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師範大學建於1956年。學校已形成具有本科教育、研究生教育、留學生教育、成人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完備教育體系,學科專業覆蓋哲學、經濟學、法學、教育學、文學、歷史學、理學、工學、管理學、藝術學等10大門類,已成為文理工多學科協調發展,具有教師教育、高原地域和民族特色的省屬重點大學。學校是博士學位授予單位、國家級藏漢雙語人才培養培訓基地,全國培養高水平運動員試點院校、國家社會體育指導員培訓基地、全國漢語言水平測試(HSK)主考單位、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計劃」入選單位、中國教育和科研計算機網絡青海省主節點院校、CALIS青海省文獻信息服務中心,全國50所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之一,教育部「第二批深化創新創業教育改革示範高校」。具有推薦優秀應屆本科畢業生免試攻讀碩士學位研究生資格。學校設成人教育學院(職業學院)、民族師範學院2個副廳級建制二級學院,共設18個學院。建有青海省絲綢之路經濟帶研究院、鹽湖學院、班禪研究院、青藏高原文化研究所、青藏高原資源與環境研究所、教師教育理論與實踐研究所、藏文信息研究中心等24個研究機構(智庫)和3所附屬中學。
現有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2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1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65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5個專業碩士學位授權點。有62個本科專業,其中4個國家級特色專業,3個省級特色專業,12個省級重點學科,1個省級重點建設學科,1門國家級精品課程,23門省級精品課程。有17個國家級、省級重點實驗室,其中1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1個省部共建實驗室,1個國家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10個省級重點實驗室,1個省級重點建設實驗室,3個省級實驗教學示範中心。建有3個省級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
現有在校學生15000多人,現有教職工1207人,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92人。其中,教授260人,副教授351人,博士生導師32人,碩士生導師232人,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專家24人,國家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1人。建有1個國家級教學團隊,1個教育部創新團隊,9個省級教學團隊。4個學科團隊入選青海省「人才小高地」建設項目,6人入選教育部新世紀優秀人才計劃,13人入選「西部之光」訪問學者, 7人入選青海省優秀專家,7人入選青海省優秀專業技術人才,20人入選青海省「135高層次人才培養工程」人才計劃, 5人入選2015年青海省「崑崙英才」計劃領軍人才項目。截至目前,學校已培養10萬餘名各類專業人才,為青海省和西部地區的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
近年來,學校承擔國家、省部級科研項目600多項,包括2項國家「863」項目,2項國家重大基礎研究專項「973」項目,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藏文計算機鍵盤和輸入編碼方法研究》、《三江源區草地生態恢復及可持續管理技術創新和應用》分獲2004年、2016年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二等獎。國家「863」高科技項目「漢藏科技機器翻譯系統」填補國內空白。「瑪欽藏文平臺、字庫以及藏漢英電子詞典」項目獲2008年度青海省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使我國繼續保持在世界藏文信息產業中的主導地位。「祁連山溼地生態系統修復保護技術集成與示範」項目被國家科技部列入科技支撐計劃。史前人類在青藏高原活動遺蹟研究成果被世界著名學術期刊《科學》(Science)選用並作封面報導。
目前,學校有城西校區、城北校區及成都校區等三個校區。新校區佔地面積1303畝,已於2016年10月正式啟用,各項建設總投資20億元,是體現學科專業特色,具有豐富文化內涵,各項設施西部一流的新型大學校園。
學校現與山東大學、蘭州大學、陝西師範大學、首都師範大學、北京聯合大學、天津師範大學建立對口支援合作關係。與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臺灣師範大學、臺灣靜宜大學、臺灣萬能科技大學、美國普渡大學、布魯姆斯堡大學、蒙大拿大學、猶他谷大學、加州波莫納理工大學、韓國國立順天大學、日本鈴鹿短期大學、馬來西亞沙撈越大學、馬六甲技術大學、土耳其伊茲密爾經濟大學等高校建立合作交流關係。學校先後獲得全國「信息產業科技創新先進集體」、「全國普通高校招生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畢業生就業典型經驗高校」、「全國高校軍訓工作先進集體」、「全國社會實踐優秀集體」、「全國民族團結先進集體」、「國家體育鍛鍊達標先進集體」、「全國群眾體育先進集體」、「全國綠化模範單位」、「青海省模範集體」、「省級精神文明單位」、「花園式單位」等榮譽稱號。在新的發展形勢下,學校以「服務國家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為使命,堅持「以生為本、以師為尊」的辦學理念,以「勤學修德、為人師表」為校訓,以「培養基礎教育師資以及推動國家、民族與人類文明進步的合格公民和創新型應用人才」為辦學宗旨,向著建設西部地區有特色、高水平、現代化的應用型綜合大學的發展目標而努力奮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