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4月9日20時40分訊(首席記者 黃宇)今(9)日,華龍網-新重慶客戶端記者從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獲悉,重慶市神經變性病重點實驗室主任施一課題組在國際權威雜誌《自然》 上發表文章《沙粒病毒複製機制》,首次解析了兩種沙粒病毒的全長聚合酶結構,並探討了病毒複製的機制。
沙粒病毒,因為形似沙粒而得名,沙粒病毒屬截至目前已發現13種,其中對人類致病的有4種。砂粒病毒科病毒可引起人類和其他動物的嚴重出血熱和神經系統疾病,對公共衛生構成了極大的威脅。這些病毒編碼一個大型的多域依賴RNA的RNA聚合酶,用於病毒基因組的轉錄和複製。但是,尚不知道砂粒病毒聚合酶的結構。感染患者可能出現有發熱、頭痛、乏力、咽痛和肌痛。沙粒病毒感染也是神經系統疾病的元兇,嚴重者有出血和休克,病死率為15~25%。而人們對沙粒病毒複製過程的作用機制仍知之甚少。
施一課題組此次在《自然》上發表文章,分別介紹了兩種具有代表性的馬丘波馬馬雷納病毒(MACV)和拉沙乳突病毒(LASV)的全長聚合酶的結構,並探討了病毒複製的機制;在大小排阻色譜分析方面也有一些發現,將有助於更好地理解RNA病毒的複製,並為抗病毒藥物設計指明新的候選靶點。
據了解,重慶市神經變性病重點實驗室於2018年成立,位於中國科學院大學重慶醫院(重慶市人民醫院),成立1年半以來,在科學研究上異軍突起,共發表SCI文章23篇,影響因子累計達108分。
(如果您有新聞線索,歡迎向我們報料,一經採納有費用酬謝。報料微信:hualongbaoliao,報料QQ:34015824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