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悅連城
12月22日下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召開規範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6家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參加。會議提出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應嚴格遵守「九不得」,其中「不得利用數據優勢『殺熟』,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一條,引得一眾網友點讚轉發。
何謂大數據「殺熟」?即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用戶看到的價格要比新客戶高。近年來,部分網際網路企業利用數據優勢「殺熟」的新聞屢見不鮮:北京韓女士在某電商平臺購物時,發現高級會員比普通會員貴了25元;海口市某市民網購同一商品時發現,不同帳號價格相差二十多元;還有網友發現,與非會員相比,美團會員的外賣滿減優惠力度不僅有所降低,配送費也不減反增……
由於被曝光的多為網際網路企業,有人便認為,買賣雙方間信息不對等是大數據「殺熟」的根源。而在我看來,「殺熟」之所以「聞著臭,吃著香」,源於一種病態的商業邏輯:「殺熟」者認為,老客戶已經有了相當的品牌忠誠度,暗中薅幾把「羊毛」,神不知鬼不覺;新客戶對產品和服務並不熟悉,需要給點「甜頭」,才能發展成老客戶。長此以往,客戶群不斷擴大,待江湖地位「一家獨大」後,就可以任性地「割韭菜」。
短期看,這種商業邏輯嚴絲合縫,可以迅速「跑馬圈地」,佔領市場;長期看,薅老客戶「羊毛」,給新客戶當「誘餌」的做法,既辜負了消費者的信任,也違背了誠實信用的市場道德,更是在挑戰公平競爭的法律底線。
技術雖日新月異,人心卻亙古不變。作為消費者,我們充會員、買禮券,期望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或服務,這是最樸素的消費觀。然而,如果有人利用用戶黏性和信息差,肆意玩弄規則、透支信任,必將導致人心背離,得到法律嚴懲。
古典經濟學認為,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因此,以「殺熟」邏輯牟利的企業,自其行為被曝光之日起,就不可能得到「理性人」長久支持。
人是萬物的尺度,更是技術的尺度。在此奉勸那些企圖瞞天過海的企業,鬼蜮伎倆終究上不得臺面,口碑才是最好的傳播方式。與其挖空心思玩套路,不如踏踏實實做產品。只有理解消費者、尊重常識、敬畏規則,才能收穫人心。
編輯:屈曉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