在蓮臺上,雙手仰掌足上,掌中託著一個蓮臺,似乎在指引眾生往通西方佛國淨土;以大慈大悲聞名的觀音,更是身穿白衣,坐在白蓮花上,一手持著一隻淨瓶,一手執著一朵白蓮,仿佛在表露觀音懷著的一顆純潔的菩薩心,全力導引信徒脫離塵世,到達荷花盛開的佛國淨土。
  • 釋迦牟尼為什麼坐在蓮花之上,又是從何時開始坐於蓮花臺之上的?
    按照《大日經》的解釋,「左足先著右上,右足次著左上,名為蓮花坐;單足著右上,名為吉祥坐。」在視覺形象上把佛與蓮花聯繫起來。佛教徒相信蓮花能反映修行狀況,認為誠心念佛且達到一定境界,西方七寶池中就會生出一朵蓮花,若能繼續進步,則這蓮花會逐漸增大,反之若懈怠萎靡,則這蓮花也會落。佛教又使徒眾相信:「諸天人民以至娟飛蠕動之類,往生阿彌陀佛剎者,皆於七寶池蓮華中化生。」
  • 自從開始這樣做,每天都有蓮花相伴,法喜充滿!
    一念心清淨,蓮花處處開。蓮花與佛教有著諸多的關聯。在佛陀降生時,就有周行七步,步步生蓮的景象。在釋迦牟尼成道後,坐的座位,被叫「蓮花座」。在印度記載中形容釋迦牟尼的母親摩耶夫人,長著一雙蓮花般的大眼睛。蓮花生於淤泥,綻開於水面,具有出淤泥而不染的優秀品質。
  • 佛教:開悟明心的關鍵,在於阿難這首傳法偈!
    很多人初發心學佛,都想依靠參禪的法門,迅速轉凡入聖,成為無牽無掛的大乘佛法見道弟子,證得諸佛菩薩般的大自在。初發心,也就是初發菩提心,此時我們的福德智慧,就如同初一的新月,心性被遮蓋起來的部分,遠遠大於發露出來的部分,只有通過不斷精進,才能使得心性之光大亮。
  • 品味10首充滿禪意的哲理詩,真正讀懂就明心見性、離開悟不遠了
    禪詩,顧名思義,是指與念佛、參禪相關的詩,最有名的莫過於六祖惠能大師的五言禪詩《無相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歷史上還有很多詩人、高僧大德等寫過禪詩,這裡選取十首來學習。
  •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
    劉宏偉律師談「參禪三重境界」 「參禪三重境界」是佛經和教科書都有的:見山是山、見山不是山、見山只是山。我們將山水只是看到了物質的山水,而沒有「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沒有悟出本性是空的,這就需要學佛者進一步升華和悟道。 門外春將半/閒花處處開/山童不用折/幽鳥自銜來。
  • 兩首最著名的懺悔偈,其實正是漸悟和頓悟,都很殊勝
    請您點擊右上角的「關注」,和紅塵一起淨心學習,種諸善根偈言是佛法中很重要的一種形式,有一點像是我們的古詩,短短的幾句話卻往往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所以很受大家歡迎。比如說六祖惠能的頓悟偈——菩提本無樹,明鏡亦非臺,本來無一物,何處惹塵埃,把禪宗當下見性的特點描述的非常清晰,哪怕不懂佛法的人看了以後也會有所感悟。
  • 悟道——翡翠雕刻中的經典題材,它包含了哪些寓意?
    有的,這就是我們今天要說的「悟道」翡翠。悟是什麼?有人說,放下雲煙、當下空欲色,放下懸念,便是悟。也有人說,悟是一種自省和自律,是自我心智的不斷完善的過程......在眾多佛題材的翡翠飾品中,我們經常能看見以「悟」為主題雕刻的翡翠作品,其圖案簡練,禪意悠遠,細品慢賞,心似蓮花開。「悟道」,也與大自然密不可分。從古至今,自然總是能教給我們很多東西,其中也包括了一些人生道理、哲學依據。
  • 老和尚說,當下無形無相、能知能覺、清淨無染的這念心,就是本性
    平日誦經、念佛、持咒、參禪,都能幫助我們定心、明心、悟心;禪修、禪七,就是一個令行者悟到本具覺心的殊勝助緣。臨濟義玄禪師悟道時言:「原來黃檗佛法無多子。」凡事單純一心,不雜用心,所謂「不起凡夫染汙心;即是無上菩提道」。
  • 這首寫蓮花的詩與其他蓮花詩有什麼不同的地方呢?因為是秋天寫的
    蓮花也叫荷花,《爾雅》中說:「荷其實蓮」,《諸名家百花詩》中也選取了一首蓮花詩,這首詩的作者是清代詩人郭恭,郭恭是廣東三水(今佛山市三水區)人,乾隆四十五年(公元1780年)的舉人。《秋池一枝蓮》是郭恭的代表作品,此詩為五言絕句,還有一個名字叫做《賦得秋池一枝蓮》。
  • 蘇軾的這首詩,將廬山和錢塘江都寫進詩中,四句詩有兩句一模一樣
    在蘇軾文集中,描寫廬山和杭州的詩篇可說不少,尤其是蘇軾初次登上廬山時,他一連寫下五首描寫廬山風景的詩篇。原來宋神宗元豐七年 (1084) 三月,蘇軾在黃州接到朝廷新的任命書,到汝州任團練副使。四月,他告別黃州赴任,經過江西九江的時候,他遊覽了了廬山,一來是寄情山水,二來是借山水消除因工作為他帶來的疲勞。
  • 悟道詩詞賞析: 不與萬法為侶,心空及第歸
    這首《心空及第歸》的偈子,出自唐·龐蘊陰《聯燈會要》卷六。關於這首詩,還有一個故事。當年,龐蘊居士曾經參訪石頭禪師,他問石頭禪師:「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麼人?」一開口,就問了這樣一個很空性的問題。怎麼個空性呢?吃飯、穿衣是法,走路、說話是法,現在龐居士問「不與萬法為侶」,那就是指不吃飯、不穿衣、不走路、不說話啦?
  • 11個殊勝無比的回向偈
    不論念經念佛,念完後都要念一遍「回向偈」或「回向文」。即使做完一件善事也要念「回向偈」或「回向文」。要回向到西方極樂世界去。回向的功德越多,往生的希望就越大。「回向偈」和「回向文」有很多,可任選適合自己的一個即可(每句字數相等叫「回向偈」,句子長短不一,叫「回向文」)。下面是簡選的十一個回向偈(文),其中第一個最常見,求生西方極樂淨土。
  • 漫談「佛教偈頌」|七佛通偈、無常偈、緣起偈、四宏誓偈、開經偈
    一、七佛通偈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首先第一首的偈頌是「七佛通偈」,此乃指過去七佛共同的教誡,是佛教中廣為傳誦的偈頌。在《增一阿含經》的序品中,阿難告訴大眾說,在一首偈頌中,能具足諸佛、闢支佛、聲聞的教法的,便是這首「七佛通偈」 。阿難在經中說:「諸惡莫作,戒具之禁,清白之行;諸善奉行,心意清淨;自淨其意,除邪顛倒;是諸佛教,去愚惑想。」
  • 回向偈中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分別指的什麼
    回向偈中的「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分別指的什麼。我們平時在念完阿彌陀佛、觀世音菩薩和地藏王菩薩等後,往往有一個回向,就是回向偈,「願以此功德,莊嚴佛淨土,上報四重恩,下濟三途苦,若有見聞者,悉發菩提心,盡此一報身,同生極樂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