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世君
大凡能佔便宜的事情,大家一般都是支持的,比如網約車價格戰的時候,大家對「自己打車、平臺補貼」的做法甘之如飴,但面對「社區團購」火爆態勢下的平臺補貼,一股隱憂卻陡然升起,甚至有網友呼籲:請放過身邊的「蔬菜、水果市場們」。
這兩天,先是滄州市華海順達糧油調料有限公司發布「關於禁止給社區團購平臺供貨公司供貨通知」,稱收到多方投訴,以多多買菜、美團優選等位代表的社區團購平臺出現嚴重低價現象,甚至個別產品遠低於出廠價,影響嚴重,損害客戶利益。然後是京東發布公告稱,將以7億美元戰略投資社區團購頭部玩家興盛優選,社區團購「燒錢大戰」再掀波瀾。
今年疫情以來,社區團購趁機大火,「送菜到家」也的確符合「懶就是生產力」的網際網路商業邏輯。於是,阿里巴巴、騰訊、滴滴、美團、拼多多、京東等網際網路巨頭紛紛「入圈」,讓原來就火爆的社區團購火上澆油。如今,社區團購儼然成了繼網約車、共享單車、外賣之後的又一個風口。
短期看,各網際網路巨頭入場後,通過「燒錢大戰」補貼平臺,「一分錢一盒雞蛋」、「九分錢一棵白菜」之類的低價促銷層出不窮,消費者的確可以享受到「薅羊毛」的福利。但是從長遠看,這種補貼模式並不會長久下去。
按照網際網路巨頭以往的套路,社區團購的演化路徑大概率會是這樣的:各平臺拼命補貼拉攏消費群體,「跑馬圈地」引流、聚客進而擴大市場份額,然後再由頭部平臺併購、淘汰其他競爭對手,最後形成寡頭壟斷之勢。此前的團購、網約車、共享單車平臺,莫不如此。
你以為是在「薅羊毛」,殊不知人家已經在打量眼前這片長勢喜人的綠油油的韭菜。知乎上一位網友的話就意味深長:羊毛出在羊身上,通過不斷補貼來搶佔市場份額,總有一天我們也會為製造寡頭買單。
網約車顛覆的是傳統計程車行業的低質服務,共享單車滿足的是通勤的「最後一公裡」需求。目前菜市場、生鮮店的最大槽點,就是從菜農到消費者之間,尚有批發商、中間商、菜販等中間環節,層層加價自然是在所難免。而社區團購目前顛覆的,更多的似乎是街邊的中小菜販、水果店。無怪乎,人民日報在一篇評論中直言:網際網路巨頭企業,別只惦記著幾捆白菜、幾斤水果的流量,科技創新的星辰大海、未來的無限可能性,其實更令人心潮澎湃。
其實,最值得擔憂的,尚且不是某一領域被「顛覆」,而是這種動不動就「一哄而上」的做法,動不動就「燒錢跑馬圈地」的模式。
有次閒逛發現,僅僅是在金水升龍廣場周邊,最近一股腦開了不下10家各種品牌的便利店。面對這些突然冒出來的便利店,我的第一個念頭是,它們真能盈利嗎?百思不得其解之後,我只能猜測,這些突髮式扎堆出現的便利店,應該是在「下一盤大棋」。
從當初的武大郎燒餅,到此前的奶茶店,再到今天的便利店,莫不是一哄而上。從網約車到共享單車、長租公寓等等,也都先後出現過「燒錢」模式、「火箭式」增長,最後要麼淪為一地雞毛,要麼陷入寡頭壟斷。看似不理性的商業行為背後,其實有一個確定無疑的邏輯——羊毛終究還是出在羊身上。
你猜,是薅羊毛的手快,還是割韭菜的刀快?
編輯:屈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