夾山善會禪師悟道因緣

2021-02-20 心一禪

心一禪,您的掌上佛學圖書館。平臺線上涵蓋萬餘篇大德教言、經論典籍、修學次第等;線下組織各類禪修、法會的報名和答疑,以方便廣大修行人通過手機移動端隨時研習經教,獲取正知正見。

澧州(治所在今湖南常德)夾山善會禪師,船子德誠禪師之法嗣,俗姓廖,廣州人。自幼出家,成年受戒,曾廣泛聽習經論,對戒定慧三學頗能通達。後住潤州(今江蘇鎮江)鶴林,講經示眾,因聽道吾禪師之勸告,前往秀州(今浙江嘉興一帶)華亭見船子和尚,得以發明心要。其悟道因緣頗富戲劇性。
在介紹夾山禪師的悟道因緣之前,我們先來介紹一下船子德誠和尚。
  

德誠和尚,藥山惟儼禪師之入室弟子,其節操高邈,度量不群,與道吾宗智、雲巖曇晟二禪師為同門師兄,關係非常密切。德誠和尚從藥山禪師那兒得法後,準備離開藥山。臨行前,他告訴道吾、雲巖二師兄道:「公等應各據一方,建立藥山宗旨。予率性疏野,唯好山水,樂情自遣,無所能也。他後知我所止之處,若遇靈利座主,指一人來,或堪雕琢,將授生平所得,以報先師之恩。」
於是他便來到江浙交界的秀州華亭,泛一小舟,終日以接送四方往來之過客為務,隨緣度日。當時的人們並不知道他是一位得道的高僧,還以為是個普通的擺渡和尚,於是都稱他為「船子和尚」。
  

船子和尚在華亭擺渡的時間比較長,大約有三十年。在這漫長的三十年中,他一邊擺渡,一邊等待適合於自己的接法者。直到道吾禪師給他介紹了夾山善會,他才終止了這種「一船明月一船詩」式的生活。他曾寫過幾首詩偈,表達了他的禪悟境界和尋找嗣法者的寂寞:
(1)「三十年來坐釣臺,釣頭往往得黃能。
    金鱗不遇空勞力,收取絲綸歸去來。
(2)千尺絲綸直下垂,一波才動萬波隨。
   夜靜水寒魚不食,滿船空載月明歸。
(3)三十年來海上遊,水清魚現不吞釣。
   釣竿斫盡重栽竹,不計功程得便休。
(4)有一魚兮偉莫裁,混融包納信奇哉。
   能變化,吐風雷,下線河曾釣得來。
(5)別人只看採芙蓉,香氣長粘繞指風。
   兩岸映,一船紅,何曾解染得虛空。
(6)問我生涯只是船,子孫各自賭機緣。
   不由地,不由天,除卻蓑衣無可傳。」
詩中的「黃能」,又作「黃熊」,傳說中的獸名,為堯舜時期的鯀(人名)所變。

那麼,夾山善會禪師又是如何遇到船子和尚的呢?
話說道吾禪師同德誠禪師分手後,四處遊方,心中一直惦記著德誠禪師的臨別所託。在行腳的過程中,他一直在留心給德誠禪師物色合適的嗣法者。可是,尋找法嗣並不一件容易的事情。當年達磨祖師在遇到慧可之前,曾在少林寺面壁了九年!這次道吾禪師為德誠禪師尋找法嗣,前後竟用了三十年!
  

終於有一年,道吾禪師行腳來到京口(今江蘇鎮江),正好遇上夾山善會禪師上堂示眾。有僧問:「如何是法身?」
夾山禪師道:「法身無相。」
那僧又問:「如何是法眼?」
夾山禪師道:「法眼無瑕。」
當時道吾禪師亦隨眾聽講。當他聽了夾山禪師的這些答話時,不覺失笑。
夾山禪師於是下座,恭敬地請問道吾禪師:「某甲適來祇對(回答)這僧話必有不是,致令上座失笑。望上座不吝慈悲!」
道吾禪師道:「和尚一等(必定、想必)是出世未有師在。」
夾山禪師道:「某甲甚處不是,望為說破。」
道吾禪師道:「某甲終不說,請和尚卻往華亭船子處去。」
夾山禪師問:「此人如何?」
道吾禪師道:「此人上無片瓦,下無卓錐。和尚若去,須易服而往。」
夾山禪師於是休講散眾,改裝易形,前往華亭禮謁船子和尚。
船子和尚一見,便問:「大德住甚麼寺?」
夾山禪師道:「寺即不住,住即不似。」
船子和尚問:「不似,似個甚麼?」
夾山禪師道:「不是目前法。」
船子和尚問:「甚處學得來?」
夾山禪師道:「非耳目之所到。」
船子和尚道:「一句合頭語,萬劫系驢橛。」
接著,船子和尚又問:「垂絲千尺,意在深潭。離鉤三寸,子何不道?」
夾山禪師剛要開口回答,卻被船子和尚一橈打落水中。
夾山禪師慌忙抓住船舷,正準備爬上船,船子和尚追問道:「道!道!(快回答!快回答!)」
夾山禪師正想開口,船子和尚又舉起槳頁把打他往水裡打。
這一下,夾山禪師終於豁然大悟,於是點頭三下。
船子和尚道:「竿頭絲線從君弄,不犯清波意自殊。」
夾山禪師接著問:「拋綸擲釣,師意如何?」
船子和尚道:「絲懸淥水,浮定有無之意。」
夾山禪師道:「語帶玄而無路,舌頭談而不談。」
船子和尚知道夾山禪師已悟,如釋重負,說道:「釣盡江波,金鱗始遇。」
夾山禪師聽了便掩耳。
船子和尚於是讚嘆道:「如是!如是!」並囑咐他說:「汝向去直須藏身處沒蹤跡,沒蹤跡處莫藏身。吾三十年在藥山,只明斯事。汝今既得,他後莫住城隍聚落,但向深山裡、钁頭邊,覓取一個半個接續,無令斷絕。」
夾山禪師聽了,於是辭行,上路時卻忍不住頻頻回顧。船子和尚看在眼裡,知道他心中尚有一絲疑問,不敢完全承當,於是便大聲喊道:「闍黎」!夾山禪師一聽,便回首。只見船子和尚豎起槳來,說道:「汝將謂別有(你認為還有別的什麼妙法,不肯死心承當)!」說完便將船覆過來,沒水而逝,以絕其疑慮。
  

船子和尚入寂後,夾山禪師恭稟遺命,遁世忘機,隨宜施化。住山不久,即學者交湊,所隱之處,旋即變成了一大叢林。

曾有上堂法語云:「有祖以來,時人錯會,相承至今,以佛祖言句為人師範。若或如此,卻成狂人、無智人去。他只指示汝:無法本是道,道無一法。無佛可成,無道可得,無法可取,無法可舍。所以老僧道,目前無法,意在目前。他不是目前法。若向佛祖邊學,此人未具眼在。何故?皆屬所依,不得自在。本只為生死茫茫,識性無自由分,千裡萬裡求善知識,須具正眼,求脫虛謬之見,定取目前生死為復實有?為復實無?若有人定得,許汝出頭。上根之人,言下明道。中下根器,波波浪走。何不向生死中定當取,何處更疑佛疑祖替汝生死?有智人笑汝。汝若不會,更聽一頌:「勞持生死法,唯向佛邊求。目前迷正理,撥火覓浮漚。」時有僧問:「從上立祖意教意,和尚為甚麼卻言無?」師曰:「三年不吃飯,目前無飢人。」曰:「既是無飢人,某甲為甚麼不悟?」師曰:「只為悟迷卻闍黎。」復示偈曰:「明明無悟法,悟法卻迷人。長舒兩腳睡,無偽亦無真。」
  

這段法語可以說是船子和尚用生命令夾山禪師承當的那個。其分量之重,唯有過來人方能知曉。一句「只為悟迷卻闍黎」,足令天下求佛求法者驚破迷夢!

夾山禪師圓寂於唐中和(881)元年。臨行前,師召主事曰:「吾與眾僧話道累歲,佛法深旨,各應自知。吾今幻質,時盡即去。汝等善保護,如吾在日。勿得雷同世人,輒生惆悵。」言訖,奄然而逝。後諡傳明大師。

心一禪個人微信:xinyichangongyi

新朋友請點擊大標題下的藍色字「心一禪」或查找公眾號:xinyichan1

同盟平臺:香海禪寺(香海禪心):xhcxwx

點下面閱讀原文可直接打開佛法文庫之漢傳大德的頁面

相關焦點

  • 木平善道禪師悟道因緣
    平臺線上涵蓋萬餘篇大德教言、經論典籍、修學次第等;線下組織各類禪修、法會的報名和答疑,以方便廣大修行人通過手機移動端隨時研習經教,獲取正知正見。袁州(治所在今江西宜春)木平山善道禪師,蟠龍可文禪師之法嗣。初謁洛浦元安禪師,善道禪師問:「一漚未發已前,如何辨其水脈?」
  • 石霜慶諸禪師悟道因緣
    十三歲時依洪州西山紹鑾禪師落髮,二十三歲赴嵩嶽受具足戒,後詣洛下學習毗尼。學了一段時間之後,慶諸禪師感所學畢竟是漸教,與自己出家志求頓悟成佛之願有相當距離。於是終止所學,回到江西,投溈山靈祐禪師座下,充當米頭(專門負責舂米)。  有一天,慶諸禪師正在篩米,溈山禪師道:「施主物,莫拋散。」  慶諸禪師道:「不拋撒。」
  • 石頭希遷禪師悟道因緣
    石頭希遷禪師悟道因緣 南嶽石頭希遷禪師,青原行思禪師之法嗣,端州高要(今廣東省肇慶市)人,俗姓陳。
  • 六祖慧能大師悟道因緣(6)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法融禪師悟道因緣       牛頭法融禪師,俗姓韋,潤州延陵人(今江蘇鎮江市)。
  • 虛雲老和尚悟道因緣
    虛雲老和尚悟道因緣 虛雲老和尚,字古巖,又名演徹、性徹,法號德清,俗姓蕭,湖南湘鄉人。其父玉堂,為泉州府幕僚。
  • 嶽飛的佛緣,慈慧禪師授《易筋經》
    嶽飛幼年,嘗在湯陰大佛寺讀書,因為那時他體弱多病,得到方丈慈慧禪師授《易筋經》,後來他體健病消。嶽飛從青年時就去當兵,計他的一生,南徵北伐,戎馬倥傯,他的目的在於迎回徽欽二宗,收復失地。等到臨刑的時候,才悟道悅和尚的偈頌大意。那年的十二月二十九日過年,同時天降大雨,嶽飛在獄中聽到雨聲,知道大難臨頭,想起道悅和尚的讖言終於應驗了。「奉下兩點」,就是「秦」字。果然被斬於風波亭。秦檜問監斬人:「嶽飛臨刑時,說些什麼話?」監斬人說:「只聽他說,不聽金山寺道悅和尚的話,所以有今天的下場。」秦檜一聽大怒,派何立去金山寺,捉拿道悅和尚。
  • 公案故事:趙州禪師親自去小解
    故事中的趙州禪師法號從諗,是禪宗史上一位震古爍今的大師。他幼年出家,後得法於南泉普願禪師,為禪宗六祖惠能大師之後的第四代傳人。唐大中十一年(857),八十高齡的從諗禪師行腳至趙州,受信眾敦請駐錫觀音院,弘法傳禪達40年,僧俗共仰,為叢林模範,人稱「趙州古佛」。其證悟淵深、年高德劭,享譽南北禪林並稱「南有雪峰,北有趙州」,「趙州眼光爍破天下」。
  • 迎請—東華禪寺隆重舉行迎請智藥三藏禪師聖像回歸法會
    在摩訶菩提寺,兩寺僧眾隆重舉行了迎請智藥三藏禪師聖像儀式 在菩提伽耶——佛陀悟道的菩提樹下,萬行法師為新那爛陀大學三名佛教學生舉行剃度儀式贈送大藏經贈送禮物佛教在線廣東訊2016年4月3日至4月4日,東華禪寺舉行隆重的迎請智藥三藏禪師聖像回歸法會,300多名法師和居士瞻仰聖像,共沐佛光。在創建東華禪寺1500多年後,東華禪寺開山初祖——智藥三藏禪師的聖像終於籍國家推進的「一帶一路」戰略之機,由東華禪寺請回當年他曾修行過的「智藥洞」(今三聖洞),永久供奉。
  • 詩偈五首,和你一起參禪悟道!
    詩偈是佛教學習經文、參禪悟道表述心得體會的一種文體。偈,讀作「 jì」,梵語"頌"的意思,也就是佛經中的唱詞。有些經典的偈語同經文一樣被流傳。最著名的一首詩偈,是宋代慧開禪師的《無門關》:「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一年好時節」。
  • 宿世因緣,母親懷他後,連葷腥都不吃了,胎裡素修行
    當時,六祖會上有位首座和尚,看到希遷禪師這等樣子,就問:「六祖已經圓寂了,你在這裡空坐幹什麼呢?」希遷禪師道:「我稟承六祖的遺誡,坐在這裡尋思。」首座道:「你有一位師兄,叫行思和尚,現住在吉州,你的得法因緣在他那兒。六祖說得很明白,是你自己糊塗。」
  • 杭州靈隱清聳禪師,初參學時候並不理會,會讀到華嚴經突然大悟
    本篇文章介紹的是靈隱寺的青聳禪師的故事,頂禮禪師,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杭州靈隱清聳禪師,清涼文益禪師之法嗣,福州福清縣人。初參法眼(清涼文益),法眼禪師便指著窗外瀟瀟雨滴,謂清聳禪師道:「滴滴落在上座眼裡。」清聳禪師不明其旨。後因誦讀《華嚴經》,忽然感悟,始深信「滴滴落在眼裡」,果然真實不虛。清聳禪師於是便把自己的證悟告訴了法眼禪師,法眼禪師悉予以印可。
  • 迷人漸修,悟人頓契,各種因緣頓契佛性,再看禪宗公案庭前柏樹子
    「迷人漸修,悟人頓悟」,人的根機就是頓悟漸修的問題,頓悟就是言下見性,但也不只是言下,實際上是因緣見性。言下見性可以指善知識指導你的一言,也可以指善知識敲打別人的一言,有的人就是在聽祖師度其他人的時候一下頓悟的。在因緣中見性的言下,像棒喝、吃茶去這些都是,還有雲門文偃禪師跛腳悟道的因緣也叫言下見性,雲門因己事未明參訪睦州和尚,睦州一見他來便關門,雲門敲門,睦州問:「誰?」雲門說:「某甲。」
  • 讀《寄韜光禪師》,原來白居易的禪學素養這麼高,一首詩說透楞嚴妙理
    今天讀到他一首詩《寄韜光禪師》,從詩裡看,白居易的悟道境界相當高。從很多詩中,我們也能看出白居易是一個很能享受生活的人,這也許與他較高的禪學素養有一定的關係。說真的,要想生活得好,真要學點禪。《寄韜光禪師》一山門作兩山門,兩寺原從一寺分。東澗水流西澗水,南山雲起北山雲。前臺花發後臺見,上界鐘聲下界聞。
  • 【禪門公案】大禪師為何來世要做水牛?
    新朋友可點擊本文標題下「騰訊佛學」,查看微信帳號並加關注,點擊【查看歷史信息】閱讀之前發送內容~到山下做一頭水牯牛文:聖嚴法師南泉普願禪師辭世前,門下問:「和尚去世之後將往何處?」南泉答:「山下做一頭水牯牛去。」僧人說:「我也隨你去,可以嗎?」南泉云:「你如果隨我去,就必須銜一莖草來。」這是師徒二人的對答。
  • 悟道詩詞賞析: 不與萬法為侶,心空及第歸
    當年,龐蘊居士曾經參訪石頭禪師,他問石頭禪師:「不與萬法為侶的是什麼人?」一開口,就問了這樣一個很空性的問題。怎麼個空性呢?吃飯、穿衣是法,走路、說話是法,現在龐居士問「不與萬法為侶」,那就是指不吃飯、不穿衣、不走路、不說話啦?
  • 易之行者-混元禪師
    世界新興宗教臺灣唯心聖教宗主混元禪師,自1983年開始行道濟世以來,因應不同時空因緣,可約略劃分為幾個不同的時期。證道時期 1983---1988    於臺中成立易鑰社,用三塊錢銅板為人佔卜斷吉兇,輔以改善住家工廠風水。若逢有緣,必勸人積德行善,念佛修行。
  • 禪師打井泉眼被泥沙堵塞,卻反問,是什麼堵塞道眼?眾人皆答不出
    法演禪師,北宋禪宗臨濟宗楊岐派僧人。有一次法演在打井時,發現泥沙堵住了泉水的出口,於是,便藉機問眾僧:「泉眼不通,被泥沙堵塞;那我們的道眼不通,是被什麼堵塞了呢?」眾僧聞言皆無法應答,法演禪師就代為回答說:「是被我們的眼睛堵塞住了。」這裡禪師所說的道眼,是指悟經的心智、窗戶。這裡說的眼睛,指的是用眼睛看到的耳朵聽到的學到的東西,在頭腦中形成的固有觀念。用佛家的語言來說就是,一點靈光道上來,只因迷惘墜塵埃,君今欲得還鄉道,悟得心經道眼開。
  • 南懷瑾老師:因緣道理是全部佛法的基礎
    因緣生法就是中國大乘所講的緣生性空,也叫緣起性空。這裡用的因緣二字,不是十二因緣的因緣,非常難了解。因緣在中國文字上來講,因是動因,緣是攀緣。「緣」是與動因一動所連帶的連續關係。譬如我們講話,前一句是因,後一句接續前一句的意義是緣。因緣像是一個圓圈,無始無終,永遠連續不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