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學報】曹則賢:「誤打誤撞」的科普人

2021-01-07 中國科學院

曹則賢

  在百度上搜索曹則賢,會看到學生筆下對他的描述,「黃老邪似的人物」「常常自我調侃」「有實力」「可愛」這些詞彙,放在物理學研究者曹則賢身上似乎有些「反差萌」之感。

  物理現象與人的情感問題之間有著怎樣的聯繫?在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聽過三八婦女節講座的人,可能會說出點端倪來。從2008年到2015年,這場講座一連舉辦了8年,主講人就是中科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

  這些年,除了研究和教學工作外,曹則賢也在不斷發表科普文章、寫科普書、開辦講座。但對於自己一直在堅持做科普這個說法,曹則賢卻說,這可能是「一個誤解或者說是誤打誤撞出了的名聲」。曹則賢坦言自己「對科普不感興趣,也沒這個能力」,他一直堅持認為,只有成就足夠高、理解足夠深的專業科學家才可以做科普,而他只是把自己學習物理過程中的困惑和一點心得寫出來,並分享給大家,僅此而已。「不過,」他轉而又說,「如果我的文字確實有一些科普的作用,我會感到很高興。對這些年鼓勵我的人們,我懷有深深的感激。」

  「談不上學霸」

  1982年,16歲的曹則賢考入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物理系。上大學前,曹則賢的成績一直是全校最好的,但對於「學霸」一詞,他卻連說談不上,因為自己那時讀書並不夠多。「我們老家太窮,我還輟過學,根本就沒讀過太多書。因為一些原因,那年5月底我回家收麥子,7月初回校高考,高考沒考好,全省排名竟然沒進入前十,很鬱悶了一段時間。等到進入大學,發現自己不僅不是學霸,還幾乎是學渣了。別的同學不僅聰明、基礎好,還更知道上進,實在是比不過他們。我是1992年到德國能吃飽飯以後才慢慢地讀了一點書。」曹則賢對《中國科學報》記者回憶說。

  對於如今的曹則賢來說,學習物理早已成為了不可缺少的生活習慣。但當初進入物理系,卻似乎是個沒有辦法的選擇。「我們那時候上大學,講究『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我不能學化學,因為受不了刺激性的味道,也不能學數學,因為自己知道智商不夠,所以只好選擇物理系。」曹則賢說,另一個原因則是,高考成績物理最差,讓他有點不服氣,就選了物理系。「至於真正開始對物理學感興趣,那已經是讀完博士後的事情了。」

  對於曹則賢來說,做科研並不是一件輕鬆的事。「我常常壓力很大,實際情況是一直感覺很焦慮。我沒有什麼像樣的研究成果。我的博士論文把濺射深度輪廓分析這種技術從根上給斃了,但這種研究成果不討人喜歡。」曹則賢說,自己在正式工作這十多年中,「好意思給人說起的工作」就是第一次在微觀世界實現了斐波那契斜列螺旋,指出瓜果外形是個力學問題而非基因問題;第一個合成了大溫區內恆電阻率的單一固體;找到了三角格子和正方格子的單向縮放對稱性,並把黃金分割數和白銀分割數統一到同一個數學問題的表達式中;找出來水溶液濃度劃分的普適物理依據。「不過,這些工作實際上主要都是我的合作者或者學生做的。」曹則賢不忘補充道。

  開辦婦女節講座的物理學者

  提到科研頗有些沉重的曹則賢,在學生眼中卻是一位風趣幽默、旁徵博引的老師。在百度上搜索曹則賢,會看到學生筆下對他的描述,「黃老邪似的人物」「常常自我調侃」「有實力」「可愛」……這些詞彙,放在物理學研究者曹則賢似乎有些「反差萌」之感。

  學生這樣的印象也許與曹則賢的講課風格有關。出版過《追根溯源學物理》《一念非凡——科學巨擘是怎樣煉成的》等書的曹則賢,在課堂上也更願意嘗試讓學生更多了解關於一門科學是被哪些人如何創造出來的問題。他的課件從不僅限於課本上的知識,還經常布滿了很多相關的歷史淵源和人物故事。

  這種教學風格的形成則與曹則賢在德國的留學經歷分不開。1992年,曹則賢赴德國凱澤斯勞滕大學留學,並在那裡獲得了博士學位。在德國學習的幾年中,除了德國人的敬業精神和工匠精神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外,對他影響最大的莫過於學校附近的村裡就住著洪特、莫託這樣的大物理學家。「這讓我明白物理學乃至其他學問,都是由具體的、活生生的人做出來的。」曹則賢說。在他看來,一個要做科學家的人,應該主動學習一些科學問題是如何被提出的、被誰提出的之類的事情。「科學是逐步演化而來的,它本身就充滿故事。」

  曹則賢的課堂當然也不僅限於面對自己的學生,還有諸如三八婦女節講座等面向更為廣泛的受眾的。

  提起開辦婦女節講座的初衷,曹則賢回憶說,那時候他和朋友研究了材料應力工程的問題,獲得了一些非常有意義的研究成果。「材料應力工程和皺紋的生長有關,我們所的女同胞就要求我給大家講講,於是就有了2008年的講座《皺紋之美與尊嚴》。」讓曹則賢沒想到的是,那次報告的效果出奇的好,於是此後每年婦女節曹則賢都會開辦一場類似講座,談如何用科學的眼光看生活,曹則賢稱之為「嚴肅的玩笑」。《皺紋之美與尊嚴》基於力學;《活在極性世界》基於電磁學和等離子體物理;《誰引詩——情到碧霄》純粹談語言與文學;《婚姻——個體的社會問題》談少體問題;《天遇》基於天體力學;《看那距離》基於空間和幾何的學問;《作為時間函數的情感生活》基於時間概念以及生長—衰減現象;《情感的動力學》則是基於基本相互作用和動力學。這些講座除了在物理所外,還在中科院其他研究所和清華大學等高校頗受歡迎。在曹則賢看來,這「可能是因為大家對嚴肅的玩笑感覺比較新奇」。

  「科普應關心科學本身」

  雖然對科普工作,曹則賢稱自己是「誤打誤撞」,但對於國內科普,他卻一直在思考。「我國的科學傳播才剛起步,該做的事情還很多,做法上也有許多值得商榷的地方。」曹則賢說,「一個有趣的現象是,被廣泛傳播、為我國公眾所熟知的科學家,往往並不是從學術意義上來說最頂級的科學家。比如宣揚女科學家,我們都知道居裡夫人,但是學問更大、思想更深刻的女科學家,比如法國女科學家夏特萊侯爵夫人、德國女科學家艾米·諾德,卻鮮有人知道。男科學家也如此。我們都熟知愛因斯坦,但是對於另一個對相對論和量子力學都有貢獻的、至少從數學角度來看學問更大的外耳,許多專業科學家也是這兩年因為外耳費米子才知道。」

  在曹則賢看來,我們的科學傳播還有個「很壞的習慣」,那就是一不談科學內容,二不談科學研究方法,三不談真正的科學精神。「一句話就是不關心科學本身。」曹則賢說,「我們津津樂道的總是科學以外的東西。還以居裡夫人為例,我們從宣傳中得到的居裡夫人的形象,就是她如何努力,不停地用一根棍子攪拌瀝青;多麼愛國,用祖國波蘭的名字來為發現的元素命名;道德多高尚,對發現的鐳元素沒有申請專利,在一戰中上戰場參與傷員救護,等等。這些都沒錯,可是關鍵的地方,她為了獲得放射性物質是怎樣選擇礦物的,她是如何做化學分離的,如何判斷分離出的物質其放射性是越來越強而不是越來越弱的,更重要的一點,買那些放射性礦物質哪來的錢,我們的科學傳播卻吝於筆墨。」

  還有讓曹則賢不解的是,「我們的科學傳播還熱衷於憑藉自己的想像給科學家的形象附加很多高尚內容」。「比如在我們的敘事中,居裡夫人的生活和研究工作都很艱苦,可這不是事實。」曹則賢解釋說,居裡夫人在巴黎遇到了居裡先生後,生活一直是很富足的,居裡兄弟的父親是大啤酒商。衣食無憂,有人指導和幫助做儀器,如居裡夫人用的驗電器就是居裡先生的哥哥給做的,他是壓電性這個物理現象的發現者,甚至一些發射性礦物都是自家花錢買的,有了這些,居裡夫人才憑著她的科學稟賦和奉獻精神做出了偉大發現。

  正因如此,曹則賢的科普雖然也講故事,但卻沒有八卦軼事。「我希望科普工作能夠讓受眾看到真正的科學、科學家和科學精神是什麼。只有關於科學家的心靈雞湯和道德情懷對於提升我國公民的科學素養可能不夠,可能我們還是應該花點時間談論科學本身。此外,我也想傳達一個事實,即便是最高深的學問,也總有一角是大眾都能理解的。」曹則賢說。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6-12-16 第2版 人物)

相關焦點

  • 聽物理學家曹則賢講泡利與《泡利物理學講義》|直播
    在4月25日泡利生日這天,著名物理學家曹則賢教授發表了《天才與良知——那個尖銳的物理學家泡利》的泡利誕辰120周年的紀念文章。這是迄今為止網上能看到的一篇真正考證嚴謹(絕不是像很多所謂科普網文在販賣道聽途說的軼聞)、內容專業的對泡利的介紹。任何對泡利生平與科學貢獻感興趣的讀者都應該好好讀一讀這篇文章。
  • 【中國科學報】王原的下一站
    做研究的時候,王原憑著自己的興趣為《大自然》、《化石》等雜誌寫過一些科普文章。2004年,當研究所領導找到這個「對科普表現出興趣」的博士,問他願不願意受聘出任中國古動物館館長時,王原知道,自己可能要「跨行」了。「大展宏兔」中國古動物館坐落北京西城區,和北京動物園的「活物」們就隔著一條街。
  • 和網紅科學家曹則賢一起,科學跨年!
    和網紅科學家曹則賢一起,科學跨年!時光機、穿越時空、N維時空、黑洞、星際旅行讓人不知其然也不知其所以然這些名詞被搬上了熒幕,給看過電影的小編留下的印象只有好傢夥!好傢夥!好傢夥!
  •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黨組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黨組召開理論學習中心組學習會 深入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祝賀探月工程 嫦娥五號任務取得圓滿成功的賀電精神 2020-12-23 中國科學報 陳歡歡
  • 【物理啟示】曹則賢:世界上80%的物理學家根本不懂物理
    這可能是每一個學物理的人都思考過的問題,物理學是一門能將你的境界提高到他人不能理解之層次的科學。看似深奧的背後,其蘊含的思想更是博大精深。「其實這個世界上80%的物理學家根本不懂物理。曹則賢說。他介紹,作為一門自然科學,物理學的學科性質是用思想去理解世界、認識世界、創造生活。但是比起其他學科,這位仁兄的「胃口」似乎不小,研究對象包括宇宙裡所有的存在。不僅研究對象廣泛,如果從空間尺度上看,人們也不難注意到物理學的「野心」。它的研究範圍大到整個宇宙,小到世界上最小的存在——中子和質子裡面的夸克結構,甚至更小。
  • 【中國科學報】音樂可提升言語感知能力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17-12-08 第3版 科普)   長期以來,音樂、語言和大腦的關係吸引了眾多科學家的探索與研究,但至今仍未洞悉其中的奧秘。有研究表明,音樂訓練可以提高人們在噪音環境下的言語感知能力。但為什麼音樂訓練能帶來這樣的益處,其具體機制尚未被闡明。
  • 【中國科學報】逛「科學大院」 赴探夢之旅
    《中國科學報》記者、培訓講師王之康講解了如何拍好圖片,並寄語小記者們:「新聞是有溫度的,攝影是有感情的。」(胡珉琦 方恪)  昆明植物所  探尋植物光影世界  5月19日,中科院昆明植物所科研人員帶領5000餘名參與者進行植物世界的科學探秘。
  • 【中國科學報】史軍:舌尖上的植物學
    中科院植物所研究員、中國植物學會蘭花分會理事長羅毅波認為史軍的作品「從分類學常識到社會學視角的飲食文化觀察,生動得讓人看得很饞」。  痴迷「絕學」   目前作為果殼閱讀策劃人的史軍在研究生三年級時意識到:植物學是門「絕學」。所謂絕學,就是很少有人學的學問。
  • 中科院物理所曹則賢:霍金辭世是悲劇性傳說的結束
    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研究員曹則賢發文悼念霍金稱,霍金辭世是一個悲劇性傳說的結束,於他本人卻未嘗不是一種解脫;祝願願他在天堂裡除了擁有天才的頭腦以外,還擁有常人一般的健康體魄。  以下為中科院物理所研究員曹則賢悼念文章全文:  英國物理學家霍金於2018.03.14辭世,結束了他苦難的一生,也將一個悲劇性的傳奇劃上了句號。
  • 【中國科學報】「2016中國科學十大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揭曉
    12月29日,「2016中國科學年度新聞人物」評選結果正式揭曉,高福、南仁東、潘建偉、李東、楊廣文、朱樅鵬、林群、童文、李河君、楊永崗等10人榜上有名。  據介紹,這項由《中國科學報》、科學網、《醫學科學報》和《科學新聞》雜誌共同主辦的公益活動,旨在通過公眾廣泛參與,評出2016年度人們心目中的「科學明星」和「知識英雄」。
  • 《中國社會科學報》英文數字報進入國際資料庫平臺
    《中國社會科學報》英文數字報進入國際資料庫平臺 2015年07月03日 08:23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馮黛梅 字號 內容摘要:中國社會科學報訊(記者馮黛梅)近日,中國社會科學雜誌社分別與美國資料庫
  • 【中國科學報】見證月球樣品移交 期待科學研究進展
    【中國科學報】見證月球樣品移交 期待科學研究進展 2020-12-21 中國科學報 【字體:新華社記者嶽月偉攝  (原載於《中國科學報》 2020-12-21 第1版 要聞)   12月19日,在中國科學院舉行的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接收活動中,工作人員將裝有嫦娥五號任務月球樣品的容器搬上展示臺。
  • 【中國科學報】彩巢計劃:關注中國人的腦「成長」
    中科院心理所研究員、「彩巢計劃」項目負責人左西年告訴《中國科學報》記者。  他表示,重性精神疾病的腦發育機制研究一直是醫學研究前沿和熱點,但這一具體機制至今仍然是個未解之謎。以兒童與青少年期(早發)精神分裂症發病機制研究為例,這類病例十分罕見,使得國際上的相關研究也極具挑戰性。相比之下,由於兒科精神疾病領域研究起步晚,國內早發精神分裂症的研究近乎空白。
  • 【中國科學報】趙文:仰望星空 勤勉致成
    康德的名言讓許多人從凡庸的生活中產生了「星空情結」。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天文學系教授趙文也不例外。正是心中不滅的星空情結,助他從對星空的單純著迷走向了對宇宙天文學的探索,找到了為之終身奮鬥的事業。  從仰望星空到鑽研學術  趙文從小就非常著迷於各種稀奇古怪的自然現象,從飛碟到百慕達三角,從古埃及到時空穿梭,不一而足。
  • 【中國科學報】《中國植物志》英文版發布
    據9月23日召開的中國植物多樣性與保護國際研討會透露,由中國科學院主持的重大國際合作項目Flora of China(《中國植物志》英文修訂版),前後歷時25年的編撰,已於今年9月全部完成並出版。  Flora of China對80卷125冊的《中國植物志》進行了全面修訂,並譯成英文,共有文字25卷,圖版24卷,是目前世界上最大、水平很高的英文版植物志。
  • 【中國科學報】「培養人才能力是國家真正競爭力」
    面對新時代,廣州生物院院長裴端卿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廣州生物院面向人類健康與『健康中國』戰略,聚焦生命健康領域前沿重大科學問題和重要疾病機理,以建成國際一流的生物醫藥與健康領域新型研發機構和創新人才培養高地為目標,發揮國家戰略科技力量核心作用。」
  • 科學網—我們究竟需要怎樣的自然親子科普
    《中國科學報》致電劉曄,他答覆:「我在馬達加斯加時沒有遇到馬嘯堃和武藝,回國以後才知道這件事。據我所知,馬嘯堃不是科研圈的人,而是一位昆蟲愛好者圈裡的人,我們交集不多。」 「開水族館的生物男」並不是唯一一個注意到馬嘯堃和武藝的人。很多人知悉此次馬達加斯加事件,是因為博主「帶娃探世界」的一篇文章《快救救我的媽媽》。
  •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第三屆亞太地區果蠅研究大會 【中國科學報】中外專家聚焦果蠅研究最新進展 2015-05-14 中國科學報 丁佳   為促進亞太地區果蠅研究者的交流合作,2011年中國科學家和亞太地區果蠅研究同行發起了兩年一次的亞太地區果蠅研究會議,成為與歐洲果蠅研究會議、美國果蠅研究會議一樣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地區性果蠅研究會議。
  • 【中國科學報】精益求精做「有趣」科研
    周亮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道。  追隨「偶像」赴港  2011年3月底,周亮收到一封來自長春應化所人事處的郵件,內容為申報參與第一批「香江學者計劃」遴選。  當看到郵件中出現香港二字時,他不禁留意「香江學者計劃」中導師的信息。  「突然眼前一亮,我發現支志明教授赫然在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