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國學短視頻品牌
◆ ◆ ◆ ◆ ◆
分享優秀國學視頻短片,透視國學智慧生活
▲點擊觀看視頻:《平「語」近人——習近平喜歡的典故》(第二季)
第四集:為官避事平生恥
往期回顧:
《平「語」近人·第二季》第一集 我將無我 不負人民
《平「語」近人·第二季》第二集 勝寸心者勝蒼穹
《平「語」近人·第二季》第四集:為官避事平生恥
第五集圍繞習近平總書記在講話中引用的三個關於愛國的典故展開,從三個層面解讀:
「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北宋·范仲淹·《嶽陽樓記》
習近平總書記2016年4月26號,在和知識分子、勞動模範、青年代表座談的時候,曾引用「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這句經典名言,那麼這句話為什麼會成為歷代傳誦、歷久彌新的愛國主義名句?本期節目的經典釋義人——中南大學楊雨教授進行了解讀。
本期經典釋義人——中南大學楊雨教授
範仲淹這個人物我們不陌生,他在北宋仁宗朝曾經官至參知政事,也就相當於是副宰相。就在寫這篇《嶽陽樓記》的三年前,也就是慶曆三年八月,範仲淹被任命為參知政事。在那個時候,雖然北宋表面上非常繁華,但實際上隱憂重重。正是基於憂國憂民的情懷,範仲淹提出了翔實的新政策略。但是,改革遭遇到層層阻力,在慶曆五年正月,範仲淹自請罷參知政事。
習近平總書記引用範仲淹《嶽陽樓記》裡面的名句「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說明像範仲淹那樣的古代知識分子有一個共同特點,那就是他們強烈的社會責任感,不會因為個人的榮辱得失而動搖、而改變。憂國憂民的愛國情懷,在他們的心目當中始終佔據著最重要的位置,個人的安逸喜樂被他們拋在腦後。
本期思想解讀人——中共中央黨校王傑教授
本期節目的思想解讀人王傑教授,在這裡講述了為什麼說愛國主義是民族心、民族魂?
愛國主義是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核心價值觀,也是滌蕩人心的時代精神力量。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說:「愛國,是人世間最深層、最持久的情感,是一個人立德之源、立功之本。」
聽完兩位教授的講解,主持人康輝採訪了 「掃雷英雄戰士」杜富國。
杜富國說:「我和我的戰友們把已經掃過的雷區變成了良田沃土,我們手拉著手蹚過雷區,向當地的百姓證明這雷區已經是安全的,我覺得作為一名掃雷兵就要完成好掃雷任務,我覺得這就是愛國,這就是我們該做的。」
「繁霜儘是心頭血,灑向千峰秋葉丹。」
——明·戚繼光·《望闕臺》
習近平總書記2018年5月28日在中國科學院第十九次院士大會、中國工程院第十四次院士大會講話中,引用了這句古文。
楊雨教授釋義說,戚繼光用《望闕臺》這首詩表達了他奔走邊疆,孤懸海岸,但始終心向朝廷、心向家國。也正是這顆熱烈的報國忠心,才能夠讓他克服無數的困難,取得抗倭的決定性勝利。繁霜、紅楓,熱血、丹心,既是戚繼光高超的詩歌技巧的表現,也是他一腔愛國熱忱的真實流露。
王傑教授說,新時代愛國主義的體現就是要做到「兩個相統一」。愛國與愛家相統一;愛國和愛黨、愛社會主義相統一。
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的講話中,引用了這句古文。
楊雨教授釋義說,這兩句話表達的是,「國家是人民安身立命的根本,所以凡是有利於國家的事情,哪怕對於個人利益有所損害,也應該加以愛惜和保護;凡是不利於國家的事情,哪怕對個人利益有好處,那也應該厭惡摒棄它,國家利益永遠先於個人利益。」
王傑教授說,2018年5月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大學師生座談會上指出:「愛國,不能停留在口號上,而是要把自己的理想同祖國的前途、把自己的人生同民族的命運緊密聯繫在一起,紮根人民,奉獻國家。」在革命戰爭年代,無數的革命先烈、仁人志士,為了民族的解放事業拋頭顱、灑熱血。在和平建設年代,也有無數青年學子將人生理想自覺地融入到國家和民族的事業當中。來源:騰訊視頻
版權歸原創單位
責任編輯:王倩鈺 監製:冬日陽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