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秦賦》中,本編依然記得李斯那句話,世間沒有萬全之策。也就是說任何計劃都不能做到100%地準確執行,中間總會出現這樣那樣的差池,甚至出現更大的混亂。而真正的高手與智者則是那種在混亂中能夠快而準地抓住稍縱即逝的機會的人。這樣的高手,他們善於謀勢,只要前期的勢謀對了,那麼後面的變數即便再多,也都是趨勢之內的變數。所以,這些高手才能在各種變數中抓住最佳時機。而李斯和大王正是這樣的人。

在前一篇文章中,小編就分析過嬴政讓李斯想辦法離間趙姬和呂相的關係。然後,李斯便派遣公子虞打入甘泉宮接觸嫪毐,以執行兩項任務:1.調查嫪毐殺李斯的真實動機;2.煽動嫪毐在太后和呂相之間製造矛盾,以達到離間目的。但是,讓李斯和嬴政沒想到的是,計劃在執行過程中,出現的變數太多了。首先是這個公子虞的個性過於衝動,而且還是個有勇無謀的傢伙。期間不但沒有調查到嫪毐刺殺李斯的真實動機,而還壞了好多大事。

第二個變數就是相府裡的鄭貨替相邦誅殺嫪毐,但並未成功,使李斯的計劃再生變數。第三個變數就是愚蠢的公子虞在牢裡刑訓關內侯時把對方給打死了。第四個變數,就是嫪毐為洩私憤而姦污了嬴傒懷孕的夫人小紫,結果致小紫不甘受辱、投井自盡,但在臨死前把趙姬和嫪毐的姦情告訴了嬴傒。這第四個變數讓整個計劃的迅速提前。所以,李斯便把公子虞沒有調查出來的秘密(趙後的姦情)告訴給公子虞,並讓公子虞迅速轉告給大王。看看吧,李斯這個機會抓得多好。如果稍晚一些,公子傒就會把該秘密迅速在宗室間傳開。

當然,上面這些變數和計劃提前,更要得益於相府那個愚蠢的神助攻鄭貨,是他從根兒上促進了李斯的計劃進入快車道。正是他的刺殺嫪毐,讓公子虞把嫪毐的怒火引向宗室關內侯(公子虞城要洩私憤)。這樣不但殺了關內侯,又促使嫪毐姦污了公子傒懷孕的夫人。在此之後,宗室、趙太后、相邦三股勢力的矛盾輪盤便開始迅速地轉動了起來。如果說這三股勢力是個巨大的火癤子,而鄭貨無疑就是那個把癤子膿水給刺破的人。

小編在前一篇文章中分析過,公子虞和嫪毐就是李斯和大王的兩枚棋子,一明一暗。兩顆子用好了,能夠讓趙後和相邦這兩股勢力被大王個個擊破,最後以達到權力的順利移交。在這場棋盤上的智力競賽中,李斯和大王對於一些不影響大局的變數,基本上不予理睬。但如果是破壞整盤棋的變數,大王必然要出面幹涉。這就是我們要說的第五個變數,那就是公子傒要在朝堂之上,當著文武百官的面說出趙太后和嫪毐的姦情。

所以,大王必須得砍掉公子傒一條胳膊,否則,趙太后和相邦必然會做出狗急跳牆的事來,屆時權力交接很可能會被再次延遲。而且最重要的是,那個時候趙太后和相邦之間還沒有出現明顯的裂痕與嫌隙。而更加重要的是,不能打草驚蛇,這本來就有違大王釣魚執法的原則。為什麼說釣魚執法呢?大王必須得牢固地抓到嫪犯罪的事實證據,才好滅掉對方。這樣趙太后那邊她也好閉嘴,更不會橫加阻攔。

有句話說得好,要想讓他滅亡,必先讓他瘋狂。這就是李斯和大王當時執行那個計劃的初衷。後來為了達到釣魚執法的目的,不惜讓大部分的兵力去攔截魏、趙、韓三國的進攻,最後讓鹹陽變成一座空城,並以這座空城和兒子的安危,來誘使嫪毐更加有失人性的事。大家應該還記得相邦讓樊於期把嫪毐並要殺掉他的那段戲吧?當時大王前去極力阻止,目的就是讓嫪毐活著,繼續發生犯罪事實。

而呂相要殺掉嫪毐,這無疑是在破壞大王和李斯的大計劃。所以這第六個變數,必須得把它解決在萌芽之中。然後,接著再讓嫪毐在作死的路上向前狂奔。最後的事實發展,也果然在按照李斯和大王預想所發展著。也只有事情大體按照大王和李斯所預先計劃的發展,那麼最終趙姬就會在誅殺嫪毐、權力移交時,啞口無言。其實,趙後和呂相這兩股勢力,在大王心目中,太后比相邦更加難以對付。因為親情的羈絆簡直太強大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