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不願回到學生時代?

2021-02-25 LinkedIn

這是我進入職場的第一年,在地鐵上拿出手機,朋友圈不出意外地被高考刷屏,我有些恍惚——五年前我還是個高考成績650的優等生,但如今除了和同事一起吐槽語文作文題,我和學生時代仿佛已經失去了聯繫。

作為一隻新媒體運營狗,今天最好的主題當然是懷舊,而學生時代是懷舊的絕佳素材。

這些年來湧現的無數青春片,多是把學生時代的美好與踏入社會的不堪相比以博人眼淚。


即便爛片十之八九,也能賺得盆滿缽滿——畢竟永遠有人願為情懷買單。

但努力地在地鐵上懷舊了一小時後,我想說的卻是,學生時代固然美好,但我不願永遠停留在學生時代。

本文由LinkedIn領英原創,作者陳昌。

 

那就讓我們來看看學生時代到底好在哪裡:

 

老狼的唱詞「那時候天總是很藍,日子總過得太慢」是對學生時代最好的寫照。

學生時代,你很忙,但你不急,即便桌上堆著永遠寫不完的試卷和模擬題,也不過是用三年時間去準備一場考試,你來得及細水長流。

用幾年時間暗戀一個沒有結果的姑娘,暑假裡一個星期什麼也不幹追完一部美劇。


這些被「浪費」的時光,最終都將被冠以青春之名,成為你的美好回憶。

而當你離開學生時代,緩慢的日子將成為一種奢侈,升職升值與生殖,每一件事看起來都刻不容緩。

每個月的KPI,半年一次的績效考核,高不可攀的房價,給你介紹對象的七大姑八大姨,知乎上「為什麼畢業三年人與人之間差距這麼大」的回答,所有的一切都在提醒你:

你的人生,隨時都可能陷入一著不慎,滿盤皆輸的危局。

自然的,你想回到過去,想回到蟬鳴的午後,牽手的黃昏,那是所有電影裡可以肆意揮灑的青春,而房租與地鐵,當下的一切,都不過是眼前的苟且。

當你為苟且感到悲傷,對著庸俗的青春片留下淚水,你不會去想,究竟是什麼給了你所謂的自由和大把的時間。

你自由,因為你無需自立,你心安理得地依靠他人的饋贈生活,父母讓你不必為衣食費心,老師讓你不必花費篩選信息的成本,學校在10萬一平的房價和10塊一個的雞蛋煎餅的城市裡給你三環內800塊一年的宿舍和5毛錢的雞蛋。


你不必去考慮如何創造價值,學生時代的你心安理得,什麼都不創造也能過得寵辱不驚,歲月靜好。

但我並不願留戀這樣的幸福,因為依靠別人饋贈而來的幸福,終究沒有靠自己雙手掙來的自立來得踏實。

初入職場的焦慮實際上是曾經安全感的缺失,這種安全感,就是你依靠自己的核心競爭力立足於社會的自信。

當你覺得離開校園的生活是掙扎於庸俗的泥潭時,你可以對著青春片唱《回到過去》,也可以捫心自問,在學生時代,你是否利用那份自由賺夠了自立的資本。

畢竟在成年人的世界裡,不能為別人創造價值的人,別人也沒有義務養活你。

 

學生時代犯下的錯誤,通常都能以年輕為藉口,冠冕堂皇的取得原諒。

就算不被原諒,你也還有願意替你擋子彈的父母和《未成年人保護法》。

就算你用彈弓打瞎了鄰居家的狗,用二踢腳炸掉學校小賣部的窗戶,用見異思遷傷了初戀的心,你也能夠逃脫罪責。

即使多年以後回憶起來,你也能抽一口煙,嘆一口氣:「畢竟當時太年輕」,雲淡風輕。

學生時代也不怕失敗,連高考失敗都能重來,還有什麼東西不可挽回?

你做過的所有閱讀理解,看過的所有心靈雞湯都告訴你,失敗是成功他媽。

但他們並沒有告訴你失敗是怎麼生孩子的。

每當你犯錯或失敗時,總會有許多人站出來安慰你:

「沒關係,年輕就是資本。」

而當你離開學生時代,犯錯與失敗帶來的,是上司的冷眼,完不成的KPI,扣掉的績效獎金和晉升無望的恐懼,每一點都能刺痛你焦慮的心。


想發朋友圈求安慰,可你要先屏蔽掉上司,因為上司不喜歡為失敗找藉口的員工。

再屏蔽掉同事,以維護自己積極陽光的職場形象。

還要屏蔽掉父母和親友,以免他們懷疑你的人生選擇,勸你回家考公務員。

等你屏蔽一圈下來,你大概也不想發朋友圈了,因為剩下的那些人根本不care你。

自然的,你會懷念傷心時在朋友圈發一張自拍求安慰,全世界都在為你加油的學生時代。

但當你哀嘆世態炎涼人心不古時,你不會去想,為什麼當年犯錯收穫的都是安慰鼓勵,如今卻是辛酸和苦楚。



你以為那些鼓勵和安慰是對你知錯認錯的獎賞,但其實那只不過是對年輕的寬容。

在學生時代,不承擔責任的人也不會受到嚴厲的處罰。

你以為年輕是你最大的資本,其實不過是給你「失敗也沒什麼大不了的」的錯覺,讓你疏於反省,以為自己有百折不撓的勇氣。

但那只是年輕給你的底氣,你不加反省的失敗,都將成為無可挽回的沉沒成本,在你踏入社會後,加倍的化為你輸不起的焦慮。

別人沒有義務永遠寬容你。

所以,當你翻開大學時的朋友圈顧影自憐,也可以好好想想,是別人太苛刻,還是你自己太弱。

成年人的世界裡,你要為自己的言行負責。

每個人在回憶學生時代時,都繞不開一個詞:純真。

學生時代的友誼很純真,一起哭,一起笑,一起偷睡懶覺。

學生時代的集體很純真,軍訓時抱怨教官,合唱時吐槽訓練,也不妨礙你們送教官和賽後聚餐哭得稀裡譁啦。

而在職場,只有生意,沒有友誼。

自然的,在一次次職場交鋒之後,你會懷念那個所謂真心流淚沒有爾虞我詐的學生時代。


學生時代最好的朋友,通常來源於同桌和室友,友誼的強度往往取決於空間和距離。

與其說是你選擇了你的朋友,不如說是上帝分配了你的朋友。

你時常感慨,為什麼當初那麼好的朋友,後來都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

你將此歸咎於人離開了校園就變得世故,故作深沉的嘆一句再深的友誼也敵不過時間和距離,但你並不會去想,是純真不再,還是你太幼稚。

學生時代沒有太多利益衝突,兩個性情不悖的人朝夕相處,怎麼著也能日久生情,成為「好朋友」。

僅憑距離得來的友誼,大概只能當做排遣孤獨的止痛片。

友誼是否經得起考驗,請先放下那些公主病和心理依賴,成長為一個獨立的人,再來審視這個嚴肅的話題。

一者,真正志趣相投,價值觀相合的人能分隔多年仍然一見如故,這樣的朋友不多,請你務必珍惜。


二者,成人世界只看利弊,你為別人創造價值了嗎?你的既有價值能長期維持嗎?

這是學生時代後的遊戲規則。


以上,是我不願一直停留在學生時代的原因。

我承認學生時代的美好,但它之所以美好,正是因為它滿足了許多人性的弱點:

讓人不操心物質的瑣碎,不承擔犯錯的責任,不經歷精神獨立的痛苦成長也能夠擁有輕鬆自在的生活。

你可以把學生時代當做一種恩賜,當做美好回憶,但絕不是生活的常態。

生活的常態是用自己的價值贏取物質的繁榮,用更好的表現來彌補失敗與過錯,先成長為三觀完整的獨立的人再來找志同道合的朋友。

人應該從創造中獲取快樂,而非從回憶中獲取滿足。

從校園到社會,就像孫悟空戴上了緊箍咒,突然就有了許多不得不完成的任務,不得不聽的命令和不得不守的規則。


西天取經的路上,他一定也時常懷念那花果山自由自在的美猴王時光。

但沒有緊箍咒,恐怕他也成不了齊天大聖。

所以,當你離開校園走入社會,別再沉湎於學生時代,把它當做美好回憶,帶上所有的責任和負擔,這樣才能迎接你的大聖歸來。

高考結束算什麼,你的廣闊人生才剛剛開始。

 

 

全新領英 App上線啦,快點擊「閱讀原文」下載吧!



本文由LinkedIn領英原創,作者陳昌。

LinkedIn中國歡迎各類廣告品牌合作,發郵件至mexu@linkedin.com獲取更多信息。

長按下方圖片,識別圖中二維碼,訂閱每日必讀的職場乾貨。

©2016 領英 保留所有權利

相關焦點

  • 我寧願我的孩子,回到傳統的應試教育時代!
    教育改革喊了這麼多年,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社會的焦慮越來越明顯,可是我們看看今天所講的這一切東西跟10年前講的有任何變化嗎?改革成不成功不要問設計者,要問我們這些實際改革的承擔者,我自己作為一個家長,一聽到教育改革,我就哆嗦:3:00孩子放學,我5:30下班,中間這兩個半小時誰來解決?
  • 我為什麼不願當富翁
    老詹曾經寫過一篇文章《我為什麼不願當市長》,文章發出以後,引起廣泛反響。
  • 優樹家庭教育:我寧願我的孩子,回到傳統的應試教育時代!
    教育改革喊了這麼多年,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社會的焦慮越來越明顯,可是我們看看今天所講的這一切東西跟10年前講的有任何變化嗎?改革成不成功不要問設計者,要問我們這些實際改革的承擔者,我自己作為一個家長,一聽到教育改革,我就哆嗦:3:00孩子放學,我5:30下班,中間這兩個半小時誰來解決?
  • 為什麼學生不願參加日語演講比賽?
    更多專欄文章點擊跳轉→ 還記得2014年的時候,我曾為此專欄寫過一篇文章,題為「參加日語演講比賽吧!」。當時就提到,很多學生因為「沒有自信,不好意思,害怕自尊心受挫」而不願參加這類比賽。 然而四年後的今天,我仍能深切地感到不願參加演講、作文比賽的學生比例正大幅上升。我從一些在中國教日語的教師那裡了解到,如今有意向參加日語演講比賽的學生人數急劇減少,主動報名參加作文大賽的也是寥寥無幾。
  • 最後,我還是不願讓你一個人
    就像歌詞開頭「當我和世界不一樣,那就讓我不一樣」裡的一樣。也是那時才漸漸了解五月天,熟悉並喜歡上五月天。後來上了高中,學校禁止帶手機,所以一個隨身聽陪了我整個中學時代,每天晚上睡覺都會聽。《知足》,《戀愛ing》,《突然好想你》,《我不願讓你一個人》,《私奔到月球》等等好多好多歌,也讓我的青春有了不一樣的色彩。    2018年高考畢業,發揮失常,眼看著喜歡好多年的女孩要上大學了,我知道自己不能再猶豫了,在她大學開學的前一晚我表白了,也成功了,因為是彼此喜歡。
  • 為什麼不願用Slack?我為什麼要用Slack!
    為什麼有的人不願意使用 Slack?題主說他的團隊被自己慫恿著逐漸從 WeChat 群遷移到 Slack 上,但是總有幾個人,哪怕很多重要信息都已經在 Slack 上討論的情況下,還是使用老舊落後的 微信來溝通。他突然生出了感慨:為什麼會有人不願意使用 Slack,在後者界面比前者漂亮,各平臺登錄也都更加方便的情況下?這問題是不是很奇怪?我得先解釋一下Slack是什麼。
  • 我懷念的學生時代(一)
    我最懷念的大學學生時代學生,這個詞我是這樣理解的,為了「生」而去「學」。高考過後我也像一部分人一樣選擇去打工,去感受一下早晚都會步入的社會是什麼樣的。但是父母希望我在家裡等到開學,再和他們幾次協商後還是同意我出去了。
  • 【津田老師漫談】為什麼學生不願參加日語演講比賽?
    當時就提到,很多學生因為「沒有自信,不好意思,害怕自尊心受挫」而不願參加這類比賽。  然而四年後的今天,我仍能深切地感到不願參加演講、作文比賽的學生比例正大幅上升。我從一些在中國教日語的教師那裡了解到,如今有意向參加日語演講比賽的學生人數急劇減少,主動報名參加作文大賽的也是寥寥無幾。
  • 一位中產爸爸的怒吼:我寧願我的孩子,回到傳統的應試教育時代
    我最後只有發出非常虛弱的聲音:爸爸是個文科生,找你媽去,你媽是理科生。好不容易把題目輔導完,已經精疲力盡了,還要教價值觀。教育改革喊了這麼多年,學生、家長的負擔越來越重,社會的焦慮越來越明顯,可是我們看看今天所講的這一切東西跟10年前講的有任何變化嗎?沒有任何變化。那我想問一下,我們的教育改革到底做了什麼?
  • 剛進入高中,就不想學習,不想上學,高一學生不願上學是為什麼?
    剛進入高中,就不想學習,不想上學,高一學生不願上學是為什麼?只能大略分析一下高一學生不願上學的常見原因:一、不適應高中學習生活。每一輪帶高一,總會有一批學生從初中的意氣風發走向消沉,泯然眾人,因而情緒低落,若無法及時調整,個別受不了這種反差的學生便可能心生退卻,因無法體會學習的獲得感和成就感而選擇放棄。這樣的學生是最讓人感到惋惜的,他們有基礎,卻因適應能力不夠,心態失衡而從好學變得厭學。對於家長和老師來說,關注高一新生前兩個月的學習和生活狀態至關重要。
  • 我懷念的學生時代(二)
    我懷念的大學學生時代半個月後我們回到了學校,我要開始新的旅程嘍學校又開始了新的一輪的分宿舍從新分了宿舍後我認識新的朋友小彭和小孟,我的同班同學。我們班有大約70多號人只有22個女生後來還有一個小姑娘轉系了。
  • 在班級不願多說話的,大多是這3種學生,學生:是我本人沒錯了
    在班級裡,每個不同性格的孩子表現的方式也不一樣,有些愛說說鬧鬧,有些不愛八卦說話,有些則是不願意多說話,這是為什麼呢?今天我們來說一說,班級裡不願多說話的3種學生,學生「是我本人沒錯了」。班級裡不願多說話的學生是什麼心理
  • 在班級不願多說話的,大多是這3種學生,學生:是我本人沒錯了
    文/愛學習的小饅頭 每個班級裡的學生性格都是不一樣的,有些學生性格開朗調皮搗蛋,有些學生性格溫柔靦腆害羞,有些學生自卑強勢愛計較,不同性格的學生組成了一個「有趣」的班級。
  • 班主任含淚訴說:畢業後不願回校看望的,基本是這三類學生
    哈嘍大家好,我是你們的小編陳三,很開心又和大家見面了,對於很多人來說,最美好的時代就是上學時期了,可以安心坐在教室中學習,和同學一起交流學習知識,除了學習也沒有其他的壓力,可以說是無憂無慮的童年時光,這也是我們人生中最值得珍惜的日子。
  • 回到2570年以前,你會是「孔子」眼中的好學生嗎?
    如果回到2570以前你會是「孔子」眼中的好學生?估計這個問題會戳中某些人的痛處,我們都是學生或者曾經作為學生。首先對於「老師」一詞在生命中永遠是難以磨滅的回憶。基本上我們的童年和青少年時期都是圍繞者老師來開展的學生時代。
  • 為什麼年輕人不願生孩子,呵呵~笑完我哭了
    為什麼年輕人不願生孩子為什麼年輕人不願生孩子小男孩真的看哭我了,自己還是個孩子還要養家餬口照顧弟弟妹妹。為什麼年輕人不願生孩子為什麼年輕人不願生孩子
  • 為什麼清華北大的學生出國後不願回來?楊振寧教授指出原因
    文/小小皮球兒 說到楊振寧教授大家都不陌生吧,是世界著名的物理學家,現在是香港中文大學博文講座教授、清華大學教授、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榮休教授,在1957年他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他也是中美關係鬆動後回到中國探訪的第一位華裔科學家,積極地推動了中美文化交流和中美人民的互相了解
  • 90後返鄉教書:我回到家鄉 但期待孩子們飛向遠方
    外面的人不願進來,山裡的孩子卻嚮往外面的世界2012年6月,我從寧夏師範學院畢業。和絕大多數畢業生一樣,我期望能找到自己理想的工作。當然,作為一名師範生,我想最好的選擇就是做一名老師。那年我先後報考了大學生村官和鄉村特崗教師,幸運的是,我都被錄取了。
  • 公費師範生遭遇「滑鐵盧」,農村學生為何不願回到農村任教老師?
    原因並不複雜,這是因為假如學生作為公費師範生讀大學,那麼他們在大學畢業後必須回到自己戶口上的地方從事至少六年有關教育方面的工作,如果是在讀大學之前在農民讀書,那麼成為「公費師範生」的代價就是要回到農村學校從事教育工作6年之多。
  • 我不願活成燭光
    我看著這句話內心是有鬥爭的,包括現在我也猶豫是否要去寫這篇文章。我知道考評老師喜歡聽到什麼,說什麼可以得到高分,可是那一刻,我想即便考不過去,我也想聽從內心的聲音說。 我說:春蠶一直到死都在吐絲,蠟燭燒成灰才停止滴淚。 用春蠶和蠟燭比喻老師的無私奉獻精神和高尚品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