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論場丨你大數據「殺熟」,就不怕我用腳投票?

2020-12-25 河南日報客戶端

□悅連城

12月22日下午,國家市場監管總局聯合商務部召開規範社區團購秩序行政指導會,阿里、騰訊、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6家網際網路平臺企業參加。會議提出網際網路平臺企業應嚴格遵守「九不得」,其中「不得利用數據優勢『殺熟』,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一條,引得一眾網友點讚轉發。

何謂大數據「殺熟」?即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用戶看到的價格要比新客戶高。近年來,部分網際網路企業利用數據優勢「殺熟」的新聞屢見不鮮:北京韓女士在某電商平臺購物時,發現高級會員比普通會員貴了25元;海口市某市民網購同一商品時發現,不同帳號價格相差二十多元;還有網友發現,與非會員相比,美團會員的外賣滿減優惠力度不僅有所降低,配送費也不減反增……

由於被曝光的多為網際網路企業,有人便認為,買賣雙方間信息不對等是大數據「殺熟」的根源。而在我看來,「殺熟」之所以「聞著臭,吃著香」,源於一種病態的商業邏輯:「殺熟」者認為,老客戶已經有了相當的品牌忠誠度,暗中薅幾把「羊毛」,神不知鬼不覺;新客戶對產品和服務並不熟悉,需要給點「甜頭」,才能發展成老客戶。長此以往,客戶群不斷擴大,待江湖地位「一家獨大」後,就可以任性地「割韭菜」。

短期看,這種商業邏輯嚴絲合縫,可以迅速「跑馬圈地」,佔領市場;長期看,薅老客戶「羊毛」,給新客戶當「誘餌」的做法,既辜負了消費者的信任,也違背了誠實信用的市場道德,更是在挑戰公平競爭的法律底線。

技術雖日新月異,人心卻亙古不變。作為消費者,我們充會員、買禮券,期望得到物美價廉的商品或服務,這是最樸素的消費觀。然而,如果有人利用用戶黏性和信息差,肆意玩弄規則、透支信任,必將導致人心背離,得到法律嚴懲。

古典經濟學認為,從事經濟活動的人所採取的經濟行為,都是力圖以自己的最小經濟代價去獲得自己的最大經濟利益。因此,以「殺熟」邏輯牟利的企業,自其行為被曝光之日起,就不可能得到「理性人」長久支持。

人是萬物的尺度,更是技術的尺度。在此奉勸那些企圖瞞天過海的企業,鬼蜮伎倆終究上不得臺面,口碑才是最好的傳播方式。與其挖空心思玩套路,不如踏踏實實做產品。只有理解消費者、尊重常識、敬畏規則,才能收穫人心。

編輯:屈曉妍

相關焦點

  • 反壟斷破除大數據「殺熟」頑疾
    12月17日,「大數據殺熟」又被頂上微博熱搜,這一次的主角是美團。打車軟體對相同客戶採取不同定價,訂酒店會員比普通用戶花錢更多……近年來,「大數據殺熟」頻上熱搜。
  • 攜程回應網友大數據殺熟質疑 新華網評大數據殺熟
    摘要:攜程回應「大數據殺熟」:是系統BUG,涉及上百個訂單 ---22日,攜程客服微博官網帳號回應稱:絕不會大數據殺熟,如懷疑產品有大數據殺熟的內容,請提供相關截圖,後續有相關客服為您處理。美團也同樣遇到了"大數據殺熟"的質疑。而美團和攜程對外的態度非常一致:否認"殺熟"。調查顯示:56%受訪者曾被大數據殺熟 。
  • 抱歉,「大數據殺熟」無藥可救
    大數據這樣殺熟「大數據殺熟」,對於每個活在網際網路世界裡的人都不是個陌生詞彙,據公開資料記載,「大數據殺熟」是在2018年被廣泛關注和報導的。不過,我的一位程式設計師朋友告訴我,早在2017年,他就在滴滴上經歷了大數據殺熟:「比如我和我媳婦同時打車,同時發起,同樣的起止點,我的定價每次都會貴一些,因為我每天都要打這個路線的車,我媳婦是偶爾會打,就感覺是分析出來熟客吃定的感覺。」無獨有偶。我身邊的同事也分享了她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巧合的是,她同樣也是在使用滴滴。
  • 你被大數據殺熟了嗎? 二三四五手機瀏覽器為你解憂
    APP屢被曝出存在大數據「殺熟」行為的嫌疑。這不,最近某在線旅行預訂平臺就被曝出「大數據殺熟」。儘管這家在線旅行預訂平臺第一時間澄清是「系統bug」,但卻依然難以讓其用戶徹底放心。「大數據殺熟」刺激消費者神經「大數據殺熟」是通過大數據的方式,分析用戶習慣從而區分用戶群體,利用老用戶對品牌或應用的信任和習慣,有針對性地在原有商品價格上加價。「大數據殺熟」完全顛覆了「老客戶」的概念。
  • 「大數據殺熟」行為,該怎麼去抵制?
    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文化和旅遊部最新公布的《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將於今年10月1日起正式施行。規定明確了,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律師:「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對客戶實施了價格欺詐,客戶可以主張3倍賠償,最少也是500元的賠償。」
  • 大數據殺熟的時代要結束了嗎?
    那麼,什麼是大數據殺熟呢?殺熟是指針對同一件商品或者相同的服務,老顧客看到的頁面顯示價格或者店家給出的價格會比第一次來的新顧客要貴出許多,而大數據殺熟則是在收集到一定的用戶數據的情況下,分析出顧客是否是新顧客,如若不是就不會對用戶進行優惠。而和網友反饋的信息來看,在旅遊、外賣、網絡購物、打車等多個不同的領域,都有平臺大數據殺熟的現象存在。
  • 抱歉,「大數據殺熟」無藥可救-虎嗅網
    當我們深入研究了「大數據殺熟」過程、維權方式和途徑之後,生出一種「人為刀俎,我為魚肉」的無力感,也壓著被大數據「殺熟」的每一個人。 那麼大數據背後的技術路徑是怎樣的?這種做法背後隱藏的商業邏輯又成為了誰的「致富經」呢?
  • 2021國家公務員考試申論模擬題:談談你對「大數據殺熟」的理解
    與此同時,隨著大數據等分析技術在各行各業日益廣泛的運用,本意為通過收集用戶畫像、支付能力、支付意願等消費信息,為消費者提供更貼近自身消費習慣的數據服務卻慢慢演變成同一商家、同一產品,不同消費者卻面臨著不同價格的「大數據殺熟」現象。「大數據營銷並沒有讓我的網購效率變高,反而讓我覺得很恐怖。」
  • 美圖殺熟,不過是大數據的本職工作,3招告訴你如何避免被殺熟?
    近日,《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自媒體文章被廣泛傳播,大數據殺熟成為繼螞蟻集團、辛有志、羅永浩之後的又一個年終大瓜。美團也再次成為大家口誅筆伐的對象,一時間人們對於美團的種種不滿,都藉由這個機會噴薄而出,官媒也第一時間表示:吃相難看。
  • 大數據殺熟的規制問題已亟待解決
    事情源起於一篇《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文章中,作者陳述自己在開通美團外賣會員後,發現常點的一家店鋪,其配送費由非會員的2元變為了6元。再次試驗後,會員依舊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高。在文章發出後不久,美團就帶著殺熟的標籤被頂上當日熱搜。 事實上,「殺熟」並非新近名詞。2018年,「大數據殺熟」就在電商行業中頻頻出現。
  • 國家對「大數據殺熟」重拳出擊。「聰明」的我們是如何被圍剿的?
    有人直言:「大數據殺熟」=「有組織詐騙」那麼,到底什麼是「大數據殺熟」呢?按字面理解,大數據殺熟即「熟客」比「生客」支付更高的價格。其中56.92%的被調查者曾有過被大數據「殺熟」的經歷。調查點名了去哪兒和飛豬旅行等網站都有不同程度的大數據殺熟情況。但消費者發現被大數據「殺熟」後,由於其存在複雜性和隱蔽性,維權舉證確實存在困難。
  • 大數據殺熟|app國慶租車,為什麼我比別人貴?
    十一長假就要到了,很多人選擇用手機app租車出行,你有沒有遇到這樣的情況,自己手機app裡顯示的價格,好像和別人的不一樣。我就遇到了這樣的問題。打開一嗨租車,同一個時間,同一個地點,同樣的車型,我有個大大的疑惑,為什麼我的價格卻比別人貴?
  • 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 大數據殺熟是什麼意思
    國慶將至,一條與在線旅遊相關的話題——「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登上微博熱搜榜第11名。根據《在線旅遊經營服務管理暫行規定》第十六條,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利用大數據等技術手段,針對不同消費特徵的旅遊者,對同一產品或服務在相同條件下設置差異化的價格。根據微博眾多網友評論可以看到,住宿、出行、票務、電商購物等領域或多或少可能存在大數據殺熟的案例。大數據殺熟是指同樣的商品或服務,老客戶看到的價格反而比新客戶要貴出許多的現象。
  • 割會員韭菜,美團也玩大數據殺熟?美團:軟體緩存;網友:你當我傻?
    「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網友:把大家當傻子嗎12月17日,一篇名為《我被美團會員割了韭菜》的文章刷屏,該文作者基於自己點外賣的經歷發現,在美團上的同一家店鋪,用同一個配送地址,在同樣的時間點單,會員比非會員的配送費更高。文章中稱,本以為開通外賣會員會省錢,但附近幾乎所有外賣商戶的配送費都比非會員高1-5元。
  • 訂酒店APP平臺用大數據「殺熟」:同一酒店兩個價格
    新華社南京3月27日電 題:消費越多價格越貴,APP平臺「殺熟」你被套路了嗎?新華社「中國網事」記者王珏玢 潘曄習慣了用APP預訂酒店、演出票的你,有沒有想過會被某些「比你更懂你」的網絡平臺「殺熟」而無知無覺?近期,不少網友發現,自己經常購物的網站、APP,消費越多、?得到的優惠越少,甚至價格越貴。
  • 大數據殺熟什麼意思什麼梗? 大數據「殺熟」的套路你中過招嗎?
    大數據殺熟什麼意思什麼梗? 大數據「殺熟」的套路你中過招嗎?時間:2020-02-19 13:22   來源:小雞詞典   責任編輯:沫朵 川北在線核心提示:原標題:大數據殺熟什麼意思什麼梗? 大數據殺熟的套路你中過招嗎?
  • 大數據殺熟?我只聽過烤串熟了
    網際網路帶來了諸多便利,用戶也得到了很多實惠,但「大數據殺熟」已在多個網絡平臺多次引發爭議。在線旅遊、網約車、網購……這些網絡平臺用大數據分析消費者購買能力,大刀霍霍「砍」向「熟客」。最近,知名外賣平臺被指「殺熟」,會員下單竟然比普通用戶還貴,雖然只是幾塊錢的事,但是還是戳到了顧客的痛楚,充會員本來就是為了實惠,如果連這點都達不到,那還需要會員做什麼?雖然大家都在談論大數據殺熟的問題,但是我只關心我的烤串熟了沒有。冬季吃燒烤,也可以很愜意!如果你沒有感受到冬天的溫暖,一定要來一頓熱氣騰騰的燒烤。豆腐腦有鹹甜之爭,燒烤自然也有口味上的差別。
  • 「用腳投票」 及其他
    投票。本人認為,消費者最直接的投票形式,是用眼睛和嘴巴。比如筆者去糕餅店買蛋糕,發現蛋糕居然降價5元。拿眼一瞧,便發現外形小了很多。對於種種變相漲價,我順口「表揚」了一句:這老闆夠聰明的啊。而內心已經打定主意,絕不會再買它了。消費者的眼神和口舌的「威力」有多大?正如心理學家分析所言:一個顧客對商家的負面言論,至少能影響圍10位顧客。而這10張嘴巴,又能帶跑多少商機?這個帳可算不清。
  • 大數據殺熟行為10月1日起明令禁止,如何避免被大數據殺熟?
    規定明確了,在線旅遊經營者不得濫用大數據分析等技術手段,侵犯旅遊者合法權益。律師:「根據消費者權益保護法,如果對客戶實施了價格欺詐,客戶可以主張3倍賠償,最少也是500元的賠償 。」大數據殺熟的本質,就是利用科技的力量搞價格歧視。如何儘可能避免被大數據殺熟?第一,可以多註冊幾個不同帳號,多備幾款手機,或者讓家裡的人代為購買下單,避免被大數據看透購買行為。
  • 給大數據「殺熟」劃定法律紅線
    平臺通過大數據分析消費者的消費習慣、次數、偏好等信息,為新客和熟客提供兩種不同價格,熟客的價格反而更高,這種大數據「殺熟」的行為違背了誠信經營原則,也讓消費者寒了心,擾亂了在線旅遊市場的正常秩序。所謂「來者皆是客」,遊客選擇在平臺上消費,抱以的是認可與信任。平臺理當對所有消費者「一視同仁」,而不是把消費者劃分為「三六九等」,用不公平、不誠信的手段從消費者身上攫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