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在線記者 吳夢琳
「川人從不負國」。蜀道,對於很多四川先賢來說,是一條從家到國的路。在這裡,打響了保路運動的槍聲,成為了辛亥革命的前哨。一個現代中國,由此起航。
7月6日晚,由四川廣播電視臺、鳳凰衛視聯合出品的十集大型文化紀錄片《蜀道風流》第六集《願得此身長報國》播出,講述川人家國大義。
因為「忠義」,1000多年前,諸葛亮「六出祁山」,明知不可為而為之,鞠躬盡瘁死而後已。1000多年後,抗日戰爭期間,也是這兩個字,讓無數四川父母將含辛茹苦養大的兒子,送上千裡之外的戰場。在建川博物館裡,收藏著一面「死字旗」,這就是一位母親親手縫製、一位父親親手交到出徵的兒子手裡的。
在當時中國軍隊的戰鬥序列中,川軍是最不被人看好的部隊之一,裝備最差、訓練程度最低、後勤保障近乎原始。但就是這樣一隻軍隊,在整個抗日戰爭過程中徵兵350萬人、死傷超過65萬人。他們的徵程幾乎遍布全國各個省份,參加過28次大型會戰,守護了中國五分之一左右的國土。
「川軍出川」,用血鑄就一曲愛國壯歌。
「歷史上這樣的時刻不是一兩次,所以它也成為我們國家重要的一個戰略大後方。所以這種大後方的經歷讓四川人意識到在這個國家面臨生死存亡關頭的時候,我們可能是最後一根中流砥柱。所以在這樣的時候它煥發起來的那種對於中國的這種認同,對中國的這種責任,對中國的這種擔當,它是更加強烈的。」省作協主席、著名作家阿來說。
硝煙褪去,在今天的和平年代,四川人並沒有忘記這段歷史,沒有忘記先賢的奉獻。「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不僅長存在武侯祠的香火中,這樣的家國情懷、對一個盛世中國堅定的信念和信仰,也長存在一代代蜀人的心中。
所以,樊建川耗盡畢生心血,建起了建川博物館。這個位於成都大邑的民間博物館,是目前國內民間資本投入最多、建設規模和展覽面積最大、收藏內容最豐富的民間博物館,在樊建川看來,博物館是「為了和平,收藏戰爭」,希望讓大家能夠在這些平常的生活裡,應該想到整個中華民族付出了巨大的代價。
在四川中江,家鄉人也為特級英雄黃繼光,建起了紀念館。「當一個民族可以用成熟而自信的心態面對歷史時,對那些為此付出一切的英烈們,終於,可以自豪地說一句:這盛世,如你所願。」紀錄片中說。
—— 分享新聞,還能獲得積分兌換好禮哦 ——