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度授權」已成功開通全網維權功能,未經授權嚴禁轉載。
嬴政一統天下後,廢分封,行郡縣。
車同軌、書同文、行同倫。
但這並非只靠一道政令就可實現。
戰國七雄,文字、軌距、貨幣、服飾等各不相同。
如何將其歸為一體,使其同根同源。
央視的熱播劇《大秦賦:東出》就有過描述。

「車同軌」是在秦趙合盟的單元,劇情較於簡潔。
只用趙偃(蔣毅)和嬴政(張魯一)一段對話簡單帶過。
趙偃說「趙秦之路軌距不同,顛簸不止」。
嬴政藉此提議「秦趙兩國統一軌距即可」。
最後決定以秦趙軌距的平均值七尺五為標準。

相比「車同軌」,「書同文」要詳細許多。
同樣是在秦趙合盟的單元,嬴政對比趙偃所書之文字和秦國大不相同,遂萌發「書同文」的想法,下令李斯(李乃文)修正各國文字,以作統一。
文字修正完成後,嬴政取名秦篆,並立即下令在全國實行,要求與秦國貿易往來的商人也必須使用秦篆。
而此時這個單元已是「韓非(張皓越)密謀六國合縱抗秦」。
「書同文」也被賦予了更多意義,並用作劇情的一個要素。

嬴政離間燕趙矛盾來攻趙的手段驚醒六國。
韓非借弔唁之名入趙國密謀合縱抗秦之事。
六國合縱的關鍵在齊國,嬴政要齊國商人必須使用秦篆,欲藉此來破解六國的合縱。

「車同軌」能加快各地區的交通往來,「書同文」則是加強文化交流,兩者都能促進經濟的繁榮發展。
而「書同文」的影響更大。
一旦齊國允許齊商使用秦篆,齊國和秦國的交流將更加密不可分,自然不會悖秦。
而且,書同文能促進文化一統,加強認同感,這些都將導致齊國要受制、依附秦國。
韓非有才能有遠見,看出嬴政推行秦篆的真實目的,遂百般阻撓。

稷下學宮之辯論,李斯自知不敵韓非。
嬴政即派姚賈(王超)用「鄭國疲秦」一事拖住韓非。
李斯才能用秦篆字體優美說服稷下學子。
韓非知曉秦篆優勢,不和李斯分辨秦篆良莠,而是以「齊人義憤,秦國欲同化齊國」為由來說服齊王,並獻計用「商人大亂」為由趕走李斯。
嬴政利用太子丹套出韓非的計策,才能後發制人,讓李斯利用「齊人重利」來說服齊王使用秦篆。

央視善於歷史劇,其一優點是尊重歷史。
《大秦賦》這段「書同文」的情節放在「六國合縱抗秦」的單元。
以秦王用「書同文」來阻止齊國與其餘五國合縱。
這樣的設置不僅增加劇情可看性,也增長了觀眾對嬴政如何推行「書同文」的見識。
比如,「書同文」所用文字並非秦國文字,而是結合七國文字之所長修訂而成。
但可惜的是,「書同文」終歸只是一小插曲,《大秦賦》並沒有過多表現這一點。
文中圖片來自劇中截圖,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